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奉迎天子看袁绍

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知名,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出处和曹操并无关系,而是裴注献帝传中沮授劝说袁绍的说辞,其辞如下:

将军累世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三国志正文中也有沮授这篇说辞,词句略有不同:

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为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扫;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可以看出其主旨是一致的。我倾向于正文中的记载,因为裴注将此事系于建安元年,则沮授所谓“州城粗定”是个明显的漏洞。按正文的记载,对沮授这一番建议,袁绍当时的反应是“喜曰:此吾心也”。而建安元年,奉迎皇帝的机会真来了的时候,袁绍却犹豫不前了。

这并不是因为袁绍优柔寡断,或者说不止是因为袁绍优柔寡断,时势在其间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沮授提到的几大敌人,黄巾余部当时已经不是威胁,公孙瓒和张燕也先后为袁绍所击败,沮授所谓“合四州之地”已现雏形,“其功不难”兹时看起来的确也是不太难了。

袁绍在“其功不难”之外,有没有进一步野心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同样是献帝传记载,郭图、淳于琼对袁绍表示:“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三国志正文中,郭图是支持奉迎天子的,但这种说法能代表相当一部分人乃至袁绍自己的一种心态则没有问题。应该说在这一点上,袁绍和他的幕僚视野确实不如曹操广阔,曹操根本没把“违之则拒命”当回事,但总的战略态势上,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其道理。辩证地说,奉迎天子是一种政治资本,同时也是政治包袱,当时袁绍称帝的计划大概已经提上日程(袁绍开始操作称帝事宜,在建安四年攻杀公孙瓒之后,但公孙瓒坚守易京之久,恐怕也出乎袁绍的意料),从而汉天子更多的被视为包袱,也是自然而然的。

但袁绍也并没有完全对机会视而不见,实际曹操奉迎天子,很可能是出自于袁绍的指使。后来袁绍对曹操的宣战檄文里有这样一句:“后会銮驾返旆,群虏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檄文固然可能张大其辞,然而这里连人证都具体提到了,想非凭空编造。从曹操势力对奉迎天子的态度看:“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荀彧传中更具体记载为“太祖议奉迎都许”,可见奉迎天子,确实不是曹操或荀彧的独断。

说到底,汉献帝都许后的一系列加官进爵,也证实了檄文中所言不虚。汉献帝先是封袁绍为太尉,后因袁绍不愿官位在曹操之下,把本来封给曹操的大将军封给了袁绍,而曹操改任司空。汉献帝自从逃出长安以来,一路饥不择食,黄巾余党杨奉直接封为车骑将军,河内太守张杨超升为大司马,乃至“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对有功人员固然不吝封赏,但这种条件下也无暇顾及他人了,封拜袁绍,无非是承认袁绍对都许一事亦有贡献。

袁绍这一盘算,大概是考虑到将献帝置于曹操控制之下,既可免于受朝廷掣肘,又可间接获得挟天子之利。这个盘算不能说不精明,反而是太精明,乃至漏算了自己对曹操的控制并非如臂使指,袁绍后来又指使曹操将献帝迁徙至甄城,曹操便拒不从命。

而且袁绍更大的失误是接受了汉献帝封拜的官职,史书记载分明:“初,天子之立非绍意”,汉献帝是董卓废立的产物,而袁绍正是反董卓的盟主,献帝在袁绍眼中看来,无疑是伪帝。袁绍曾经试图另立刘虞为皇帝,可见袁绍并不把献帝的权威当回事,而当时的关东诸侯,大多数也是持这种态度的。袁绍承认了献帝朝廷,一方面削弱了自己在追随者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献帝朝廷的号召力,从而间接的增强了曹操的实力。河南、关中为曹操传檄而定,其中当然有狐假虎威的因素,而这虎究竟是献帝还是袁绍,也是昭然若揭的。

通宝推:三笑,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