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当17岁的中专女生获得了第12名之后 -- 亮子
力度。
现在是姜萍的初赛资格并未被取消,说明阿里并没有认为她在造假。
决赛姜萍应该是参加了,现在有个限制人身自由的说法,不知道什么意思。
目前来看,质疑反质知是这事很特别,业余17岁,特别吧。
质疑方提供的依据是客观上存在的东西。书写,语言,数学成绩。
反后疑方提供的依据是达摩院承认预赛答卷有效和媒体报导。媒体报道方面除了阿里的视频(后来还修改了),目前没有任何线索表明媒体对姜萍的数学能力进行过检查。亦即所有的依然来自于达摩院认为答卷有效。
真实姜萍的数学能力,是唯物问题,不是唯心问题。
利用群众打到利于群众的制度。权力者操控舆论愚弄百姓的典型案例。
觉得很Low!不像是数学教授,倒像网上那些不懂高等数学的普通网民。
网上那些不懂数学的普通网民能想像出来的作弊就是:
一、王老师自己用姜萍同学的帐号答题;
二、王老师找许多人分别就自己擅长的题目答题;
我的观点是:
老师要是有考十二名的能力,他用自己的帐号不香么?!何必用姜萍的帐号?至于说老师用自己和妻子和姜萍同学三个帐号答题,结果姜萍同学那个号中了十二名!我除了佩服想像力丰富以外,只能说:这算不算先定罪,后编故事?
说什么找多个人分别答各自擅长的题!这就更可笑了,真找这么多人作弊还能保得了密?须知不管什么事参与的人越多,越容易泄密。姜萍和她老师谁有这么大的实力找这么多人作弊,还能让他们守口如瓶?
我还是那句话:数学懂不懂是装不来的,反正姜萍同学已经参加完了决赛,八月份成绩就会出来,到那时一切皆有答案。大家何妨忍耐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不必急于下结论,即便是质疑,也专业一点,不要学上面那位显得很low的“白搭大学”数学叫兽!
不会野路子方法。
或者说,思想不够灵活吧,本身也有点实力,所以就站出来了。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泰米尔语:ஸ்ரீனிவாஸ ராமானுஜன் ஐயங்கார்,转写:Srīṉivāsa Rāmāṉujan Aiyaṅkār,又译拉马努詹,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是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
他没受过正规的高等数学教育,沉迷数论,尤爱牵涉π、质数等数学常数的求和公式,以及整数分拆。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
拉马努金出生于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埃罗德。1898年,在他十岁的时候,进入贡伯戈讷姆一所中学,在那里他似乎第一次接触到正规的数学。11岁时,他已经掌握了住在他家的房客的数学知识,他们是政府大学的学生。13岁时,他就掌握了借来的高等三角学的书里的知识。他的传记作家称他的天才在14岁时开始显露。他不仅在他的学生岁月里不断获得荣誉证书和奖学金,他还帮学校处理把1200个学生(各有不同需要)分配给35个教师的后勤事务,他甚至在一半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验,这已经显示出他对无穷级数的熟练掌握;他那时的同校的人后来回忆说:“我们,包括老师,很少能理解他,并对他‘敬而远之’”。但是,拉马努金在其他科目无法集中注意力,并在高中考试中不合格。在他生活的这个时段,他也相当穷困,经常到了挨饿的地步。
成年工作
在印度的成年阶段因为结了婚,他必须找到工作。带着他的数学计算能力,他在真奈(旧称马德拉斯)到处找抄写员的工作。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工作,并在一个英国人的建议下和剑桥的研究人员联系。
作为真奈总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员,拉马努金奢望可以完全投入到数学中而不用做其他工作。他恳请有影响的印度人给予支持,并在印度数学期刊上发表了一些论文,但并未成功找到经济支持。到这个时候,慕克吉(AshutoshMukherjee)爵士试图支持他的事业。
在12岁时开始对数学发生兴趣,曾问高班同学:“什么是数学的最高真理?”当时同学告诉他“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人称“勾股定理”)可以作为代表,这引起了他对几何学的兴趣。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他对等差级数和等比级数的性质自己做了研究。他那时的同学后来回忆说:“我们,包括老师,很少可以理解他,并对他‘敬而远之’”。
他15岁时,朋友借给他英国数学家卡尔(G.Carr)写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概要》一书。该书收录了代数、微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五千多个方程,但书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这正好符合拉马努金的胃口,他把每一个方程式当成一个研究题,尝试对其进行独特的证明而且还对其中一些进行推广。这花去了他大约5年的时间,留下了几百页的数学笔记。他证明了其中的一些方程,而以后他研究的基础却受益于这本书。
拉马努金在贡伯戈纳姆读高中,毕业时各项成绩突出,被校长形容为“用满分也不足以说明他如此出色”。但进入当地著名的贡伯戈纳姆学院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数学研究,导致其他科目不及格;他不仅失去了奖学金,而且被学校开除。1905年,18岁的他为此离家出走3个月。一年后,拉马努金被马德拉斯的帕凯亚帕学院录取,但这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难以逃脱被开除的命运,他的5门文科课程两次不及格。此后拉马努金开始做家教维持生计,同时从图书馆借来数学书,然后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写在笔记本里。
质疑的问题客观存在。
第十二名的认定客观存在。
谁,何种方式能否认质疑或否认12名真伪?
特斯拉刹车门存在不?结论不存在,疑问一直在,逻辑也能说通。
如果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都不能质疑,就以阿里,以媒体报导为依据,我觉得不行。
另外,请孙河友留意一下,质疑方从技术问题质疑;反质疑方才是报问题引到高考,人才,学历,阶层,人品,储如此类非技术非学术问题。 比如 @时间的影子 河友,就以“权威媒体”作为强力证据,并批评质疑的类似看不得人好之类(大约类似,不翻旧贴了)。
我还是认为,这样小概率事件,有质疑才正常,没有质疑才不正常。孙河友你可以不认可他们的质疑的方式,但你总不能不认可他们质疑当中提出的情况客观存在。之所以我转那个贴,是你说书写问题,他那贴提到那个/2的2和正常的2是一样的,这个可以对是书写问题提供佐证。
另外,拿唯心的主观感受文艺,推唯物的客观的数学,是不当类比。比如赵本山,无论多红,我一直不喜欢;反过来,无论我多不喜欢,赵还是红得发紫。但数学,会就是会,不会因为我喜欢姜萍就会,也不会因为我不喜欢姜萍就不会了。
不妨等等。不妨不要太高期望值。
此前看到的所有声称姜萍已参加决赛的消息,都是来自于各类自媒体。
再结合涟水县的公告,其实真相已经呼之欲出了
你上面的引文里没有说到的是他后来到了剑桥接受了更系统的训练,先后被选为三一学院的fellow和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FRS。不幸的是得了肠炎后回国,最终不治,年纪不大,否则成果未可限量。
我是一段时间看如何用常规表达式逼近π的介绍中发现这位乃是先驱之一。
但不少对姜萍质疑的人很少是在逻辑上提出质疑,而是凭借他们个人的片面认知,捕风捉影似的"八卦“信息加上他们自己的臆想,就轻易的断定姜萍存在有”作弊“行为!
那么向你请教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初赛成绩出来后,为何主办方推迟一周才正式公开?;
对于上述简单的问题,你如何从逻辑上予以回答?
其实对于姜萍这件事,对网络稍微熟悉一些的人,可以将官方或在数学领域权威的人士所发表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之后,稍微进行简单的分析之后就知道事情的大概脉络!
你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分析,很少是基于事情的客观事实,大部分都是基于你个人的臆断!
从你对姜萍这件事的发帖来看,你似乎很少有接触现实的社会!
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作假。
阿里拍了一个视频,是造神运动的开始,也是质疑的开始。
现在阿里骑虎难下,只会冷处理。等到8月决赛成绩出来,JP不会出现在获奖名单里,谁还想得起这事?互联网的记忆很短的。
王闰秋也不会出来。还想不想干了?
JP更不会出来。
这事也就这样了。没有然后了。
当然,我不认为姜萍可以和他作比较,至少现在我们还没证据证明她不行。
王闰秋为什么要选择姜萍身份注册多余账号?
陈必红
数学教师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要从阿里的考试意图说起。
考试意思是从八十亿,全人类中,找到数学最棒的人,而且任何岁数的人都可以报名比赛,不限学历。有的人会说没什么意思?只要有奖金,就会有人试。试的人巴不得你们都被吓跑了就我一个人怎么答也是世界第一。
而数学的范围太广了,一个人特别努力的话,可以做到什么分支都懂一点,但是长期研究的也就是一个分支。比如陈景润,也就是长期研究数论分支。但是数论分支里也要用到复杂的微积分。
因此一个全人类最优秀的数学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什么都懂一些,懂的概念也算清楚。而某一个分支则是大拿,是世界最高水平。阿里希望通过比赛把这样的人找出来。
所以阿里的比赛分两步。第一步预赛,是要求参赛选手“什么都懂一些”,因此出的题覆盖一切数学分支。当然要说一道题就覆盖全部分支那做不到。所以预赛的题是每一道题主要的分支方面还是清楚的。此外,出题的人也知道,想让一个人所有的分支都知道也太不容易了。因此就开卷考试,这样对任何概念有一些忘了查网络查书都可以。实际上卷考试大家也就可以相互抄答案。这些都是合规的。问题就是,在比赛结束前,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因为网上查不到。如果获得世界大赛人类第一流水平的比赛的赛题的答案,这才是难点,那还是必须有人自己做。
而决赛,是将预赛中的优秀者,让他们选择一个赛道,或者说一个数学分支,就是说,你挑你擅长的那个分支的赛题来比赛。而且这时候就闭卷了,就全程监视不允许相互抄了。
这导致了如下的比赛策略,就是预赛是集体主义,几个人合作。而决赛是个人主义,是个人才能。
预赛的题,相当于决赛里的题,什么赛道的都有,这样有三五个人合作。比如你负责做概率论的题,我负责做微积分的题,他负责做数论排列组合的题,等等。
然后,在决赛时,那个进入决赛的人,选择自己擅长的分支比赛,这就没有什么抄的事情了。
所以组织人对付这种世界大赛是这样做的:
首先特色三到五个人,他们都要对相应的分支或者赛道自学一年,努力学得水平越高越好,其它的分支能不学就不学。
一年时间够不够?如果把全部学习时间都用在数学的这个分支上,那是够的。比如说我这一年就只学微积分微分方程课了,别的大学生同时学五门课,我只学这一门课,且研究这门课的难题,做题技巧。这当然是来得及的。
然后一年过后,比赛正式开始,这三到五个人,每个人负责他擅长的那一道题或者两道题,努力考好。然后这三到五个人相互抄,然后交卷,因此分数原本是一样。
在今年的预赛第一名到第十名中的选手中,都是这样干的。
另外,每一个人在抄其他人的题时,也有权自己进行选择或者发挥,因为也不是完全不懂。例如,王闰秋小组最后整合时,王闰秋对于姜萍负责的一道题有不同意思,认为她做得不对。但是姜萍认为自己做得对,于是姜萍用了自己的答案,而王闰秋改了。结果王闰秋200名,姜萍第十二名。学生超过老师了。老师判断错误了。
因此,在决赛中,姜萍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赛道,答题了,自以为做得不错,应该能够拿大奖,所以就沉默等待八月份的拿奖了。只要拿到奖,你们这些非议的人统统滚蛋。
以上是我的观点,但是很可能打脸哦,只不过,我陈必红实名在知乎发言,厚脸皮。
在一年前王闰秋开始组织自己的团队。但是这要比清华北大就难多了。因为清华北大集合了全国优秀人才,也是在一年前开始组团,人家团的实力那可是强多了。
王闰秋一年前组队,他得劝别人参加,如果别人不愿意,那他也劝不来。我相信姜萍同班还有两个比她成绩好的人,王闰秋一定是先找的他们,但是他们拒绝了。因为,研究这种东西,对于高考和考研都没有帮助,仅仅对这个具体的阿里比赛有帮助。但是姜萍答应了。于是姜萍这一年来放弃一切课程,或者说,中专里的课程能不学就不学,把全部时间用来学习偏微分方程。这也是她中专的数学考得不好的原因。
一些攻击王闰秋姜萍的人,说的为什么不通?他们把事情编写成这样,就是一个合作小组里只要有一个厉害的,其它的人都是白痴文盲也行。扯淡就扯淡在这里。为什么还是北大清华的人占据第一名?就是因为他们的小组成员都很棒,没有可能在小组中弄个啥也不懂的,大街上随便拉来的一个文盲也行这样的。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姜女士通过这次预赛也认识到,她的这个小组,她是最棒的,其它的两三个,其实不如她棒。如果说其它的组员也棒,这次她们小组可能个个都第一名。
因此,明年怎么办?一个是她继续呆在原来的小组,那么取得的成绩因为她的进步大,而导致名次会更高一些。但是另两个人是拖后腿的。另一个是,接过某大学的橄榄枝,在一个名牌大学里成为几个优秀生的一个组员,这样在明年将取得更好的名次。
但是,这里的决策是困难的。因为接过别的人伸出的橄榄枝,意味对原来的小组是忘恩负义,而如果那个大学人才济济济,最后又不让姜上场,她后悔了又想回来?那可不容易。弄得不好鸡飞蛋打。
但是大学也很疑惑,也想知道她的真实水平,把她拉入小组是不是明智的?也需要考察。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总之就是各怀鬼胎,社会险恶啊。
因此对姜女士的网暴可能是王组织的?当然这里我是瞎猜,有诽谤的嫌疑。甚至也有可能是她学校领导要想办法留 她,所以制造“她走投无路”的困境?这些都是乱猜。因为,把她搞臭,再吓唬她,再在网络上宣传这个人水平差,大学纷纷离去,他再出面英雄救美,让对方感激,总算把一个优秀选手保留在自己的小组内了。
以前,我是说以前,哪个时候,上海主要教育机构,四季和学尔思的培训班是分级的。
比如四季,新生报名有一个摸底考,然后机构告诉家长,根据水平,你是哪级,最低的叫精英班,好的进入金牌班。
每次上课前,都有一次小考,10道题,每题一分,如果你的娃学了一段时间,老师发现,你家娃基本每次都是9分,老师就会找你,推荐你上更高一级的班,不要误会,不会涨学费。
金牌班,再往上,就是创新班,创新班再往上就是实验班,名字看不出,对应学而思的班级,名字就朴实多了,集训队。基本就是目标竞赛一等奖的。
到了集训队,我印象中,学费就有很低甚至免费的例子,具体情况不清楚了,我们家娃就没有进入过这种高端班。 学费低,免费,就是教育机构为了打名气,因为你一宣传,我们家的学生得了啥竞赛一等奖,我们家学生多少个被华育,交附直接录取,对,哪个时候,上海最好的初中直接和他们对接,名单,日常每次考试成绩他们都看,小升初的时候,直接按名单打电话,签约。不用考了,你日常考试他们都看过了。如果创新班的,哪就会邀请做一次内部考试,录取几率也很高。
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了,据说还有,但依然保持神秘状态。呵呵,对,刚刚说的邀请考试,就叫,神秘考。为了怕其他家长向教育局举报,这种考试,由机构老师提前1,2天临时通知家长,到一个临时地点,考完就散。
以上海为例,过去,我们哪个时代,只要学校认真学习,真的,你上最好的八大高中的机会是能拼搏出来的,但是现在呢?
你要上那种高中,好,你首先要进最好的民办初中,为啥,难道其他公办进不去么?可以,很难。八大的高中过去自招非常多,它自招考试难度很大,你公办初中现在又要求快乐教育,你怎么和人家民办初中比?所以公办初中进八大的凤毛麟角,就是进去了,你也跟不上,为啥,以前看过一个八大的学生写过,进去摸底考,直接高考一模卷,公办进来都傻眼,民办进来的都知道,这是那年的一模卷,因为他们做过。他们做过。
当然这两年,这些学校自招名额大幅减少,搞了名额到区,名额到校。算是缓解一下。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估计过两年就有对策出来。这两年中考又增加体育,后面还有说增加艺术,这个估计也会减少贫困家庭的
初中生厉害吧,为啥?因为小升初的时候,这些学校入学要求就是所谓的三笔四口,我不想说笔试三级是什么水平,你只要注意,他还要去口语4级,不管是什么考试,要口语一定水平,呵呵。
然后现在上海八大还搞分校,集团教育。好了,上海高考中,这八校集团基本能囊括八成以上的985,211。其他学校的分剩下的名额。
所以你问
剩下的一半的中国孩子成才的机会几率就会小吗?
我只能说,就教育资源来说,他们上985,211的几率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