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海军的几艘“非专业试验舰” -- 博扬
时下下河一次实在是不易所以一旦得着机会就得多灌些水才心安理得故又把过去的教案翻出挑拣一番,再凑合几贴
从装备研发的角度来说,105“济南”号驱逐舰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以及051型驱逐舰的首舰,她曾承担了这型舰艇绝大部分的试验科目,为之后的中国第一代中型水面舰艇研发奠定了基础。
105舰的基本数据如下:全长132米,宽12.8米,吃水6.04米(含声呐罩),标准排水量2844吨,满载排水量3536吨,全舰由903钢焊接制造,动力为2台453型蒸气轮机,最高设计航速达36节(事实上051型舰曾有过37.8节的最高航速记录),以18节航速航行航程达1400海里,全舰编制325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由七院开始进行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论证与预研工作,六十年代中期,为满足某型洲际导弹试验海上护航、警戒的需要,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研制中型导弹驱逐舰,七院701所承担总体设计任务。1968年6月,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了审批,首舰105舰旋即在当时的大连红旗造船厂(现在的大连造船厂)开工,工程牵涉到22个省市,10多个工业部门所属的工厂和研究所,所需新材料732项,配套设备1240项。可以说,105舰的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中国船舶大型系统工程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试验。
1970年,105舰下水,并于次年年底完成试行,1971年12月31日,105“济南”号导弹驱逐舰正式加入海军北海舰队战斗序列,首任舰长刘子庚。而“济南”舰最初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进行海上试验,对该舰的总体性能、适航性及武器系统海上精度与射击效能作鉴定性试验,为051后继舰改进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这样105舰就成了海军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按照已经公开的史料,由于工业、科研基础薄弱,105舰最初的试验并不是非常顺利,或者说是险象环生更为恰当一些:满负荷高速转向试验中,在加大舵角时,由于震动太大,舰尾舵机电源突然被震脱,造成舵失灵,军舰随即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了控制。在千钧一发之际,刘长庚舰长将全速前进拉到全速后退,军舰才终于稳住,而当时离前面一座岛礁只有一链的距离;舰炮齐射试验中,冲击波竟震碎了舰桥的玻璃!;12小时航渡试验中,制锚器销子被海浪打断,一吨多中的铁锚被抛上了甲板;此外,105舰还曾一度面临这螺旋桨腐蚀的问题……。就这样,在一次又次的试验中,051型舰的种种设计问题被暴露了出来,又一一被科研人员与舰艇官兵一同解决了——我们绝不应忘记:正是这些艰辛,乃至于生死考验,使得后来人无需再重复同样的“故事”,而他们又都发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还要记住,当时105舰的生活设施水平,是按照当时农村的一般标准来配置的,在这样一个环境的衬托下,上面所有的成功,在今天看来都只有拿“奇迹”这个词来形容,而105舰上所寄托,除了一支海军走向强大的希望,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近乎完美的精神风貌。最终,在105舰上解决了上百个难题,排除了上千项弱点,于1975年正式完成了051型舰的量产定型。
之后,105舰又陆续参加了“海鹰”舰-舰导弹全系统定型试验,76式主炮大改试验,7222导弹发射器定型试验等试验科目。在1984年4月,105舰参加了代号580的运载火箭试验护航任务,而这也是051型驱逐舰的首次公开亮相。1987年底,为了验证舰载直升机的搭载和使用,105舰又一次作为试验平台接受了改装。改装内容主要是拆除了舰尾的主、副炮,深弹发射器等设备,加装了直升机起降甲板、各种助降设备以及机库等设施,当时所搭载的只是通用型直-9改进机,并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也许是处于保密考虑,舰载型直-9曾一度使用民用机涂装,并标有“中国民航”的字样。1988年12月,中国舰载机首次着舰试验成功。
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109“开封”舰与105“济南”舰同属051型驱逐舰并同样服役于海军北海舰队,按照海外刊物的说法,在海军专业试验舰服役之前109舰常常扮演新型装备试验舰的角色。
较早的一次试验,根据记载应是1985年7到9月对“海鹰”-1甲型(HY-1A)舰-舰导弹系统的试验。HY-1A比较HY-1的改进之处是在于LM-1A型末制导雷达,该导引头由兰州781厂研制,工作在3厘米波段,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8个互不干扰的频段,可确保16枚导弹齐射攻击同一目标——可见当时在反舰导弹设计中已经十分重视饱和攻击能力。为配合HY-1A导弹试验,109舰相应的改装了与之配套的352A攻击雷达,347S雷达,991型作战指挥系统(即ZKJ-4A)及ZJ-7A指挥仪。
1985年9月期间,HY-1A共在109舰上进行4次试射,均获得成功,其中两次直接命中目标。在试验中LM-1A对850吨大小的目标跟踪距离为12.6公里,对1960吨的目标则为19.05公里,对051舰则达32.9公里。其抗干扰能力也不错,在1983年3月,该导引头进行了对抗国产981-1型杂波干扰机和954-1型拖引干扰系统的试验,结果表明它能有效地对抗两种干扰。此后,HY-1A于1986年正式大规模装备部队,用于051型舰的改装。
109舰另一次较大规模的试验则已为我们所熟知,就是改装法制“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1984年,在向英国购买“海标枪”舰-空导弹系统未果之后,我国于1987年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协议,购进了两套“海响尾蛇”系统。1991年,109“开封”舰在大连造船厂接受改装,在舰尾原76式双37mm舰炮处加装了其中的一套“海响尾蛇”以进行试验。作为配套设施,109舰同时改装了汤姆逊的作战指挥系统(TAVITAC)、“海虎”雷达等设备。1992年109舰重新服役,除“海响尾蛇”之外,在109舰尾部还多出了一部不太惹人注意,颇具西欧风格的15管干扰火箭发射器,在此之后,这一装置又陆续安装到了166“珠海”舰、112“哈尔滨”舰等一批新型驱逐舰上,后又用于其他051型的现代化改装,当然,这是后话。几次改装,使得109舰的作战能力大大的强于同型驱逐舰,而由于子系统兼容性的问题,第二代新型驱逐舰曾一度无法真正形成战斗力,在这段时间里,109舰一直处于北海舰队的中坚地位。
1999年,109舰又一次以试验的性质,作为051型驱逐舰的第一艘,接收现代化改装:拆除了剩余的3座76式双31毫米舰炮,代之以使用封闭式炮塔的76A型,以4座4联装鹰击导弹发射器取代了原有的7222型3联装舰-舰导弹发射器。之后,多艘051型驱逐舰接受了类似规格的现代化改装,使得这型老式战舰的战斗力被发挥到了极至。
很长一段时间里,167舰常常由于其“护卫舰级别的火力”和蒸气轮机动力而受到广大军迷以及一些媒体的诟病,至到海军第三代大型驱逐舰陆续服役,167舰才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而从装备试验的角度说,1999年服役的167“深圳”号驱逐舰有着与105舰同样非凡的意义。后者验证了我国中型水面舰艇的建造技术,而前者则使得中国海军正式进入了“大舰时代”。大型舰艇的建造并非是中、小型舰艇的简单放大,其中所涉及的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海军新一代驱逐舰的预研工作始于“七五”计划后期,1995年,167舰在大连造船厂铺设龙骨,1997年10月16日下水,1999年4月,167“深圳”舰正式加入海军南海舰队战斗序列,排水量6000吨。次年形成战斗力,首任舰长李晓岩上校。与“济南”舰一样,167舰同样是在“验证舰”的背景下建造的,在设计之初,167舰就贯彻了将平台、载荷作为大系统的整体设计原则;融入了隐身、模块化等设计理念;大大加强了电磁兼容性与可维护性方面的设计……。从具体装备而言,称167舰为“第2.5代”可能更为贴切,然而,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使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远洋作战平台,有了这样它,就可以发展出对海、对空、对潜乃至对陆的多种大型作战舰艇。
更具体的一些说,167舰的任务首先就是对大型舰艇远洋适航性的各类试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167舰自服役伊始,就不断的承担出访任务,“马不停蹄”的一直在“疯跑”(167舰是目前海军累计航程最远的战舰),由此我们对其试验强度也不难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168、169等大型驱逐舰会在167服役不久之后便纷纷顺利降生。除此之外,笔者推测167舰所承担的试验任务可能还包括:论证远洋防空舰的作战系统、战术运用,舰体隐身设计以及电磁兼容性的新规范等。与之对应,武器、动力等系统显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东西,为其而提高“验证舰”本来就不低的风险系数显然没有必要,相对“平庸”的配置更为稳妥一些。当然,就笔者看来,如果有需求,167舰未来完全可以通过改装获得区域防空或者反潜能力。
最初的544“四平”号的建造计划,只是一艘普通的053H1导弹护卫舰。1983年11月,船舶总公司军工部、海装舰艇部批准了在544舰上安装法国单100毫米舰炮和纳佳(NAJA)光电火控系统的装舰方案。1984年2月,为进行反潜舰艇的技术验证,海装舰艇部提出,544舰在原基础之上改装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以便为直升机上舰摸索经验。1984年3月,根据海军(1984)装舰字第012号和中船总(1984)329号文,中船总船舶系统工程部开展了“053H1第5号舰的直升机舰面系统的”研制工作。同月,船舶总公司军工部、海装舰艇部、兵器部在沪东造船厂商定在053H1型的第5号舰上实施上述改、换装工程。改、换装的项目包括:拆除舰尾主炮及其他设备,拆除后导弹发射装置;在舰尾加建一个长15.2米,宽8.5米,高5.6米的直升机机库和一个长21.6米,宽10.8米的直升机升降甲板,甲板上设有“鱼叉”式助降系统。包含引进法国4项舰面设备(格栅、横摇指示灯、下滑角指示灯、可燃性气体探测报警仪)和国产的牵引装置、航空煤油系统、机库等;舰上可载1架直—9型舰载直升机;前主炮换装为1座法国T100C紧凑型100mm单管自动舰炮;加装1部法国NAJA型光电指挥仪;加装2座515型324mm反潜鱼雷三联发射器;加装1套7826C型反潜深弹数字式指挥仪和1套7826B型反潜鱼雷数字式指挥仪。
1987年11月4日根据海军装备技术部(1987)装舰字第912号文《关于544舰第二期改装工程事》,在完成法国100mm舰炮、直升机舰面系统和意大利A244/S鱼雷系统的改装后,544舰开始第二期改装工程,包括:完善76式双37舰炮,提高对空防御能力;增加电子战系统;增加近程反导系统;增装348S搜索雷达和348C情报处理系统;导弹发射器改为SY—1、SY—1A、SY—2三弹通用;导航系统加集控台。加装SJD—7型变深度声呐; 加装348火控雷达。
544“四平”舰全长103.2米,宽10.8米,吃水3.1米,满载排水量1,865吨,标准排水量1,550吨,动力为两台12E390V型柴油机,功率14,400马力,最大航速26节, 航速15节时航程4,000海里,人员编制:军官30人,士兵170人。
从技术角度说,544舰初步探索了护卫舰搭载直升机以及专业反潜舰艇的相关技术,但是因为舰艇原始设计落后,加之由于改装后重心过高,远海适航性差,其实际的作战效能并不理想。
200号031型潜艇是我国唯一的一艘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1959年,大连造船厂开始建造由苏联有偿转让的6631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与此同时6633型中型常规动力潜艇的建造也在江南、武昌两家造船厂展开。1960年8月,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方单方面终止协定,撤走了专家,并中断了器材供应和其他形式的援助。因此,我国不得不压缩原有的装备计划,优先制造需求更为迫切的6633型中型常规动力潜艇,6631型潜艇200号,最终于1966年8月建成。
6631型弹道导弹潜艇,北约代号“高尔夫”(G)级,排水量:2350吨(水上),2950吨(水下);主尺度:长98米,宽8.6米。吃水6.6米;主机:3台73-D柴油机(6000马力),3台电机(5500马力),3轴;航速:17节(水上),13节(水下);续航力:水上(6000海里/15节);编制:86人(12名军官);鱼雷:10具533毫米发射管(艇首6具,艇尾4具),12条原苏联53型鱼雷 ;电子设备包括苏制“探听板”对海监视雷达,I波段,并拥有天文导航、稳定定位、导弹发射指挥控制等当时较先进的设备。6631型潜艇的指挥塔围壳中安装有3具SS-N-4 萨克(Sark)潜射弹道导弹的垂直发射筒,也许正是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中方无法得到配套的潜射导弹,才使得6631艇在中国只建造了一艘,且主要只用于训练。为满足试验需要,我国对200艇的导弹发射装置进行相应的改进。
1967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要跨越近程单级阶段直接研制两级中程固体导弹,意味着将面临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这对于中国年轻的固体导弹研制队伍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完成总体方案论证后,国防科委在1967年3月明确了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研制任务的分工,并要求研制单位按期完成总体及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同年10月,海军审定了潜艇和导弹的总体方案,确定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1968年,总体单位向各分系统提出了技术设计要求,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试验阶段。1970年1月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四院四部迁到北京,划归七机部一院建制,同时从一院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到四部,并任命控制系统专家黄纬禄为潜地导弹总设计师。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力量。
1977年9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潜地导弹研制被列为国家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固体导弹研制工作。1979年4月,一院四部划归二院建制,由二院负责潜地导弹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并进一步健全了以黄纬禄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指挥系统和以程连昌、柴志为首的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形成了统一指挥、型号抓总、专业协作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了整个工程的研制步伐。不久,二级固体发动机连续试车均获成功,导弹控制系统进行厂产品修改设计。
到1980年3月,控制系统及弹上设备的试样生产全部完成。导弹各分系统试样产品出厂后,有关部门分别进行了验收性综合试验。首次控制系统验收性综合试验发现并排除了产生一级发动机喷管抖动的干扰源,为飞行试验消除了一大隐患。在控制、遥测与安全等系统综合试验合格后,1980年5月又组织了导弹各系统正式试样产品全部参加的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状态的匹配试验。从1981年底到1982年1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弹上系统和潜艇装艇设备之间的匹配联试,为即将进行的导弹飞行试验做好了准备。
1982年10月7日凌晨,200艇进入到了试验“临战”状态,15时14分01秒,第一枚潜地弹道导弹发射,导弹发射正常,但在点火后不久,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总设计师黄纬禄组织有关技术力量,对第二枚导弹采取了相关措施。10月12日200艇再次披挂上阵,15时01秒,第二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所以应该还是以教学、训练为主。前段时间曾经看到他驮着022导弹艇满世界跑,这到真可能是在验证什么东西
转眼已经两位斑竹推荐了
搞液压系统的,姓牛,首航归来,在码头翘首以待,欢迎后急切相问新舰与老舰比可进步?系统可有故障?
对方回答:新系统工作极佳,唯船行热带海区,我等画蛇添足,弄出别样乐器效果,每天听打击乐入睡也。
老牛不解,上船细看,罐头盒一叠,大惭。。。
可有朋友能猜出其中奥秘?
另,这位也是为S-27重新设计起落架的。
一到热带液压油就往外冒,官兵们只好在舰桥机舱等处挂了好多小盒子接油,船一摇晃就哗哗的,当然是打击乐了。
老牛虽然大惭,事实证明和他的设计无关,是工艺问题,但也确实不好解决。S-27有同样的问题。
最后解决呢?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用的是德国一家公司提供的技术,民用的。居然采用铸造,但确实就不漏了。问德国人什么理论,怎么取的值。德国人也很谦逊实在,说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定值是理论加经验的 -- 这就是传统工业国的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