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再谈共工和鲧的关系 -- 人间树

共:💬17 🌺172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哈哈,太谢谢拉,终于让我能完全确认尧典时间了

《尚书?尧典》所记仲春“日中星鸟”,仲夏“日水星火”等,吾友竺可桢考定谓是西周初期测验之结果。《尧典》之编纂,当更在其后。

竺可桢确实说过这段,不过《尧典》星象,中国历代历法制定都极为重视。汉代为此还进行过争论。但你提到这段,让我终于找到确认《尧典》时间的方法。

外链出处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虞喜不愿做官,便在家中做学问,他“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阐释和训注,但他从古代史志书中,发现汉代最初沿用古历,以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太初历制定时根据实测,以牵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为冬至点,刘款对冬至点西遇的现象甚为疑,最后犹豫其辞,认为“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贾逵才明白他说冬至在斗。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和“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事实上,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

  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的结论,即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将之命名为“岁差”,这就发现了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

  更进一步,虞喜根据《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

知道这一段意味着什么吗?

第一、 虞喜是古代知名天文学家

“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

这些信息是这位天文学家的精确数据。从这里我们知道公元 300-350年的冬至点和《尧典》里相差50多度。

第二、虞喜以“五十年退一度”根据天象进行计算,得出《尧典》星象与当时相距2700余年的结论。

第三、最关键的了,现代科学的精确观测测定,实际上大约71年,冬至点才退1度。

好了,剩下就是计算了

虞喜的计算公式 51*54=2754 (按51年退一度,合计退行54度算)

那么按现代科学的计算公式应该是多少?

70.6*54=3812.4

71.7*54=3871.8.

因为合计退行五十多度 是个区间,我们取所有可能

70.7*51=3600.6 70.7*59=4165.4

71.7*51=3656.7 71.7*59=4230.3

这样,《尚书 尧典》的星象取值空间就是 3600-4230 +1680 (把虞喜观测年份设在 公元330年)

《尚书 尧典》里的星象距离今天最大可能是3850+1680= 5530

可能区间是 5280-5910

看来,我猜测的5800年还是非常准的。

至于竺可桢老吗,估计他观测位置或者方法和虞喜以及汉代那批制定历法的人看来不一致。

竺可桢先生假设的条件之一“中星观测”是有问题的,而且也是未经科学讨论的。所谓中星观测,即在太阳落山之后,观测位于天顶(中天)的星星。

这是因为,除了中星观测之外,远古人们还曾经长期采用过偕日没、偕日出和对日望观测法。所谓偕日没观测,就是在太阳落山后,观测西方地平线附近的星星;所谓偕日出观测,就是在太阳出升之前,观测东方地平线附近的星星;所谓对日望观测,就是在太阳落山后,观测东方地平线附近的星星,或者在太阳升起之前,观测西方地平线附近的星星。对比之下,中星观测的难度较大、精度较高,因此一般来说它的出现也要更迟一些。

那么,在中星观测之前,中国古人习惯于什么样的观测星星的方法呢?陈遵妫先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一书(注三)中指出:“中国古代虽然昏星晨星并举,而大体着重昏星;西洋古代,则可以说完全注重晨星。”昏星观测包括昏东星(对日望)、昏中星、昏西星(偕日没),当以昏西星为最简洁,最易为远古人所掌握。

郑文光先生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注四)中,讨论了古书《夏小正》记载的四种常用的观星方法,它们分别是“则见”,指东方地平线上刚刚升起的恒星;“则伏”,指西方地平线上快要落下的恒星;“昏中”,指初昏时恒星在南方中天;“旦中”,指平旦时恒星在南方中天。郑文光先生指出:“这四种方法中,我认为则见、则伏是较昏中、旦中为早的。因为在还未产生仪器的古代,恒星的中天很难测得十分准确;而在地平线上,只要没有山岗、树木、房舍的遮掩,地平线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参照物。”

而虞喜,以及制定太初历的那帮人,包括后来的祖冲之等,用的看来就是另一种观测方法。

虽然我很尊敬竺可桢老先生,但因为他的结论至少就和晋朝天文学家虞喜的观测和记录差距太大,我觉得直觉还是应该搞天文的不容易弄错。这个希望河里天文大牛出山了。

70.7 和 71.7 的数据以及岁差介绍。

岁差是一种客观存在于地球——太阳运动体系的现象。

根据天文学理论,发生岁差的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系在其公转平面上存在一个周期为25800年的陀螺摆动,天文学上称为进动,结果造成了地球冬至点逐年发生微小的偏差,也就是回归年与恒星年之间的微小差别

(恒星年=365.25636,回归年=365.24220),

岁差=恒星年—回归年=0.01416(日)

岁差周期=回归年/岁差=365.2422/0.01416≈25800(年)

岁差在天文观测上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大约每25800/365.25=70.6年冬至点在二十八宿分度(365.25度)上逆向漂移一宿度(相当于25800/360=71.7年漂移1°,黄金坐标:在黄金矩形中所有等宽正方形的中心均分布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由这两条直线构成的坐标,我们称之为“黄金坐标” 。黄金坐标与黄金矩形的两条中垂线夹角分别是19度与71度。)。同时北极点也围绕北黄极在转动。(注:25800/24/60=17.917,约等于人一分钟呼吸次数)

通宝推:盲人摸象,西瓜子,唵啊吽,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