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卷心菜炒土豆 -- 燕人

共:💬27 🌺8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既然都切成丝了,少加些鸡蛋面粉胡椒调味 香煎土豆菜饼。
家园 第一,我感觉是吃的,因为确实在电影里看见很多

第二,我也知道传统是面。酸面包嘛。

第三我只是想知道大概的较大规模吃的时间点。

因为毕竟是一种主食啊。

比如,你说的西班牙炒饭是何时出现的呢?

欧洲吃大米有过酸的时期吗?就像日本饭团。

这里面就有一个习惯问题,比如前几天的讨论,很多人以为今天全国吃的籼稻的生产日期,产量是天然就有的的,实际上,这是历史不断进步的成果。

南方粳米更是艰难研发,要靠新中国。我就想对比一下时间点,因为咱们国家吃稻米历史确实比较悠久。

虽然东北大米似乎有相当的日本血统,但是,甚至东北大米也是有本国的北方稻米的来源的。

比如我家就是亲历,当年河北同样生产粳稻,没有一丝日本血统。但是产量真的很少。所以不敢也不可能大规模种植。

这些才是历史常识。而不是只要想,新中国北方就该种稻米,这样全国农民就可以吃大米了,这并不是新中国一成立就可以做到的。

我家(也就是外祖父家),解放前粳稻只敢种几分,算杂粮生产,也就是当年毛时代自留地的生产模式。大田是万万不敢种稻米的,一旦缺水或者涝了,必然颗粒无收,自己玩自己是不可能的。

为何这样种植呢,因为解放前旱涝是常态。东北更是如此。尽管河流也有,种地太难了,靠天吃饭是常态。

新中国水利建设功劳太大了。年轻人都不懂,当年,有段时间经常发大水,不知道你还有印象没有。呵呵呵。这就是历史啊。

通宝推:燕人,
家园 说啥好呢?

不是你想让他们吃他们就得吃。

小麦早在7000年前就被埃及驯化了。修金字塔的人就吃面包喝啤酒。

小麦也很早就传入中国,但是一直没有铺开。大部分我们今天吃的美食是宋朝才有的。

小麦适应的是地中海气候,简单的说雨热不同季。有水的时候不热,热的时候没水。 到了中国,大部分是季风气候,雨热同季。 最后在北方算是找到出路,扎根下来了。东北虽然冷,但是有限的时间也是雨热同季。

所以反过来,适应了雨热同季的水稻也没法到欧洲,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扎根。没法种。 南欧少部分地区有点条件。

西班牙炒饭主要归功于西班牙大航海。稻米是从北非引入的,辣椒是从南美来的,香料是从印度/斯里兰卡运来的。这些东西放到一起就是西班牙炒饭。其实海鲜反而是不那么重要,现在大家都吃饭店,海鲜成噱头了。

今天当然吃了。但是也是主要在亚洲餐馆里面吃。大米还是中国以及东南亚是主要产区。

通宝推:真离,
家园 加了木耳不就成四鲜了
家园 油大,平常会加些木耳胡萝卜吸油。彩椒甜些更好吃

就自己随意加,茄子土豆过油,然后还就手炸勺东北的豆瓣酱,加酱比酱油炒出来更香。

也喜欢凉拌绿茄子,茄子就葱 土豆就蒜。

家园 你口吻好似宝岛同胞

😜。

通宝推:亚细亚的孤儿,
家园 嫌油大可以不过油

茄子用盐水泡,然后用少量油炒软。

但是这样的地三鲜跟过油的滋味还是差一些。

家园 一般不加木耳

木耳和蘑菇、鸡肉放在一起炒是另外一道菜,叫小鸡炖蘑菇,或者木耳炒肉片也很好吃。

家园 有道菜叫“两亩地”

印象中十来年前到贵阳一家小馆子吃过一道菜,叫做“两亩地”,说是一亩玉米一亩豆,就是拿玉米和毛豆翻炒,满满一盘子,老板娘说还可以再花2元钱加点肉片(或火腿肠或午餐肉),味道还不错。

通宝推:燕人,
家园 两亩地是云南菜当然贵州也有

玉米 毛豆 还有青辣椒和红辣椒切丁 一起炒。

还可以加入肉沫 也叫两亩地 (荤版本)哈哈哈哈。

下饭。

当然还有三亩地 三亩地是新疆乐队 看到癌症网友的留言请求,谱写出了在00后群体里著名的《城南花已开》

四亩地就不知道了。

家园 加木耳那是木须肉
家园 好像还加黄花菜,加木耳主要来调合口感的。葱爆肉

东北木耳多,什么菜都可以往里加,煮透剁碎包饺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