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让人头痛的纪年换算 -- 和履虎尾兄 -- 任爱杰

共:💬30 🌺9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让人头痛的纪年换算 -- 和履虎尾兄

看了履虎尾老兄的【原创】一,十月为岁首,叹息晚了两年才看到之余,想起一些闲话,这里说一下。

首先挑挑老虎的刺,说一下履虎尾老兄文中可能的笔误。文章中出的题目是: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领导九百戍卒在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8年十月,陈胜兵败下城父,被叛徒杀害,起义失败。由此可见,陈胜起义所经历的时间是( )。

(A,半年;B,一年;C,一年半;D,两年。)

会做的学生的回答是:

秦以十月为岁首啊。所以在秦代,每年的九月是年尾,到了十月则已经是下一年的年头了。过了九月,就是下一年------公元前208年了。从七月到十二月,不是正好半年吗?

查《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为:“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

秦之腊月,即十二月,故题目中的十月好像不对头。如果题目本来就是如此,也就怪不了学生做不出了。

下面要说的是这个题目中用阳历纪年,却用阴历纪月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很多现代历史年表的问题。

本来如果我们不采用公历的话,大家只要记住秦二世几年几月陈胜起义就行了。但既然用了公历,就不得不给出一个公历年的换算。

而现在通行的换算方法无非是找一本《资治通鉴》之类的编年史,然后从现在反推回去。这种反推,做得粗糙的时候就会出现用阴历的一年等于阳历的一年的作法。

中国古代采用的是阴阳混合历,以阴历为主。但只用阴历的话,每年会有大概十一二天的误差。积累下来问题很大。当然,如果和穆斯林的回历一样根本不在乎六月里下雪,十二月里吃西瓜这类问题,则纯用阴历也是可以的。

但是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而农耕最讲究的是节气。有趣的是,节气在阳历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这是由于季节的变幻其实是和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有关,和月亮是否圆缺没多大关系。但是中国古代死抱着阴历不放,于是为了符合阳历的回归年,就只好每隔几年就插入一个闰月。而插入的位置各朝各代也不同。

即使插入了闰月,每年的误差积累到最后还是会造成季节和相应月份的不符。我当初看史书的时候也奇怪为什么各朝代老是要把年初的位置改来改去。现在想来,除了新的王朝以此来表明政权更迭,五行始终,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为了纠正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误差。所以秦的岁首可能是真正的天文学意义上的岁首,并不单单是为了顺应五行始终。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现代,春节的位置总是在阳历中动来动去。平均前后可以相差一个多月。而古代又不停得把岁首改来改去,其结果就是这一年中的阴历月到底对应阳历的那个月谁也算不清楚。

这样,题目中所说的公元前209年七月纪年用的是公元阳历,但是纪月用的却是阴历。那么,公元前209年的阴历七月到底是阳历的几月呢?

更要命的是,由于阴历误差积累的问题,我们根本无从知道这个公元前209年是不是真的就是公元前209年。盖阳历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阴历一年十二个月不加闰月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虽然加了闰月后阴历两千年和阳历两千年的长度差不多。但是具体到某个公元年份上,由于历代历法的改变和误差积累公历和阴历有可能会相差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有可能。

而这种历史年代对照表却是印进很多教科书里的。

当然,精细的反推并非不可能。毕竟中国的史籍保存得相当好,也很连贯。但是这实在是一桩水磨功夫。心急气躁如在下者是干不得的,也没这个耐心。

最后回到出的题目上来。如果这个纪年换算本身就不可靠,学生又怎能算出公元前209年的阴历七月到公元前208年的阴历十二月到底有几个月呢?

如果把题目改一下,改成“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领导九百戍卒在大泽乡起义;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兵败下城父,被叛徒杀害,起义失败。由此可见,陈胜起义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也许还有人能够做出正确回答。不过,如果我在考堂里,我大概要举手提问:“老师,秦二世元年和秦二世二年是否有闰月?闰几月?”

呵呵。

关键词(Tags): #纪年(铁手)#阴历#阳历#纪年#闰月#润月(铁手)#年表(铁手)#阴历(铁手)#阳历(铁手)#年表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老老狐狸,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没有谁做出过一张表

那些什么什么年对应的是公元多少多少年,一查就可以查出来?

家园 你说的这个表很多人都作过

但是都不精确。最好玩的是最近买到一本柏杨的《中国历史年表》。看了后实在想说这里面抄得最好的还是历史事件。

家园 确实很头疼啊

多谢任兄指出问题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领导九百戍卒在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8年“十”月,陈胜兵败下城父,被叛徒杀害,起义失败。由此可见,陈胜起义所经历的时间是( )。

(A,半年;B,一年;C,一年半;D,两年。)

一个会做的学生笑着开口了,曰:"呵呵,你们忘了,秦以十月为岁首啊。所以在秦代,每年的九月是年尾,到了十月则已经是下一年的年头了。过了九月,就是下一年------公元前208年了。从七月到“十二”月,不是正好半年吗?"

更正一个笔误,引文问题里的“公元前208年十月,陈胜兵败下城父”,这里的“十月”,明显是“十二月”之误。这可以从后面学生“从七月到十二月,不是正好半年吗”的回答中看出来。这个错误俺过去审看了若干次都没有发现,直到今天才在任兄的帖子里,看出自己的错误。可惜过了更改的时限,无法更正了。

家园 看完头就晕了一半
家园 最好的一部是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
家园 也不是没有更加精确的推算方法,只不过很烦琐就是了

如果仅仅用《资治通鉴》之类的编年史来反推,的确很难确定中国史书上的某年某月某日到底是公元的某年某月某日。

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所本无非宋刘羲叟《长历》、耶律俨《辽宋闰朔考》、钱侗《四史朔闰考》、明《长术》,清《万年书》、《时宪书》参以各史书加以校正罢了。

但是这种方法最多只能精确到年,如果要精确到日就很困难了。那个关于陆九渊公元卒日例子就很让人怀疑。

例如陆九渊之卒在宋绍熙三年,据普通年表为西历之1192年,然九渊之卒在十二月十四日,以西历计之,当为1193年1月18日……苟欲实事求是,非有精密之中西长历为工具不可。

盖朔望之际可以相差一两天(月亮并不总是十五最圆,盖因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是完全相同的,即都是27.32166日,而阴历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一个月大约29.53天是指日月会合周期,而不是月球公转周期。)用这样的朔望推算出来的九百年前的公历日能精确么?

如果真要精确到日,也不是没有办法。但这就要求将天文学和历法统一起来考虑。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寻找一个天文学上确定的固有周期。

比如说,我们知道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这个周期就很有用。中国的闰月的通行插入规则是所谓的十九年七闰。即每十九年中有七年有闰年(并不是没有例外,但例外都可以查到。)而76年正好是四个十九年。这样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正好等于四个闰月周期。阳历和阴历的长度相当。而哈雷彗星的回归日期都是有据可查,并可以反推的。虽然这也有误差,但误差比我上文讲的两千年的周期要小得多。

每个哈雷周期中的干支日理论上都可以反推,并根据实际的月球周期加以校正。由于哈雷彗星的回归在史书中(包括外国史书)多有记载,也就很容易在阴历纪年中确定固定的坐标。这样就把误差范围限制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内。也就很容易加以消除。这样,先反推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周期,消除误差。在此基础上再反推下一个周期,依此类推。

当然这个方法的数学运算相当复杂,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几乎无法推算很远。但在现代用家用计算机编好程序就可以算了。

还有其他的断代方法,基本都是用了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

当然了,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一般只要知道史实如何,大致的年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真的钻牛角尖研究陆九渊到底死于公元哪一天。

家园 问个问题

将阴历转换成公历时,1582年以前公历用的是凯撒历还是格里高里历?如果用凯撒历,计算时是不是也是1582年比平常少10天?

家园 看哪国的历史

格里高里历在 1582 年 10 月 15 日施行,但一些欧洲国家到很久后才实行,如英国在 1752 年实行、苏联在 1918 年施行、希腊在 1923 年实行。大部份的欧洲非天主教国家仍然使用儒略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使用格里高里历。

这样,即使是西元年表,碰到不同的国家,记载的日期也不一样,也需要换算。例如俄国的十月革命其实是在格历11月7日爆发的,但由于俄国当时实行儒略历,那一天是儒略历的10月25日。

即使大家都用格历,由于时区不同,对日期的记载也会不同。例如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日期。美国记载的日期是1941年12月7日,但是日本和中国方面因为在国际日期分界线的另一侧,所以记载为1941年12月8日。

现在的通例,一般是用事件爆发的当地时间。所以很多国际新闻中有“当地时间某日某时某分”的说法。也有统一采用格林威治时间的。这样不容易造成歧义。

现在我们做对照表,从精确程度上来说,当然应该是格历和阴历的对照表。但是格里高里历在 1582 年 10 月 15 日施行。又加上很多国家当时并未采用,因此应当是将格历和儒略历的日子并列采用直到两者之间的误差消除或是该国家废除使用儒略历为止。也就是格里高里历,儒略历和阴历的对照。至于儒略历实行之前,例如陈胜起义的日期,由于当时连儒略历都没有实行,自然是只用格历了。

不过格历的精度每3300年就要相差一天。好在3300年前,恐怕要精确到月的历史事件都不会很多,也就无所谓了。

家园 想提个问题啊:转换成公历,有没有那个必要呢?

更何况,还是年转了月份不转,那不是人为增加难度嘛。要说历史事件,从公众的角度来说,就那么一些比较重要的,大家记记也不难。要是因为研究需要,那研究的人也应该把古代纪年弄的很清楚才行啊。

个人觉得没必要转换,看上去有点怪:)

家园 本来倒是没必要转的,全是汉武帝这小子坏了大事

本来,中国人的纪年方式是以君主在位的年份来计算的。例如“秦昭襄王元年”、“齐桓公三年”、“秦始皇七年”,“汉元年”等等。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只要记住君主的前后顺序也就能够理出一条线索来了。可是汉武帝这家伙觉着自己的功劳太大,而且老是用自己在位的年份来算日子实在太单调了,于是开始颁布年号。

他这么一搞,后来的皇帝们对于颁布年号这种事就特别上心。结果弄到最后谁也搞不清到底某个年号到底离现在多少年。举例来说,元 至元 元年 到 至元二年到底有多少年?答案是这个年号忽必烈和元顺帝都用过。所以既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72年。

这样年号就完全靠不住了。所以《资治通鉴》中虽然用年号,但记日期就用干支。问题是这个干支日期虽然号称从不间断。但是六十日一个循环正好比阴历的两个月多一天。这样积累下来,某个干支日到底在阴历哪一年的哪一个月就成了一门学问。而阴历的一个月是根据月相来定的。而皇帝们又喜欢动不动就改历法,结果就是每个月的朔望在不同的黄历里都不一样。再加上闰月。呵呵,所以《资治通鉴》中的干支日期可以反推出离现在多少天,但绝对推不出精确的阴历几月几日。连司马光也只好在书中用这样的格式“秋,七月,戊寅,吐蕃寇盐州。”也就是说,这大概是秋天七月里的事。具体日期是戊寅俺司马光是确定的。至于是不是在七月里,请您自己推算。

而推算就要懂天文学,知道怎样计算朔望,闰月。

但是这还是有问题。盖各代的历法都不同。例如唐朝历法里的七月戊寅和用清朝历法反推出来的七月戊寅可不一定相同。(可见那个格历高利历和儒略历的问题。格历精密,但是如果要反推到格历实行之前,那么推出的格历日期肯定和记载的儒略日期有误差。那么应该用那个历的日期呢?这个误差还是只有几天而已。而不同时代的阴历,误差可以是几个月。)

另外,就算知道了是戊寅日发生的事,光有这个干支,您也推算不出到底离现在有多少天。盖六十天这个循环实在太小。好比有人告诉您说“在一个星期天,吐蕃攻打盐州”或者“在一个七月的某日,吐蕃攻打盐州”甚至告诉您“在唐朝的一个月的某日是星期天,吐蕃攻打盐州”,您能推算出这到底离现在有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吗?

所以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是划时代的作品。在他之前虽然也有类似的日期表,也是他写书的蓝本。但是他凭一己之力能够勘定不少以前日期表中的错误。另外引入了公历来对照。这无疑给乱麻一团的传统纪年方法定下了一个明确的坐标。从此看史书,事件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虽然仍然会有误差,但已经不是连年分都搞不清楚的问题了。我前面的文章中说《二十史朔闰表》不好,只不过是说其不够精确。这也难怪,毕竟这部书写于战乱中,当时也没有计算机,互联网之类的辅助工具。但是陈先生定下的格式确实是承前启后的。

家园 我有点糊涂了

盖阳历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阴历一年十二个月不加闰月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虽然加了闰月后阴历两千年和阳历两千年的长度差不多。但是具体到某个公元年份上,由于历代历法的改变和误差积累公历和阴历有可能会相差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有可能。

格里高里历的12月是冬至所在月。中国古历里子月(夏历十一月)是冬至所在月。这好像是它们用来确定一年始终的基准点。而中国历代王朝,只有过建子(夏历十一月,周,武周),建丑(夏历十二月,商,王莽,魏明),建寅(夏历一月,夏及大多数朝代),建亥(夏历十月,秦,西汉部分)。也就是说,冬至前后两月内,必然有年份更替,这对西历和中国古历都是一样的。

春秋分,冬夏至是根据天象来确定的。我印象里古人在观察到误差后,就会修改计算方法,推行新历。因此我觉得实际上东西方的纪年都是跟自然现象对齐的,而不是仅仅靠计算的结果。虽然在岁首岁末的一两月的归属可能因为月建而有些出入,但是几千年以来,西历的一年,还是和中国古历的一年基本对齐的,每到冬季,就是新旧更替的时候。这样实行几千年,并不会产生年数上的误差——只要将西历与干支对照就行了。

而纯阴历的年不对太阳运行进行修正,所以它们的纪年才会产生混淆。

不知道我这样想是不是对的,请各位指正。

家园 这和闰月的放置方法有关

现在的十九年七闰的做法最早好像是起自春秋时期(手头没书,凭印象,可能有误。)但加闰月的做法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那时候的闰月一般放在年未。而加几个闰月并无定规。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甚至会有连续两个闰月。而且也没有说每隔几年就要加闰月。盖那时对太阳年和太阴年的关系还认识不深,没有求出最小公倍数所致。

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很多年份有十三个月,甚至十四个月。误差积累就会造成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误差。前面说了,我认为年首的改动其实就是为纠正这类误差。

家园 一年十三或十四个月不就是为了把阴历一月重新对准阳历一月么?

置几个闰月在计算方法不够精确的时候,是靠天文观测来修正的,这样在纪年上,一个寒暑仍旧是一年,和西历对照,不会有年数误差啊。

家园 二兄说的甚是!中国的历法从来就不是纯阴历,

“年”,收获一次为一年;岁,“四时成岁”。《尚书·尧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中国很早就测出了二分二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历法是一种“太阴历”或者是“阴阳合历”。但是,中国历法的实质,应该是“太阳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