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 桥上

共:💬161 🌺96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 补充与修正 西宫之乱06

子驷背盟4

————————————————————

《襄十年经》:

戍郑-虎牢。((p 0974)(09100009))

《襄十年传》:

诸侯之师城虎牢而戍之,晋师城梧及制,士鲂、魏绛戍之。书曰“戍郑-虎牢”,非郑地也,言将归焉。郑及晋平。((p 0981)(09101001))

我的粗译:

诸侯之师在虎牢筑城并派人驻守,晋师筑了梧和制两个城,由士鲂和魏绛驻守。《春秋经》上写“戍郑-虎牢”,意思是这些城虽然在晋国手上,但后来还是归还给了郑国。“戍郑-虎牢”之后,郑国即向晋国求和了。

一些补充:

虎牢是郑国西北的重镇,位于黄河以南、嵩山以北的交通要道上,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0,北纬34.85(汜水镇虎牢关村)。可见上面的地图以及下面的地形图。虎牢当时在郑国人手中,与晋国的地盘隔河相望,诸侯之师所筑的并非郑国原来的虎牢城,而是在虎牢城周围新筑小城(包括梧和制),派兵驻守,以此威胁郑人,促使其倒向晋国。

这种在虎牢周围筑城并派兵驻守对付郑国的办法晋国已经用过一次,是八年前由鲁国的孟献子提出的,晋国主帅知武子采纳了这个建议,“遂城虎牢。郑人乃成。”(《襄二年传》:(p 0922)(09020503)、(p 0923)(09020701))(083),就是说那次城一筑好,郑人马上就屈服了。此时晋国主帅仍是知武子,自然还会用这个法子。

下面是天地图网站虎牢关及其周围地形图的截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襄十年经》:

楚-公子贞帅师救郑。((p 0974)(09100010))

《襄十年传》: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不如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颍而军。((p 0982)(09101101))

我的粗译:

楚国的令尹子囊带兵来救援郑国。这年十一月,诸侯之师绕过郑国南下,到达了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欲退,他说:“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但他的下属栾黡不同意,说:“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不如死。我将独进。”于是大军就前进了,到己亥这天,与楚师夹颍而军。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阳陵,郑地,在今许昌市西北。”阳陵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北纬34.1(许昌西北)。可见上面地图的下方。此地西面二三十里就是颍水,颍水西面是当时楚国的势力范围。

————————————————————

《襄十年传》:

子蟜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涉颍,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禦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p 0982)(09101102))

《襄十年经》:

公至自伐郑。((p 0974)(09100011))

我的粗译:

郑国的子蟜说:“诸侯军队既已进入行军状态,肯定不会再开战。我们屈服了他们会撤退,但我们不屈服他们也会撤退。等他们退了,楚军必将包围我们。既然他们反正会撤退,不如我们向楚国屈服,换来楚国退兵。”于是趁夜晚偷渡颍水与楚人盟誓,向楚国屈服。晋方知道了此事,栾黡想要攻打同来的郑师,但主帅知武子(荀罃)不同意,说:“是我们自己不能打败楚军,又不能保护郑国,郑国有什么罪过?不如我们把这个麻烦甩给楚国。要是我们攻打郑师,楚军必定会支援他们。要是打不赢,就会成为诸侯的笑柄。既然不一定能打赢,不如还也。”到丁未这天,诸侯之师撤军,侵扰了郑国北面的乡野然后回国了。楚人亦还。

一些补充:

从“与楚师夹颍而军”的己亥那天,到“诸侯之师还”的丁未这天,中间隔了有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共七天。

————————————————————

《襄十一年经》:

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p 0985)(09110003))

《襄十一年传》:

郑人患晋、楚之故,诸大夫曰:“不从晋,国幾(几)亡。楚弱于晋,晋不吾疾也。晋疾,楚将辟之。何为而使晋师致死于我,楚弗敢敌,而后可固与也。”子展曰:“与宋为恶,诸侯必至,吾从之盟。楚师至,吾又从之,则晋怒甚矣。晋能骤来,楚将不能,吾乃固与晋。”大夫说之,使疆埸之司恶于宋。宋-向戌(xū)侵郑,大获。子展曰:“师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听命焉,且告于楚。楚师至,吾乃与之盟,而重赂晋师,乃免矣。”夏,郑-子展侵宋。((p 0986)(09110201))

我的粗译:

郑人因晋、楚两国不断来侵扰而苦恼,诸大夫说:“这次我们不顺从晋国,差点亡了国。楚国又比晋国弱,晋国现在没跟我们较劲,要是他们真较起劲来,楚人也会躲着他们,我们得想出个法子让晋国跟我们较死劲,只要楚人不敢露面,我们就可以放心倒向晋人了。”于是子展说:“我们可以先跟宋国闹翻,各家诸侯必定来救援,我们再求和,等楚师来问罪,我们又倒向楚国,这样晋人一定气坏了。晋国人不断来我们这里,楚国来不了,我们就可以放心倒向晋人了。”

这几位卿(即“诸大夫”)很赞成这个提议,就传令边境上的官员挑起与宋国的冲突,宋国于是派向戌领兵讨伐郑国,虏获很多。于是子展说:“这下我们可以动员部队进攻宋国了,我们进攻宋国,各家诸侯必定迅速地来讨伐我们,我们立刻求和,再派人禀告楚国。等楚师来了,我们再向他们求和,同时重赂晋师,我们就没事了。”这年夏天,郑国的子展领兵进攻宋国。

一些补充:

此时郑国有六个卿,都出自“穆氏”,正卿是子孔。

这回是郑国这个小国来算计晋、楚两个大国了。

下面图中展示了晋、楚、郑三国的相对位置,截自《春秋左传注》初版所附的春秋时的楚吴越地图,图中反映如果在郑国周边颍水一带交战,晋国只需跨过黄河即可,而楚国是需要劳师远征的。原图中叠印了浅棕色的现代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襄十一年经》: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p 0985)(09110004))

《襄十一年传》:

四月,诸侯伐郑。己亥,齐-大子光、宋-向戌(xū)先至于郑,门于东门。其莫,晋-荀罃至于西郊,东侵旧许。卫-孙林父侵其北鄙。六月,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围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郑人惧,乃行成。((p 0988)(09110301))

我的粗译:

下年四月,诸侯伐郑,己亥这天,齐-大子光和宋-向戌先到达郑国城下,攻打了东门。这天晚上,晋国的知武子(荀罃)到达郑国的西郊,又发兵向东攻打“旧许”。卫国的孙林父则领兵扫荡了郑国北部的乡野。到六月,各家诸侯在北林聚会,又把军队开到“向”,然后向右转,开到郑国北面不远的“琐”驻扎了两天,包围了郑国,在郑国南门阅兵,还陆续有更多部队向西渡过济隧而来。郑人害怕了,于是向各家诸侯求和。

一些补充:

旧许即原许国的都城,许国此时已被郑国挤到“叶”去了,旧许现在是郑国的地方,推测位置为:东经114.03,北纬34.00。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北林即棐,当在今新郑县北约四十里。”“此向乃郑地,……据江永《考实》,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四十里。”“右还者,诸侯之师从向又西北行,逼近郑国都也。琐,郑地,在新郑县北仅十余里。”“济隧,水名,旧为故黄河水道支流,今已堙,当在今原阳县西。此盖增兵或后续队伍由济隧来。”

北林推测位置为:东经113.8,北纬34.6(新郑县北约四十里)。向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北纬34.2(尉氏县西南四十里)。琐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2,北纬34.45(似应与函陵为一地),函陵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2,北纬34.45(新郑望京楼)。济隧推测位置,始端:东经113.83,北纬35.03(原阳县师寨镇,自当时的黄河分流);西南流经今原武镇韩董庄乡:东经113.74,北纬34.97;再西南流入古荥泽:东经113.5,北纬34.9(郑州西北、荥阳东北)。以上各个地点在上面的地图中都有,可检视。

这里“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这段话有点连不上。从济隧始端的位置看,在其西面才是分隔郑国与晋国的那段(当时的)黄河。因此,如此事无误,则可能是当时这段黄河很难济渡,晋方的军队只能从济隧始端以东(当时)黄河的下游南渡,再渡过济隧前往郑国。当然还有其它可能,如:晋国军队是因要与其他诸侯的军队会合才到了济隧东面,或者:从济隧东面来的只是其他诸侯的军队,以及:干脆就是有脱误。

————————————————————

《襄十一年经》:

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p 0985)(09110005))

《襄十一年传》:

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诸侯道敝而无成,能无贰乎?”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姦,毋留慝,救災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péi)其国家。”((p 0989)(09110302))

《襄十一年经》:

公至自伐郑。((p 0985)(09110006))

我的粗译:

这年秋七月,各家诸侯要在“亳”会盟,晋国的中军佐范宣子说:“这次如果不能慎重行事,肯定会丧失诸侯的拥护,各家诸侯的军队经过长时间的征伐却没有成果,能不有二心吗?”于是举行了盟誓,这回的载书上面写的是:“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姦,毋留慝,救災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péi)其国家。”这个载书上盟辞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参加盟誓的诸侯,遇荒年不可囤积粮食不拿出来救灾,不能封闭山林湖泊不让大家分享,不能窝藏罪人,不能容留坏人,发生了各种灾难要互相救援,发生了各种动乱要互相慰问,统一我们的好恶,一起襄助王室。谁要是违反了以上这些誓言,上天掌管监察和盟誓的官员,名山大川的神祗,各路神仙,各位受祭祀的神灵,各位先王、先公,我们七姓、十二国的祖先,所有这些明神都会降下雷电劈他,让他丧失所有的“民”,得不到天子的策命,他的“氏”也不能延续,“国”和“家”都会垮掉。

一些补充:

亳推测位置为:东经113.68,北纬34.75(郑州商城)。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晋、鲁、卫、曹、滕,姬姓;邾、小邾,曹姓;宋,子姓;齐,姜姓;莒,己(qǐ)姓;杞,姒(sì)姓;薛,任姓。十二国,此时郑尚未与盟,故不数之。说本俞樾平议。服虔《注》则谓郑与盟,晋主盟,不自数。”

————————————————————

《襄十一年经》:

楚子、郑伯伐宋。((p 0985)(09110007))

《襄十一年传》:

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p 0990)(09110401))

我的粗译:

楚国的令尹子囊向秦国请求派兵支援楚国,秦国派出了右大夫“詹”帅师跟随楚王准备进攻郑国。结果年幼的郑简公亲自出来欢迎两国的军队。于是到丙子这天,大军就转而去攻打了宋国。

一些补充:

从晋-荀罃至郑的四月己亥到晋方诸侯同盟的己未再到楚、秦、郑伐宋的丙子,共一百四十八天,且杨伯峻先生提到“己亥,十九日”(《襄十一年传注》(p 0988)(09110301)),故丙子应该已到了九月,下面是这148天干支纪日的序列,以上三天标为红色:

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

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

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

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

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

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

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

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

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

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

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

此时楚国力量已经在衰落,从下面的扣押使者再到随后企图以释放使者来搞乱郑国,都反映了这一点。子展抓住了这个关节,主导了郑国从楚国倒向晋国的战略转向,也为他所在的“罕”家以后在郑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