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 -- minotaur

共:💬112 🌺3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就是在抓住汉语本身不够严密的特点硬凹

本来我还以为你有众多史料,从现在你拿出的来看,不过尔尔。先拿出来五里桥,接着又拿出山中闻见录,被驳回后现在你的防卫范围越来越小,就剩下在咬文嚼字上打转转。

我说的充分的证据,指的是我的绕路说可行性,你一上来就硬凹成是指你的"直接经过说"了,这种歪曲别人观点的做法实在很没意思。

程本直本人是袁粉,所以他的话应该按照对袁有利的方面去理解才是。"相持半日“,怎么就能得出袁知道后金大军在哪里?为什么就不能是周文郁说的和二百骑对垒两个时辰?周文郁说当日没见敌大兵,应该是真的,否则,当时城里还有曹文雷等,每个人都可以戳穿他的谎话,可能么?虽说当时后金基本上是在山中,但是这是当时或者后来得出的推论或者猜测,你要注意时间。你说蓟州东面居高临下,后金不管到了东南哪个地方,都能看得见,这可不见得,袁军顶多能看到后金兵到了山脚(而且注意水库的轮廓线,那里的燕山是向里凹进的,蓟州不见得能望见后金如何进山的情形),不管怎样,后金在山里面的情形袁军肯定是看不见了,打开卫星图就能看见,蓟州南面的燕山峰峰谷谷,高差不大,除非蓟州的袁军会透视。

另外一个前提是,当是袁崇焕等从上到下可能都不知道后金兵是如何潜越蓟西的。如果真的是从官道上走的,明朝廷为什么不用力追究这一点?比如城头的大炮为什么不开火? 所以,程文直本人在辩冤的时候也说不清后金如何潜越非常正常。“不营兵于野,而幕兵于城也,敌乃得越蓟而西也。然而敌能避崇焕之坚于蓟也...",还是应该按照对袁崇焕有利的方面去理解,袁崇焕部不和后金军对垒,而是死守蓟州城,本身就是给后金军充分的行动自由,这就是潜越成功的根本原因。但是你从这句话得不出后金一定从官道潜越的结论。第一个,古代关城都是当道而设,横山做墙,至少蓟门这么重要的地方不可能有让官道从城池旁经过的道理,否则这个防御的设计者该杀。第二个,袁崇焕军怕旷野中的野战,但不怕背靠城池的野战,后来九千骑兵就敢跑到北京城下背城作战就是证明;在蓟州他手下加上保定兵至少二万人,又有城头大炮相助, 就算他脑残,他手下的众将和曹鸣雷也不答应啊。第三,后金方面,皇太极已经到了山中,再有三华里的缓坡就穿过了燕山,他还有必要还要回到蓟州城下冒不必要的伤亡风险么?反正他是不要后勤了,也不想攻下蓟州,从哪里走不都是一样么?

日遁和霄遁是你的又一语言把戏。日遁是二百骑兵,霄遁是后金主力,对象不同,有何矛盾之处?至于"不翻成wall翻成什么东西"?问得好,moat, fosse,trench, 哪个都比wall更适合。

你又说因为《实录》里的记载都是当天的,那么香河顺义的陷落都是十三号这天的事情,这又是一个语言游戏。打开实录就可以看到,实录十四十五这两天根本就没有写日期,所以正确的读法应该解释为,实录认为后金过香河顺义之事是发生在十三至十六日前之间的事情。现在发现你经常玩掐头去尾的把戏,欺负大多数人没可能去翻原书。

至于国榷和实录谁抄谁的问题,我对你的解释并不是很满意。国榷写成后就复壁深藏,成为禁书,一直没有刊印过,被人抄袭可能性较小。就算是实录抄国榷,那么国榷本身以"详于考订,多更正史料失实处"著称,他的记载你如何能简单否定?从榷字这个字本身,就可以看出谈迁写史的用心,他写史就是给自己看的,既没有被满清政府压制必须避讳的压力,也不用去故意美化朱元璋, 所有的史料都是他自己的慎重判断基础上择取的,他生活的时间离明亡那个时期又不远,他的每一个判断一定有他的道理。

顺天府志你说的是光绪那个吧,这个已经是明朝亡了二百年了,他的地图能推出多少明朝时蓟州的情形?东城的位置和东城关是一回事么?你已经承认明朝的蓟州在马伸桥三十里左右,我们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已经没有本质区别,差别只是几里而已。也就是,不能用现在的蓟州去当作明代的蓟州,然后你思考一下为什么明的蓟州要建在那里好了。总之,从明代的蓟州城往南五里,就是我说的山谷,也就是后金声称的过"蓟州五里外"了。

总之,这就是我强调的读历史要讲逻辑,不去理顺基本的逻辑,就会像你现在这样,抓住汉语本身不够严密的特点,不顾事实和逻辑在那里拼命硬凹,把挺袁的说法硬凹出对袁的致命不利解释来,我还是建议你多查一下那些批袁的奏疏之类,那时候大家争先恐后把责任都推到袁的身上,这倒还是比较有前途的做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