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在 Multi-die IC Packing 技术面世之前 -- 四月一日
1. DRAM出货, 将产品以 none-marking 的方式出货给下游的内存条制造商, 让他们自行印上自己的品牌.
岂不是买杂牌与买正牌DRAM一样了?
2. 市面上还是会出现一堆打上各家品牌的内存条, 当然还有一些是 remark 的混在其中
为什么remark?
3. 最后一段写的太简单, 没看懂.
是不是这样:
传统上是以wire bonding即打金线连接两个die, 现在是 FC (Flip Chip) 即 wire bonding 变成将 die 直接打在 chip 里的 PCB 上,也就是说打金线方式不能连接两个die?
为什么不能没看明白.
现在是回避这个不能, 而是用Multi-die on chip-level integration解决的是能耗问题?还有什么好处?
冒昧地回答这几个问题。。。
1、岂不是买杂牌与买正牌DRAM一样了?
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因为工艺的关系,每颗DRAM芯片性能并不一致。正牌的厂家可能测试标准比较严格,封装成本也比较高。当然带来的好处就是质量比较有保证。杂牌的话也不是说就完全不行,可能良莠不齐而已。
2、为什么remark?
鱼目混珠。。。
3、为什么不能没看明白.
简单地说,可以。在倒片焊装出现以前,MCM都是用bonding wire连接的。只不过这样做跟把片子分开来封装比并没有什么太大好处,无论是性能还是成本。有些MCM是因为不同部件需要不同的工艺,没有办法做到一个基片上。倒片焊的工艺其实在学术界已经有了快10年的历史,不过工业界大规模采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个东西的工艺其实比用金线连难很多,不过性能可以提高很多,所以还是值得的。它在能耗方面好像没有特别的好处,相反还有散热的问题。不知道最近解决得如何了。
DRAM 厂可能以 none-marking 的方式出货给下游的内存条制造商, 让他们自行印上自己的品牌. 这样会造成正牌与杂牌的质量将近吗? Maybe, but not at all. 这个差异在于 DRAM 厂卖出去的 none-marking IC 是良品还是次品. 一般来说可能交易的是封装好但未 marking 的 chip, 以及 die或 wafer. 这三种方式都有人用, 关键是看买方 (也就是 module maker) 本身的能力到哪里, 适合哪种方式的 OEM 了. 以交易物来说可以分为成品与半成品:
1.成品: 指的是经过封装 (package) 但未打上品牌 (marking) 的 chip, 这是经过原厂封装并测试过的, 完成度最高, 买方只要打上品牌就行. 这种模式通常用在买方 (module maker) 的品牌效应或议价能力大于卖方 (IC maker) 的时候, 比如韩系或台系小 IC 厂对美国大品牌 module 厂.
2.半成品: 指的是切割 (dicing) 过但未封装的 die, 或是整片未经切割的 wafer. 一般来说 die 交易的是次品, 也就是 wafer 较靠边缘的 die, 而买方必须自行处理 packing 与 chip test, 再进入 marking 与 module SMT. Wafer 则是直接交易整片未经切割的 wafer, 由买方自行处理后段制程. 这种交易模式一般发生在小型外包式生产的 DRAM design house, 也就是非大型 IDM 模式的供货商对应中大型买方. 由于小型 design house 本身的生产也是透过 outsourcing 的, 所以后段工序做不做并不影响利润, 且他们本身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来的品牌.
除了成品或半成品的交易物本身之外, 也有几种可能会影响到这种交易的发生.
1.QC Reject 次品甩卖: 不论是成品的 chip, 或是半成品的 die 与 wafer, 都有可能有这种交易模式. 以原本认为质量较好的 chip 来说, 有可能交易的是 IC 厂在封装后测试 QC reject (NG) 的次品, die 与 wafer 也有相同的情况. 也就是说, 在 IC 厂完成 wafer 或 chip 后会进行测试, 而每次测试都有可能打掉一些不良品. 由于 IC 是属于量产型的, 所以对于不良品的处理一般以批量 (lot) 进行, 也就是被 QC Reject 的东西里还是混有一些良品, 只是整批的良率未达标准. 这时候 IC 厂会寻找有意愿的买方处理这些次品, 也有人很有兴趣买. 由于chip test 的工序在 marking 之前, 所以以交易物来说一样是 none-marking chip, 而 wafer 本来就没有 marking issue. 这种交易模式里买方需要的能力是区分好的和不好的 IC, 挑出好的来打在 module 上卖. 相对上由于这种货源属于原厂挑过一次后剩下来的东西, 质量很不稳定, 而买方的 module maker 通常也是小型缺乏品牌, 甚至只具 SMT 能力的小工厂. 这类的内存条一般会归到 "杂牌" 去.
2.过高库存处理: 当 IC maker 的库存太高时, IC maker 会放弃以自有品牌卖货的机会, 寻找有意愿现金吃货的客户, 这种交易 wafer 或 chip 都有. 一般来说 IC 厂投片完成前段制程 (指前段的 semi-conductor 工程, 产出物是刻好的 wafer) 后会先进入 wafer bank, 不一定会直接进入切割封装的后段制程.) 做好 package 与 test 后也不一定会直接进入 marking. 由于 DRAM 是个大起大落的产业, (DRAM 或 flash memory 期货可是十分刺激的.) 不论大厂小厂都有高库存甩卖的可能. 而能以 none-brand IC 方式处理库存问题的, 大概也只有 DRAM 或 Flash Memory 这种虽然品牌林立, 但实际上却是兼容性高差异不大的产业.
上面说的是 "正货", 也就是来源是 IC 原厂, 不论是良品次品都还是来自原厂的. 但 IC 长期存在了所谓 downgrade / remark 的附属行业, 也就是 fake IC. 由于 chip 是种看外观看不出什么名堂, 要实际用了才知道东西对不对的产品. 比如说一颗 32Mx16-bit DDR333 TSOP 的 DRAM IC, 和一颗容量只有一半的 16Mx16-bit DDR266 TSOP 的外观一模一样, 只能用上头的 mark 来辨视. 也由于 IC 的外观也只有 package 和 mark, 相同 package 的 IC 长的一样, 所以 "fake maker" 就想出这个歪路, 把原厂的 marking 面磨除再印上新的 mark, 把低档的东西当高档卖, 或是把 2nd hand 的东西 "整理" 一样当新品卖, 或是在烂东西上印上大厂的品牌来卖, 鱼目混珠. 这种东西多吗? 呵呵呵呵.
说来说去, 以进到 end-user 手中的内存条来说, 几乎无法确定是不是好东西. 也就是说, 一般人只能相信渠道与产品供货商的正当性, 不然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 要买回来用了才知道. 在 PC 普及的现在, 许多人只知道自己 PC 的 CPU 是 2.8 GHz, 但分不清到底是 Pentium 4 还是 Celeron. 当 fake maker 把 Celeron 2.8 GHz CPU remark to Pentium 4 2.8 GHz 放进纸盒中, 买的时候又怎么分辨得出来? 事实上 Intel 的 IC package 已经很不容易 remark 得一模一样了, 但一般人并不清楚正牌的 mark 长什么样子, 即使 fake maker 改得不好也分辨不出来. CPU 就如此了, 何况是更容易 remark 的 TSOP DRAM.
回到马鹿的问题: 正牌与杂牌的内存条会质量相近吗? 正牌之所以是正牌, 杂排之所以是杂牌, 或者说市场之所以会信任品牌, 其原因在于消费者无法直接对产品做出选择, 必须以品牌作为选择依据, 相信某个品牌的质量不会乱来. 电子类的产品大多有这个特性, 而使用寿命又更难以判断了.
另外的那个问题会比这个更长, 咳咳, Maybe Continu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能不能不用" maybe continue"?
扩展: 买衣服,鞋,包是不是同样地要买名牌?
欢迎大家到时尚讨论
怎么算性价比?
研二时, 师兄做课题到了最后阶段, 理论上设计没有问题, 可是死活调不出来, 于是找了各鹿大拿帮助调硬件, 忙活了一周硬件仍然不工作, 最后大家聚焦在某个小片子上, 换一个, 不工作, 再换还不行, 换了四个以后, 没人提议继续换了, 又拖了两天, 又换了一次那个小片子, 原来买的片子都是真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