淘客熙熙

主题:有心戍边,无力回天――熊廷弼的是非功过【原创】 -- MP4

共:💬41 🌺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 系统屏蔽 --。
家园 查了一下,明从朱元璋年间就开始海禁了。

这条政策几乎贯穿明朝。期间由于内部控制不强,非法对外贸易横行(走私不断),倭寇一时为患。郑成功的父亲如果放到嘉靖年间,恐怕会落得和汪直一样的结局。

我感觉明和清一路货,全都想闭关自守,搞小农经济,对贸易交换不感兴趣。与唐宋元差别不是一般的大。即使某段时间开放,也是形势逼得。明和清的差别就是清统治者做的比明统治者更有效率些,清许多措施都仿照明(连后宫也是如此)。

论明王朝海禁之害是一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的论文。后面跟着挺明的和挺清的争论。

我感觉挺明的人士还不如多说宋朝的好话。明朝皇帝对臣子的狠毒是有名的,对百姓的压迫也是挺狠的(最后亡于李自成的起义军;而两宋仅仅各有一次规模相对大一些的农民起义,而且能被迅速剿灭)。后期对外也差,倭寇都能困扰明多年;女真仅仅是一个小民族(看看清入关时,满八旗才多少人),远不如当年当年的北宋末年的金(已经通过灭辽显示了自己的能力),但姓朱的表现远不如姓赵的(南明未支持几年,就彻底被灭;而当年虽然金灭北宋,但最后南宋却支撑到参与灭金的那一天)。

  • -- 系统屏蔽 --。
家园 明朝的贸易

简略的说,明朝的所谓海禁其实是禁而不止,民间贸易一直在进行。据估计,明朝后期,每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超过二百万两,而流入的白银总量据估计超过了两亿两,从而使得中国完成了由铜本位向银本位的转换.

当然,另一方面讲,这种禁而不止,和明朝政府本身对贸易是很不重视的是有关系的。由此,明朝的关税税率也订得十分低。

每艘出海贸易的商船均需到海防馆登记,填明货物种类、数量、船的大小以及所要到达的国家,由海防官发给商引,每引应征税若干,称为“引税”,也就是一种许可税,初定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后增至六两。。每艘商船还必须缴纳“水饷”,即船舶税,以船的梁头尺寸为标准,规定西洋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每尺征饷5两,每多一尺加银5钱;东洋船颇小,量减西洋船的 30%;而鸡笼、淡水因地近船小,每船面阔一尺,征饷五钱。商船运回来的货物需缴商品进口税,称为“陆饷”,其税率大约为2%,即“每货值一两者,税银二分”。另外还征收一种称为“加增饷”的附加税,仅征于往东洋吕宋贸易的商船,每船追加银一百五十两,后减至一百二十两。

所以虽然海外贸易很发达,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但政府的收益相当低,月港最高峰时一年税收不过两万九千两。而郑家崛起以后,也收保护费,一艘船二千两,由此可见明朝庭实在是没挣到什么钱。所以时常有人YY,如果关税收高一点,崇祯就不怕没钱了。

关于海禁和倭寇的事,这个恐怕可以出若干个论文集了,倭寇最泛滥的时期,是在嘉靖朝,史称“嘉靖大倭寇”。而这个事情说起来十分复杂,其直接起因,是“宁波争贡”事件后十七年的禁海。真正牵扯起来,和明朝政府内部对朝贡的态度,日本国内对贸易权的争夺,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这些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

家园 哈哈。

明海禁下还有发达的海上贸易
是官方认可的贸易,还是海盗走私?

对大臣虽然狠,但大臣至少还敢骂皇帝;

感觉主要还是明代皇帝懒,比如嘉靖万历做的荒唐事。如果皇帝不懒,就够呛了。朱元璋年间,有敢骂的吗?朱元璋对功臣的表现,在历史上可是出名呀;成祖的瓜蔓抄,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崇祯年间杀了多少大臣?

明的问题不在元的政治血统(元代对外开放可是不落后的),还是统治者的问题。朱元璋的性格,早就有人论述过了。他的子孙也多少受影响。另外,朱元璋的后人普遍好像漠视普通百姓的生存。对比宋,明的地域广、人口多、还没有对外赔款,财政方面却表现的很差,宁可加租加税,也不愿学宋代的财政方法;以致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导致最后灭亡(即使没有清,明也会彻底被李自成征服)。多说一句,上位总理(据说是朱元璋某个作藩王的儿子的后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有人骂。

清代中期确实封闭,做的比明还过分,似乎是为了取悦汉族文人,几乎照搬明的制度(除了易引发民变的租税问题),包括海禁。

  • -- 系统屏蔽 --。
家园 如何绝对?

能否指出来。实际上关于朱元璋父子的事,我还是看温相(当年西西河元老)写的帖子才知道的。

家园 明从朱元璋就开始海禁了。

海禁其实是禁而不止,民间贸易一直在进行。
是走私吧。

虽然海外贸易很发达,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但政府的收益相当低,月港最高峰时一年税收不过两万九千两。而郑家崛起以后,也收保护费,一艘船二千两,由此可见明朝庭实在是没挣到什么钱。所以时常有人YY,如果关税收高一点,崇祯就不怕没钱了。

是明政府不愿收那么多,还是由于走私严重而根本无法收上来。能否把你引用的出处说出来吗?因为我感到不可思议。明末明政府会宁可收引发民变的三饷(以致最后灭亡),而不从想着搜刮比较宽裕的商人,用关税补充国库。明帝代表资本家的利益还是代表地主的利益呀?那时候士农工商,商可是排在农的后面。

家园 官方贸易

月港贸易,这种当然是官方贸易了,不然税收怎么会落入政府的腰包?就官方的贸易而言,每年的货物量就超过百万两,货物税不过2%,收益其实很少。

政府的行为是由统治者的私德决定的么?你这么看就落下乘了,似乎有个贤明君主就一顺百顺了?皇帝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群腐儒天天在你耳边聒噪:禁海禁海,你会怎么做呢?事实上,除了太祖年间和嘉靖年间,海禁一直是很松弛的。

永乐年间,就开始了官方许可的勘合贸易,虽然打着朝贡的名义,但是贡品交完以后,允许来人在当地出售购买其他商品,这其中就有这相当丰厚的收益。

由于这里面的利润很大,嘉靖年间,日本国内的大内家和细川家为了争夺对明贸易权而在宁波大打出手,史称“宁波争贡”,而这一事件以后,持“海禁”态度的内阁首辅夏言趁机要求禁海,于是关闭泉州、宁波的市舶司,也就是所谓十七年的禁海,随后就是海盗集团——也就是“倭寇”为祸东南十余年。这就是所谓的“海禁”导致倭寇。你说这个事明朝皇帝的性格导致的么?你遇到这事情又会怎么处理?

而在隆庆年间,又重新开始了月港贸易,随后虽然朝中一直有官员主张禁止,但事实上官方贸易一直是持续的。

家园 官方贸易是按什么标准?

占总共贸易中的多大比例?走私(包括地方政府对中央阳奉阴违,底下私自的贸易)占多大比例?

永乐年间,就开始了官方许可的勘合贸易,虽然打着朝贡的名义,但是贡品交完以后,允许来人在当地出售购买其他商品,这其中就有这相当丰厚的收益。

这样的朝贡引发的贸易能有多大?

你能否解答,对比田租赋税。明代对外贸易的焦点(按照某些为汪直翻案的人的说法)好像都是针对是否准许,而不是(关)税是否过重。

我看的对明清海禁的论文,好像对其始作俑者都归到朱元璋的小农思想。对外是建立以天朝礼制为主要形式与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体系(礼治天下)的需要。明代即使是开放,也是先加上特别限制。和商品交换关系不大。

建议你看看这篇(看格式应该是论文)。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家园 你还不明白么

嘉靖年间的海禁派占据上风是由于“宁波争贡”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而算起来,明朝海禁派占据上风,从而采取严厉禁海的政策,也就是这次,持续了十七年时间。直到万历年间,还有大臣聒噪着要禁海,然而并没有获得同意。

朱元璋时期采取重农的政策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元朝的经济政策一团糟,连两淮地区都成了养马场,这个时候不重视农业,而去开拓什么海外贸易,这不是舍本求末么?而到了永乐年间,不久开始海外贸易了么?如果说永乐年间的贸易带有朝贡的色彩。那月港贸易,就完完全全是纯粹的贸易了。

当然了,中国古代对海外贸易整体而言重视不够也是事实,而明朝的海外贸易是不如宋朝的,这也是事实,明朝的关税之低,上面也是说过的,政府并没有把这个当作主要的财源。但直接说闭关锁国,又是不符合事实的,每年上百万两白银的官方贸易都被忽视了么?如果真正要禁海的话,学学康熙,海边三十里不许有人居住,这样不管是官方,还是走私,一概禁绝,这才叫禁海呢。

家园 再补充一点

朱元璋时期禁海,除了内部休养生息以外,海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明初为了追剿海盗,损失很大,采取禁海政策,和海盗也是有关系的。

家园 明禁海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吧。

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文章,显示明一直在对外贸控制。绝不是少数时间。

到了永乐年间,不久开始海外贸易了么?如果说永乐年间的贸易带有朝贡的色彩。那月港贸易,就完完全全是纯粹的贸易了。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又进一步“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将原来的海船改为平头船,这是釜底抽薪之法,平头船无法在远洋中航行,这样断绝了国内军民与海外各国的主动联系。而对于朝贡贸易,我认为是政治因素占主要地位,是否合算不重要了。郑和时代的航海图被烧掉,主要理由就是朝贡贸易得不偿失,对外净做赔本买卖。

另外,月港是在倭乱基本平定后部分开禁的,隆庆元年(1567,在嘉靖之后)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到国外贸易,而不准海外诸国商船来华贸易。外链出处非朝贡的外船主要是由于广东地方自己弄出来的。理论上,是不允许的,也一直受到朝臣的攻击。月港开禁,首要原因居然是那里原本就是海盗走私猖狂,控制不住。明对其部分开禁,仅仅是形势所逼,要不为何不开别的(比如松江、广东等地)。

单单一个月港部分开禁是否足够?清代广州不是一直被允许对外贸易吗?

朱元璋时期禁海,除了内部休养生息以外,海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明初为了追剿海盗,损失很大,采取禁海政策,和海盗也是有关系的。

如果真正要禁海的话,学学康熙,海边三十里不许有人居住,这样不管是官方,还是走私,一概禁绝,这才叫禁海呢。

清初,禁海不也是有反清势力的原因吗?不只是郑成功、张煌言;即使是清入关以前,还有一个大明功臣毛文龙呢。而且,清不是开放了广州参与外贸吗?

综合说一下,我研究历史发现,明与唐宋根本没法比。闭关自守的源头都能找到朱元璋。河里温相曾经专门评价过朱元璋,评价不咋地。我认为明和清是一丘之貉,都不怎么样。在对外贸易方面,不如唐宋,甚至还不如元。清入关以后,许多措施都参考明的,而没有参考蒙元的,比如科举八股文海禁等等,连皇帝幸后妃也是有样学样。我记得某位清史砖家曾举例说过,康熙乾隆都特崇拜明太祖。“康熙下江南时,经过明孝陵,他让抬辇的人从侧门进,路过坟茔时,他亲自下辇,步行而过,并给出了“治隆唐宋”的评价。乾隆南巡时亲自祭拜明孝陵,并行三拜九叩的大礼。”现在对明代各皇帝的美化,和对清帝的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一个是汉族人(对于某些人即使是SOB,也是自己的SOB),一个是满族人。

家园 鬼话

这样断绝了国内军民与海外各国的主动联系

不通过政府的主动联系是什么?是走私。政府连走私都不能管了么?

朝贡贸易,我认为是政治因素占主要地位,是否合算不重要了

朝贡贸易,明朝政府是在里面抽税的,到后来,不是贡船,也可以进来,政府从中有抽税,这不是地地道道的贸易行为么?

理论上,是不允许的,也一直受到朝臣的攻击

理论上,不允许,实际上不还是没管么?所以说明朝叫做禁而不止,虽然一直有大臣主张严厉的禁海,事实上没有执行。

月港是在倭乱基本平定后部分开禁的

首要原因居然是那里原本就是海盗走私猖狂

你不觉得这两段很有意思么?平定了非法的海盗,然后开始正规的政府贸易,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

明对其部分开禁,仅仅是形势所逼,要不为何不开别的(比如松江、广东等地)

广州市舶司一直存在,嘉靖年间也没有关闭。

关键的一点,对于民间存在的大规模的海商,政府是没有严厉的禁止手段的。你所说的海禁到底是禁的什么呢?难道是禁止民间走私,统一纳入政府控制?那不是逼着海盗们造反么?不是退回到你所说的政府主导的,类似朝贡的体制中去了么?

鬼话
家园 月港

在月港贸易的船,一年也就收个两三百两银子。想想在郑家的威势之下,每艘船要交两千两,也没看见怎么着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