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1979年中印GDP比较有如下结果 -- wolfgan
就这还得多动动脑子,讲究一下技巧。把十分都说出来,根本在美国或者欧洲混不下去。
譬如你去年成绩很好,那就少报点,准备第二年成绩不好的时候补上去。2008年的所谓背离大概率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很多事情要在一个比较长的区间内考虑。
越看越迷糊,感觉业界就没一个关于GDP应该怎么算的共识,一团浆糊啊。。。。
但是,这段话
是不是说,Maddison 引用了他的数据,调整了中国的改开前后的GDP,所以还算是靠谱的?
没有宝钢引进以及随后的设备国产化,怎么能实现后来的现代化钢厂白菜化呢?
电力方面没有西屋六十万千瓦亚临界发电机组的引进,哪来的后面电厂全世界建呢?
铁路方面,两个标志性事件是京广铁路大瑶山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和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引进了盾构机,否则哪来的后面高铁地铁满地跑啊?
就说长期不争气的汽车产业,如果没有三菱发动机的引进,一票自主品牌能发展起来吗?是打算用老红旗的发动机吗?
八九十年代的技术引进才是最被低估的,十个馒头吃饱了,如今要么说前三个重要,要么说后三个重要,中间那四个被忽略了。。。
用电炉炼废钢就有类似问题,废钢里的碳会氧化跑掉一部分,因此需要往里加增碳剂补充碳。。。
解释一下,这是按领导人分段的,
1952-1978,一代领导,毛时代,
毛主席1976年9月9日去世。一个月后,毛主席钦定的第一副主席华国锋下令把蓝苹及其四人帮同伙隔离审查,标志着毛时代的落幕。如果你坚持认为华国锋此举是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愣要把随后的1977-1978归入毛时代,那就没什么好争论的了。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吧。
况且,毛时代应该分为建国后的前十七年和文革十年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把一些观点不同的河友称为“嘻左”,这种文风首先就不那么好。
我瞅着你也算是老河友了,岂不知河里就好这个调调。比如把邓小平的支持者称之为“稻友”。相比之下,“嘻左”是西西河里的左派相对中性的简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Maddison(包括Wu)的数据本质是还是来自统计局。
他们对GDP的看法是算法上的问题而不是数据的问题。
不光是GDP,其他统计数据拿来用的时候都要知道一些背景和缺陷,和自己的场景及目的是不是匹配。
所以中国的GDP是不是“靠谱”有时并不是特别重要,如果是和其他国家对比,要看两者是不是差不多“靠谱”,是不是有可比性,或者即使考虑到不“靠谱”也能得出一样的结论就可以了。
果然是隔行如隔山啊。。。。。
你说的是技术引进,新中国技术引进是一贯的。工业化奠基的156工程就是引进的,四三方案也是引进的,技术引进一直就在做啊。
七十年代四三方案时主席和总理给对外引进工作定下了6条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要集中力量,切切实实地解决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不能什么都进口,不能撒胡椒面,把力量分散使用了,到头来,什么重大问题也没解决。
第二、学习与独创相结合。……有重点地引进一批新技术,可以争取时间,使我国的生产技术,由现在的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提高到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第三、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这些进口设备投产后所增加的工矿产品中,拿出一部分来扩大出口,是能够做到外汇收支平衡的。
第四、新旧结合,节约外汇。……进口设备,要以引进新技术为主,但在有利条件下,也可以买些半新不旧的,只要国内急需,价格相宜,也可以派人认真考察后购买。
第五、当前与长远兼顾。……从长远看,进口设备,增加国内生产,比进口成品合算。
第六、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沿海工业基础好,可以使进口设备尽快投产,尽快仿制;……沿海工业发展得快一些,从长远看,对促进内地建设是有利的。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八十年代的引进,这几条原则,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
说起发电机组,最早引进国外先进机组的是陡河电厂,陡河电厂的一二号机组是日本的,但三四号机组就改成了国产的,虽然当时国产的三四号机组比日本机组的技术差距还比较大,但国产的电机行业始终没有被赶出市场,而是一边引进一边学习一边自主研制新的国产机组参与市场竞争。
不要老是搅浑水,没有人反对引进,我们反对的是一昧引进而弄死国内产业链的做法。
一昧引进而弄死国内产业链的事,1978年之前没有发生过。
这个网站还有那么整个80年代有生活记忆的,很多网站也有老照片提供。
不说深圳之类的,就我所在的成都市80∽89年市政建设都天翻地覆。更不要说衣食住行文艺项目等各方面了。其它不说,就全国各地农村电视等普及率就和80年初天壤之别(虽然也不高)
还二手货。。。
二手货水多深啊。。。有时修起来加停工损失更贵。。。
糟粕的那种,某群体持续千年了。打不赢我还骂不赢么,骂不赢我还喷不赢么,喷不赢我还咒不赢么。自以为是,实际上屁都不是,光剩牙尖嘴利了。
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很快,这个其实并不难理解,与我的帖子也不矛盾。
60年代国家投入重点是三线、军工和重工业,70年代是重工业、国土基建和民用事业,而80年代则是全力投入到人民感受最强烈的民生建设和轻工业,比如,如我的帖子里的数据,80年代是修铁路最少的时期,发电增长最慢的时期,还有帖子里没提的,80年代还是修公路最少的时期,农村则是不修水利的时期,那么这些资金、钢铁、水泥等物资就都可以用在民生直接相关的建设上。
除了国家发展重心调整的因素,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是水到渠成,打好了轻工业大发展的基础。1978是个对人民生活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农业上,主粮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良种基本就绪,石油到70年代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换汇,同时准备好了大规模石化工业的原材料,四三方案的项目基本上在1978-1982年间投产,它除了可以产出化肥,还产出化纤和乙烯,这样就解决了轻工业大发展需要的工业原料化纤、塑料的问题,而这些条件是在1978年之前不具备的。
我有个感觉,80年代较少搞长线的、打基础的建设和布局,军队也在忍耐,而且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在兑现前朝留下来的红利。
有论调说美国gdp比中国高但发电量只有中国一半,美国的工业产值有十来年赶不上中国了,所以美国gdp是虚的,也对也不对吧。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相当一部分第二产业产值和年发电量是撑着美国的gdp的。
看墨西哥越南之类的能不能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看贸易额意义不大,看他们的年发电量变化比较靠普。
感谢楼主的数据。
先看发电能力。中国1952年73亿度,美国1903年发电76亿度,不妨把1952和1903年作为中美两国的工业化元年,
此后到1978年,中国年发电2566亿度,是1952年的35倍,这个过程新中国用了26年,
而美国1943年发电量2675亿度,也是1903年的35倍,这个过程美国用了40年,
显然,新中国工业化前期发电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工业化前期的美国。
下面,用这个数据来另类解读一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一个侧面。
我在这个帖子里
简要描述了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框架及与世界水平的对比: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工业水平大约相当于清末洋务运动时候的技术水平,也就是1900年代的水平;
此后156工程引进的大约是1930年代二次大战前的工业水平,直到六十年代 中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在三线地区复制了一套156工业体系,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二次大战前的工业水平。
60年代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但却非常重要的转折,就是中国工业化的技术路线的跟踪方向从苏东集团转向了美国。
1970年开始,中国开始以自己的力量准备向二次大战后1950/60年代的工业水平跃迁。
另类解读:
发电量代表当年的发电能力,而累计发电量大致代表了当时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水平。
1952年,中国的发电能力和累计发电量大致相当于美国1903年,也就是说新中国之初的工业化水平只相当于清末洋务运动时的水平,甚至更低。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开始流入苏联,帮助了苏联的工业化,也就是说苏联引入的工业化水平大约是美国30年代的水平,1930年美国累计发电量大约13000亿度,1935年累计发电大约20000亿度,也就是说苏联引入的工业化水平大约相当于美国累计发电1.5万-2万亿度电的水平。1953年中国从苏联引入的156工程大约也相当于这个水平,或者稍好一点,而1953年中国累计发电仅165亿度,1956年仅564亿度,差着30-50倍,差距太大了,即使有中苏蜜月期苏联专家的大力帮助,仍然是囫囵吞枣,难以完全消化。整个60年代,中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在三线地区复制这么一套工业体系,才算是完成了这个消化过程,这时中国累计发电量9100亿度,已经接近美国1931年的1.5万亿度。
1956年和1970年后,中国开始了以美国二次大战后高速发展的技术的追赶。
先列几个美国工业化发展的标志:
1945年,累计发电3.9万亿度,
1950年,累计发电5.5万亿度,
1955年,累计发电8.2万亿度,
1960年,累计发电11.9万亿度。
比较一下一些标志性事件:
两弹一星,原子弹
美国1945年,累计发电量3.9万亿度,中国1965年,此时累计发电量4700亿度,是美国的11.9%
氢弹
美国1952年,累计发电量6.46万亿度,中国1967年,此时累计发电量6300亿度,是美国的9.8%
人造卫星
美国1958年,累计发电量10万亿度,中国人造卫星1970年,此时累计发电量9100亿度,是美国的8.8%
可以看出,中国的举国工程两弹一星确实非常成功,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工业水平,也远快于美国,而且后来越来越快。
河里热点大飞机,
美国波音707原型机1955年首飞,累计发电量8.2万亿度,中国运十首飞1980年,此时累计发电量3万亿度,是美国的34%
三万吨级大压机,
美国大约1955年,累计发电量8.2万亿度,中国大约1970年代中期,累计发电量1.8万亿度,是美国的22%
核电站,
美国大约1955年,累计发电量8.2万亿度,中国1991年,累计发电量8.1万亿度,是美国的99%——追赶速度慢了下来
大飞机,
美国波音737首飞1967年,累计发电量19万亿度,中国C919首飞2017年,此时累计发电量84.4万亿度,是美国的438%
美国波音747首飞1969年,累计发电量22万亿度,中国目前累计发电量已经超过100万亿度,但747级别的客机还没有。
很显然,这里最拉胯的就是大飞机,除了运十以外,不仅没有追赶,反而越来越落后,C919固然可喜,但从任何角度来说,不管是与国内其它工业比还是与美国当年比,它都来得太晚了。
点评一下,新中国为什么能够追赶:
1,因为集中全国资源办大事发展国防和重工业,美国的用电比较均衡,民用占相当比例,而中国则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基础重工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20年中国是实在没有多余的工业资源投入到民生相关领域和农业了;军事和基础工业的快速追赶,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民生领域的更加落后;
2,美国是先行者,中国是跟随者,技术难度还是要低不少。
3,1978之后,学习西方技术更方便,追赶速度应该更快才对。
另类解读,权当个引玉之砖吧。
最近,卢麒元提出,现在到了新的时期,人民币发行应与美元挂钩,改成与工业用电量挂钩。
与克强指数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