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经济,管理和发展 -- 曾自洲
苹果对美国是一个问题,对世界不算是问题。
因为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最好的IT产品不能在美国生产,不得不说美国有很大的问题。
而对世界而言,苹果的产品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没问题,这都不是问题。各种各样的公司,产品,潮起潮落很正常。对于世界而言,苹果在过去帮助世界的手机从功能机时代走进智能机时代,提高了世界的效率。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进步过程,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了。至于以后苹果能不能继续对社会的效率提高做出贡献,那都是额外的贡献了。
一,失业,满大街的旺铺招租,一副铁锈带景象
二,十几块的排骨,二十几块的牛肉,啥啥都便宜。
三,新质生产力崛起。
有个问题,当年的铁锈带失业工人是怎么转型的?转行谷歌公司码农了吗?还是转型房产中介了,还是买断工龄提前退休吃低保去了?
满大街的旺铺招租,可以降租金,现在还是资本主义阶段,定期的资本出清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产业变化造成的工人失业,中国比美国强的部分是,美国基本放弃了这些产业,而中国通过自动化提高了这些产业的效率。至于失业的部分,只能是国家想办法减少对一部分人的冲击。但是不可能是为了不让这部分人失业,产业就不发展了。
我们现在的产品的成本主要就是各种能源的叠加,再加上各种人工成本(工人,企业管理人员,社会管理人员),再加上各种地租的叠加。而对各种消费品,半成品,产生工具而言,地租其实就是运输成本的叠加。
现在可以看到的经济相关的重大技术变革是:人工智能加各种自动化,太阳能、风能加各种蓄能再加上智能电网。
太阳能、风能加各种蓄能再加上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对能源价格的不断向下的迭代。因为绿色能源减少能源的运输和开采,会随着绿色能源的展开,使得能源的运行成本不断下降。现在中国已经能够实现用绿色能源来实现太阳能的全链条生产,这其实就是开始了能源的向下迭代,随着不断的绿色能源的渗透率的提高,各种由绿色能源生产出的产品和工具的替代,绿色能源的价格会越来越低。
而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结合,会使得人工成本从生产,运输的过程中抽离,从而极大的甚至是完全将人工成本从产品的成本抽离。而正是当产品成本中包含的人工劳动越来越少时,生产成本才能不断地向下迭代。否则,当生产成本中包含大量人工劳动时,生产成本的下降就意味着行业内的就业人员的收入也在不断下降,这样就变成了经济循环中的悖论了。会导致经济循环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当产品成本脱离了人工劳动时,人的收入也就和产品成本脱钩了,那么人就可以享受到人的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产品成本的下降带来的好处,这样人就可以相对提高自己的福利。
至于地租,在交通成本下降的总体趋势下,地租成本必然是逐步下降的。
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年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都是一个有足够大地理空间可以扩张的,也就是说随着他们成本下降,效率提高都可以通过扩张来保证经济循环,而扩大的经济循环规模也可以完成行业,或国家的扩张。也就是说,以前的社会形态,扩张是全方面的,不但是发生变革的企业,还有发生变革的行业,以及发生变革的国家,等等一系列扩张。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比方说,当年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福特扩张了,汽车工业扩张了,乃至美国也扩张了,甚至世界经济都扩张了。但是现在却是另外一个景象了。
还是以汽车工业为例,现在比亚迪开发出质量好,省油,便宜的新车,那么比亚迪可以大规模扩张,用三年时间从40万辆/年,到现在要400万辆/年,以后可能5年左右能做到1500万辆/年。但是汽车工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产量好像到头了,这受到城市容量,道路建设水平,地缘政治,燃油供应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么多年来汽车全球的产量好像就这么多了。虽然新能源车会减少燃油的需求,但是其他的约束条件都不是汽车行业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作的投入可能要数以万亿计,汽车工业根本无法支撑这样的投入。现在全球汽车行业每年的产量是8000万 ~ 9000万之间,以后车便宜了,产量可能最多就到1亿5000万了。但是现在车价下降了2~3倍,以前20,30万的车现在只有10万了,也就是说汽车行业的市场价值变小了,或者说价值收缩了。所以现在一堆各种各样的车企喊疼,中国的,外国的,一般车的,豪华车的,都喊疼。因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的高效车企的的确确会导致整个汽车行业的价值收缩,会导致整个行业挣钱少了。
但是其实每个行业都是如此的,都是经过诞生,扩张,收缩,乃至死亡的过程。这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说那天3D打印技术发展了,所有的产品都可以3D打印出来,当能源极为便宜的时候,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的成本差异就会变得很小。那么到那天可能所有的大规模生产行业都要消失了。而且社会发展正是通过旧有的行业的价值收缩,从而释放出一部分社会资源,使得大家可以将一部分社会资源投资在新的产业当中,这样社会才能得到发展。
所以我觉得比亚迪的发展方向是对的,汽车行业的收缩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必然的。换句话说,如果汽车行业只能扩张,那么我们的社会发展就被汽车行业锁死了,就会被不断扩张的汽车行业拖垮,最后汽车行业也会受损。而汽车行业省出来的资源,有可能改善城市容量、道路建设水平、地缘政治,从而汽车行业获得了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所以像汽车行业这种规模巨大的行业,比如金融、能源、IT、房地产等等这些行业都是如此。由于行业如此巨大,在资本主义国家非常容易产生控制政治,直接影响经济环境的力量。而用这种力量扩大行业价值,导致绑架经济,毒化经济环境,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冲动,同时也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因为行业规模巨大,导致必须融入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行业才能生存。降低经济环境的效率必然导致行业本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后会出现行业的整体性问题,然后就是积重难返。
对于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判断方法就是看单价的增长率。越是规模巨大的行业,单价的增长就意味着行业的发展方向有问题。除非行业的基本单位能够提供的功能也有巨大的增长。所以将行业的基本单位拆解成最基本的单位基本就能看出行业发展的趋势。比如,能源的基本单位就是kwh,电商平台的基本单位就是单次访问的价格,成交费用和销售额的比率,通讯行业就是单字节的输送费用,银行业应该是每放一元的贷款的费用,每转移一元钱的费用等等。而汽车行业就是基本单位就是每辆车。现在BYD降低了普通车的费用,华为降低了豪车的费用,现在这两个都有美好的未来,不过从长远看(大概3,40年),华为如果要长期在汽车行业里干的话,最终还是要走BYD的路。因为豪车最终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中国的发展有几件事要做:
第一,国家应该每年拿出1000亿以上来研究,常温超导和高能储能材料。最好常温超导可以干到200℃,这样自然环境内基本就可以无视环境而实现超导了。高能储能材料的储能密度最好能和柴油相当,这样船,飞机都可以彻底普及电动力了。这两项研究是生产成本向下迭代的重要节点,没有这两项研究,我估计能源的销售价格迭代到0.20元/度就差不多,那么很多社会的发展都会有问题。甚至当销售价格逼近到0.20元,直接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出现问题。因为经济就是这样,最宝贵的经济环境就是空间。而以美国的能源利益集团的控盘能力,美国是不会把这两个研究干出来的。其他国家没有能力。这种研究只有中国要干出来,也只有中国才能干出来,同时也是中国必须干出来的。
现在的研究现状和这两个目标差距甚远,需要对基础理论,对实验条件,甚至科研的组织方法进行全新的组合,而这也是对科研改革的一个契机。
第二,应该全面提高中国质量的国家标准,产品的精度要求,材料的纯度要求,材料的耐久度要求等等。这就是中国质量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非常成功的国家战略,提高了生产的水平,降低了社会的消耗,扭转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同时绿水青山对全民最平等的福利发放。我们应该把绿水青山的思路推广到其他行业,这样生产设备的维护成本降低,社会的运行成本降低,这样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才能不断地向下迭代。当然这种质量标准不是说国家一颁了之的。应该是国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那些标准的可以提高的,那些标准是需要大量的科研才能进一步提高的。对需要研究的,国家或给政策鼓励相关科研,或给钱买相关科研,或直接组织科研。反正中国发展到现在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科研,对当前工业,商业,政府效率的研究,对那些是效率的瓶颈的研究,对如何解决瓶颈的研究,以及解决瓶颈的具体方法的研究,这需要对科研的全方位,全层次的重新的构建。
第二,就是要把金融业的社会责任减少,国家要通过对社会管理的升级把这些责任承担起来。因为无论金融业怎么胡干,最后托底的都是国家,而且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管理模式,都是这个鬼样子。从正反面将,中国没有比美国强到那去,在中国其他行业突飞猛进的情况,金融业不说是原地踏步的话,基本就是龟速行进,时不时向前都不好说。归根到底,就是金融业的目标太多,导致自视甚高,而这些目标前后矛盾,导致寻租空间太大。比如对货币总量的控制,应该把关键变量或最后的调整放在财政,而不是放到金融控制的货币里。因为金融业下面全都是企业,天生以赚钱为己任的小集团,管理这些整体性的指标,说好听点叫管理错位,说直白一点就是南辕北辙。比如说现在金融的管理升级的当务之急是落实数字人民币落地。但是现在不说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应该比支付宝方便吧,也最起码是差不多吧,而实际是便利性与支付宝,微信相差甚远。难道是国家的政策资源,管理银行的能力,国家控制的财力不如阿里和腾讯吗?我都怀疑这是中国金融界的共谋,毕竟货币流向透明了,就意味着金融界将失去自己的特权。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前景有点模糊不清,发展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难,但是经济发展就是不进则退,以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乃至地球的经济规模,如果发生整体性的经济倒退,一定是惊天动地,对我们的损伤一定的前所未有的痛。所以我们没有退路,只能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砥砺前行了。
读西方的经济学,就觉得西方是把经济学当成物理学来研究,研究了经济学的一大堆规律。但是物理是自然科学,是客观存在,物理学的定律是和人类的活动完全无关的客观事实。原子的运动规律不管人类认识没认识到,都是按照量子力学理论的。量子力学是人类最近一百年总结出来的,但是原子早在一百多亿年前就诞生了,人类发现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是改变和完善了人类认识量子世界的方法,但是人类无法改变量子的物理规律,甚至人类还需要对量子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更好的认识量子力学的规律。
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也就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人类对经济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对经济活动的结果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的。所以为了提高研究社会科学的效率,往往都需要研究某项社会科学的目的。比如,孔子说我的儒家就是要为了建立社会秩序,要父子君臣各司其位;老子说我要道法自然;庄子说我要追求大逍遥;佛说生老病死,人间皆苦,我要追求解脱;基督教说,世人皆有罪,怎么上天堂;穆罕默德说你们都要听我的。
而现在流行的西方经济学就说不清楚自己的目的,也行他很隐晦的暗示了一些,但是毕竟他没没说,出于对西方经济学的尊重,咱们也不太好猜。
而我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出发,对研究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两条:1 研究经济学是为了发展经济,2 研究经济学要为实物生产服务。合成一句话就是经济学首先是为了发展实物经济而服务的。有了这个目的,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清楚了,就是研究效率和研究怎么提高效率,尤其是生产效率。有人说你效率再高,生产的东西再多,没有消费还是没用。但是这样理解效率就狭隘了。因为效率,尤其是社会的经济效率,不仅仅是指生产现有已知东西的效率,也指发明新的东西,发现新的规律的效率,还指把新的东西大规模推广,把新的规律大规模应用的效率。只要效率足够高,消费水平自然就高,消费意愿自然就强。
比如现在阻碍消费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住房贵得要死,需要一家六口全力以赴的还三十年的债,这是什么效率?在这样的效率下,这一家六口还有什么消费?教育,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中要读五年高三,这是什么效率?教育部最起码现在应该规定第二次参加高考扣5分,第三次参加高考扣10分吧?教育部最起码应该把大家往提高效率的方向上引导吧?而且绝大多数高中都是一年半就把高中三年的东西搞完,后面就是考试考试,教育部的人大概没干过其他工作,不知道真的走向工作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尤其是国家最在意的研发能力。而且天天考试培养的超级熟练工,和故意模糊课本里的概念企图培养的自我发掘能力,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现在的教育模式大概是对几十年前社会管理能力下的平衡之举,但是社会发展了四十年,管理水平早就有所提高,教育完全可以有新的方法新的模式了,可惜的是教育界的人对赚钱有兴趣,对提高社会效率基本没什么兴趣。医疗,主要是科技水平不够高,好多病治不了,好多药和设备不得不进口,成本比较高。不过现在医疗的大方向还是不错的,扩大医保范围,提高医保水平,通过医保集采降低医疗成本,国家对医疗研发提供资金,发政策,的的确确在不断提高医疗的社会效率。
中国现在的势力范围基本就是在中国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在整体战略上有一些主动权,就是因为中国在把新的东西大规模推广,把新的规律大规模应用的效率上绝冠全球,遥遥领先。这就是中国的经济学的成果。
经济学的目的明确了,下面就要明确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目的决定了经济学要有用,能用,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但是经济学尴尬的是经济学没办法像研究物理那样做实验。所以经济学需要找到自己的锚来不断修订自己的理论,因为人类社会非常复杂,某种角度来说肯定远远比天气预报要复杂多了,不以事实或历史为锚,基本上就是不靠谱。所以当一本经济学的书全部是理论推导时,基本就可以看也不要看了,因为你不知道作者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影藏了一些边界条件,所以你也不知道他推导的出发点是什么,最后就是你也不知道他时在有意胡说八道还是无意的胡言乱语,至于他的结论,有些书还不一定有结论(这种经济学意识流就完全没有价值),基本上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所以经济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效率。为什么要研究效率,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就明白了。奴隶社会的效率肯定比原始社会高,封建社会的效率肯定比奴隶社会高,资本主义的效率肯定比封建社会高,只要把历史拉的足够长,效率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在明确效率是第一研究对象后,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效率,效率到底怎么计量,怎么计算,什么是好的效率,什么是不好的效率,这是第一要搞清楚的问题。在资本主义阶段,效率大概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但是要排除一部分买卖的发大或扭曲的因素。也可以把效率拆分成生产能力,组织能力,流通能力,兑付能力效率。
经济学的第二个任务是研究怎么提高效率。举一个例子,影响经济运行的往往是瓶颈,比如中国在孟加拉修的帕德玛大桥,就是打通孟加拉的瓶颈,通车以后直接拉动孟加拉的GDP1%。一般而言,常年效率不增长的部分或者效率值明显低于其他部分的部分都是瓶颈。那么找到瓶颈之后就是解决瓶颈,这需要投入资源,发展科技,提高工程能力或执行能力。一般而言对于领先国家,解决瓶颈需要发展科技,大量的科技实践,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解决瓶颈的最快方法往往是引进消化吸收。当然瓶颈不仅仅是生产能力或流通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也可以使瓶颈。命令下达有大量的损耗,这是一种瓶颈;执行命令,各有各的算盘,这也是一种瓶颈;社会急需的人才找不到,这也是一种瓶颈。等等,等等。
经济学的第三个任务是怎样为提高效率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环境。就是经济学就是一个服务业的学科,是一个为提高经济效率而服务的学科,是一个为解决经济学瓶颈的学科,是一个为了不断发展生产能力而服务的学科。这时候什么财政手段,货币手段,税收调节等等这些,就明白了是以什么为中心的,财政税收干活是以什么为目的的,新的技术为什么需要在经济管理中快速应用等等。
总体而言经济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要紧紧围绕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做研究,要不断地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的问题,既要关注宏观,又要注重细节,还要不断地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推广科技成果提高效率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最好是不断主动完善的经济环境。
在我看来,经济学,包括很多人文科目(法学),就好象是游戏规则的建立,最终要看这游戏规则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在这个目的上建立各种规则,来影响(决定)人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下的经济学会有本质上的不同。无论哪方从另外一方的照搬照抄,都会在根本上动摇自己的目的。
现在是反过来的,经济学成为了金融学下的章节,美国金融的宽松与收缩成为了其他国家产业经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在可以预期的经济发展中,已经有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将成本迭代的越来越低,甚至可以将一般商品的成本趋近于零。当成本趋近于零的时候,货币作为一般商品的交换凭证,在社会管理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小,这时候就会发现当年马克思预言的货币会最终消失的,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时候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国无法建立共产主义了。因为货币消失是无法在一国内实现的,也就是说一般水平的成本降低必须是全球所有国家同趋势的降低。也就是说,一国的成本下降,是无法完成货币消失的趋势的。而当一国内成本在不断下降,而货币又无法有序退出,那么就是生产关系拖累的生产关系,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当年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货币消失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他当年还预言的政府消失,现在还看不到路径。因为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应该是政府的管理职责必须得到加强。第一,政府必须要强力精确的控制货币;第二,无论有没有货币,政府必然主导科研,交通,军事等一系列没有直接回报又需要长期稳定的投资,企业是无法承担这些投资的;第三,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政府的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管理能力也必须要大大提高。也许当货币消失后,政府的管理职责也许会出现进一步演化,但是现在还看不到。
不管怎么样,当年马克思大胆预测的时候,完全看不到一丝可能。以至于,马克思主义被说成就是一种宗教,因为天堂和地狱,以及共产主义都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东西。现在能看到货币取消的可能性,已经的共产主义的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大胜利。希望经济可以进一步发展,能进一步证实马克思的预言。
经济理论问题从我本人的角度,宏观层面已经推导重构完了,现在正在考虑如何切入微观的问题,按下不表。关于共产主义这个我们从小公认的未来,值得说道说道。
至少从我目前的整个逻辑链中,共产主义存在以下几个致命漏勺,且通过已知的手段均无法妥善解决:
1、劳动能动性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怎么解决按需分配下的劳动指派问题?比如绕不过的机器暂无法替代的肮脏而毫无乐趣的工作(下水道疏通等),共产主义社会怎么把人引流到这类工作中?(如果强制轮换,因人的差异性,必然存在干得好与不好,如果可以豁免,那就必然存在有人会滥用这个豁免权)
2、权责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怎么解决危险(化工、航天)工种问题?这类工作与责任心息息相关,不可能用不担责的自愿者,那么都按需分配了,什么人来做这种专业性要求高,又高度担责的工作?共产主义的责怎么定?(正常人的反应,一听担责全部绕着走了);另外权也是个问题,谁来行使权力?(只要有人必然存在分工问题,也就必然存在权力问题,而行使权力实际是个高技术含量,低担责岗位,你怎么防范),如果引入最高权力AI,那么所有人都是被规划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会不会成为养鸡场?
3、竞争问题:科技的进步需要迭代,竞争可以保证迭代的速度和质量。共产主义社会都已经按需分配了,怎么调动人的积极性?机器大生产,大家按部就班可以(这类工作实际上机器人大体可以替代),科研这类需要热情且工作强度完全不可控的领域(很多昂贵的实验都有时效性,甚至需要N个团队争分夺秒完成),共产主义怎么设计?如果我们碰到了外星殖民后重新实行资本主义的“外星人”,共产主义社会怎么保证干得过?
其实观察马克思资本论,车轱辘话一堆,反复就是强调几点:
1、资本原罪(把资本的目的焊死在赚走工人最后一个铜板),问题是资本的目的真的是这个吗?这就和基督徒一上来就说:世有神。你要说无神,他们就要动用宗教审判所了。而实际上现实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资本的终极目的往往就是竞争。只要费效比比不过竞争对手,资本家破产是分分钟的事,而工人只是这个链条中相对不重要的一环,如果费效比可以用机器,资本家毫不犹豫就用机器,不用人,工人那三瓜两枣,现在真没几个资本家会在意。
2、剥削,这个真的就是智商税,因为人类社会有分工就必然会产生行业间差异,比如著名的“工农剪刀差”。马克思采用了最简洁也是最狡猾的表述法,你劳动了,但是你不富裕,问题在哪?因为被资本家“剥削”了。这个确实就是前几天有个河友说的无敌的“短链逻辑”,所谓的“造谣一句话,辟谣跑断腿”。这句话最大的漏勺就是:“任何不讲剂量的提法都是耍流氓”。马克思为了说明剂量,给了个破绽巨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他那个时代还能唬人,现在我就问:在今天,社会需求已经被抹平的,比如玻璃杯,拼多多上可以各种白送,请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实际上当机器开始大规模取代人工后,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就已经破产,它根本解释不了“剥削”的来源:现在的资本家在各种跪求大家买商品,甚至被大量亏本淘汰。所谓:老板给员工打工的时代。谁“剥削”谁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工分不可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