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波姬小丝的惊世骇俗作品《漂亮宝贝》(1978) -- 翼德
沈从文水平高一点。其实都是挺红的,文笔也行。
其实都是诸葛丞相说的,全天下搜罗来的人才,非一州所能有。老蒋带到台湾的那批人,治理中国固然不足,治理台湾却是有余,于是台湾就一跃成为四小龙之一了。
而当他们谢幕以后,后来者的眼光胸襟,就完全不能比了。
不过大陆这边也有这个问题,比烂的世界,寰球同此凉热。
文学家的巅峰也就一两部,这里拼数量是没有加分的。诗歌,音乐,都是如此。
阿加沙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还有托尔金的魔戒,他们都是著名作家,某领域的大师宗师。但是你会称他们为文学家么?
刘德华是歌星明星,迈克尔杰克逊是天皇巨星,但是阎维文是歌唱家。通俗文学不是文学,通俗音乐不是音乐,这是不同的部类。好比普通外科医生并不是水平普通,而是人家这个专业叫普外。
发展顺畅,可以说和解放前后的东北差不多。
但是发展的仍然不如大陆,因为基础好,发展好一些也正常,但是速度并不如何,直到邓小平开放,大陆开始部分支援台湾,就像对香港一样,只不过不是那么明显。
然后是深圳失败后二次起飞,台港澳都获得了较高速发展期。
其实他们发展能力真是很一般,因为上下游都被美国日本帮助,基础也好,还有援助,当然好办一些。
这里面的确有封建主义老一辈民国官僚的遗存(黑社会封建主义),香港是加上了英国殖民地管理模式。
不管怎么说,都算发展可以了。
看香港片廉政风暴,雷洛传,就可以直到其实香港70年代没那么好,台湾也是如此。
美国对台湾援助平均下来大概是每人110美元。就这样的援助下,台湾还是在70年代开始搞的台湾基础建设大跃进。
之前日本的基础吃了20多年。
如果新中国不在50年代开始大跃进,在70年代才搞,要死多少人?
十大建设是指“台湾当局”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时在台湾所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建设工程。台湾当局在当时,有鉴于台湾许多公共基本建设,如道路、港埠、机场、发电厂等尚且处于匮乏欠缺的状态,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所以为了提升跟深化总体经济发展而开始规划进行10项大型基础建设工程。
由台湾时任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院长蒋经国所提出,建设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资总额新台币2,094亿元。
在十大建设中,有六项是交通运输建设,三项是重工业建设,一项为能源项目建设。
交通运输建设
1、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小港,中以支线连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全长373公里。1971年8月14日开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坜路段率先通车,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桥启用,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3]
2、铁路电气化
南北高速公路
因1972年至1973年期间,台湾对外贸易发达,而国营铁路台铁之现有车种、车次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而开发。计画施行范围为西部干线纵贯线全线,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3]
3、北回铁路
北回铁路是为使东部铁路干线与西部接轨,将花莲车站移至现址,兴建花莲(新)车站至宜兰线南圣湖车站(今 苏澳新站)之单线新线。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线通车。 [3]
蒋经国视察建设中的桃园国际机场
4、桃园国际机场(原名为中正国际机场)
台北桃园国际机场是因应台北松山机场的运量饱和,于距台北市西南方约40公里的桃园县大园乡(今桃园市大园区),另新建占地1,223公顷的新国际机场。原计画名桃园国际机场,1979年2月26日启用之际订名中正国际机场。 [3]
5、台中港
台中港:延续日据时期之新高港计划,并解决台湾中部无国际港口的问题;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 [3]
6、苏澳港
苏澳港:原为小型港口,而后为具备国际港口功能而扩建,1983年6月完工。 [3]
重工业建设
7、一贯作业炼钢厂(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炼钢厂(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了防止依赖外国钢品太深,减轻外汇负担,并解除过去因钢源不一,影响产品精度的缺点,遂决定兴建一贯作业炼钢场,于是出资兴办中国钢铁公司,并将其纳入十大建设之一。中国钢铁公司的一贯作业炼钢场,占地约480公顷,位于高雄临海第四工业区,滨临高雄港第二港口,自远洋输入原料后,可迳泊厂区码头起卸,节省运费与转运成本。 [3]
蒋经国视察提前完工的造船厂
8、大造船厂(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大造船厂(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总厂):座落于高雄市小港区的临海工业区内,是十大建设中第一个完成的重要建设,该厂的设立肩负支持航运、贸易、国防及发展关联工业多目标之基本任务。于1975年建厂同时,即承建美商44万5千载重吨超级油轮,同时中国造船公司也合并原位于基隆的台湾造船公司为其基隆总厂。 [3]
9、石油化学(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学工业(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炼油总厂):在高雄县(因高雄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并入新成立之高雄市)开发两处石化工业区—「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业区」和「林园石化工业区」。中国石油公司高雄炼油总厂的兴建对于台湾的塑胶、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化学品工业之发展而言,不仅减少岛内工业对外之依存性,且将增加下游加工产品在外销上的竞争 [5]力。然2014年因管线老旧泄漏,不幸发生气爆事故。 [3]
能源项目建设
10、第一核能发电站共有两部机组,其装置容量各为63.6万瓩。核能一厂列入十大建设计划优先兴工,两部机组分别于1977年与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发电厂、第三核能发电厂为核能发电的延伸计画,后续列入十二大建设计划,分别于1981年与1984年完工。 [3]
这就是西西河右派心目中的大陆i中国建设方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梁羽生的父亲也是在那个潮流里面被枪毙的....
一个人(查良镛)还能用意外解释——那个真的是意外,谁知道查老爷子的老婆为啥非得留下弟弟的一只手枪,你真造反,一只手枪够干啥的,然后就给当特务毙了
梁羽生如果没有听朋友的话逃跑,恐怕自己也会被毙了(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朋友,说你爹被抓了,然后当时的 陈文统——梁羽生原名——就逃往香港了)
就这样,梁羽生其实比金庸还左倾,当年读他的书,很多朋友吐槽,叫他“梁政委”,因为他笔下的大侠义正词严的让人 别扭(老子看的是爽文.......) 可见当时文化界的倾向
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梁羽生小说本身的水平是不高的,这个不高很大在于“别扭”,但是提武侠小说,却不能不提他,因为影响巨大也在这个别扭
在下面一个帖子里,我提到了,梁羽生比金庸还左倾,他笔下的大侠们过于“义正词严”了。但是,这是个矫枉过正的问题,也是为啥 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在新时代几乎完全没有读者的原因。
我举一个<三侠剑>的例子,为啥举它?因为第一个我看过其中好多部(三侠剑极长,很难看完),第二个古龙提到过这部书,讲到里面优秀的人物描写,可以使普通的武器变得让人印象深刻(他说的是 飞天玉虎蒋伯芳,武器是亮银盘龙棍)
但是我们看到的 三侠剑评书主要是建国后净化过的,但是现在网络发达,很多原来的本子都能看到了,咱就说张杰鑫的原版第一回:
第一回 立松棚英雄大聚会 设镖局统辖十三省
侠义凛古今,威名动鬼神。一心扶赵魏,百战胜赢秦。
为国同坚楚,悠然思废吟。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生。
此篇评词,乃侠义之作。由大明起,至崇祯失败,闯王李自成造反,倾国害民,百姓遭了涂炭,二十里之遥,不见人烟,奸淫杀戮,良民苦不可言。惊动总兵吴三桂,在关东盛京,钻刀山,喝血酒,请清兵。九千岁多尔衮,在北京赶走李闯王,未登大宝,让与阿哥顺治(阿哥即顺治称谓),更年改月,属为大清国。一统华夷十八年,顺治皇爷驾崩,二帝康熙嗣位。
紫气东来,有道明君,马上皇帝,君正臣良,父慈子孝。....😂
张杰鑫,男,天津著名评书艺人。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出生,1927年(农历丁卯年)逝世。河北安新县人。这个时间点很重要,其实三侠剑因为是他自创,大面积流行还是民国期间,但是1928年国民政府军队进入北平,同时就关了“清史稿”的编撰局(本来那个局就是养活遗老用的,还好清史稿1927年出版了,否则将永久性宕机)
梁羽生估计是看过三侠剑,然后 七剑下天山 里面就搞了个“哄堂大孝‘版的”父慈子孝“😜(七剑里面,顺治帝没死出家了,康熙派侍卫掐死了他)
民国的通俗小说,用的是旧版的 文化设定,听众是市井小民——梁羽生是最早把 新派文化设定 带入 武侠小说的,由于用力过猛,导致其可读性下降,特别是.....梁羽生的”左倾“是相对于香港和海外华人的,传入大陆的时候,大家正处于厌倦 左倾 文艺腔的阶段(大陆当时的文学,左的可比你老梁多多了),所以他受欢迎程度就低多了
但是,即使是爽文,它们的内在文化背景也在新派化,比如 除非是色情同人文(就是根本不打算正式出版那种),否则现在写爽文的也不会如民国通俗小说那样物化女性了(类似 宋江把扈三娘送给王英作老婆这样的操作在 民国以前的小说是常见的)这就是梁羽生那一代人开创的功劳
除了上面说的,新代的背景一般包括民族主义,亦即即使对清朝能持较正面看法的人,也说不出紫气东来,有道明君,马上皇帝,君正臣良,父慈子孝。这样的屁话,更何况新武侠小说的流行区域最开始是南方和海外华人
国民党确实是烂透了。
民进党搞的草根,虽然反华。但是公正的说,由于出身草根,多少还说人话,办人事。特别是基层,县市长那批人。起码知道钱不好挣,用的时候要省着花。这点比大陆强不少。
如果未来民进党也学国民党,那估计也会很快就烂了。
好坏是很主观的一件事情。
中国文学这里,小说是传统弱项。 受元杂剧,评书这些影响太深。
五四之后,通过学西方,小说创作上有了一个飞跃,迅速追上世界潮流。整体上上了一个大台阶。金庸也算是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吃到时代红利的。比他强的大师有很多,但是不屑,不想,或者不能写这种通俗的,用来消遣的市民阶层读物。类似的就是琼瑶在爱情小说这个领域。
他大量采用了很多西方的写法和技巧,同时也摆脱了传统的反清复明思维,所以其有了独特的地位。未来几百年之后还有没有,我也不知道,我个人认为是有的。
后来的网文,是汲取了之前的营养的。 坦率的说,我看的一些网文,我觉得金庸当年的缺点:为了连载赶进度,框架设计不好这个缺点更加的突出。不知道未来有没有办法。
金庸写的好是长篇。 里面好的几部大家各有说法。但是天龙八部应该算是大家比较公认的。
情节环环相扣,除了开始的时候弄了点奇遇之类的,剩下的完全是靠矛盾推动情节。而矛盾又源于个人的性格环境。这属于小说中的上品。 偷偷把过山车升到顶,然后让它借着自己的重力滑下来。
同时,人物虽然多,但是几乎没有那种完全没用的跑马灯龙套,哪怕是恶人,坏人,也都有让人同情的一面。比如叶二娘。 全文以宋,辽,西夏当时的斗争为大背景,相对公允的刻画各族人物,摆脱了汉族为中心的传统观点。
受众似乎少于传统评书。我岳父收集了所有我听闻其名的传统评书的印刷版,其中就有你提到的三侠剑,但一本武侠小说也没有。我估计他根本就没有看过。传统评书里,你最好后提到的那些屁话是中心思想😄。
梁羽生文笔很好的。但是逊色在文笔之外。
1,写的太多了。如果只选五到七部代表作,例如《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这样的,就相差不太多。例如,我觉得《萍踪侠影》好于《书剑恩仇录》,但是不如《神雕侠侣》。
2,阅历不如。金庸是世家子弟,贵族生活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而武侠小说的主要角色,其实都是武侠世界的大贵族。所以金庸写来得心应手,而梁羽生要差一点。
3,思想太纯,复杂度不如。梁羽生是坚定的左派,不像金庸有向往革命到放弃革命的过程。所以金庸笔下人物的复杂度就差一点。而小说人物要复杂才丰满。
我赞同楼下@环宇7504 的观点,在这里略作补充。
普通外科肯定是外科,对吧。你总不能说普通外科不是外科。
传统小说也不算弱了。
实际上应该是不好写,士大夫大多数还是看不上。
东周列国志也写的不错,官场现形记也可以看,还有聊斋。
特别是金瓶梅。完全是开创性的。感觉就不像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小说。有了金瓶梅,再看红楼梦就不觉得奇怪了。
但是金瓶梅也不是没有缺点,过多的诗词,唱词,以及短故事使它结构不够紧凑。还有过去那种杂居的影子。
但问题是基本也就到此为止了。这种现实主义,市井文学的东西异常罕见。加上清朝的创作环境。要是没有红楼梦遮羞,简直就是倒退的300年。而恰逢西方的大爆发。差距就明显了。
你说的那些都是类似短故事。和长篇小说的难度比起来还是不行。
评书 当然 在民国就流行,但是局限于 大城市;而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评书热“其实来自于极其诡异的 时间窗口:80年代
因为那个时间段.......收音机推广了,但是电视还没有完全推广;然后文革之后,民众的文化生活很单一。其实即使是几个样板戏,也不乏 水平很高的段子,我父母那一代几乎人人都能哼几句 沙家浜或者智取威虎山;就是太少了
80年代,评书艺人被放出来填充老百姓日常的时间,即使是农村,也可以用大喇叭放,一处放,一群人听,而且评书只有声音,干非大强度劳动的时候都能旁听
回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家乡曾经有几年办 元宵灯会,最初两届热闹非凡,即使是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天。然后被《霍元甲》毁了,因为那年过年之后就放这个,人们都窝家里看电视,没人看灯了,遂完
实际上,电视普及之后,评书讲得再天花乱坠,也不行了。而且,评书不仅能讲老书,射雕英雄传、夜幕下的哈尔滨(那个还是王刚讲的呢)、决战太平洋都有人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