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中国政治,妙不可言(写到哪里就哪里) -- acton
你灵活把好处全占了,别人坚持信用就亏了,长期下去,谁还敢相信你?一个国家缺乏长期的信用很好吗?三天两头的改变政策很好吗?官员说过的话当放屁很好吗?
你语气太激烈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是怎么回事,你使用这样的语气,会让对方感到不快。
九、评比,评比,评比
本想四处瞎扯的,但既然说起了工作检查制度,就自然联系到了中央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制方面的问题,本来就是彼此缠绕的。由不得我指东打西,先把相关的东西讲清楚再说。
前面已经指出,工作检查与司法程序的差别在于走的程序不同,二者的成本负担不同。但这还不够,因为没有说清中国的工作检查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评比。所谓评比,就是上级政府在检查下级政府或部门时与同级的政府或部门情况作个比较,以此作为衡量政绩和升迁的依据。这里,它涉及到的因素是上级政府在面临众多下级执行机构时所采取的一种控制措施。
需要就工作检查制度与评比的关系做个说明。工作检查制度不必然包括评比这一制度,因为检查而不评比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评比不也必然与工作检查制度相关,让第三方机构进行排序也是可以的,这些年来,中国大地开始泛滥的排行榜就是一种。可是由上级机关进行工作检查,督促下级机关实现政策目标,与此同时,又以评比的形式进行激励,这实在是中国政治中玩得最有特色的一种了。
这一做法实在是妙不可言,中央政府下面管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还不包括些计划单列市。而省、市、自治区下面又有几十个地级市。地级市相对好一些,但多的也有十来个县,至于县辖乡镇一级,则又是多达几十个。按照管理学的原理,这种幅度实在是宽了一些。因为上级在了解这么多下级做的每件事情并随时加以调整,实在超过人的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出一种评比机制,中央政府的工作检查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不仅如此,而且评比具有激励作用,下级为了表现,不仅仅是想把事情完成就行,而且要想着做它做得别人更漂亮。管理也轻松多了,而且效果确实还不错。最近这几十年,中国各地政府想着法子发展经济,与这一制度脱不了干系。最近这几年经济学界流行一个词汇“地方竞争”,其实就是这一制度下的产物。
这种评比工作,古以有之。戈登•塔洛克——公共选择学派中其思想最有魅力的一位——指出,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管理郡县时就采取了这种办法。它构成了中国官僚控制的基本方法。这是很有见地的,不过古代的评比相比较当代中国政治的评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比如GDP崇拜,引资大战,各种“一票否决制”(环保、计生、重大事故),应试教育,攀比心理,等等,评比已经渗透到中国政治乃至社会的每个角浇。要弄楚中国有多少种评比,需要问上帝。远的不说,就拿家乡的小学全县统考排名,就把学区主任忙乎个不停,于是乎,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全都忙得团团转。任是你批评声不断,就全然改不了中国政治中那彻底而无可救药的评比做法与精神。
最近看一条消息,谓江苏省无锡市近日出台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成为左右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该市规定,领导干部的政绩指标体系共分4大类30项39个指标。各项指标中权重最高的为8分,最低的为2.5分。其中惟一“最高分”8分为“城乡居民收入”;次高分两个5分:一个为“万元GDP能耗”,另一个为“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率”。(2007年1月8日《中国青年报》)看完后,觉得中国人真厉害,只要是追求一个目标,立马想到了评比。
当代中国政治如此讲究评比,其实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毛泽东。建国后几年,他慢慢摸索出治国的道道,整出了一个《工作方法六十条》。其中第四条至第七条全都讲检查评比。这些条文,我以为其实远比那些《我的一张大字报》等等关注政治斗争历史的文献重要的多。自那以后,评比以超级规模渗透到中国政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根深蒂固,习焉不察,摆脱不得了。全录这四条如下:
(四)全面规划,几次检查,年终评比。这是三个重要方法。这样一来,全局和细节都被掌握了;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又可以激励人心,大家奋进。
(五)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每年看前冬。这是一个掌握时机的方法。时机上有所侧重,把握就更大了。
(六)一年至少检查四次。中央和省一级,每季要检查一次;下面各级按情形办理。重要的任务在没有走上轨道之前,要每月检查一次。这也是掌握时机的方法,是就一年内说的。
(七)如何评比?省和省比,市和市比,县和县比,社和社比,厂和厂比,矿和矿比,工地和工地比。可以订评比公约,也可以不订。农业比较易于评比。工业可以根据可比的条件评比,按产业系统评比。
将毛泽东所列的几条工作方法来看中国政治,会发现几十年中,中国政治存在着很强的稳定性。虽然可以说,邓小平主政后,中国的变化确实很大。但其内里,一些根本的政治操作方法仍然有其延续性。前些时间,有关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讨论热了一阵。一些学者,比如俞可平先生,将中国模式限制于改革后这一段。这个,是我无法接受的,至少在政治管理方面,1949年至今的延续性远远多于变化。
扯远了,现在不妨找个对立面来比较比较。所谓评比,其实是一种事后的结果控制,对它对立的是,就是一种事中的过程控制,最典型就是ISO贯标工作。ISO贯标要求一切按照程序来做,并且要求对工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如果最后的结果出现偏差,那么再来查看工作记录,发现其中的问题。这种ISO贯标的好处是遵循程序,试图做到可控性。这种做法在在工业企业中还好一些,但西方人试图将它也搬到政府管理中去。现在中国的一些部门也在做ISO贯标,但其实成效不大。我有学生曾在北京市通州建委工作,讲了他们的贯标工作,并不那么理想。
当然中国人并不是没有过程控制,工作检查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过程控制。管理学原理的书上讲的好,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本来就是不相悖的。不过中国人虽然也有工作检查制度,但其实其工作检查制度中渗透着强烈的结果控制因素,因此评比才会大行其道。中国人的程序观念远不如西方人严格,但这种事后评比也很有效,甚至更有效。用评比来实现政府控制,虽然其精细方面不若ISO之类的贯标,但其效果却未必差。尤其是评比中包含了强烈的激励因素,而在贯标的过程中,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一种工具。而评比,却最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我们看毛泽东讨厌苏联体制,整天讲发挥主动性,发挥积极性,这话并不是空讲的,而是有制度作为其支撑的。
前面讲得实在些,但不妨也可以上纲上线,放眼全球。评比其实是在政治内部制造出一种竞争。从一个民族或者说物种的竞争力来看,只有竞争最能激发潜力。在自然环境中是生存竞争,到了人类社会,就有一个市场竞争。大到国家层面,有一个国际竞争。而是中国人玩得更绝,把政治的内部竞争贯彻到几无遗落。中国政治,所以富有活力,与评比盖有莫大之关联。正是在这种相互攀比和竞赛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官员绞尽脑汁,叠出奇招,把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弄得虎虎有生气,既有经济增长的奇迹,又有社会意识的天翻地覆,自然,也免不了人人诟病的腐败与社会问题(竞争嘛,总是有好有坏的),甚至出现各种千奇百怪,千夫所指的政府做法。其混乱与活力,不知超过20世纪初的美国几许,世界史上大概也要把这段历史标上“空前绝后”了吧!
忽忽想到自身,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站到大学讲台上混生活了。面对职称评审下论文写作这一关,不由得我心生无奈与乐观。无奈的是,人在世上走一遭,什么时候能够安逸?乐观的是,反正也无解脱之道,不妨学习孔多塞伯爵的进步观。此身何足惜,只要中国社会进步就行了。
http://blog.sina.com.cn/u/47fa5a6f0100072e
照你这说法,美国的私立大学是不是可以声称
我想招白人就招白人,你们黑人别来凑热闹。我这是私立大学。
估计很快就会被人起诉了。
此共党非彼tg了
我的父辈对tg的感情是相当的深
你能举出哪个国家的政治是透明可言的吗?
中国的政治其实已经算是很透明化的啦,你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就入党,这么直白还不够透明吗?但是你要在国外,加入一个什么什么党,不见得能在政治上有所为,可能一辈子只是个选民加支持者的身份而已。而且中国人说实在的不太擅长像西方人那样做了婊子还真能立起牌坊,这真是本事,而中国人则来来去去搞政治就是三板斧。
如果你是想要至清无鱼的政治,那就要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才行。
中国政治也许很妙,有内部制约,有决策优势,有相对的连贯性,也有大量的非体制内受益人,但执政多年,事实上已失去合法性,经济发展也免不了走韩国台湾的老路,p民们只能希望改变缓和些,清算柔和些,大众理智些。但从现在的氛围,有点天方夜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