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有心戍边,无力回天――熊廷弼的是非功过【原创】 -- MP4

共:💬41 🌺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西学

你要讲西学的话,一个徐光启可以抵N个康熙。徐光启可是入了天主教的,而且他翻译《几何原本》、编译《崇祯历书》,推广高产粮食作物,这些比康熙自娱自乐的行为要高得多

鬼话
家园 反应过于强烈了吧。

一个个评说一下。

不通过政府的主动联系是什么?是走私。政府连走私都不能管了么?

注意,当时(永乐)年间,国人不得私人原因出海(海船改为平头船),就是不能出口货物。

朝贡贸易,明朝政府是在里面抽税的,到后来,不是贡船,也可以进来,政府从中有抽税,这不是地地道道的贸易行为么?

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还是地方的土政策(利用山高皇帝远)。因为即使是月港开禁时,隆庆元年(1567,在嘉靖之后)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到国外贸易,而不准海外诸国商船来华贸易。

月港是在倭乱基本平定后部分开禁的

首要原因居然是那里原本就是海盗走私猖狂

你不觉得这两段很有意思么?平定了非法的海盗,然后开始正规的政府贸易,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

关键是如果为了开放,不该仅仅开放一个偏僻地方,而不是厦门。而且经常暂停开禁。建议你注意一下我前面给出的链接

至于漳州月港在此时崛起,一跃而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凭藉的不是港口自身的优势,因月港既无直接的出海口,又非深水良港,海外贸易船由此出海,需数条小船牵引始能行,一潮至圭屿,一潮半至厦门

漳州月港的崛起不是顺应当时国内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而是明朝政府为缓解因海禁造成走私问题严重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明朝政府制定了“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的政策,对海外贸易商实行种种限制,即“凡走东西二洋者,制其船只之多寡,严其往来之程限,定其贸易之货物,峻其夹带之典型,重官兵之督责,行保甲之连坐,慎出海之盘诘,禁番夷之留止,厚举首之赏格,蠲反诬之罪累”[39]。这种种严酷的限制,注定了当时的海外贸易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也注定了漳州月港只能是一个短命的贸易港。再加上当时频繁的海禁,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日朝战争而实行过一年海禁;天启二年(1622)因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岛,拦劫商船,杀人越货,又实行过一次海禁,直至天启四年(1624)福建巡抚南居益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澎湖后才开禁;崇祯元年(1628)又因海寇猖獗,再次禁洋船出海,至崇祯四年(1631)始开禁[40];此后似乎又实行过海禁,否则给事中傅元初不会在崇祯十二年(1639)仍上疏请开洋禁。如此频繁的海禁使月港几乎成为死港,“引船百余只,货物亿万计,生路阻塞,商者倾家荡产,佣者束手断餐,阖地呻嗟,坐以待毙”[41]。

广州市舶司一直存在,嘉靖年间也没有关闭。

关键的一点,对于民间存在的大规模的海商,政府是没有严厉的禁止手段的。你所说的海禁到底是禁的什么呢?难道是禁止民间走私,统一纳入政府控制?那不是逼着海盗们造反么?不是退回到你所说的政府主导的,类似朝贡的体制中去了么?

市舶司能说明什么?看看下面这段(来自百度)

市舶司

中国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唐时对外开放,外商来货贸易,广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国家在此设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节度使兼任。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贸易诸事,五代时废止。宋代重视海外贸易,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掌海上贸易。后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1130年)初罢闽、浙市舶司,职归转运司。元同来制,世祖时,于广东置市舶提举司,武宗至大时(公元1308—1310年)罢。仁宗弛禁,改立泉州、广州、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明代于沿海各处置市舶提举司,掌海外各国朝贡市易之事。嘉靖后,仅留广东一处。清初实行关闭政策,对外通商口岸仅限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弛禁,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贸易。乾隆时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鸦片战争后,设税务司、总税务司管理海关诸事,大权落入洋人之手。

注意一下,蓝字和红字的差别。职责,已经与唐宋元不同了。另外,明代设置3处市舶司,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

看你帖子的题目,你好像很生气。如果你认为,我提到的某些材料是你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就不必再讨论了。如果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讨论问题的话,恐怕只会导致攻击谩骂。这是西西河禁止的。

家园

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还是地方的土政策

刘瑾搞出来的政策,而且,税收的管理者不是市舶司,而是地方政府,当然被朝中大臣大骂是一定的。

而是明朝政府为缓解因海禁造成走私问题严重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这话很奇怪,要是以海禁打击走私团伙的话,可以搞片板不得下海,海边居民一律内迁么。这样再怎么也没有办法走私了。官方开放港口,把贸易纳入政府管理,实施一定的认证措施,把不受控制的行为变成合法的,那有错么?要说自由度当然比不上没有政府管的走私了,就是现在,走私的人也大把大把的。你是不是要说政府开放得不够呢?

明朝的市舶司最初是只管朝贡的,但到后来也允许夹带货物来贩卖,已经不只是专管朝贡了。这点你没有认识到么?就靠着几个字的简介就把整个明朝的情况都概述了么?

民间贸易,也就是政府没有管理的走私贸易,这可是真正的“自由贸易”啊,在明朝一直是很繁荣的,所谓禁而不止。不然也不会出现数以亿计白银流入中国的事了这个你为什么一直没看到呢?

家园 刘瑾搞出来的政策?能否给出出处

这话很奇怪,要是以海禁打击走私团伙的话,可以搞片板不得下海,海边居民一律内迁么。这样再怎么也没有办法走私了。官方开放港口,把贸易纳入政府管理,实施一定的认证措施,把不受控制的行为变成合法的,那有错么?要说自由度当然比不上没有政府管的走私了,就是现在,走私的人也大把大把的。你是不是要说政府开放得不够呢?

明确实不如后来清初做的那么狠。不过,明官方开的太少了吧。除了月港(仅仅允许私人出海贸易,嘉靖以后的隆武),仅仅3处市舶司(广州、泉州、宁波),而且嘉靖以后只剩下广州的(换句话说,任何时期都未超过3处)。现在走私,主要是因为关税。按你前面说的,明代关税很低,如果不是限制太多,为啥还走私横行?

明朝的市舶司最初是只管朝贡的,但到后来也允许夹带货物来贩卖,已经不只是专管朝贡了。这点你没有认识到么?就靠着几个字的简介就把整个明朝的情况都概述了么?

即使是也允许夹带货物来贩卖,已经不只是专管朝贡了。但开放的口岸是否足够?和清比如何?就不必和唐宋元比了。

民间贸易,也就是政府没有管理的走私贸易,这可是真正的“自由贸易”啊,在明朝一直是很繁荣的,所谓禁而不止。不然也不会出现数以亿计白银流入中国的事了这个你为什么一直没看到呢?

真要是明政府有意为之,干嘛不对农民好点,少收点租税(结果导致李自成灭明)?

有法不依,有令不行。这也算一个政权的优点?

家园 前面有人说熊是魏忠贤的人,看不出来阿
家园 也许因为中国太大了,人太多了

希伯来人人多力量大的时候也是喜欢内讧,后来人少了,吃了大亏了,开始团结了。

家园 是啊,其实辽东这五代军事领导都还是有本事的,结果却

一个都没有好下场,主要还是整个体制不行了。

家园 是啊,主要是政策的不连续性

像熊,每次在辽东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撤了。大小凌河和锦州,孙承宗时候已经修好了。结果高第撤了回来,被后金毁掉了,袁推进到锦州,下台后,又撤了回来,又被毁了一次。后来孙上台,又推进到大凌河,朝中又开始扯皮。大凌河之败和这个也有很大关系。

家园 左光斗的弟子

东林党的人大部分都是一根筋啊,壮烈是壮烈了,办事情没手腕啊

家园 了解下明朝火器跟战术其实能看出来明朝的创新能力还是

很不错的

家园 有一点问题,袁应泰

袁应泰是东林党人,倒熊之时东林党也是参与了的,但是部分东林党人比如杨琏也是保熊的,后来熊保不住,在把袁应泰拱出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