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零)经济物理学原理 -- 唵啊吽
下雪和下雨一样,需要暖湿空气和冷空气交会。一般是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交会形成锋面,下雨雪一般就在这个锋面上。冬天冷空气强大向南推,遇到暖湿空气往往就下雪,这时暖湿空气还有余威,所以不太冷。等锋面向南推过去把暖湿空气推远,只剩下干冷空气,下雪停止,同时暖湿空气也已被推远,冷空气独占,所以很冷。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1772-1823)在他的《论政治经济和税收的原则》(1817)中陈述了地租理论【1】。按照他的理论,如果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市场的话,对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就应该一样,如果要素有天然差别的话,优质要素就有租金,使得对对优质要素的投入的产出在除去租金以后与最劣质的要素的产出一样。举例说,地主有块好田,如果你开荒耕一块田可以有年收入100块钱,而耕地主的田可以收入500块钱,那么地主就可以收400块钱的地租。为什么呢,原因是完全市场的情况下,如果你只愿意给200块租金,年入除去租金外还有300块,那么其它耕种者就会愿意出更高的租金,比如300块,依然比开荒收入高。完全市场有无限的竞租者,最后均衡的租金就是400块。
让我们把这个租金理论推广一下。比如能量市场价格是一样的,那么生产能量的成本就应该一样,如果有一种能源(如石油)生产能量的成本低于其它能源,那么,这种能源就可以收租金。反过来说,如果石油所有者不收租金或收的租金不足够高,那么其它能源就没有开发的动力。用上边地主的例子来说,就是地主只收200块地租,那么没有人会去开垦荒地,而是利用其它手段租这块地,比如政治手段,外交手段,或者战争。
为什么美国科技那么发达,而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应用落后于欧洲,即便生物能,巴西的蔗糖乙醇也比美国的玉米乙醇来得早和更成熟?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中东石油资源的租金太低,而美国军事和政治力量强,所以,美国可以强买低租石油,不必开发新能源;而欧洲国家和巴西买得到的是高租金石油,使得开发新能源的投入产出与买高租金石油一样,所以开发出新能源。用前边地主的例子,就是占山王以200块租金租得地主的耕地,而其它耕者只好自己开荒,结果每年下来,占山王的经济总是比其它人的经济好,好三倍。如今油价高涨,美国总统竞选人和国会都把新能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高油价的好处就是美国拥有的人类积累的最高科技成果终于倍释放出来用于开发新能源了,坏处就是没有技术的发展中国家会被甩到后边,呆在落后的经济地位。就有如耕者连开荒的技术和资金都不足,结果没有田耕了。
以美国来说,以往控制中东石油的军费开支远远低于美国使用中东石油的得利,所以一直不用开发新能源,而是把科技成果用于军事,以维持国际美圆石油政治格局。这几年维持中东秩序的军事成本高于所能控制的石油资源的红利,所以就考虑开发新能源了。总之,国际石油市场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军事外交政治经济,俄格战争是最新的一例。中国以为国际市场是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结果买什么什么升价,卖什么什么降价,都是市场供求自动出来的价格吗?
【1】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Ricardo/ricP.html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为了防止大气继续变暖,必须控制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不以为然啊!
你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关键是人们束手待毙还是做点什么。
所以,我这个建议并没有提倡“减排”,而是……
地球变暖,冰川融化,两个效应影响最大:一是对洋流的影响,二是地表液态水增加。前者关乎到全球热量的分配,也就是地球表面温度可能要重新调整,这对于人类生活是影响巨大的,现代的城市建设依照的各种温度湿度的标准要受到挑战,去年南方电塔倒塌无数就是明证;后者的影响更加明显,城市不断的被水淹,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道路建设都提出挑战,而另一方面海洋水量的变化对地壳运动是有影响的,反过来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活。
所以,我的看法是以上问题才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认真考虑的事情,把减排搞出这么大动静,仿佛成了头等大事,未免有点舍本逐末了。
说到动情处,言辞有点激烈,请楼主见谅。
减排和环保现在是准政治运动,参杂了许多其它因素。
温室效应肯定是水汽的效应比二氧化碳强。等减排来降低温室效应是远水不解近渴。
你说的城市排水系统和道路建设很重要,现在这些水泥和柏油对地表的覆盖绝对是增加了洪涝和干旱。
排水到河里的模式应该改为排水到地底。地下水管理要有规划,分注入地下区域和使用地下水区域,即要保护地下水水源,有要有注入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
淡水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瓶颈。排水会地底是很好的策略,即减少和消除洪涝又增加淡水资源。
循环相对应了。这正是全球政治体系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的,如果美国仍然能自由移民,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消费水平
欧洲反封建和中国反对军阀割据,很大程度是商品流通问题。
美国原来各州本来是各国(state),联邦了,就是劳动力流动了。尤其是内战后宪法更强调迁居的自由。现在欧盟和根申协议很有美国早期联邦的味道。
想想,把美国的大米和面粉运到中国,加工成食品再运回美国市场,如果人口自由流动的话,其中一部分粮食和资本就可以就地生产,省去跨洋来回运输。
今天国际关系不断增加资本和商品的流动性,而区域正在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劳动力流动。北美自由贸易去专业人士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这规则有利美国,美国是其它两国人才外流的受益者),而墨西哥非法移民的经济动力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全球人口自由流动是将来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中的定义)的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难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信息收集与分发,而是在于难以执行有效的决策。
举个例子,一张化验单在专业医生眼里可以看出病人的健康状况,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是一张废纸。面对同样多的信息,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作出的解读和决策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建立一个能对各种信息都能做有效分析与决策的机构是不可能的,这才是计划经济不可实现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只要终极真理不存在,计划经济就不可实现
如果市场上还有其他地主,那么他看到这家能收我 400的地租,也许会愿意只收我300;所以,最后均衡的租金还是应该均衡到地价和利率的乘积上?
如果那个地主愿意300元出租,会有很多人争着租,自然就有人愿意出310租地,320租地,直到均衡的400。
当然,市场实际上都不是均衡的,尤其是土地是不动产。要点是地租的来源。如国际石油市场做出来了,伊拉克石油和加拿大油砂石油是一个价钱出卖,单成本很不同。同样储油量的油田或油矿的开采权价格就不同,之间的差价是地租。
上一篇讲了地租理论。读者或许会奇怪为什么在《物质循环的世界》系列里会有这么一篇关于地租的文章,其实,地租理论是这篇文章的理论背景。地租隐含了产权的概念。
地租理论实际上在一个方面划定了纳入人类社会和没有纳入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的边界。说是一方面,原因是有些纳入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由于富足也无须地租或产权。产权实际上只对稀缺资源的占有的法律的界定。
举两个例子。一个村庄的居民饮用一口井水,这口井是稀缺资源,就有产权,无论是私有还是全村公有,都是产权。如果外村人用井水,就会发生械斗。但是,如果一个村用一条河水饮用和洗东西,河水不稀缺,就没有产权。甚至开个水轮磨房,同样使用河水,但是这个河水使用得着边际成本为零,即不减少水量,也不污染水质,所以,磨房有产权,而河水还是没有产权。但是,如果某人建立了一个造纸厂使用河水,河水马上就成为稀缺资源了,由于河水污染,下游的人赖以生活动淡水资源瞬时丧失,此时就要向河水使用课税,河水就有了产权。产权或地租(广义的地租,如河水使用权租金。)这个例子是已经纳入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由不稀缺变为稀缺而产生动租金和产权问题。也就是说在资源由不稀缺转变为稀缺的这个过程发生了产权不清的问题。问题的由来,就是原本不需要产权的变成了需要产权,而这个变化在没有预料到底情况下就会产生产权不清。所以,产权不清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快速发展读工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有时候,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必须产权不清。
再举一例。对于等量的投入而产出不同的土地,产出多的可以收租,产出最少但依然有人愿意投入的不收租但还有产权,产出少有投入的没有产权。这个产出低于投入的就是还没有纳入人类社会党物质循环部分,还没有经济效益使之成为资源。如果技术进步了,如引入了马铃薯种植,忽然许多以前并不可利用的土地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了,那么这许多土地都忽然有了产权的经济基础,而第一个引入马铃薯种植的人占有了许多以前没有产权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产权不清是激励人类吸纳更多物质循环的制度:谁能够发明创造吸纳更多的物质循环,谁就得到初始产权不清的红利。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看到许多人下海淘到第一桶金,类似的现象,其中包括了吸纳更多的物质循环(如闲置资源的利用)和资源由不稀缺变为稀缺(如河水污染)。
知识产权包对于人类进步至少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吸纳更多的物质循环(如马铃薯的引入),其二是提高了已经纳入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的效用(如节能技术)。但是,正如前边水轮磨房用水一样,使用知识的便边际成本也是零:即我是使用知识不妨碍你使用知识。比如美国人使用针灸不妨碍中国人民继续使用针灸,中国人不会因为美国人使用针灸多了,就无法使用针灸了。同样,美国人做豆腐豆浆喝也不必给中国人付专利费。所以,知识产权的设计,在于给原本没有自然产权的的知识定义了法律的产权,起目的就是激励人类不断吸纳更多的物质循环,给这些发明了吸纳新物质循环的人第一桶金,这和产权不清的激励效果一样,不同的是一个给应该有产权的资源一个产权不清的激励,另一个给一个根本就没有自然产权的知识定义一个产权来激励。
知识产权,是社会奖励发明创造,给发明家第一桶金。当发明家掏到第一桶金以后,就应该废除,否则,发明家只须发明一次就可以不必继续发明而永远食利了。这就违反了知识产权设计的本意。现在发达国家苛求发展中国家的有些知识产权问题就违反了知识产权设置的本意,使得知识产权沦为维护发达国家垄断市场的工具,阻碍了知识造福人类的效用,损害了知识产权激励发明创造的功能。如许多专利不是为了应用,而完全是为了设置市场障碍。如果发明了马铃薯种植的人自己不种马铃薯,而且收知识产权租金过高,使得大片可以纳入人类物质循环岛土地依然以荒地的形式在人类物质循环之外。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保障他们的发明创造在使得他们捞第一桶金后,再捞第二桶,第三桶,以至无穷。
环保人士抗议日本捕鲸鱼,就是一个产权不清的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关心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要把它产权化,而不把公海捕捞产权化呢?就是发展中国家有排放能力而无捕涝能力。发达国家希望公海捕捞产权不清持续下去,使得他们捞第一桶金后,再捞第二桶,第三桶,以至无穷。一旦发展中国家有了远洋捕捞能力,公海捕捞的产权问题一定会被提到议事日程。
如果读者读了《物质循环的世界》前边一部分,就知道地球物质循环的动力就是太阳辐射。由于地球表明70%是海洋,所以,如果人类进步是不断吸纳物质循环的话,那么向海洋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如今海洋资源许多还是处于产权不清的状态,远洋捕捞和开采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笔者以为,一个航空母舰犹如一个海上城镇,只要把战斗机换成学校医院捕捞和鱼类加工厂就可以了。战国时期李牧将军在雁门关屯田,明朝屯田西南至今有屯堡文化遗迹,八路军南泥湾屯田,建国后有新疆,黑龙江和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戍边。当今国际公海产权不清,中国需要建立远洋生产建设兵团,置它国导弹防御系统于无用武之地。
远洋生产建设兵团是海洋屯兵模式,巨大的资源,巨大的利益,低成本可持续纵深国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然就中国的捕捞法,10年海洋无生物矣。
还有中国对日本捕捉鲸鱼长期保持沉默,主要原因是日本支持中国增加海洋捕捞配额。
那里说的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