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家垴之战,八路军究竟伤亡了多少人? -- 忘情

共:💬50 🌺194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家垴之战,八路军究竟伤亡了多少人?

作者:忘情

谈起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的关家垴之战,至今仍令人痛心。此战中,敌我双方的伤亡数字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多年来争论关家垴战斗成败的焦点之一。

关于日军损失,129师在1940年10月31日的电文里称:“日军伤亡五百余人,遗尸百余具”。随后的第240号战报,给出了更详细的数字:“敌遗尸二百八十余具,另以火药焚烧人灰三堆,约五十余人。据挖出死尸得知,内有大尉军官二人,中尉军官四人,少尉军官一人,另俘日伤兵二人,缴获步枪七十支,掷弹筒九个,子弹,军用品一部,战马十余匹”。这个数字,被后世史学界广泛引用。

近一个月后的1940年底的,129师在《129师百团大战总结》中称,“毙伤敌四百名以上,我军也有伤亡,我十旅长范子侠同志也受伤”。

日军在《独立混成第4旅団第2期晋中作战》中称:“阵亡50人,伤99人,被俘2人”。按照这种说法,冈崎支队只损失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马,又如何能最终被逐出关家垴垴顶,被压缩到山腰那排窑洞困守呢?此外,还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日方版本,称“生还者关家垴61名,柳树垴上142名”,以此计算约有300多日军被击毙,这个版本与中方数字较为接近。关家垴上仅剩61名日军,这也符合日军残部被逐出垴顶,退守窑洞的逻辑。

日军的伤亡数字莫衷一是,八路军方面伤亡情况则更是疑云重重。根据八路军百团大战战报235号,此战伤亡新10旅旅长范子侠以下600余人。后世主流的战史书籍基本都引用这个数字。

但是,直接参加关家垴战斗的八路军多达8个团,总人数上万人。如果仅仅伤亡600余人,是否会让刘伯承、陈赓等久经战阵的名将发生动摇?为此多次要求撤围另寻战机,而不惜与彭德怀发生争执?以至于彭德怀发出了“撤消番号”、“杀头”之类的威胁?这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仔细琢磨伤亡600余人这个数字的出处,便可发现它出自129师10月31日的电文。此时关家垴战斗并未结束,战场统计肯定并不完全,况且在其后的激战中,八路军又付出了沉重代价。加之总部特务团并不属于129师战斗序列,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600余人这个数字是不完整的。

除了伤亡600余人这个主流数据,陈赓曾回忆说,此战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伤亡数字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据八路军太行抗战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介绍,在关家垴和峰垴各有一个烈士墓,据当初收埋烈士遗体的百姓们说,每个烈士墓埋有1000多烈士的遗骸,而且战后还有部分重伤员因伤重不治牺牲。《解放军报》曾刊登武乡当地退伍军人张晋祥的信,信中提到八路军伤亡数千人,有烈士上千人。由此可见,在武乡当地,对关家垴战斗八路军伤亡数字是有不同看法的。

要想了解参战八路军的实际伤亡情况,只能从各团的战史及公开出版物中寻找蛛丝马迹了。

386旅的头号主力772团,日后发展成了13军37师109团。该团在战史中称关家垴战斗全团伤亡200余人。而《13军传奇》中称,此战该部仅1营就伤亡180余人。这个说法得到《步兵第37师简史》的部分印证,“第1连与敌肉搏四次,只剩下三人仍坚持战斗”。1营伤亡如此惨重,那么其他两个营呢?《13军简史》称,772团在各连队战斗兵大量减员的情况下,曾两次集合排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参加冲击。如果全团仅伤亡200余人,至于使得连队战斗兵缺乏,需要两度集合干部参加冲击吗?

关于16团的伤亡,目前没查到确切数据。《步兵第三十七师简史》称百团大战第3阶段,16团和772团总共伤亡350余人。如果剔除109团战史中所称的伤亡200余人,那么16团百团大战第3阶段只伤亡100余人。但是,16团在关家垴从头打到尾,伤亡真会如此小吗?

新10旅28团的伤亡数字同样无从考证。该团在关家垴只攻了一次就撤下来充当旅预备队,伤亡和其他团相比,应该并不大。

时任769团1营营长的李德生在回忆录里称,1营在通过小路进攻时伤亡很大,以至于他的战斗决心产生动摇。另外,该团1、3营都参加了31日下午总攻时的18次冲锋。此战后,陈赓对接任该团参谋长的何正文说:“战斗进行得很残酷,769团打得很艰苦,损失较大,元气在短时间不易恢复”。那得多大的伤亡,才能让一个主力团短时间恢复不了元气呢?

总部特务团日后发展成了31师一部。根据《第三十一师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所说,特务团2、3营和团直在关家垴战斗中付出很大的代价。战后该团从1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缩编为9个连。总部特务团参加百团的兵力是3000多人,算起来每个连得有200人左右,缩编掉4个连,伤亡减员至少7、800人。据团长欧致富回忆,该团在百团大战中没有经历过大战斗,只有团直和2营、3营参加了广志山战斗,此战伤亡仅40余人,也就是说大多数伤亡来自关家垴战斗。

八路军的伤亡总数,决死1纵队的25、38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百团大战前,这两个团都是齐装满员的大团,分别有2200人和2600人。在百团大战中,38团又补充了3个新兵连,因此这两个团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总数达5000人以上。但关家垴战斗后,两个团包括团机关人员在内,各只剩200余人。也就是说,这两个团在百团大战三个阶段中,共减员4600人左右。根据《决死第1纵队部队发展史》,25、38团在百团大战1、2阶段阵亡近500人,伤1500余人。二者相减,这两个团在第三阶段减员2600人左右。关家垴战斗前,25团在温庄阻击战中损失很大,伤亡400余人。因此25、38团在关家垴战斗中损失在2200余人左右。这个估算数字得到了《陆军第四十师斗争简史》的佐证。该《简史》称,在关家垴战斗中,决死1纵队1570多人,阵亡589人。

25、38团在关家垴战斗中伤亡惨重,从战斗过程中就可见一斑。25团在丢失柳树垴时,就已经遭受了不小伤亡。在随后的反攻中,25团攻了7次,38团攻了4次。根据《步兵第119团团史》记载,38团战斗兵牺牲完了,集中干部队冲击,计有2营营长黄振荣负伤,副营长贾宝善、特派员王思忠、连长张秉燮、陈建岗、指导员郝双马等数十人牺牲。纵然如此,在最后的总攻中,25、38团又各自拼凑出1个营,连续发起了18次冲锋。

综上所述,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伤亡总数应该在3000人以上。

通宝推:桥上,苏仙岭,
家园 对关家垴伤亡数字的探讨

感谢忘情兄的好文,顺祝新春快乐!

关家垴我军伤亡数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29师刘师长在1944年4月30日和1945年5月10日两次谈到了129师在百团大战中的伤亡,两次给出的129师和决死纵队和伤亡数字分别为“伤亡近七千”和“伤亡七千左右”,其中1944年的那次报告被认为是后来发起华北座谈会操40天娘的引子。

根据1940年的129师总结报告,总部特务团和炮兵团在129师百团大战的战斗序列中,因此可以认为伤亡七千左右应该包含了总部特务团和炮兵团的伤亡。

1941年2月1日1941年2月129师有一个《129师遂行百团大战三个阶段的战绩统计表》详细列出了各个阶段的战果和战损,整个第三阶段129师伤亡失踪(不含中毒)共减员2412人,其中阵亡755人,伤1456人,201人失踪。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考虑到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共进行了196次战斗,高于第一阶段的181次和第二阶段的152次,如果统计表中的伤亡数字比较精确的话,关家垴战斗的伤亡的数字不太可能会高达3000人。

以前也写过一个探讨关家垴战斗伤亡数字的贴,一晃10年多了。

【原创】(七) 伤亡数字

通宝推:普鲁托,桥上,
家园 【讨论】损失确实大了,将不可愠而致战

八路军的伤亡总数,决死1纵队的25、38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百团大战前,这两个团都是齐装满员的大团,分别有2200人和2600人。在百团大战中,38团又补充了3个新兵连,因此这两个团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总数达5000人以上。但关家垴战斗后,两个团包括团机关人员在内,各只剩200余人。也就是说,这两个团在百团大战三个阶段中,共减员4600人左右。根据《决死第1纵队部队发展史》,25、38团在百团大战1、2阶段阵亡近500人,伤1500余人。二者相减,这两个团在第三阶段减员2600人左右。关家垴战斗前,25团在温庄阻击战中损失很大,伤亡400余人。因此25、38团在关家垴战斗中损失在2200余人左右。这个估算数字得到了《陆军第四十师斗争简史》的佐证。该《简史》称,在关家垴战斗中,决死1纵队1570多人,阵亡589人。

---------

陈赓为何跟彭德怀几乎翻脸,抗命不遵?就是因为决死一纵几千人,大多是山西新军过来的,山西教育很好,里面的兵有初高中文化的比例很高,战斗意志不弱,也是一腔热血,但是缺乏足够的训练,战斗经验严重不足,关家垴之战,一波波的进攻基本上是送人头,陈赓不希望这些兵白白送死,所以跟彭德怀几次进谏,希望不能这么死拼硬打。最激烈的时候,陈赓都不想活了,自己要去冲锋,被部下死命拦住。

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爱护,是贯穿了陈赓大将的一生的。到了57年反右运动,陈赓大将从北京给哈军工院长刘居英少将打电话,让他把学校的老教授们都组织起来到外地躲一段时间,避开风头,后来去长春旅游学习了一个多月,哈军工几乎没抓几个右派,和陈赓大将敏锐的政治嗅觉极有关系。

家园 除了决死队的学生兵,还牺牲了许多一二九师的老红军

陈庚当面质问,部队的骨干都打没了,以后不革命了?(原话记不准了,大意如此)战后陈庚还拿着牺牲者的花名册去给老彭看,老彭看完(淡然的)说了句“抓紧时间补充”,就完了(此事为八十年代官方修《彭德怀传》所载)。我曾在河里把此事和罗荣桓在山东任司令员时怒斥梁兴初(有河友说是张仁初,存疑)打了牺牲巨大的胜仗做对比。

虽说“慈不掌兵”,但老彭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通宝推:mhymark,
家园 肯定不是梁兴初,似乎也不是张仁初,我记得是曾国华

率教二旅在鲁南打的仗。

通宝推:审度,
家园 这样牺牲确实有一些遗憾,但是当时当地,确实也没有其他

方案,这个鬼子大队突进影响很大,我们当时的战法,尤其是彭老总战法,大概就是一战和传统农民军战法结合,所以也是没办法。

就是因为之前的整军做得不够啊,有啥办法,不可能短时间提高啊。其实,看看当时中国军队的打法就可以知道,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我们毕竟胜利了,对鬼子确实有了震慑。

当年我批判国军也是这样的,但是很显然,我军确实没有国军再淞沪会战的逃跑行为。

是可惜了,这些将来可能成为人才的战士,但是情非得已,我们都想打出好战法,没有足够堵塞训练和基础,也是没有办法。

陈赓的技战术还不如彭老总,战术不是那么巧,黄埔军校,半年教育,哪有那么高的军事技术?

农民军起义就是一批一批的,打打就出来了,没那么多时间培养军事技术人才,靠自己摸索和幸运,靠存活下来,你们想想看啊,像不像斯大林格勒?

以前我也觉得不值得,现在看来,没办法。因为扩军初期,我军扩张极快,人员也没有整合,所以,战斗力不是抗战后期的我军。

这就是历史,军队是打出来的!!!

家园 战斗力和指挥问题,一半Vs一半吧!

决死队本是阎锡山为了扩张自己的实力,利用薄一波等山西籍共产党人的宣传组织能力和广大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组建的一支准军事组织。双方都打着借鸡生蛋的主意。在未切实有效掌握这只部队前,我方和阎确实都未能对这只部队进行有效的武装和整训。战斗力差是正常的。

但完全由老红军为骨干改编成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并不缺少战斗力,基本上一只部队是否有老红军做骨干是战斗力强弱、是否是主力的评判标准之一。

关家垴一仗没打好主要还是多头指挥,一马仨脑袋,老彭的战役决心并未得到下级的理解和认可。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刘帅和彭之间不但有“心结”,而且并不存在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老彭不是八路军总指挥,而只是副总指挥,在朱德不在总部时主持总部工作,只能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指挥八路军各部),红军时期刘帅还是老彭的上级(刘帅曾做过红军总参谋长),指挥能力也并不差于彭——其实应该还是高彭一些的——所以刘帅是有权力就战术层面做自己的决定的。有鉴于“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刘帅更倾向于打类似“神头岭”这样的巧仗。老彭所说的战役发起的动机和决心都是事后追述,从战役过程中刘帅、陈大将的表现说明他们之间是缺乏沟通的,至少战役目标和战术观念是相背离的,至少并未达成共识。

此战打到后来,老彭是犯了“将不可愠而致战”的错,在指挥曾经有“心结”的老上级打了这么一场损失大战果小的“拆烂污”仗,我感觉老彭是有点“羞刀难入鞘”,只能咬牙打下去,拿人命往里填!就好像赌徒在没输光所有筹码以前,总是不肯下桌止损,而是不断加注,希望翻本。

纵观老彭一生打的仗,他本钱少的时候只好打巧仗,只要本钱够多,就会放纵自己贪大求多,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几次失利也均与此有关。

家园 不是曾国华。

1941年2月7日,时任115师教2旅副旅长的张仁初带着一个团向郯马地区出击时,在重坊附近与数万日伪军相遇,敌人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向我军大举进攻,在张仁初的指挥下,我军在重坊战斗取得了毙敌300余名、击毁坦克1辆的重大胜利。 此战我军伤亡也很惨重,共有100多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营级干部2名、连长5名、排长14名,他们几乎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优秀指战员。

通宝推:七天,
家园 彭老总能力是有点不足,但是没你说的那么糟糕

其实红军损失和刘伯承有很大关联,虽然说总方向是李德周总理制订的。

但是方案都是刘伯承设计的,他是总参谋长,以后的历史说他对抗李德,没有的事情。

从总的战争历程来说,刘帅打仗偏软,追求巧。

至于红军遵义会议后,基本就是毛主席是设计方案,朱德刘伯承完善了,你知道,前期他俩都在,虽然说李德有点离谱,也不至于一点机会都没有。

毛主席后来的方案也许有点故意甩掉一些意志不坚定者,这也确实是当时最合理方案(弓弦弓背方案),还比较仁慈。

回到话题,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红四一般不敢打硬仗,欺负地方军可以,打中央军不敢上。

这里面就有个日军战力问题,日军显然高于中央军。

红四打日军较大部队,没这个胆子。所以刘伯承试图巧打,但是由于自身错误,巧打基础已经不再了,战机失去了,怎么办了?这在古代也是需要打的,意思还是震慑敌人,由于各种环境不利,只能很大的牺牲。

没办法。

打疼敌人也是一种技巧,类似华野十纵阻击邱清泉,邱清泉也突破了,但是胆子也没了,济南战役邱清泉都没敢叫嚣。淮海战役打黄伯韬,他确实用力不如豫东战役。

当然,日本人的胆子肯定比他大,但是这次效果也还是可以的。

虽然最关键的是斯大林1944年的翠提春晓莫斯科阅兵德军战俘。但是这次的关家脑也不错。

横刀立马的精神刘伯承始终没有。这点是关键。

我个人相信彭老总充满了古代战争智慧的,只是自身能力有限。也没办法,但是,他认识到了这次必须打,就是很重要的。

仅仅从自我牺牲来说是不够的,当年刘伯承打赣州等等等(说是李德的安排,我有点不信了)啥的不还一样,都是举旗的好孩子,个大漂亮帅气,军事能力也不错,等等等,

有时候没办法,邓萍,那么好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不也是牺牲了?

日本人不是娄山关的地方军啊。

我个人觉得这个错误还是在刘伯承和陈赓。

没办法。要的就是这个劲,虽然后来没有彻底制止,但是起码日军老实多了,带来的后果就是根据地相对安全了很多。解救了老百姓。

鬼子下村很可怕的。那时候鬼子还势力大。已经可以了。1944年,国军还湘豫桂呢!!

家园 我记得那个开国将帅帖里说到是张仁初

当然可能不止一位

家园 这种预期歼灭战打不下来的战例,可以对比一下“土城战役”

土城战役也是预定的歼灭战,但打起来才发现吃不下来!主席没有压上全军试图硬吃川军,而是当机立断止损!打不下来就不打了,歼敌机会可以另外寻找,革命战士的生命不能无意义的消耗!当时好像就是陈庚率教导团猛冲了一下川军,吓得川军收缩,进攻部队才撤下来脱离战场。所以,在关家垴之战打到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伤筋动骨”,实在打不下去的时候,陈大将未必没有在心里做比较,我觉得“腹诽”肯定是有的。

主席后来总结“十大军事原则”几乎都是如何打巧仗,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 不打消耗战——特别是损失大过战果的消耗战。

对比这两现场战役,可以看出高下。老彭虽然怼天怼地,谁也不服,但确实缺少肚量和大局观。

家园 土城战役和关家垴有一些不同,一个是运动中的战斗

一个是敌人进入我们自己的控制范围,需要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

土城战役是毛主席安排的,但是是周总理和中央定的方向,周围也不是一样的环境。

我觉得可能比较类似的应该是娄山关,其实娄山关牺牲是很大的。

关家垴在那个战斗开始之后,转圜就很小了。至于人员牺牲的可惜,只能埋怨我们自己的不足吧,消耗战不可能不遇到,那是百战百胜将军了,不可能的。

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家园 关家垴之战的目的没达到吧,别忙着给彭德怀圆满

有证据说日军自此以后老实多了吗?我看到的资料也就提一提刘伯承和陈赓再上战场,学会了挖猫耳洞,把这个作为关家垴之战的收获拿出来说已经很没意思了。几千条人命就换了个这?

至于你说的日本人被震撼了(被什么震撼了?被我军一个劲的送人头震撼了?听起来很讽刺啊,怎么有点管虎导演的金刚川的意思,美军轰炸了,是因为我们一个个的舍生忘死的往上冲,被感动了?),自此收敛了?彭德怀自己都没承认这一点啊?日军以后不敢出动一个大队的目的达到了吗?那彭德怀早就满世界宣扬了。他的拥趸早就拿这个做证据而不是天天吹那个什么猫耳洞了。影响力之深远,不但影响到抗美援朝挖坑道,又往前延续了几十年,都能影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猫耳洞去,多可笑的事啊

家园 还娄山关呢,你怎么不把它比喻成腊子口呢?

我认为,只有泸定桥,腊子口,才值得彭德怀那种不惜一切代价往上堆人头的做法,那样的话,陈赓和刘伯承也不会有那么大怨气的。

家园 关家垴之战和娄山关之战对比,大概只有“攻坚”这一点相似,

娄山关之战是预期攻坚战,战前准备充分,对于攻坚、苦战和较大伤亡都是有预见和心理准备的。从上到下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不会因苦战和伤亡动摇战斗决心和意志。

关家垴之战,战役计划本是设伏围歼战,但运动中未能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被残敌逃上了“关家垴”——我的理解“垴”可能和山东的“崮”陕西的“塬”差不多——地势较高坡度较陡顶部较平的地形。所以不想放弃歼灭残敌的结果就是:预定的设伏围歼战变成了“攻坚战”!在八路军没有大炮,只有轻武器的情况下仰攻陡坡地形,产生了大量伤亡,就是这期间刘帅和陈大将先后提出停止攻击,哪怕把敌人放下来,再在运动中寻机歼敌。按薄一波回忆就是这时老彭要求薄把决死队两个团拉上去的。连决死队这种战斗力很不可靠的民兵性质的武装都扔进关家垴这个“赌场”里,可以看出老彭的赌心多大!结果付出巨大伤亡也没打下来。

另外,虽然关家垴之战是在我根据地打的,但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我军对战场的控制力其实是很不可靠的,敌人的援军我军是挡不住的。敌援军已经赶来,我军关家垴打不下援军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战场,关家垴残敌遂被救走。从这一点来看,关家垴之战和土城之战在战场环境上没什么分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