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时节-70年代一些国防科技人员工作生活逸事(广告兼征求意见) -- 闲云野熊
不好意思,这两天有点事耽误几天,刚才写了一段发出来竟然丢了
接着说,
这个山沟里的研究所是搞水中兵器的,主要是鱼雷。相对于导弹,鱼雷给一般军迷的印象并不深刻,很多人认为鱼雷较低档。其实鱼雷应该说比导弹复杂,毕竟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在水中高速机动要比在空气中复杂得多。探测目标也要困难得多。当今世界上能够自己制造导弹的国家或地区比能造鱼雷的要多不少。例如我们对岸的小兄弟,自称科研能力比我们高多少,导弹也搞了不少,但鱼雷好像还没有听说过。
我国技术人员研制鱼雷的历史并不短,很快我们就从仿制俄国货转到了自行研制的艰难历程上了。不过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科研人员太缺少资料和信息了,也缺少协作和支持,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闭门造车,并且因陋就简,将就国内其他领域的落后,走了很多弯路。
在研制某型空投鱼雷时,科研人员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护脆弱的自导头,当时由于材料和工艺的问题,从飞机上投下后它的玻璃钢罩子很容易被摔变形,导致鱼雷航行时噪声变大,影响自导头性能。苦思之下我们的科研人员只好又搞了一个木头套,设计为一入水就摔碎,既保护了自导头又不影响流体性能。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的科研人员一直在为空投雷的开伞时机头痛,因为开伞必须在雷脱离母机一定距离后进行,否则会伤害母机。而开伞过迟或不开伞又会将雷摔坏。所以要求可靠性很高而成本不能高,这毕竟是个一次性的东西。一开始我们设计了一个计时器,但是何时启动呢?怎样高可靠的启动开伞爆炸螺栓呢?越搞越复杂,越搞越觉得不对劲。后来有一次相关的技术人员在一次国外的防务展上看到某国展出的空投雷,他是有心人,装作无意中与该国技术人员闲聊,“随意地”谈到了这个问题,该国技术人员却也没想到这个问题会困扰我们,也就很随便的向我方展示了其秘密。不过这个秘密极其简单,我方人员看了几乎吐血: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待续。。。。。
是否就像我军伞兵跳伞一样?
不论对与不对,向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外军也一样,《兄弟连》中跳伞前伞兵要把一个挂钩挂在一条钢缆上,那挂钩就连着那根“长长的绳子”。
在一些录像里也可看到,伞兵跳伞时飞机PP上好象拖着长长的飘带。
不错...
看来河里的高人还是很多的,楼下的兄弟猜得可以说是对的,不是用绳子,而是铁丝。一根定长的铁丝,当铁丝被拉直时自然到达安全距离,而这时的拉力也足以触发爆炸螺栓开伞。
不过后来我们和其他国家的产品接触多了,发现也有按我们原来的思路搞的。我们曾经与某国合作搞过一型产品。按别人提供的图纸造出来可就是发现开伞时机不准,总是出错。后来经过反复对比发现其他都一样,就是在开伞机构的一个螺栓处他们的产品有一个垫圈,而且该螺栓拧得较紧。而我方仿制时认为该螺栓最后要脱开的,就没有垫圈,安装时也拧得较随意。可后来仔细看人家的设计发现那里的螺栓实际上是起一个电感线圈的作用,又没有垫片和拧的松紧对性能是有影响的。
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深,父亲一直教育我,科研工作必须分外严谨,切忌轻易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要点,细节问题无关紧要。父亲说,当年他在上专业课的时候,他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对他们讲:我不用对你们讲如何纠正错误。这个专业的性质决定了你们只有犯一次错误的可能。不过说归说,本熊性情粗疏,犯错误是经常的,只不过倒也锻炼出一些心得,在本熊原来的单位,本熊倒是以善于调试系统、查找问题而小有名气的。这是题外话了。
再讲一个燃料的故事,潜艇上的海军们都喜欢电动雷,因为没有航迹,不暴露目标。但电雷德缺点是航程短,航速低。要想打远距离目标,目前都是热动力的。而且要多速制的。顺便说一下,在最初搞多速制雷的时候,我们的观点与国外几乎完全是相反的。我们最初的自导技术不过关,所以我们设想应该是先用高速航行接近敌人,到了最后阶段改用低速度,使用声纳精确定位。但这样一来我们的航程很难提高,因为燃料有限。而且水声对抗也有困难。因为在高速航行阶段我方声纳效率不高。后来我们才逐渐了解到国外的多速制是先低速航行接近目标,在精确定位后转用高速体制力求敌人无法逃脱。
再转回到燃料的话题上来,无论如何,远程高速航行都要解决燃料问题。待续
“细节决定成败”
“魔鬼隐藏在细节中”
唉,搞技术就这苦命啊!
花
沙发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