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为什么曾国藩不造反?及清末民国战斗力鄙视链 -- 狂草舞茅

共:💬705 🌺9647 🌵1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家园 最大的获益者是翁家

翁同爵身兼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两个职位。

又过了几年,翁同龢又挤走阎敬铭,拿到了户部大权。

至于慈禧么,曾国藩早就看出来她没啥见识。权力斗争也就是对付满人内部还行。

本来格局是湘淮管南洋,满人主北洋。她玩明升暗降,把曾国藩调去做直隶总督。然后又排挤恭亲王。

结果曾国藩带了一堆幕僚去北方,势力渗透进去了。之后李鸿章接手,慢慢直隶总督也成湘淮地盘了。

湘淮系变成北洋南洋通吃。李鸿章垮了,袁世凯接班。还是淮系。

如果她容忍恭亲王,不折腾,说不定就不会有袁世凯练北洋军的机会,也就不需要借助义和团。

家园 多谢

多谢

家园 挑个小刺,觉得不靠谱的是大本营和广东省政府

扫平刘杨之后才有国民政府。

商团叛乱有很多原因,但是直接导火索是:商团觉得 新国民政府 不靠谱,决定自己卖枪自卫(确实 不太靠谱,在黄埔学生军训练好之前,靠的是杨希闵刘震寰两个 滇桂军阀才赶走陈炯明;这俩在广州公开设卡、开赌——他俩是流窜军阀啊,不捞钱也哄不住手下;结果就是孙自己也一肚子火,因为杨刘二位在广州的风评比陈炯明差的太远了,陈好歹兔子不吃窝边草。当然杨刘二人后来就被国民政府灭了,然后才北伐的)

家园 曾剃头干得好!
家园 续3

下面的东西,主旨是争论。

先把时间线跳到 清末,讲讲导致武昌起义席卷全国的南北会操怎么玩脱的。我之前有个回复说,不是一代代人努力,纸面上的数字,满清难以撼动。南北会操背景之一是,新军36镇整编结束。南方革命党人借着满清新贵在慈禧之后的一系列激进策略下起义此起彼伏。因此借助南北会操对南方革命党人宣示武力形成威慑是一种必须。但是怎么清廷自信满满的南北会操瞬间,就成了武昌首义革命席卷全国呢。我这里略展,话说辛丑条约签署后,清廷下决心启动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其中涉及财税部分这里按下后面说。先说和直接影响武昌起义的内容。

首先是,废除科举,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量士绅阶层的 子弟因为断了科举前程大批转向革命党。他们中因为有大量官僚子弟,在中国这次近现代化转型中,他们又接着关系网走了新军的路子成为新军中下层军官。

其次,满清对革命党渗透新军不仅高度警惕而且对官僚子弟被革命党影响同时渗透新军也有所察觉。因此在彰德会操(后面会结合清末财税一并讲)重新获得新军控制权后。因为满清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重创,几乎到家家戴孝地步。不说其他,满清最后一个合格的总理大臣荣禄。他家族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父辈和同辈子弟几乎死伤殆尽。(荣禄的祖父战死在新疆)大白话,到清末新军编练成熟,满清嫡系甚至旁系的子弟已经无法组建有效的军官团填补新军中下级空缺。(军官团会结合湘军争论那会说)于是,满清折中的治理反方案是,控制中上层军官同步把协(相当于西方的旅)以上调兵权牢牢控制在满清中央。

最后,清末对满清高层的暗杀尤其是对安徽巡抚恩铭以及有北洋控制权的良弼刺杀,对满清高层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下面回到南北会操怎么玩脱的。简述就是,所谓南北会操就是南北新军协同操练全国一盘棋调动。因此,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部队集结。协一级的军事调动下方到地方。类似,清廷只要控制协一级军官就可以遏制新军成建制的起义。(此前新军起义多在连营级)这次南北会操,革命党实际获得了只要控制了协一级的军官,就可以获得成建制调动新军赢得起义成功的便利条件。在武昌这个被控制的协一级指挥官就是黎元洪。

其实南北会操模式,此前已经有成例。袁世凯训练的北洋六镇,就是在 河间会操和彰德会操那会在新军中脱颖而出。随后,慈禧用高超的手腕迫使袁世凯交出北洋兵权。但是为了稳定北洋军心没有 处置 袁世凯。为后面袁世凯逼迫清帝逊位埋下伏笔。说到这里,我们不能简单从从偶发从一系列的偶发事件来看待历史进程的推进。本篇核心是财税。以清末一系列会操展示的新军训练成就,实际还是围绕财税主旨讲。训练新军,和清末一系列近现代改革及其背后的财政基础是如何建立的。

时间回到咸丰登基,接着上一篇实际说 白了就是,从咸丰登基那天起,清廷中央财政见底了。后面我们都知道的太平天国运动像摧枯拉朽一样把满清一度拖进了死亡边缘。十年中,不仅江南财税重地尽失,而且广东自南洋华侨筹款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起,已经是中国革命的基地与摇篮。仅仅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在两广大小300多次。没有南洋华侨,和广东本地 的财力支持根本不可能。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满清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也在剿灭捻军的过程中全军覆没。不仅如此,伏击僧格林沁的捻军首领 基本没有背负受型。这时的淮军,养寇自重满清几近束手无策。索性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李鸿章,这批上层汉族官僚 在中国内外危局还还愿意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维持满清这个摇摇欲坠的 格局。而这时候满清上层,也开始了自身救亡的探索这就是 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的评价网络和实体书已经可以说汗牛充犊,不需要我来抛砖引玉。这里我想补充的是 几个历史插曲。

1.在洋务运动初始,满清征集25个精干官僚赶赴全世界各地考察。其中考察路线最长的一位,我最近看介绍,行程2.6万公里。路线遍及南北美洲各国。这个官僚留下的各种考察资料以及搜集的沿途国家有关资料多达2000万字之巨。

2.在甲午开战前,包括日本联合舰队在内的现代化舰船,日本保有五十艘出头,中国光现代化商船就超过70艘。其他现代军工体系中的从钢铁到火炮生产,乃至其他军工体系的配套产业中国产能都超过日本产能 70%。

3.由于前期系统的考核,甲午开战前,中国购入的德国穹顶舰(既定远、镇远二舰型号 )实际是德国舰队还没来得及装备的先进型号。该型号实际是无畏舰出现前的最强设计。尤其其出众的防护能力(当时克虏伯的火炮不如英国人射击)马汉在海权论中以甲午黄海海战为战例,判定未来军舰发展方向是要塞舰队。这其实就是 定远镇远走的发展路线,而不是日本购入三笠号那会英国人的快速舰队速射炮路线。一言以蔽之,甲午黄海海战中失败的一方,他们的海军发展路线实际代表着未来方向。

在洋务运动之后,辛丑条约后满清的改革从财政上把1894年甲午战争后的财税收入950万两提高到了1905年水平的4500万两,如果叠加办铁路邮政还有一系列近现代化工业的收入,清末 财政盈余一度超过亿两。也因此辛丑条约后十年,满清完成了36镇新军从训练到装备更新的 替代。这就是我说的,仅仅从纸面看满清还有救。

实际在彰德会操后,满清中央重新拿到了纸面上的军权。(在湘军崛起之后)同样,通过转移厘金从地方到中央。收回地方铁路为国有。通过对外借贷,兴办新式工业体系以及配套的交通体系,邮政体系,教育体系林林总总。如果只看纸面上的大清,不仅实现了自洋务运动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大清中兴。彼时,大清立宪虽然被戏称皇族内阁但是还是给了四名汉族官僚所谓进入十三内阁成员的体面。但是,从纸面上看,从所谓法律技术看,大清立宪草案,是最接近西方宪政的宪法草案,后世的北洋与民国都是渣渣。再从纸面看,1911那时候大清的GDP是世界21%。(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而明治维新大获成功的日本比重是 9%。

曾经和朋友就慈禧的历史作用以及满清历史地位的有关争论中。我接受了一个朋友的这样的假设:既如果满清支撑到一战爆发无论 满清是倒向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国。都肯定扛不住,从一战到二战之间的民族国家独立狂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 的基本版图上对边疆制高点的优势基本会在这波民族国家独立潮中荡然无存。(参照奥斯曼土耳其在一战后结局)而且基于满清对一切进步思想的扼杀,如果晚清到一战后才覆灭。那时候的共产党即时获得新生也必然过于孱弱。也就是说,错过了1911年这个点,新中国的格局会和现在大有不同。

不管我们怎么假设,纸面上欣欣向荣的那个大清1911,一次微操瑕疵就被革命党掀了桌子。

大清亡了

为什么

通宝推:光头佬,天堂,青青的蓝,狂草舞茅,wild007,凤城,心有戚戚,
续3
家园 说两句我的看法

首先不能低估清末建设成绩。比如云南第19镇,清政府足足花了370万两银子配备武器,包括马克沁机枪和山炮。一支步枪配1000发子弹。后来蔡锷发现嚯嚯边陲居然有这么强的装备。用来发动护国战争了。

但是不能高估清末的财力。辛丑条约导致各省对老百姓增加大量税收用于赔款。清朝只能把主要财政收入抵押给外国银行团,赔款不仅利滚利,汇率再被斩一道。

清朝绝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建陆军,而且根本没建成36镇。清末军费比例之高,比北朝鲜还先军政治。

总之,清末比民国黄金十年强。清朝灭亡和民国吏治彻底腐败,是和废除科举很有关系的。不废科举肯定完蛋,但废了科举还不如不废。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正途与捐官比例1:4,光绪后期,4:1。

科举也越来越腐败。张謇就是翁同龢硬拔成状元的。肃顺可是因为考试作弊杀了大学士的。

但是,科举选拔严格而公平,实际上咸丰同治时期救了清朝的,是科举考出来的人才。

废除科举后,秀才和文童们进了新军。结果就是辛亥革命。

但民国的混乱孕育新的崛起机会。虽然国民党掌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堕落的时期,和南明差不多。

通宝推:凤城,葡萄,
续3
家园 满清要支撑到一战

充要条件就是甲午战争不能打输,至少要打平。

家园 曾国藩这算啥新模式,不就是曹操和藩镇吗? -- 有补充

清末从八旗绿营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而不得不依靠团练私兵为主力开始,就陷入了传统的王朝末年军阀藩镇模式。

这个传统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末的曹操。曹操那会儿中央没有一兵一卒,曹操看上去自然势大。曾国藩那会儿清朝还有一定的武力,同时还控制着大多数地方的庶政,所以就只能搞派系,搞事实上的藩镇。

而朝廷本身没有压倒性的实力,也就只好搞平衡。扶植不同的派系。分裂各地的军阀。裁撤湘军,建立淮军,李左对立,设立北洋,最后又小站练兵,无一不是这个分化瓦解计策的体现。

凡是要搞藩镇,除了军权,财权也不可或缺。洋务运动初衷是“实业救国”,但在军阀派系的操作下却最终成了各地军阀派系的财源。洋务运动为何最终演变为官僚资本主义,原因之一是其基础建立在准藩镇体制上。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的财政集权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地方兴办洋务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政府官方军队不堪一击的现实让统治者不得不更多放权于地方;户部的财政危机也使中央不得不放任地方自筹款项,准许地方任意加捐加税,地方财权愈益加重。地方自筹饷需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和调度的压力,但也使地方的财政自主权不断加大,地方的财政日趋独立,地方常以各种名义欠解、截留应上缴的款项。到光绪年间,地方割据之势已成,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孙栩刚 等,1984),这种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的瓦解,使得户部再也不能有效地掌握全国财政大权,中央财政收入日趋恶化。

而洋务运动搞出的民用项目,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方式,以官办企业为主,分布在航运、铁路、电讯、金属矿、煤矿、冶金、纺织等部门。不论哪种方式都没有最后给中央带来收入增长,而是变成了各地洋务官僚的小金库。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当然要变。清朝到后来武器军队都是世界先进水平,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连日本都打不过,每每面对外敌,打顺风仗还行,一旦稍遇挫折就立刻投降,深层原因在此。到最后面对外国侵略,东南洋务地区搞“东南互保”,等于明确竖起藩镇大旗了。

顺便说一下,中国历史上能不经过内战而扭转藩镇趋势的,说起来只有赵构搞成功了。赵构能成功的原因还是掌握了财权,并培养了自己的嫡系军队(没错,嫡系就是岳飞)。岳飞后来被杀主要是因为赵构怀疑他和韩世忠等藩镇合流,赵构担心失去对军队的掌握。杀了岳飞之后他终于成功的把军内山头统统削平,再一次重复了“释兵权”。

曾国藩有其功业。但也是清末军阀藩镇的鼻祖。根本没有开创什么新模式,无非是幼生的藩镇没能搞到实际割据就自己翘了辫子罢了。

通宝推:ccceee,燕人,任爱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清末军阀的形成,充分说明为何军队不能经商 -- 补充帖

不仅仅是经商的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更是军队一旦经商就有了自己独立的财政来源和补给。久而久之就成了独立王国,最后不是演变为藩镇就是演变为军人干政。

宋朝削弱武人,并不仅仅是以文臣领兵这么简单,而是把各地庶政收回,甚至首次把财政提高到皇帝直辖的地位(三司度支)。“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

宋之后的明、清无不遵循此例。这才保证了王朝大部分时间内没有藩镇的问题。而到了清末,清朝中央虽仍能控制田赋,但田赋早就不是最大的财源。洋务派们控制了各地的厘金(商业税)、关税、甚至直接控制近代产业,得到了比田赋更多的财源,藩镇化也就不可避免。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江淮集团为什么反对另立新君?

是因为西方干涉?东南互保之后,按理满族无力量,义和团又废了,慈禧靠什么削减江淮系的权力

见前补充 4848703
家园 “君臣之义久定,中外之口难防”

光绪26年,慈禧公开宣布光绪病重,召医生给光绪看病,其实是为毒死光绪做准备。端王儿子立为大阿哥,准备当皇帝。荣禄问两江总督刘坤一意见,刘回电“君臣之义久定,中外之口难防”。

为什么这么回答,因为湘淮系反对康有为的乱作为,但毕竟赞成改革。光绪废了,政权就会落在极端保守派端王手里。端王勾结义和团以巩固自身权势,湘淮系和张之洞都是反对的。

对于是否支持慈禧废皇帝,李鸿章借口外国可能干涉,反对。张之洞是慈禧提拔的,他嘴说支持慈禧意见。但实际上还是反对,因为他反对端王利用义和团。这相当于反对新君。

左宗棠收复新疆,扶植起了甘军和豫军。这些军队和八旗一样,是忠于慈禧的,归荣禄指挥。只是溃散在庚子事变中。之后就是袁世凯北洋军兴起。在光绪和慈禧之间,因为袁世凯曾出卖光绪,所以是支持慈禧的。

袁世凯在北方练兵,满族人都不放心他,所以袁世凯最希望清朝立宪。除了慈禧,无论端王还是载沣一系掌权,袁世凯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袁世凯坚决主张立宪,废掉君主的绝对权力。

汉族督抚在庚子事变中,几乎宣布李鸿章为中华共和国大总统,所以他们大部分支持立宪。

为了安抚庚子之乱后,慈禧画了立宪的大饼,稳住了汉族官员。然后召张之洞和袁世凯入军机,实际是剥夺军权,这是对政权交接的未雨绸缪。

袁世凯交出了大部分兵权,去忙宪政和官制改革。清廷派了五大臣考察宪政。宪政考察报告是袁世凯请湖南才子杨度写的,非常牛逼的报告。

结果汉族大臣都被忽悠了。慈禧拖到去世也没立宪。之后载沣摄政,以足疾名义罢免袁世凯,气死张之洞,然后搞皇族内阁,排挤汉人(包括合作200多年的江浙官僚),设立咨议局,分督抚权力。慈禧不敢做的事,载沣一气呵成,毫无犹豫。

之后就是辛亥革命。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但花钱如流水,很快把清朝在南京的库存银元及江南捐款耗光了,最后国库只剩下几块银元,于是搞了个临时约法,把烂摊子扔给袁世凯。

袁世凯借口兵变,拒绝前往南京。他一上台就借口维持秩序,大肆分化和消灭辛亥革命中冒起来的各种黑社会,也就是反清会党。

另外一位宪政奇才湖南才子宋教仁出场。他毁党造党,也就是把充斥着黑社会和土匪帮派分子为主的同盟会改造成适合议会斗争的国民党。

但第一次“办共和”,凡是袁世凯支持的,国民党就反对,凡是袁世凯反对的,国民党就支持。

袁世凯头疼不已,啥事也做不成。赵秉钧刺杀了宋教仁。孙中山直接放弃宪政框架下的法律手段(袁世凯已经屈服,让赵秉钧抵罪),直接使出梁山泊手段,发动二次革命,武力为宋教仁复仇。被袁世凯打得屁滚尿流。

办共和的“办”,是袁世凯常用的术语,在清末官方文书中,是试行的意思。既然试行不成,咱还回帝制吧。宪政专家杨度领衔支持袁世凯复辟。

然后湖南人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战争,一举打碎袁世凯的皇帝梦。

之后袁世凯死掉,军阀混战,实力大量消耗。苏联拉拢孙中山,国共合作,开始北伐。江浙蒋介石联合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清党。广东人胡汉民、汪精卫和他们背后的粤系军阀摇摆不定。之后一个最擅长贪污公款的印度共产党员罗易把共产国际密电给了汪精卫,于是武汉也清党。

之后另外一个湖南人毛泽东高举山沟马列大旗上了井冈山。这个湖南人先灭了蒋介石,又灭了白崇禧,再把蒋介石的美国爸爸也在朝鲜打残废了。

戊戌变法的谭嗣同,五大臣考察宪政背后的杨度,建立民国宪政,毁党造党的宋教仁,发起护国战争的蔡锷,伟大导师毛泽东。所有的潮头,都站着一个湖南人。

通宝推:林三,田雨,戒定慧,back,青青的蓝,无竞,葡萄,驿寄梅花,凤城,
家园 你读读葡萄的几篇宏文

清朝洋务运动还是很有成绩的。比如淮系的招商局海运就很有成绩。

清朝灭亡,不是因为藩镇,而是因为中央的腐败。清朝把海关交给洋人,洋人提供关税结余给朝廷。这些钱要是在藩镇手里,北洋舰队不会被翁同龢卡住,十年不能添一舰,炮弹奇缺。甲午海战,日军发射2万发炮弹,命中率12%,清军发射2000发,命中率20%。这是技术代差的表现,而不是训练差别。

失去制海权,也就失去了陆军的后勤优势。招商局轮船只能躲起来。清军海陆都必然失败。

失败了还搞义和团,一下子就崩盘了。

通宝推:独草,凤城,
家园 还在唯武器论呢

清朝灭亡,不是因为藩镇,而是因为中央的腐败。清朝把海关交给洋人,洋人提供关税结余给朝廷。这些钱要是在藩镇手里,北洋舰队不会被翁同龢卡住,十年不能添一舰,炮弹奇缺。甲午海战,日军发射2万发炮弹,命中率12%,清军发射2000发,命中率20%。这是技术代差的表现,而不是训练差别。

首先纠正一个误解,所谓“甲午海战,日军发射2万发炮弹,命中率12%,清军发射2000发,命中率20%。这是技术代差的表现,而不是训练差别。”

当时清军和日军的海军建军思路不同。清军走的是传统大舰巨炮路线,所以花巨资购入了镇远和定远两艘远东最大的铁甲舰。以厚重装甲和大炮口径取胜,但航速较低,大炮射速也低。而日军因为没钱,走的是轻舰快炮路线。以高航速高射速取胜,但装甲轻薄,大炮口径小。

从战役来说,大东沟海战是个遭遇战。北洋完成主要护航目的后与日军寻求海军决战的舰队遭遇。从战役准备来说不足,本身并未带足足够弹药。而且所带弹药多为穿甲弹,对于轻装甲的日舰反而效果不佳。反过来日军由于射速高而弹如雨下。即便如此,镇远和定远只是受伤。北洋海军的两艘铁甲舰显示了防御能力的优势,厚装甲无一处被击穿。

虽然清军沉了数艘轻巡以下,而日军只是重创。交换比看着难看。但镇远和定远仍在,仍然可以与日军决战。但李鸿章在光绪严令之下仍然退保威海,保存实力,这不是藩镇,啥是藩镇?事后李鸿章屁事没有,照样派去日本议和。后来照样搞他的东南互保。

如果说海军武备日军和清军差距较小,陆军的武备清军可比日军好得太多。结果不但在朝鲜被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威海保卫战,清军无论兵力还是火力都远超日军,却一枪不放就跑了。导致北洋水师在港里被包了饺子。

这无论如何都不是武器不足的问题吧?

家园 恰恰是在有机枪的1900年,西方更有意愿殖民中国

辛丑前,西方撤换了一大批之前来华,主张维持满清的中国通,换来的人大都对肢解满清抱有极大的兴趣。

八国联军也是西方不宣而战,在要求清朝解除大沽口武装的要求被清朝拒绝后直接偷袭大沽口,丝毫没把满清朝廷看在眼里。

慈禧发那个和各国交战的上谕的时候,大沽口都陷落好几天了。

最后还是拿着大刀长矛抬枪这些明朝武器的义和团让西方认识到中国民众不可轻侮,才重新转为扶持满清吸血来维持他们的特权。

通宝推:楚庄王,
续3
家园 B社游戏维多利亚2中大清开化

洋务运动就是游戏中的开化,如果开化成功,那么大清就很容易征服世界。

游戏中基本大清开化后实力超强,基本就玩好以下几点就能保证开化了

1. 关税,各级税收全部最高,保证教育支出和行政支出。

2. 平定太平天国,增加军事研究点数

3. 向外扩张以加速开化

4.防止内部反动叛乱取消改革

开化后大清GDP全球第一,不缺钱,搞好军事研究,搞军工复合体,马上就能推到英国老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