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个有意思暴论:英语是自带半文盲debuff的种姓隔离圣体 -- 划水的鱼

  • 共: 💬 84 🌺 569 🌵 12
  • : 💬 2 🌺 1
太奇怪

日本之前抗拒非黄人移民很多年,而且欧洲,米加的异种移民已经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纷纷开始排外的情况下,这才开始引入异种移民,其脑回路不一般。

话又说回来,日本人本身就是黄人和类阿伊努人混血混出来的,平井坚,阿部宽等等就有非常明显的阿三特征,或许他们觉得阿三亲切。

很简单,降低高考英语难度即可

让英语成绩拉不开差距,让数理化成绩去拉开差距。

普通话没什么话力

粤语,客家,潮汕,台山,遂溪,云浮,东莞土话那些才好玩,形容词多不胜数,好笑又好学。

历史问题就是一道魔障,日本人到现在都克服不了

既然一辈子都克服不了,那就直接带进坟墓去好了。

拼音语言并非完整的“语言文字”

以前写的,补充一下的观点。

这个是比较核心的区别

这也太扯了

中英文的比较这些年有很多的共识:

1、中文的信息嫡明显更高一些,有数据支撑。

汉字的静态平均信息熵一般认为是 9.65 比特,如冯志伟通过大量实验得出此结果。孙帆和孙茂松基于《人民日报》的 11,978,549 字语料库,得到基于字符直接计算出的一阶熵、二阶熵与三阶熵分别是 9.62、7.15、6.65bit。

一般来说,英文字母的平均信息熵约为 4.03 比特。

若不考虑马尔科夫链因素,香农测算出英文的单位符号平均所承载的信息量约为 1.3bit。

2、对应的,同样的信息,中文材料只有英文的2/3或者一半那么多。

3、至于英文不断造新词之类造成精英与普通人的信息隔离,这个早就为人所诟病了。代码屎山名副其实。

4、中文初学确实难。但是中文到了1000个字量以后,难度就开始明显下降了。

5、有人号称AI逻辑会不自觉的使用中文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而对于机器来说,所有的语言都不过是一堆数字代码而已,所以它会自动选择最有效的途径来进行分析。这事听着感觉不太靠谱,但我不懂其原理,不做评价。

所以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本身就是完全靠谱的事情。

通宝推:大道至简,潜望镜,
光降低难度不太可行,因为父母会强行上强度

学校不考了,那就逼着孩子考雅思、托福、GRE。。。总之,决不能低估中国家长折腾孩子和内卷的劲头。

我有个建议,就是取消高考英语,但是允许高中生提前考四级,以最高分替代高考英语成绩计入总分。就是指,学生升上高中后,高一开始就可以考四级了,每年两次,学生总共可以参加六次四级考试(高三第二学期可以不考),最后以四级的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可以了。

我还担心中国也要补

看看归年的移民归化引入外劳的论调和实践。

中国确实很多行业有一股势力

要把行业用语搞成"拉丁文" (就是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合起来你不知道这个词是啥)

我一开始是把【车厘子】当成品牌的,也就是进口的大樱桃

反正我给娃是这么解释的。

就跟【红富士】一样,那就是苹果。

英语语境下的病种/医学名词那是屎山重灾区,国内那帮人一开始翻译的时候,找不着合适的中文语境下的名词或者懒得花功夫找,都是直接音译。这跟当年钱学森一定要搞意译,敏感度/自豪感/责任心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越是仰赖于国外学术的学科,这种音译越泛滥,西医是个典型。现在教育部正在搞专业学科教材统编,内部对专业名词要求尽量意译,所以这个事情其实是正在做梳理。

转几个豆包的回答

来自豆包的回答:

目前已知的最长单词,如果从正式英语单词范畴来说是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有 45 个英文字母,是一种肺尘病、矽肺病的医学术语。

但如果算上专业领域的术语等,则有更长的单词:189,819 个字母:肌联蛋白的化学名根据英文造字规则,一共有 189,819 个字母。

1,909 个字母:色氨酸合成酶 A 蛋白质的化学名有 1,909 个字母。

常用单词中字母较多的有以下几个:

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有 28 个字母,意思是 “反对教会与国家分开学说;反对政教分离主义”,常出现在政治、宗教等相关的讨论中。

incomprehensibilities:有 21 个字母,是 “incomprehensibility” 的复数形式,意为 “不可理解性;难以理解的事物”,在描述复杂、难以理解的概念或事物时会用到。

counterrevolutionaries:有 20 个字母,是 “counterrevolutionary” 的复数形式,意思是 “反革命分子”,常用于历史、政治等领域。

哈哈哈哈,189,819 个字母,虽然这种是造字规则决定的,但这么长有嘛意义,还不如生造一个再给出蛋白结构算了。

不算那种专业的, 20 个英文字母的“反革命分子”单词我也要吐血了。

最终造成阶层隔离的力量是社会制度,而不是物质文化本身。

这句话正确但不准确。物质文化是生产资料;文字(语言)本身是社会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所谓社会制度无非是生产关系--这跟生产力相辅相成。

所以不同的物质文化阶层对应了不同的生产资料,辅以不相通的生产工具(文字和语言隔阂),几乎必然形成不同的阶层乃至阶级。

大赞
关于交换群

那是因为外语教材导致的。现在有不少学界的,从一开始就直接上英文教材。不知道有这个叫法。

为啥,只能说中文的教材编辑,特别是数学教材以前做的那是相当不到位,翻译的质量低劣,逼得学生去看外语的。

数学术语中有得是拼音文字的文字游戏,不太好翻译。结果翻译成一坨翔。

比如,“幺正”变换,来来望文生义一下,什么叫做“幺正”?还有”酉“群,啥?”酉“是啥,瓶子么?

再比如,a map onto a group。onto翻译成“到上”的,这叫哪门子的汉语?---结果学生后来看了外文,立刻明白哦原来是这个意思,懂了懂了。

比这更严重的是翻译经常不调整语序,导致定理写得因果倒置,非常影响汉语语境里的逻辑思维。

如果说形成智力隔绝,这绝对是好办法。

通宝推:潜望镜,
有点像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

经常去星巴克的人就能看穷人连个杯子大小都分不清的笑话从而获取优越感。喝个咖啡都让你喝出无知自卑感。套期保值相当于花点小钱给自己的订单买个保险,谁能想到买个保险还能把公司搞破产呢。模拟一个场景,农民去银行存钱,说俺存定期,小姐姐问: 你是存量化定期还是万能定期还是VAR定期还是GPT定期?结果他存定期都把钱存没了。

这是一个工程,系统性地制造无知,而无知导致焦虑恐惧。贪婪与恐惧是利润之源。

中国有这么多的历史教训,于史于理这一关都很难过
语言是语言 文字是文字,语言并不能等同于文字。

比较用汉语说三克油,不一定代表的是汉字三克油,还可能在表达英语的谢谢。

急急如律令怎么翻译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