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随便说说几国的民族性格 -- 沉睡的天空

共:💬17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不能把中国的国民性的形成归咎到“平民化”上

外国的国民性如何咱不好说。虽然咱听说过英国人的保守,德国人的死板,美国人的牛仔脾气和日本人的切腹自杀,不过毕竟咱不是人类学者,对于耳闻的东西做不了比较。

至于把中国的国民性或者说“民风”(我比较喜欢这个古老一点的名词)的形成归咎到“平民化”上我觉得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平民化”,沉睡兄说了两个定义。一个是“不是指上层贵族落下来学习平民,而是平民向上学习贵族的习惯”。另一个则正好相反,是“上层,文化基本没有得到保存,而下层,文化反而保存下来,当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胡化

中国社会的“平民化”,如果按照沉睡兄的第一个定义,则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什么叫做“礼崩乐坏”呢?并不是说以下克上,诸侯父子相残,各国不敬天子互相攻伐就是“礼崩乐坏”。这类事在这之前的两千年里多的是。“礼崩乐坏”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原本森严的“封建”等级结构被无情得打碎了。以前被贵族所垄断的礼仪、习俗、知识开始向下传播。孔子所说的“八佾舞于庭”就是这个运动的写照。即使如孔子这样主张复古的,也不得不顺应时代而“有教无类”。平民不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得到教育。

而进入战国时代后,出于实际需要,各国都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出身就更加不是问题。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个出身社会底层的流氓。皇帝如此,王侯将相当然就更加不会有什么“贵族气质”。可以说,秦国扫荡了六国的贵族势力,而秦末的动乱则把秦国的贵族势力一扫而空。整个汉朝是一个君权不断得到强化的时期。汉朝提拔外戚和宦官。不论外戚还是宦官大多没有显赫的家世,往往一朝还未终了就被抄家灭族。而举荐制度的建立使平民进入政权成为可能。保证了政权不为世袭贵族所垄断。

南北朝当然是个例外。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够和西欧贵族林立的政治生态相比拟的时代。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即使是在这个时代,平民也并非没有出头之日。由于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即使是门阀也不得不以军功来奖励提拔平民。出身贫寒的刘裕、高欢之流掌握了最高权力,也立即采用提拔寒门,打击世家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平民化”的最终完成是唐朝实行科举,将已经由举荐制打开的平民从政之门彻底打开而已。唐实行科举最初只是皇帝选拔人才从而打击世袭贵族势力的临时手段。实行科举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彻底摧毁世袭贵族政治的基础,保证了皇权的绝对权威。

而中国的民风可以说也是在此时起了微妙的变化。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的重文轻武是造成民风懦弱的开始。其实唐朝皇帝才是始作俑者。唐朝对于胡人武将的使用可谓空前绝后。究其原因不过是皇帝觉得胡人容易控制,不会篡夺皇位罢了。因此,传统的平民以军功进身之路事实上被截断了。而政府又适时得展示了另一条相对轻松的多也不用冒生命危险的当官的道路,则民间的反应自然会向重文轻武发展。经过宋朝的强化,民风的重文轻武在北宋结束之前就已经固化了。

说蒙元摧毁了中华文化是不确实的。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的确汉化不深。但是并不能因此来推断说汉文化在上层遭到极大破坏。事实上,自忽必烈开始即以汉法治汉地。儒家经典也被翻译成当时的白话向元朝皇帝讲解。北魏鲜卑的汉化过程也不过如此罢了。儒家提倡的君臣父子,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那一套东西也还是为朝廷所提倡推广的。举例来说,名臣赛典赤在经略云南的时候就推广儒学,建立孔庙。而他本人却是穆罕默德的后裔,一个伊斯兰教徒。

明朝对于理学的狂热倒是一个历史的倒退。理学虽然创始于宋朝却是兴盛于明朝。由于历经了近百年的异族统治,明朝人士的这根“华夷之辨”的弦是绷得很紧的。理学的原教旨主义倾向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了正人不正己的武器。所以很快就成了政客们党同伐异的工具。明朝之亡和宋朝之亡相比,同样是亡于异族之手,明朝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大儒”们却一个个卑躬屈膝,比赛谁投降得快。

清朝入主中原后事实上从上到下全盘汉化了。不但入关以后诸帝精通汉文化,普通满族人也汉化到连满族话都不会说的地步。清朝的问题在于在其统治初期,汉族人对于其同化程度始终不予承认。始终认为其还是蛮夷。这自然要引起满清统治者们的逆反心理。雍正煞费苦心得出版的《大义觉迷录》就是这个情结的集中表现。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某些跑到海外的“精英”,拼命削尖了脑袋要“溶入主流社会”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思想情操模仿主流有过之而不及。偏偏“主流社会”还是认为其是第三世界来的土包子。放到清朝,土包子掌握了生杀大权,自然就会产生文字狱了。

但是文字狱归文字狱。文字狱和民风是否尚武并无直接联系。如果真要做推论的话,反而可以认为文字狱会促进民风尚武,盖研究文字会招祸,则研究武术自然就会相对安全一些。(玩笑而已,不要当真。)

而清朝的积弱事实上和民风是否尚武并无关系。就象清朝前期的赫赫武功和民风是否尚武也没有关系一样。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清朝的民风还是倾向于尚武的。清朝的农民起义之多,规模之大和历代也没有多少区别。清朝拓地万里,比之汉唐也毫不逊色。如果说那些朝代是尚武的,如何清朝就不尚武了呢?

清朝所继承的文化和明朝所继承的文化并无多大区别。除了统治者有文化自卑症之外,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不加保留得被继承了。只不过文化的主流是经过程朱改造,又经过了明朝加强的儒学罢了。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上层,文化基本没有得到保存,而下层,文化反而保存下来,当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胡化”的现象。

中国文化出现突变发生在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特别是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恰恰是在汉族人重新掌握政权之后开始的。而这次扬弃才是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崩溃的开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