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三国有感随笔

    关禁闭期间,铁手先生嘱我少做意气之争,多谈历史故事,但我自觉在这方面的积累并不足以成一家之言,因此没有从命。我读史读了将近三十年,只是业余爱好,并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我这个爱好的初衷,是当成一个智力游戏,确切点说,是拼图,以合对散见于史书中的榫卯为趣。换句话说,我略有心得的,是搞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如何,而不是这件事的意义。学术点说,自吹自擂一下,叫做“考据”或“索隐”吧。

    现在禁闭结束,发言自由,不妨抛砖引玉,和河友们聊聊历史。选择三国时期,是考虑其知名度高,有兴趣的人多,聊起来更广泛也更容易些。计划不定期的写一写,但并不是挖坑,因为每一篇都打算讲一个独立的话题,而篇幅争取尽量简短。文艺点说,这段就算“自序”吧。

    通宝推:尚儒,钓者任公子,米高扬,履虎尾,李寒秋,史文恭,澹泊敬诚,witten1,红军迷,脑袋,旧时月色,林风清逸,为什么不可以,道可道,注册中文名,普鲁托,易水,东川西川,文化体制,三笑,李根,陈王奋起,
    • 家园 “小将军”曹洪考

      前一篇提到以曹洪为首的武都援军安排颇有玄机,但曹洪本身就是一个不太为人注意却趣点很多的人物。因此单独敷衍成篇,再写一篇以微言为主的帖子,也就不接在前篇下面了。

      ==

      曹洪被称为小将军,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操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百般辱骂,因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贼奸计矣。”

      在演义中,这一回算是曹洪的高光时刻,先是丢了潼关险些被曹操处斩,然后在曹操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时拼死敌住马超救了曹操被表彰。因此这一回提到的“年幼躁暴”小将军形象也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但是:

      操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操上马,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约走至四更余,只见前面一条大河,阻住去路,后面喊声渐近。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复活矣!”洪急扶操下马,脱去袍铠,负操渡水。

      这是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的内容。演义的时间流虽然时有忽快忽慢之弊,但大体时间节点和真实历史是一致的。曹操追击退往长安的董卓,为徐荣所败,时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而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时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如果曹洪在二十一年后还是“年幼小将军”,那看他二十一年前勇救曹操的表现,这曹家的神童怎么能轮到曹冲呢?

      要说为什么,我认为演义第五十八回的描写实际是评话内容掺入了演义文本之中。目前通行的演义文本之中,被称过小将军的还有刘备之义子刘封,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苞,孙权之侄孙桓,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可见这一称谓的指向性。曹仁、曹洪为曹操子侄辈,恰恰是评话一系的设定(目前现存三国志平话话本之中无曹洪,而曹仁直接就是曹操的儿子。当然话本大抵文本粗糙,真正的艺术价值在说书人口传心记和临场发挥)。至于这一段是演义的层叠创作传承而来,在最后成书时集大成作者所忘删削?还是成书之后书商为标新立异招徕顾客,招募写手画蛇添足(这种情况是有的,比如三国演义某些版本中有关索,这一人物即书商根据当时流行的评话所添加)?我对演义版本学知之不多,这里就无力深入了。

      说到底,曹洪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分裂的。他有时是曹仁的部将,有时是曹操的亲信,有时则是一员独立的战将,由此可见,他在演义中是个不算重要的人物。那么曹洪的历史定位究竟如何?还是回到史书中去探究。

      ==

      与曹操一辈的诸夏侯曹领军重将中,生卒明确可考的是曹仁、曹纯亲兄弟。按记载,曹仁死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时年五十六。则倒推其生年是公元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曹操起兵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起兵于十二月,按公元历法已经是190年了)时曹仁二十二岁,曹纯按记载是时二十岁,比曹仁小两岁(他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死,享年四十一岁)。而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的曹操时年三十五岁,比曹仁兄弟年长十余岁,按当时的情况,快差上一辈人了。

      生年约略可考的是夏侯渊,按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夏侯渊有个“年十三四”的侄女被张飞所得,此女是夏侯渊亡弟所生。以当时一般生育年龄推断,夏侯渊年纪与曹仁相仿,小是小不了太多,大很多也不太正常。

      夏侯惇的年纪只能做个简单推测,从他中子夏侯楙与很可能是曹操长女的清河公主结亲,以及他与曹操的亲密关系推断,这俩人应当是发小,年纪差距不会很大。

      而曹洪的年纪虽然也没法考,但有一条记载,在曹操起兵之前,曹洪已经是蕲春长了,甚至与扬州刺史陈温有旧。虽然等级社会中,官宦子弟出仕有登龙捷径,但委派未成年去做县长在汉末仍然是骇人听闻的事,门第远高的袁绍也是二十岁冠礼之后才当上濮阳长。由此可见,曹洪比曹仁年幼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或者这是史书的行文顺序带来的误解。须注意按记载曹仁曹洪皆为曹操从弟,却未提曹洪系曹仁之弟。

      ==

      顺带一提,这里的记载有个细思令人发噱的妙处,不知为何少见人提:

      英雄记曰: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承父业,富於财,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年十八,为黄门侍郎。

      曹纯与其同产兄曹仁别居,并承了父业,说明什么?说明曹仁实际已被赶出家门了。既然兄弟系出同产,便不涉及嫡庶之分,按继承顺序曹仁怎样都该在曹纯之前。“举孝廉,父别居”,别居并非分家过日子那么简单,而是违反道德标准的。曹纯十八为郎,这才是官宦子弟的正常人生轨迹。同时的曹仁“阴结少年”,“不修行检”,钱也么得,官也么得,是个典型的败家子,被赶出家门,良有以也。

      好笑在什么地方呢?曹仁字子“孝”,背家之子,何可称孝?曹纯字子“和”,弟夺兄业,何可称和?再看曹洪字子“廉”,其以骄奢贪墨著称,何廉之有?还有曹操字孟“德”,其屠城杀降,雄猜忌刻,所缺何物?曹丕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字子“桓”(桓者大也,与丕互训);曹彰赳赳武夫,性情躁暴,字子“文”;曹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字子“建”。看下来这曹家真是取名字的圣手,缺什么补什么。

      ==

      说回曹洪,按记载,曹操起兵之时的名头是行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奋武将军司马,夏侯渊、曹仁为别部司马,曹洪无载。有人认为是失载,有人认为说明曹洪非三人之比。我觉得并非如此,如上所述,曹洪本就是大汉朝廷正牌的县团级干部,再高一级便可侧身讨董诸侯之列。关东联盟尚以汉官为贵,曹洪有何必要去当他们私相委署的伪军官?曹洪不为曹操司马,证明的是他地位高而不是低。

      曹操用以创业的初期资本,在追击董卓的荥阳之战中败了个精光,上面三国演义第六回的描写,细节虽稍有虚构,大体符合史书记载。而曹洪在日后被追念“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的大功,却不是让马救了曹操(荥阳并不在梁沛之间)。而是下面这条: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曹操本纪里也有这条,不过却大大掠美了一番: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

      虽然把曹洪给“等”掉了,但能看出这说的本是一事,两相参照,甚至还能发现曹操并未亲至扬州,是曹洪带自己的家兵、去扬州靠自己的社会关系募到的兵,乱子也是在龙亢向曹操转交指挥权时出的乱子。但无论乱与不乱,这些就是曹操东山再起的本钱。俗谓功莫大于救驾,比舍己救驾还大的功,也只能是这种把眼看要驾将不驾的领导扶回驾上的不世奇功了——不是完全的与领导一条心,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是不可能去立这种功的。

      ==

      曹洪连立两记大功,然而曹操却不是很够意思,曹军的一人之下还是夏侯惇。建安元年汉献帝都许之后,便封了夏侯惇高安乡侯的爵位(在都许之前曹操自己只是曹腾那来的费亭侯,因此夏侯惇的乡侯不可能是曹操吕布兖州之战时所封)。但曹操比起来还算是够意思的,建安二年,曹洪因讨刘表功(这仗曹洪打得还不太好,一度被刘表击退,曹操亲征后才反击成功),封为国明亭侯,是曹操霸府中封侯的第二人。曹仁的侯爵要等到十年后的建安十二年曹操大封功臣,夏侯渊更是建安十六年才封侯。

      曹操的霸府初具规模后,诸夏侯曹的任职也产生了分化:夏侯惇长期以将军领河南尹,身负坐奠中枢之责,自此希从军事;曹仁和夏侯渊早期均是战将,随着曹魏版图的扩张,他们以宗室身份先后成长为方面之任。而曹洪呢?曹洪一直是曹魏中军主帅,地位还在曹仁夏侯渊之上。之所以史书中少见曹洪功绩,因为曹魏中军出征常由曹操亲将,战绩自然不会记在其实为副的曹洪头上。但史书中还是能看到,曹魏中军一旦分兵,负留守之责的便是曹洪。譬如官渡之战,曹操袭乌巢,留守官渡大营的是曹洪;建安九年围邺城,曹操分兵断上党粮道,指挥围邺的又是曹洪。当然最直观的排序还是这个: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

      在这封劝曹操进位魏公的公文署名顺序里,排除文官和吉祥物,曹操麾下军官顺序便是夏侯惇(夏侯惇是时还未必能仅按军官看待)、曹洪、韩浩、曹仁。韩浩作为中军军官列名还在曹仁之前,至于其他将军,只能屈尊入等了。

      ==

      如上所述,曹洪实则是曹魏军中第二人,只在夏侯惇之下。但阅读史书,却很难得到这个印象,那都是拜比他老子还不够意思的曹丕所赐。

      曹操死后,曹丕继魏王位,随即篡位称帝。这时他对军界的任职是这样的:

      夏侯惇任大将军,不久死;

      曹仁任车骑将军,后升大将军;

      曹洪任卫将军,后升骠骑将军,位特进。

      从这个任职看,曹丕的花花肠子一览无余。我似乎也没看过有人对此进行阐发。

      夏侯惇作为军中第一人,任大将军实至名归,毋庸费辞。而军中第二人曹洪本该就任骠骑将军,但夏侯惇只当了几个月大将军便死,当时很可能已经不起。曹丕不想让曹洪当这个随时能变成第一的第二,于是提拔曹仁硬压了曹洪一头。但骠骑将军由于卫霍故事,位高望尊,众望所归在曹洪,所以曹仁只能当相对没那么显眼的车骑将军。从而曹洪被压到了位列第四的卫将军,又由于位望年资不支持曹仁在曹洪前,故此加曹洪位特进——这特进的加官,一般是加给那种“显官不适合给您做,闲官又不足以彰显您地位”的花瓶的。曹洪作为宗室宿将,担任卫将军这种显官却加了个特进,那真是别出心裁了。如果不是曹丕在捣鬼,那魏朝初年空置骠骑将军和曹洪加特进这两件事,我看来是很难理解的。

      ==

      说回开篇的话题,曹操派往武都的援军以曹洪、曹真、曹休率领,这三个人都是中军的军官(曹真、曹休在此战前后先后任中领军),按当时的军制,如无意外他们率领的就是曹魏中军一部。武都这样一个偏远的战场都要派出中军,多少可以看出曹魏的统治当时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是个史书中端倪很多但缺乏确证的事情,本篇重点并不在此,就不多说了。

      通宝推:尚儒,epimetheus,方平,liy41,审度,lilly,心有戚戚,方恨少,广阔天地,桥上,不远攸高,
      • 家园 《三国演义》一书自诸葛出世,便逐渐索然无味。

        赤壁之战后,只有有诸葛亮出场,感觉就没啥看头,一个神跟凡人干架,有什么看头。当然,我只是看热闹。

        按我说,三个演义的偏向性十分明显,就因为刘备姓刘,啥事没干,就仁义了;孙家是豪族,割据江东也是豪杰;曹操安天下,倒成了汉贼。问题是,曹操奉天子,魏司空,魏公,魏王,才是正朔。

        n久之前看过一个评注本,有一个评注相当倒胃口,就是夏候惇吃眼,自云父精母血,不能弃,评曰这岂不是吃父母血肉?(大意)。夏候惇忠勇无匹,实不应如此评价,可见文人只讲立场是惯例。

        我实在是不明白关羽为何有义薄云天之名,就因为他没偷嫂子么?哈。

        从三国演义看,夏候惇比关羽忠勇多了,关羽三英战吕布就打了一次,夏候惇跟吕布可是恶斗过多次,有单挑有群殴,好像都是主动迎上去,救危济难。吕布手下头号大将,威名赫赫的陷阵营高手,也不是夏候惇的对手。曹操的四个铁杆夏候惇夏候渊曹仁曹洪,我觉得忠义起码不输于关张,文韬武略总体优于五虎上将,当然,似乎曹洪差点。

        我瞎白乎的,没研究过,仅是看热闹的记忆。

        • 家园 巧了我也差不多

          一直看到吕布覆灭、二袁覆灭,都挺精彩。等到差不多的时候,比如的卢救主,就不那么抓人了。最后的时候,曹丕篡汉、司马代曹,反而还好一点点。尤其是篡汉的时候司徒王朗“孰视之”看的是谁,还琢磨过一阵。嘿,正好把诸葛亮跨过去了。

        • 家园 这可不是胡说的。

          这是有备而来的啊,三国演义里哪有陷阵营😁?

          很可能与大众印象相反,三国演义不是大力煽动尊刘贬曹,而是把这股风气刹了一刹。因为北宋时候的社会风气就是“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出自东坡志林)。

          可想而知,这种好恶影响下的通俗文学作品会是个什么样子。还是拿话本说事,刘备在话本中有只手拄天之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黄巾军是刘备(在皇甫嵩的挂名领导下)独力击破的,而曹操就是个很普通的权臣。从而刘备与曹操对抗,忠义并不是必要的宣称。而三国演义把破黄巾之功给分了(但没太删干净,“破黄巾刘玄德”作为刘备的名片在十八路诸侯与水镜先生处各出现了一次),实际上是抹掉了刘备的合法性。但同时囿于历史与受众认知水平限制,又未能充分赋予刘备新的合法性,导致其世界观有些隐隐的格格不入。

          三国演义的败笔,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个问题的产生,我倒是认为不应苛求作者,因为英雄人物的某些英雄特质,本来就很难通过单薄的笔墨传达。

          远的不说,就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基辛格曰,其女追星,看到明星像触电,他不懂,直到被毛主席电了——这段话不是原话,是我根据回忆写的,因此我显然认识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但既不追星,也未经伟大人物耳提面命过的我,实际上不能完全理解这是怎么个感觉。就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第一次去毛主席纪念堂是九十年代,最近一次是在去年,我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唯物地说,我体验的变化,显然不来自于纪念堂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是基于我的阅历变化(当然我的阅历是更为宏观的客观世界在我主观意识上的投射)。

          再说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先总理,各路有意无意的影射史学家,往往把先总理与诸葛亮对应起来。甚至两个人的形象,都脱不开“小心谨慎,鞠躬尽瘁”这样一个套子。然而先总理和诸葛亮无论是经历还是位置,其实并不是那么类似,二人的德行能力,当然更是多有可称之处。只不过“小心谨慎,鞠躬尽瘁”,是最好写也最容易理解的能力罢了。

          千百年来民意尊蜀汉,在史实中不难找到原因,反而是三国演义里由于虚写了一些内容(譬如曹操若干恶行,刘备若干善政),如您所说显得立场先行。

          但三国演义仍有其文学价值,那就是描写了英雄们(不独刘备,也有曹操)在逆境下(确切地说,按演义的世界观,是在“逆天”的环境下)坚持自我,抗争命运,以及对这类行为的讴歌。用央视老三国的一句歌词来总结,那就是“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又如新三国翻拍之失败,根本原因并不是其台词俚俗,服化道简陋,而是因为其立意就非常低劣卑下,充斥着办公室政治的粗鄙气息。

          扯远了,由于三国演义对国人自带剧透,同时三国衍生作品铺天盖地,因此“纯三国演义的阅读印象”是很罕见的(譬如您这提到高顺,实则高顺在演义中是普通的龙套角色,甚至开脸都没有)。网上热传有老外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对比起来颇有意思。

          而国人出于常见的一点点逆反心理,标新立异心理或者其他什么心理吧,对三国演义的立场不以为然,也实属正常。尤其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写得虚浮伪饰,令人反感并不奇怪。但您说“曹操的四个铁杆夏候惇夏候渊曹仁曹洪,我觉得忠义起码不输于关张,文韬武略总体优于五虎上将”,这个恐怕是您记忆出了舛错,或理解异于常人。不然从三国演义的文本能读出这个结论我觉得还是有点怪的😅。

          通宝推:心有戚戚,审度,
          • 家园 我当时看的是评注本

            也不知谁评注,看到对夏候惇拨箭吃眼的评价,很反感。我说立场问题,大抵由此而起。那时应该2.3年级。

            惇渊仁洪一路跟曹操从起事到后来镇守一方,经历的恶战大战,以及其中的奋不顾身,向死而生,我没在关张身上看到。

            《三国演义》中,我没觉得关哪显得与从不同。

    • 家园 定军山

      许久未在西河发帖,倒是不为无因:先是三娃出生,然后我举家归国了。这中间当然有故事,也许之后会发帖聊聊,现在姑且就此旧帖只谈风月。啰嗦这些,是因为今年乃敏感时段,希望有些敏感的河友们不要过于敏感地认为我“被盗号”了。

      既然是谈战争,还是先上地图吧:

      点看全图

      用百度地图加了几个标记,十分粗糙。好在关中巴蜀是祖龙王业之基,文化底蕴深厚,大部分地名依然一望可知在史书上的对应。有几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图上陇南成县的标记,是汉末武都郡治下辩;达州渠县,是汉末巴郡宕渠县;广元市昭化区,是汉末广汉郡葭萌县,后由刘备改为梓潼郡汉寿县;而汉中勉县的标记,汉中盆地的西口,就是鼎鼎大名的阳平关所在地。

      点看全图

      如图所示,葭萌到阳平关,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入蜀大道金牛道,另外南郑直通巴中有一条更近但也更险峻的米仓道,至于荔枝道,从名字可以看出是唐玄宗时修葺,在汉末不存在。

      三国演义对蜀汉地理的描述很有意思:首先是阳平关被挪走了,变成了现实中并不存在对应位置的、汉中通往关中的北大门;葭萌县改名葭萌关,代表了千里金牛道;而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的一处小地名瓦口被改写为瓦口关,代表了米仓道。这个改写乍一看来似乎证明作者对蜀地很不了解,然而再看看这个:

      点看全图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如果将城池道路进行网格化处理,则三国演义的改写并没有改变其拓扑结构。至于挪走阳平关,大概是因为以演义故事逻辑,逢关卡必有大战,而本该在阳平关的大战实际上发生在定军山,因此做了这样的改动。

      传闻罗贯中(或曰三国演义的作者)曾为张士诚的幕僚,有一定战阵经验。如果按照这种抽象地图去行军布阵,恐怕是寸步难行,但若是据之进行战略规划,却不失为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作者的专长,据此或者可窥一斑——这是题外话了。

      ==

      回顾一下汉中之战的脉络:

      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攻占汉中,张鲁自米仓道向巴郡逃亡。是时刘备正率军在荆州与孙权对峙,得知此事后迅速与孙权签订了湘水和议,收兵归蜀,并派遣黄权前去接应张鲁。然而慢了一步,巴郡当地少数民族酋长和张鲁已经分别于九月和十一月向曹操投降。曹操势力短暂地深入巴郡地区,并派遣张郃执行迁民计划。但张郃前军在宕渠被张飞全歼,被迫率余部撤回汉中,刘备方全占四川盆地。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方进军汉中,派遣张飞、马超、吴兰、雷铜进军武都。他们并没有从阳平关下转祁山大道前去下辩,而是走了沮道,沮道的具体位置没有定说,我推测是在金牛道中沿汉水河谷而上,途径沮县。从其进军路径可以推知,其人数不会很众多,其中马超、雷铜当是负有联络当地羌氐的任务(当地响应刘备的氐族首领名为雷定,疑与雷铜有渊源)。而曹操方面派遣曹洪、曹休、曹真等迎击(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这个安排其实很有意思,容后另为一篇以阐发之),与张飞、吴兰战于下辩。张飞试图以疑兵吸引曹军兵力,待马超雷铜集结当地援军进行会战,但其企图被曹休识破,导致吴兰驻守的下辩被曹军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张飞、马超退往汉中,而吴兰雷铜退往氐族聚集区,后被反水的氐族杀死。

      刘备本军则在阳平关下与夏侯渊对峙,攻战连年,未能得手。直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刘备使出了这场战争的胜负手:“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势作营”。

      ==

      三国演义流行以来,很多地名都牵强附会。譬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回目:“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瓦口隘、天荡山,今皆有之,但其所在位置格格不入,西贝货无疑。好在拜诸葛亮归葬定军山所赐,定军山所在并无任何疑义:

      点看全图

      这个位置与上文所述的史书记载,完全是可以印证的。顺带一提,刘备翻越的汉水南岸山岭,今日多名为“某某沟”,而定军山北的汉水河滩海拔亦在500m以上,多少可以想见当地的地形。

      三国演义这里的记载又是颇有奥妙,参看原文:

      忠慌与法正商议,正曰:“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忠用其谋,将应有之物,尽赏三军,欢声满谷,愿效死战。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渊闻之,欲出战。张郃曰:“此乃反客为主之计,不可出战,战则有失。”

      反客为主,乃是三十六计之一,原文如此: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或者三国演义这个“步步为营”的战术,对应的是渐之进也一句?但以这种战术诱敌,不仅闻所未闻,而且现实中的定军山战场也没有施展空间——定军山到汉水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四公里。刘备占据了这里,相当于直接威胁夏侯渊的后勤通道汉水,因此夏侯渊不得不离开有利地形,“将兵来争其地”。刘备的行动,是教科书式的“乘隙插足,扼其主机”。三国演义虽然把交战过程写得不着边际,但明确点出了这是反客为主之计,可见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奇书,其集体创作者中确实有内行。

      ==

      话休絮烦,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有一点可能值得讲一讲,那就是夏侯渊如何战死。按魏方记载,夏侯渊是在亲自率队修补营围时被刘备军突袭所杀,曹操还特地发布军令谴责了夏侯渊这种轻率行为。然而从刘备方的反应看来,夏侯渊的人头显然不是自己送的。先主传、法正传、黄忠传同时提到了黄忠的进攻“乘高鼓噪”、“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可见这一噪音战术有效地震慑了夏侯渊所部,混乱了其指挥系统,为成功斩首夏侯渊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黄忠本人显然对此战术有极大贡献,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他以此功超升与关羽、马超、张飞并列的四方将军。诸葛亮虽然质疑其资历不足,但同时承认“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如果黄忠只是捡了个便宜,显然不会是这个结果。

      还有一条关于法正的记载:“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裴松之对此进行了一大串辨析,他认为法正的“策”,是指对刘备提出的北争汉中的战略,从而认为刘备不会不懂这种唇亡齿寒的大道理,曹操所言“盖耻恨之余辞,非测实之当言”。但这可能是陈寿记载简略造成了裴松之的误解,参考曹操对刘备的另一条评价:“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可见曹操对刘备的指挥能力评价颇高,只是认为刘备战术嗅觉较差。那么在定军山上敏锐地发现夏侯渊部调动出现的战机,并果断一举突袭成功,曹操觉得不是刘备所应有的表现,也算对得上号。

      ==

      三国志记载简略,极少战术描写。可纵观关于刘备的行军记载,却能归纳出一个特点,就是在陷入僵持时敢于兵行险招,主动创造战机。前有在荆州对夏侯惇烧屯伪遁,这里翻山绕过阳平关莫不如此。

      再看夷陵之战的态势,刘备同样是从江北谷地进军,至平原关口为敌所阻。而南岸夷道守将孙桓系孙吴宗室,其安危对陆逊的威信及孙吴士气有重大影响。即使未能拿下孙桓,攻破夷道城也打通了武陵郡的通道,进可连结当地反吴势力,从而破局。因此率军渡江,于江南围攻孙桓的举动,很像是刘备会采用的策略。这也算是夷陵之战中刘备在江南的一个旁证吧——我这篇帖子,就是想起几年前 和面包叔讨论夷陵之战刘备究竟在江南还是在江北引出来的。

      通宝推:盲人摸象,尚儒,陈王奋起,落木千山,唐家山,桥上,青青的蓝,等明天,西电鲁丁,偶卖糕的,张燕,西安笨老虎,心远地自偏,燕人,审度,李根,脊梁硬,epimetheus,
      • 家园 恭喜老兄喜得3娃, 娃就是最大的財富
      • 家园 大大恭喜老兄得三娃

        😁😁😁

      • 家园 恭喜老兄喜得3娃

        消失了这么久,还以为今后看不到老兄的贴了,不曾想今日突然看到老兄,意外的惊喜啊

        回来好,叶落归根

      • 家园 神马拓扑结构啊图论啊的道理我都懂,帖子也很好,我也送了花,

        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一张熟悉的三国群英传2的地图出现在这么严肃的帖子里,还是没忍住笑出声来。

        大家要相信我,这次是真的---西西河没有人比我更懂三国群英传2 O(∩_∩)O

        • 家园 同为玩家,容易暴露年龄
        • 家园 说起来不知道为什么。

          发现三国演义的描写在拓扑角度上无误的时候,一下就想起三国群英传了,明明三国志早期作品也是网格式地图。

          这图是我从网上找的,时间其实很巧,公元220年是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后一年,我本来有点想恶作剧地给它标为“汉中战后曹刘态势图”😜。就是我对群英传的地图已经没什么印象了,没看出这是中华版图的哪个区域。

          • 家园 我不知道怎么在不发图的情况下简单描述

            三家交界的那个关卡就是长坂坡。

            往上是襄阳,往左是江陵,往下因为实在很久没玩不记得了,疑似江夏?总之这三座城都是捞出诸葛亮概率最大的地方。

            疑似江夏的那座城好像还可以抢左邻长沙的马里昂,黄忠,蒋琬(当然概率不如长沙武陵这边);

            江陵概率大佬好像是甘宁;

            襄阳是司马水镜,魏延。

            将军向宠之类的我就不点名了。当然,你这个时间线已经过了捞人的主要时候了,嫌打仗麻烦和平的前提下增加将领主要靠“”生“”了。

            我有个恶趣味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同一全国(把各大势力压制到各边疆光杆司令守一座城),然后内政不搜人,手动建设至各城满人口。

            最后开加速,在21世纪把各位文臣武将搜索出来,共创和谐盛世。

      • 家园 欢迎谈风月

        古今多少事,只付笑谈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