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汪海林有篇讲话:今天有些创作者理解不了时代,跟不上时代, -- 俺老孫
戏子,本身就是小资产阶级中特没有根骨的一类,指望戏子来感悟山崩海啸不色变的气概和为信仰而战斗的精神,本来就是不可能的。
《叛逆者》比畀愚的同名原著好多了,原著偏重地下斗争的情感和无序,刻画出的无力感甚和混乱感至屈辱感很强,革命性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甚至还会给人一种“不值得”的感觉。
对林楠笙的策反是由军统内的老牌特工“邮差”王志文干的,王志文经过对林的长期考察,成功地将其策反,并在自己身份暴露的时候最后掩护了林(包括林的挚友左丘明,潜伏则参见吕宗方和秋老板);
林楠笙的姓名寓意临难而生,临难而生的不只是林楠笙这个人物,也是以他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他见证了旧社会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资产阶级历经过动荡的时局,也因其在1927年之后加入过国民党这样的反动势力阵营,看到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局限性与劣根性,也从出身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朱怡贞和之前在军校和自己关系好但分了道的左秋明等人身上看到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代表了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希望,所以在剧中都没有有他接触过共产主义并受其感化的情节而是表现出从“救中国”到“为人民”的出发点,最终从黑暗走向光明。他的选择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小资产阶级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他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充满压迫的旧社会。所以,他和他所代表的阶级都是“叛逆者”。
左秋明的牺牲是让林楠笙想要迈出加入共产党的第一步。左秋明带着他接触到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当时的林楠笙在受重伤到香港之后,身心遭到重创,他心情极度低落,在夜晚他在空气中敲击着并不存在的琴键,回忆起了当年弹奏《六月船歌》的美好情景。他整个人都是迷茫的,完全看不到自己和国家的前路,他甚至都不知道那些牺牲到底有没有用。但他通过广播电台听到了《论持久战》,再次和左秋明谈起《论持久战》时,二人提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林楠笙很受震撼说自己“兴奋得都睡不着觉”。
到左秋明断肠而死而且军统香港站说“要搞清楚他是哪家的烈士”,也让林楠笙意识到共产党比国民党更符合民族利益,也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
到抗属蓝心洁饱受怀疑得不到应有待遇、母子分离、为了生活只能去给国民党高官和美国军官陪酒甚至到国民党高层准备拿顾慎言开刀而把所谓的“贪污”罪扣到他头上准备对他用刑、处决就让林楠笙下了彻底脱离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的决心。顾慎言在大革命期间考入黄埔军校,劳苦功高,为国民党立下了不少功劳,可不是死于他的共产党身份暴露而是死于所谓的“肃贪”,连他当年的上司何应钦都对此不闻不问,同时林楠笙以前的老师白先明还让他注意言行,不要卷进这件事里。
而林楠笙更像是民族主义者转投阵营。
所以,顾慎言的死让他彻底意识到国民党根本不能保证自己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林楠笙入党的时候说的话是“从今天起,我将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为国家、民族的解放尽自己最大努力”,这句话没有提到“人民”二字。
稍稍牵强一点的解释是,这两人都是刚刚加入军统的热血青年,还未被染黑就接触到了我党。
我认为林楠笙从军统投共的处理上基本到位,但朱怡贞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大小姐在1930年代就加入共产党而且入狱之后也反而更加坚定没有丝毫动摇,之后的党内内部审查也挺过了,把背后的动机、原因和斗争都没有一点展现出来,这些地方如果能够拍出且拍好的话其实才是真不容易,比矮化的“革命为了救国”难拍更有高度、也更能触及本质。
前三十年,是学霸才能当演员,后四十年,又回到XX无情XX无义的时代了。
战争年代,宣传战也是战,做不好,大家直接脑袋搬家,所以只能学霸去做宣传工作,让现在的那群婊子戏子来做宣传,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吗?
就像说踢球,本质上就是球迷不行。
观众就好这一口。 一堆古代偶像剧,长得漂亮的俊男靓女在里面面瘫演绎霸总爱上灰姑娘,流量就蹭蹭上去。不服就是不行。拍一个剧火,拍一百个也有人看。
抗日神剧啥的,还不是上面有个广电管着。没办法,把偶像剧那一套给套皮一下。再好,没流量,下次没钱了。
就像美剧,有质量高的,往往都在收费频道。免费频道都是家庭肥皂剧,几个万年烂梗来回演。 看这个的,往往是小卖铺里看摊的,家庭妇女扫地的。情节整复杂了,他5分钟后回来一看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所以必须每集独立,甚至每集就是一个大号小品,什么时候看, 看一眼都能有笑点。
永远讨论质量差,永远不讨论如何让质量好的挣到钱。
当然语言即使是翻译也会存在一个鸿沟,说白了,语言是了解异质文明的门槛,自己不同语言的话,真的没有任何评价异质文明的发言权。 我们很多人看不惯西方的对华指手画脚,其实同理,反过来也是差不多😂。
我觉得文艺作品还是看原版比较好,尤其对于理解其文化背景与历史逻辑,有着跨语言不可弥补的障碍。这两天《三体》的英语改编版上映了,因为我几个月前为了做准备看了中文原版的《三体》电视剧,对其梗概与故事基本了解了。所以看英语改编版时,没有太多心理障碍。当原版的许多情节都被大幅改编了,因为受众市场的关系,这点也很好理解,新版的《三体》更多的突出了面对危机时人与社会的内心反应,相对来说叶倩文的文革部分被简化了。所以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故事基础上的重新创作,这也是Game of Thrones团队的又一次尝试吧,我个人感觉分量远远不及《Game of Thrones》。 场面与细节都远远不及,当然历史剧的发挥空间比较大,更戏剧化,科幻么,基础上就比历史借鉴的成分少了太多,所以故事性也会少。
回到这届群众不行这个话题,我对间中群众倒不那么失望,网络上因为喇叭行业的巨大投入,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回声效应,貌似代表了大多数。但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没有说出来的“声音”才是历史的主流,因为影响力的底层逻辑永远不是话术,而是行动。中国人有句老话,会说的永远不如会听的😂。
当代中国人的智商与认知,这的确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话题。不用去看别处,仅仅西西河里这一二十年,有海华也有国内,看人们的认知与话题的变迁,可以看到许多对中国历史的刚性影像,某种宿命似乎存在其中。实话说,今天中国人的整体认知水平,窃以为是不如五四时代的,都不用举其他偏远的例子,一个对外语的轻视就能说明许多。认知的前提是信息的开阔,即使润出国如果依然是“聋哑人”,其实大脑层次是没有什么变化的😂。简中世界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从帝王术视角出发,中国不鼓励外语学习的政策,至少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智商还是刚刚的,比起历朝历代不遑多让😂。这届群众么,其实比起几千年来,区别不大,不好也不坏。 中国的未来当然只能在统治阶层中,这话还用明说么😂。
原来的小说连梗概都不够,最多算是一个引子。
电视剧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结尾。过去最惨的也不过是牺牲。牺牲之后他的伴侣更加坚定的去完成革命。这次眼睁睁看着爱人离开,有了骨肉,却再也不能团聚。甚至可以预定未来的悲惨命运。这才是真的牺牲。
美剧版的《三体》花了远超《三体》三部曲原著的篇幅来渲染文革的“伤痕”,而坏人都用华人演员,好人都换了白人或黑人演员。
几年前我就在河里说过:《三体1》能在国外获奖完全是因为“黑文革”的“伤痕文学”符合西方对中国的宣传需要。
谁让《三体》的所有故事都建立在叶文洁的一念之差,而这一年之差不过是文革中的血海深仇,没有了文革这段,所有的一切《三体》故事就都没有的根基。
英文版其实对文革批斗那段渲染的时间不多,但因为放在片子开头,而且非常写实,其实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那确实是非常写实了😂,甚至习以为常,不懂00后门在脑补什么fantasy😂。 据说刘也是为了审查好过,把文革片段挪到了中间,但总之这段历史是躲不过去的,而刘的潜台词,说一千道一万,无非就是文革是一切人类毁灭的罪魁祸首,这可能也是英文版制片商看重的地方😂,你们言不达意的地方,我来提你们做😂。 所以真的要找背锅侠的话,刘其实才是大反则,这个用屁股想都知道😂。
其实如果跳出了这个文革情结的话,类似90后00后专注与外星人与黑科技,这也是刘真正钻的空子,试想连奥巴马都粉的科幻小说,可能没有深刻政治内涵么,中国的新一代除了工业党强国梦,政治上真的不得不说是太幼稚了😂。
但抛却文革话题,只说科幻与故事情节的话,其实改编的是不错的,尤其Wiliiam癌症晚期,最后大脑被取出做了一把荆轲刺秦王的奉献,加上狗血暗恋,而且是暗恋华人啊,其实已经很给足了强国民族主义面子的。 窃以为,如果是从爱国视角出发,真的不丢面子了,各种满足是满满的。 但改变版很显然对文革与tg是怀有歧视的,如果一定要说tg即为民族,民族即为tg,那么乳滑也是一个可以挖掘的空间,这就要看宣传口同志们的决策了。从娱乐观众尤其是海外人文视角来说的话,其实观众们情绪还是很稳定的。
不过有一个疑问是,这个改编真的是在乎强国观众市场么,存疑。 目测更多的是白左普世意识形态的发挥,各种科学殿堂的精英,黑人墨西哥人华人,唯独一个白人还是癌症晚期😂,这其实是很卖力了好不好,从白人种族主义这个强国宣传口的重磅主打视角出发,真的也是没有多少有机可趁了啊😂,除非自己跳坑纳粹种族主义,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打击白人至上了。
所以说,不论这个锅怎么补,目前tg宣传口的理论弱鸡,本质上是一个从白左出发的共产国际后代,对白左的新时期新任务完全没有与时俱进的代沟问题,一个不小心就滑到纳粹的同时,还不得不时刻小心被白左给带到殖民主义假面具的沟里。喇叭口的同志们,这真的不是几个只会用荷尔蒙解决问题的低端人口可以解决的挑战😂。 实事求是的说,我对宣传口业务的现状是不满意的,整个就是一个字,土。
一个是从根本上就认为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是文革也没好到哪去。 再一个要论乱,论无法无天美国自己当年也差不多。 当年面对游行那都是真枪实弹的,也没觉得你坏到哪里去了。特别是有一点文明隔阂的地方:当年她老妈站出来指证她老爸,这在中华文明的语境里这属于信仰彻底崩了:中华文明的内核的内核就是家庭。家庭都不可信了,那真是对人性的绝对失望。但这在欧美文化里,纯属正常。夫妻互相咬,家常便饭。也许欧美观众还等着双方是不是各有那么几个情人呢。 总之,那一段我敢说欧美观众看了没啥反应。而且没受伤就不能背叛人类了? matrix不是比这个更狠?明知道机器把你当电池养,还愿意回去当电池。
三体是很好的小说,但是说实话未必是很好的剧本。中国版的和网飞版的都还可以接受吧。我一直觉得:好的科幻小说,未必是好的剧本。像星球大战那种不入流的科幻,或者说太空歌剧,反而很适应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电影就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故事必须得快速收敛。好的科幻小说往往故事特别宏大,难以收敛。
多头下注必然导致亲兄弟互相杀戮啊。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出自《论语·子路》。
释义:“亲亲相隐”又称“亲亲得相首匿”,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来源于《论语·子路》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亲亲相隐”这一原则最终在唐代得到了全面发展,“亲亲”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唐律》规定:凡同财共居者及大功以上亲属,即外祖父母、外孙子女、外孙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互相包庇不受刑事处罚,小功以下亲属隐匿者罪减三等。但各位亲现在切莫想当然地认为如果是亲人犯罪自己就可以肆意包庇而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所以美版《三体》又在国内网上助推起一股批“文革”的舆论小“高潮”,各种“伤痕文学”的沉渣再度泛起。
然而国内大众对“文革伤痕”早已不感冒了,如果没有受众庞大的《三体》,这波“文革伤痕”连个浪花都不可能激起来。
“大下岗”才是现在国内真正能刺痛人心的“伤痕”!譬如去年的热播剧《漫长的季节》
奈飞三体里关于文革的内容远远小于原书的篇幅,剧一共八集,文革的篇幅加起来顶多一集左右。作为对照,腾讯版的三体差不多花了一小半的篇幅拍文革,而且自己加了很多戏来填补原书文笔因为理工科习惯不够文学化的部分。
所以很多原来抱着看文革戏的反而抱怨文革戏删减太多,完全没有表现出叶文洁这个“地球带路党”的心路转变历程,相对而言腾讯三体反而刻画细致入微,也是受到好评的部分。奈飞三体唯一的优势就是还原了叶哲泰被批斗的部分,就是开头五分钟。你要说开头五分钟的渲染力超过腾讯是可以讲的,但那也是原著里有的,基本没有添油加醋。所以说奈飞拍这个就是为了文革篇幅超过原书我怀疑你根本就没看。
还有三体获奖这个事儿,也不用再掰扯了,我早就总结过,网上无数的分析都有,不需要自己脑补。三体获奖就是因为反白左的悲伤小狗喜欢三体的反白左部分所以投票在最后反超,反而跟文革没什么关系没有必要搞切割。所以还是少一些自我感动自我叠buff,实事求是为主。
现在70多岁的人,文革的时候只是青年,最多是抱怨一下没有机会上学,就下乡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现在90多岁那批人,才是真正被整被斗的那批(叶文洁他爸)。按照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那些人已经不在了。
所以就算是大下岗,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受害者早就老了,抱怨抱怨而已了。这也是现在那些题材可以这么大剌剌的演了。咱们小时候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真正敏感的,就是连提都不许提的那些,甚至过去可以演现在不行了的那些吧。要真想当反贼,其实可以把中共早年革命的那些题材拿出来演一演,来个魔法打败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