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诸葛亮入寇”说起 -- gb2312

共:💬13 🌺8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诸葛亮入寇”说起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每次看到“诸葛亮入寇”的记载,就觉得很不满意,他认为: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

温公就是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中认为曹魏是正统。而朱熹认为蜀汉是正统,所以就写了一本《通鉴纲目》,来说明自己关于正统的看法。

先看看《资治通鉴》是怎么说“诸葛亮入寇”的:

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

再看看《三国志》是怎么说的:

《蜀志》里面记载: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魏志》里面记载: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帅诸军拒之。

《蜀志》,《魏志》里面都没有说入寇,《资治通鉴》这一段内容基本上是参考的《蜀志》,然后自己加上了“入寇”, 和“十万”。

“入寇”就代表了司马光以曹魏为正统的观点, 而“十万”这个人数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估计是参考了《晋书》。近现代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北伐的人数大概在五万左右,十万这个数字并不可靠。

为什么司马光认为曹魏是正统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刘备称帝的记载后面说:

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他认为不能一统九州的帝王,都是有名无实。

按这样说,曹魏也没有一统九州,北宋也没能一统九州。

又凭什么称为正统呢?

个人感觉,所谓正统,应该是以正道使九州合为一统。

正道是根本,九州合为一统是行正道的结果。

司马氏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是得国不正,治国不公,称为正统也很勉强。

西晋一建国,就进入了暮年。然后很快就崩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蜀汉虽然没能统一,但是却可以争一下正统的。

正统不是自然而然就具备的,是要争的。

大道争锋,是以正道,大道去争正统,而不是以阴谋诡计去争利益。

刘备入蜀之前,由南阳,三辅等地躲避战乱,迁徙到蜀地的数万家东州人,就和蜀郡,广汉,犍为的本地人矛盾很大,甚至爆发了激烈武装冲突。

刘备入蜀以后,先是在汉中与曹操激战,然后在伐吴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部分的主力部队,最后在永安去世。

留给蜀汉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烂摊子,外部是强敌环伺,内部是“南中皆叛”,“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一点没有夸张的成分。

诸葛亮在改善了和东吴的关系,平定了南中的叛乱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就是去争这个正统,也是为蜀汉争一线生机。

兴复汉室,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过颇有见地的一句话:

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还算不上革命战争。但是其效果不仅仅是在打击敌人,同时也是在坚定蜀汉自身的立国信仰,清洗自身的污浊。

诸葛亮争这个正统,不仅仅是通过军事行动给曹魏造成持续的压力,以至于:

凉、雍不解甲,中原不释鞍

也在于对内的公平,公正: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有人说,司马光以曹魏为正统,是因为北宋的境况接近曹魏。朱熹以蜀汉为正统,是因为南宋的境况接近蜀汉。

南宋又何以自比蜀汉?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南宋能有这个气度吗?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南宋能有这个公正吗?

难怪大诗人杜甫会说:“诸葛大名垂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都可以争一下这个“正统”。

通宝推:偶卖糕的,onlookor,崂山一道士,铁手,翼德,
家园 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这句话缺少主语,实事求是的讲,当时通讯不发达,后方得到的前线消息都是几天之前的,故理应是:

兵出之日,

蜀汉天下震动,

曹魏人心不忧(人家还不晓得情况)

点看全图

家园 感觉也可能不是具体的描述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感觉也可能就是概括地说:出兵虽然引起天下局势的变化,但是得到民众的支持的意思。

家园 似乎不是曹魏人心不忧
家园 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如果说起初不满曹魏的百姓不忧,等到第四次北伐,也许情况就不同了。230年曹真伐蜀失利后,关中仓廪为之一空,当年魏延吴懿外线反击又获得成功,史载在阳溪大破费曜郭淮。故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针对曹魏的虚弱,大打后勤战,破坏曹魏粮食储备。二出祁山,割陇上小麦。三国演义说是自用,实则应该是毁了当地还没有成熟的麦子,三国志里用了芟刈的说法。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文

当时魏国局面相当的不利,成功应对了三次北伐的曹真病故,司马懿新手,第一次对付诸葛亮的北伐,等到五月旧粮将尽,新麦被毁,诸将咸请战,而司马懿“病之”。最终决心进攻,导致卤城决战。最后魏军的军粮,还是依靠郭淮解决的,通过联系羌胡部族,软硬兼施,征集到足够的粮食满足了军需。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

对耗的结果,是对蜀军不利的,如果割麦自用,因粮于敌的话又如何会先粮尽先于魏兵退军的。后来退军途中设伏,木门道捡到了张郃这么个皮夹子,就一俊遮百丑了。可叹之前乘着蜀涨魏消,还都小人到这个程度了,居然还是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四伐的这个过程,关中百姓无疑遭了大难的。

通宝推:网海,gb2312,
家园 现在想来,蜀地理和东北地理很类似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没有三顾茅庐,在这里的讨论中有谈及东北公孙对袁绍的影响,并从历史上,可以总结出,中原打东北不那么容易,但东北南下骚扰中原却不费力。历史上也出现过南下占领中原的情况。

蜀的北面,和东北的南面,地理形势上似乎差不多,都是东西向有高山,不太好通过。容易自保,也容易小规模骚扰别人。

诸葛亮,也许不大规模北伐,而是先不断小规模精兵山地站前出骚扰多次后,再大兵力出发,成功可能性会更好些?

这样,也许能同时让魏三而竭,同时也能不断的小规模战争中达到你所说的效果,而且很可能也不会引发反战情绪,在后面大规模北伐时更容易获得支持,实现正统。

家园 想想甘陕山河四省都是打仗害的

多好的地方。特别是河南和淮西一带,怎么说都不应该是穷地方。

家园 中原打东北没有东北打中原容易,主要是因为不易就地因粮

那时候东北不产粮,中原军队出外线到东北只能自己维持后勤线。而东北游牧民族进入汉地,无论是吃粮还是养马,都可以就地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原打三北哪一块都没有三北打中原容易。

中原少有的能够像游牧民族一样闪击敌后方的霍去病和李靖,都是使用轻骑兵,后勤负担相对较低。但轻骑兵自持力弱,所以对深远后方只能采取突袭的方式,将敌方后勤拉到与己方一样甚至更低的水平,在己方后勤问题曝露之前解决战斗。

通宝推:铁手,
家园 铁老大的想法偏颇了

先说东北

东北与中原的来往,在宋金之前,和宋金之后,是不一样的。

这么说吧,宋金之后,也就是元明清民国共和国这700年。今河北地区因为黄河改道,崛起为超越河东山西,河济山东这两大区域的新的枢纽地带,直接导致中原河洛的枢纽地带的被取代。无它,人口,粮食的最大的整体区域在这里(以前的幽燕+河北+河济+黄淮)。从此,政治中心不再流连于河洛关中一线,而是直接坐镇燕山以南。

而在这之前,因为黄河北流的原因,华北被黄泛区分割为幽燕(北部太行山燕山前),河北(南部太行山前),河济,河东,黄淮等小区域区域,这其中,河洛是枢纽,幽燕是边缘。关中与河东其实是一体的,河北黄淮和河济是广义的山东,而河洛正是这两者的枢纽。要从中原越过幽燕进入东北,基本上就只有隋唐攻高句丽这一次。汉朝的经验可以认为是幽燕自我的扩张。而商周基本上都只到燕山。

巴蜀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从秦开始,巴蜀就是关中的背后支撑。一直到今天,巴蜀都是国家的后备基地。纵观以往三千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三国时期,因为荆州丢失,才导致丞相以益州一地(加上汉中)北上中原。除此而外,巴蜀就基本上没有主动出击的经历,而只有保卫(金宋,蒙宋)或者被获取的经历了。

原因就在于,巴蜀在中国的地位从来都没有过枢纽的地位和经历,或者在枢纽旁边的经历。

中国地缘上的三大枢纽地带:河洛,幽燕,江东。分别对应了长安-洛阳,北京,南京三大古都。

通宝推:铁手,
家园 可惜诸葛亮也不是诸葛亮

第一次北伐,看起来算路精细,但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是犯了历史性错误的,凭空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第一案:不去绝陇,就兵临渭水直指长安,夏侯楙那个草包,倘若昏了头出战的话,是绝好的一举消灭曹魏关中主力的战机,夏驸马是最弱的统帅,对蜀汉而言也是最合适与之决战的统帅,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地了;夏侯退缩避战的话,配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袭函谷关或潼关,隔绝曹魏东西两线,蜀兵占据内线的优势居于主动,可择机攻击雍凉和洛阳方向过来的援军,估计每路都在五万以下,少于诸葛亮的主力,方便从容调兵依次击破之,且魏军千里奔袭而来,必厥上将军。

第二案:不去绝陇,长安方向布置疑兵,主力从汉中去新城,配合孟达合力夹击赶来的司马懿。没有了司马懿,后两次的北伐成功机会大增,且还能乘机收复上庸,多一条北伐的线路。

家园 蜀道难

蜀汉这个地形,既不利于别人打他,也不利于打他别人。

发展生产,比拼综合国力,肯定又比不过曹魏。

要是不积极北伐,估计一代人之后,就直接投降了。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就直接在渭南屯田,来解决军粮问题。

估计他也认为,按以前的方式,很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另外,我的1-2认证提示已经通过,但好像和未认证没有区别:

比如,我发这个回复帖子,就提示:

------------------------------------------------------

耗费铢钱 2 短期已发 1,越多越贵

可发余额 14 级别、近期得花囧等有关

家园 这种地势看来合适长住人骚扰外面,不利于新进者反攻

这大概是为什么元、清可以有可能北下成功,但是蜀汉、南宋难以北上的原因吧。根基不一样。

另外,认证通过,目前是减免版面设定的『待认可点值』,发帖所需的铢钱还是一样。接下去可能会有所变动。

家园 东北太大了

其实看地图,当年东北战场,所有打过仗的地方都圈起来,就是中间那一小块地方。

黑吉辽,听着黑龙江和吉林辽宁并列。但是吉辽加起来(吉:~70多,辽50多),比黑~170多还差不少。而哈尔滨并不是在黑龙江中心,反而是非常靠近吉林省的前端。

这也是当年林彪面对杜聿明兵临松花江并没有感到害怕的原因:本来东北那么大,你也就是刚刚在辽宁,吉林占了点便宜,还有一大半没打呢(当时内蒙古还不是现在这样,所以更大的一大半)。 就算你占领了哈尔滨,完全可以依托齐齐哈尔,佳木斯继续周旋。你那点兵力可就不够了。

同样道理,过去若是要征东北,最多就是能在辽河,三江平原上占点优势,松嫩平原能不能占住都不一定。就算三块平原你都占领了,东北平原面积只占1/6,剩下的山地,丘陵又不是不能活。人家本来就是渔猎民族,正好往丛山峻岭里一藏。你等到冬天冻成冰棍吧。要想实现有效占领,一个是必须开发东北的资源,实现正反馈:林矿资源;再一个必须修铁路,降低物流成本。 铁路修的顺便连土匪都少了。过去打了就跑,后来跑不过轮子了。

基本就是张大帅的路子,后来日本又给发扬光大一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