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742 🌺2425 🌵78新 💬16 🌺3 待认可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来帮你继续杠一下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是泉州作家林世铨写的文章,里面就回忆了他穿木屐的旧事,而且是高考之后才第一次穿塑质拖鞋,父亲狠下心来给买了一双二手的。

他1960年出生,高考至少是1978年以后了。他是泉州农村的,泉州的经济历来就比潮汕发达,1978年后的泉州农村孩子18岁后上大学父亲要下狠心才能买一双塑料拖鞋,还得是二手的,可见当时的农民生活水平有多低。而50年代的潮汕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不可能比1978年之后的泉州农民生活水平高。他之所以能穿木屐,还是因为家里人是木匠,有这个便利条件。普通农民家庭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拖鞋的价格,现在不好查证了,但有文章介绍凉鞋的价格。从1.5元到11元,农民要买的话肯定是最低价的,拖鞋也不会比凉鞋贵,所以1978年给上大学的儿子花1元不到的钱买双拖鞋都要买个二手的,这就是当年农村的实际情况。

点看全图

你提供的数据也标明了,一个普宁农民家庭一年的穿着费用才十几元,到了1978年才20元,平均到一个人也就一年不到2、3元钱。

50年代潮汕农村孩子穿不起木屐,完全是真实可信的。因为1978年的泉州农民孩子都穿不起塑料拖鞋。

通宝推:懒厨,
家园 感谢感谢

我也是猜木屐有可能多数自己做,所以物价志里没有记录。

其实,在潮汕地区,普宁已经不算最穷的了,最穷是海丰陆丰两地,穷到我父母老家那边的农民都不愿跟跟这两地的人通婚。。。。

家园 今天喷的任务没完成,只能靠扯来充数了

每天必须完成喷的数量,没有喷点,脑子里又没有条理,只好东拉西扯凑个数。就这么简单。

家园 我也不清楚

但一般来说,我们把说潮州话的地方都算是潮汕地区,但县市规划是另一回事,有些讲客家话的也算进去了,例如揭阳市,西部是讲客家话的,印象中以前那里算是客家地区。

家园 你是新来的,还是AI?

2009年注册的ID,够古早。

看你历来的帖子,除去反文革,很少其他内容。好枯燥啊。

我的帖子是喷吴柳芳吗?你中学语文不及格嘛。

你看这几个给你贴献花的,有你的同道没有?

moletronic 梓童 县委书记 河兮兮 李根

似乎县委书记和你有共鸣哦😜。其他的都是逢燕人必反的😄。

家园 你的推导能力太强

这是我的原话,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我父亲50年底出生,初小在本村读,其中有两年病休。高小(五,六年级)在隔壁村读,大概在61-63年间。他说当时只有草鞋,冬天都赤脚去学校。

请问你怎么推导出你的以下理解内容

温州农民毛时代不穿鞋?不假?

冬天不穿鞋?

我发这贴主要想证明懒厨网友父母小时候冬天没鞋穿不是孤例,我父亲同样有类似经历。

比如我就没有说我母亲这个温州农民当年冬天也打赤脚,因为我外公当年在香港轮船上当厨师,我母亲就有鞋穿。

家园 你是想说你家没鞋穿还是你村没鞋穿?你这个不是孤例是多大的比例

懒厨很明显,想通过他家证明他父母的村同时进而延申到普宁县农村,呵呵,那么你是啥意思,你家没鞋穿等于你村等于普宁等于全国么?

而且有趣的是你俩都不是纯农民,那么逻辑显然是农民更差。

你看了我的反驳,心虚得回到了你家,那么你们村呢?你到底是想证明还是想不证明呢?

你的意思,懒厨的意思,甚至SWELL的意思都是一个意思,这些年,你们的观点很鲜明没有啥改变。

那么你的意思到底是啥,你和你家在温州呼应懒厨么?

懒厨给的是60年代初期的数据,意思是想证明毛时代没有啥增长,但是他也不敢反驳那个数据,因为那个数据是很明显的说明了增长的,只不过是按照他的逻辑似乎是增长没啥意思,解决不了布鞋问题,呵呵呵。

至少我们北方冬天没鞋脚就得严重坏死,所以SWELL不敢说啥,呵呵,所以我们北方,注意,不只是东北,还是必须有鞋穿的。

那么南方潮湿,以前,解放前硬挺得病,就是死亡。所以解放后肯定改善了条件,因为死亡率降低就在那里摆着呢。

我知道你的意思是解放前你家或者你村很牛皮很好,但是你也从来没有给出来啥有效的证据。

这么多年,你假日归客先生啥意思,你自己心里没数么?你呼应懒厨,可以,你也给出数据来。

很明显制作木拖鞋从来不是个啥难题,正常情况就穿,为了方便工作,就穿草鞋,但是你们温州冬天也有冷的时候,不至于连布鞋都不穿不做吧?

你说你爹说这个说那个,他真没鞋穿吗,他上学的时候不穿吗?然后回村了就不穿鞋了吗?

这话谁信?

有时候打赤脚等于一个冬天都打么?

你这个意思是想说冬天有时候打赤脚么?

懒厨是这个意思么,你和他呼应,呼应个毛?

我承认农村毛时代也确实不容易,但是布已经改善了很多,很多地方已经可以布用自己织土布了,无论是土布,还是国家的工业制布都可以用于缝制布鞋?就算你母亲不会,你们村没人缝制布鞋的么?

你想证明啥,你家没鞋穿?

以前农村是工业品很少,穿的当然也不好,所以显得很艰难,新中国建立了,很多农业品、工业品再慢慢增长,农民为了提高生活,采购一些工业品,不太重视衣着和鞋子,也算正常,当然了,你俩肯定是不满意。

因为你们俩根本不了解农村的真正需求,所以不知道为何不重视你俩的所谓需求。

农村产品增加也得讲究基本法,总不能一解放就天上掉吧?

而我给的数据显然说明了普宁当地的一些其他的增长。你们来是瞪眼装看不见而已。

当然了,木拖鞋还是自己土制,自家制不了就找村里的能手而已。

自以为是先生是问为什么这个地方还没有商业工业,呵呵呵,我也是醉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虽然增长不算多,但是到了1976年或者说1978年,也是在增长的,但是,地方志编写者很恶心,不制历年的表格。

所以还不是很明显的能看出来发展状态。这是改开派的惯犯了。呵呵呵。因为历史是遮不住的,我给的大稳村的发展图片就是典型。说明一个村也是有增长的。

我真的很关心,你家从县城下放到了农村是怎么改变的不穿鞋的习惯的,既然你说你爹冬天都不穿鞋,显然其他季节就更没有理由穿鞋了,不是么?

这瞎话要说多了,就圆不回来了,懒厨根本就不要脸,你呢?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在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红线文字,呵呵呵,这个编者的意思应该是明显的,指责文革背离价值规律,哈哈,按照你或者懒厨的意思大概是价格上涨,其实看后面的红线文字就明显了,其实是价格下降了。或者至少说是没涨价。

当然了,这些工业品是否农民真正能买到,也不好说,感觉绝大部分还是能买的,呵呵呵,这些工业品的进入农村就意味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比如吧,暖壶,搪瓷盘子等等等,或者搪瓷脸盆。

当然了,你们俩是不满意的。

今天的80年代以后的孩子不懂也算正常,但是你不懂,我也是感到呵呵。

家园 “亲华”骂得好! 阴人就该被骂!赶紧给你送花!
家园 什么乱七八糟的

据我父母回忆,他们小时候,像我父亲这样冬天没鞋穿的是大多数,像我母亲这样有鞋穿的是少数,基本上是家境比较好的或华侨家庭。

我家世代在农村,一直在同一个小村居住几百年,族谱上写的清清楚楚,哪里来的从县城下放到农村,你哪里想象出来的。

我父亲这边,爷爷奶奶是农民,我父亲八个兄弟姐妹,只有大姑嫁给一个渔业社社员,不算纯农民,其他六人一辈子是纯农民。我父亲从小是农民,一直到20虚岁的时候当上民办教师才部分脱离农活。后来感谢家庭联产承包制,他主页是个体医生,但是责任田一直到90年代末才转包。我母亲这边,我外公本来也是农民,解放前后去香港轮船上当厨师,我母亲七个兄弟姐妹,我二舅过继给他大伯去上海,大姨嫁到温州市区,其他五人原来都务农,后来大舅和小舅依靠外公的关系去香港,三舅,四舅和我母亲一直务农,我四舅还当了生产队长。我母亲虚岁22岁前一直完全务农,后来当民办教师,经过多年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八十年代末才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

综合起来,除了我外公曾经去香港打工,我的所有直系长辈超过三百年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没什么从县城下放的事。

家园 扯的是你

@海峰 兄哪里请错了? @寄寒寒星 河友可有看海峰兄的贴?

@自以为是 河友你这浪费人才的说法是跟某河友学的还是跟某河友同一源头?

对前27年诋毁的不个手法,就是把客观条件的困难,用制度问题来替代。1949也好,1976也好,只诋毁者提出一个不足,高必然是制度不行或者主席不行通常是二者都不行。

回到这个搞工业搞农业做佣人送外卖问题。自河友你们牛皮哄哄的改开40多年了,还有那么多大学年送外卖?你们又有什么脸诋毁前27年不安排所有初中生高中生去搞工业?别又赖习近平,九十年代早期已经就业难了,所以扩招的一个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那时候大学生就难走工作了,大学生毕业高业率就是那个时候进入大学的评价体系。本科生如狗,硕士深街走,搏士才能抖一抖,我第一次听这话,是1994年。

@寄意寒星 河友, 如果用喷来表述 @自以为是 河友才是真喷喷。 我认为 @海峰兄说得很客观。

家园 小时候在上海,冬天也要穿凉鞋

南方冬天,最讨厌的地方是下雨,下个不停。

上海那边,虽然马路都硬化了,但是排水不如现在好,路上很多地方都有积水。

我们小时候,雨鞋比较贵,小孩脚长得快,家长舍不得买。后来有雨鞋了,但是穿起来脚臭,也不喜欢穿,下雨天就穿凉鞋。

上海的冬天会下雨,温度0-4度,正好不会结冰,但是会很冷。在这种天气里,我们要穿凉鞋去上学。

-------

工作以后,碰到台湾过来的,年纪大的,讲他们小时候,冬天也一样光脚穿拖鞋。

----

北方下雪的地方,理解不了我们小时候,南方冬天阴雨天的感觉。

家园 建议最好不说反话

要说也说明白些。要不是看到你这个帖子,我无法确认你前面的帖子是在说反话。

家园 通篇就没看他说出一句有用的话来,都是在胡扯

中国历史上盛产脱产教士,儒家的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

今天的各种公务员考试,大学毕业的入职考试。

一考定终身,潜移默化中,让人产生误区,以为读过两本书就是人才了。

科举制度千年,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也是当时的人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了,否则怎么会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古人千年都不改变的?当时的读书人本就是少数,在读书人中优中选优,没毛病吧?

各种公务员考试,大学毕业的入职考试哪个是一考定终身了?又有哪个是只读一两本书就作为录用条件的?最起码的有个毕业院校的要求、有个专业的要求,更有面试的综合考量,而要具备这些报考的基本条件,则是高考、大学四年、研究生3年甚至博士2年的考试、苦读,只是读两本书吗?当然,读书成绩好的未必全是人才、但如果连书都读不好的,更何谈什么人才?两个群体的优秀者比例孰多孰少,不难分辨吧?

而他一句话读两本书、一考定终身,就把这两个考试录用制度给否了。好像是多么不科学的事,他能再说出一个更好的方式吗?这不就是单纯为了喷而胡扯是什么?

中国的工业化,或者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靠的是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

包括中国,日本,德国,法国,都是在农业时代就精耕细作的农民。

这句话更是胡扯,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早都化成白骨了,他能说出哪个千年前的农业勤劳人口对现代中国的工业化有贡献的?所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当代人努力的结果,硬扯上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你不觉得过于牵强吗?

美国的工业化跟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有关系吗?新加坡有关系吗?包括埃及、伊朗人种可能都换了,跟百千年前的农业人口有何关系?

他这种结论不就是在胡扯淡吗?

读过书,不代表是人才。

按照市场经济理论:需求才是最好的大学,有需求,才能批量产生人才

菲律宾人大学毕业,只能去做女佣。

中国现在大量的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的快递员,外卖员。

没有需求支撑,他们的文凭一点意义都没有。

不让他们搞工业,反而弄去搞完全不懂的外卖。等过些年回到工厂搞工业,学的知识忘了,还养成了一堆适于外卖但不适于工厂的习惯。

这段话里完全是因果倒置、本末颠倒的逻辑。根本不是什么需求才能批量产生人才,而是需求牵引人才向这个方向、领域聚集。他的这种结论不过就是他历来只看表面不懂分析、倒因为果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看到某个领域人才多了,他就认为是需求才产生的人才,但实际上是大量的人才聚集到这个领域上了而已。

他的回复通篇我只有最后一句话赞同。

这种轻飘飘的便宜话,一张嘴,我也会说

因为根本不需要动脑子,用脚脖子思考都能说的比他全面。以偏概全、靠语不惊人死不休博眼球,这不就是典型的喷子行为吗?

家园 94年本科如狗不太可能

作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没这感觉。

本科生如狗,硕士深街走,搏士才能抖一抖,我第一次听这话,是1994年。

我自己92年上大学,亲自经历了这一阶段。94年大学开始收费,好像也是这一年开始大学毕业才不包分配。而一直到我97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学扩张也还没有发生,看网上资料扩招是99年的事情。

如果在94年就本科生如狗,那可是90年及之前入学的本科生,数量真不多。另外由于90年代本科生还比较值钱,当时考研的人不多,在我们学校,基本上上线就可以读研。

家园 值钱?那是假日河友你没见过不值钱的,罢了。

有志者可能会知道京户指标,想南下的很多都听过赛马场人才招聘会吧。

假日河友,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在认真了解考究过之前,不要反对我。你不要 @懒厨 兄化,保持你认真的好习惯。

我相信河里肯定有当年“如狗”的本科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人愿意回忆,并且不加以后的美化,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