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0:鲁同——可以一战 -- 桥上

共:💬18 🌺1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0附:桓平宋郑1/1

《桓十一年经》:

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p 0129)(02110005))(023)

公会宋公于夫锺(钟)。((p 0130)(02110006))(023)

冬十月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p 0130)(02110007))(023)

《桓十二年经》: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穀丘。((p 0133)(02120003))(023)

公会宋公于虚。((p 0133)(02120005))(023)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p 0133)(02120006))(023)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p 0133)(02120007))(023)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p 0133)(02120009))(023)

《桓十二年传》: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gōu dú)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p 0134)(02120201))(023)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p 0134)(02120202))(023)

我的粗译:

在我们桓公的十二年(公元前七〇〇年,周桓王二十年,宋庄公十年,郑厉公元年,陈厉公七年,蔡桓侯十五年),我们“公”想要推动宋国和郑国讲和。这年秋七月丁亥那天(杨注:丁亥,十七日。),“公”首先和宋公(宋庄公)在“句渎之丘”盟誓。但宋国还是没下决心讲和,于是又在“虚”那里见面;这年冬十有一月,又在“龟”那里见面。

宋公到底不肯讲和。所以我们“公”去和郑伯(郑厉公)会面,丙戌那天(杨注:丙戌,十八日。),两人在“武父”盟誓,接着率兵进攻宋国,十有二月丁未那天(杨注:丁未,十日。),与宋人开战。这是惩罚宋人不讲信用。

贵族们都说:“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要是没有信用的保证,就算举行盟誓也没意义。《诗》里说,“贵族常歃血,乱子反而多”,就说的是没有信用。)”。

一些补充:

除了以上《左传》述及的鲁桓公与宋庄公的几次盟会外,如上面《春秋经》所记录的,二人还在上年多次盟会,如此频繁的见面商谈,最终却未能达成共识,可见二人的沟通十分困难。

杨伯峻先生注“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曰:

无《传》。柔,鲁大夫。此内卿会盟诸侯之始。蔡叔,杜《注》以为蔡大夫,名叔。张应昌《春秋属辞辨例编》云:“桓十一年蔡叔,桓十七年蔡季,叔、季,弟之称也,蔡叔、许叔、蔡季、纪季是也。”则蔡叔是蔡桓侯母弟。前人多主是说。

杨伯峻先生注“公欲平宋、郑”曰:

宋多责赂于郑,郑不能堪,因不和。

那两句《诗》出自《诗?小雅?节南山之什?巧言?三章》:“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7))。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蔡”——“上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折”(杨注:折,不知今何地。),其位置无从推测。

“夫锺”——“夫钟”(杨注:夫音扶。“锺”,《公羊》作“童”,童、锺两字可通假。据沈钦韩《左传地名补注》,今山东省-汶上县治东北有夫锺里。当即古夫锺地。据文十一年《传》,夫锺为郕邑。),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6,北纬35.8(汶上县东北)。

“阚”(杨注:阚音瞰,鲁地。据江永《考实》,汶上县西有阚亭,在今南旺湖中。#杜《注》:“公别居乾侯,遣人诱阚而取之,不用师徒。”《公羊传》以阚为邾国之邑,宋翔凤《过庭录》谓即上年冬“黑肱以滥来奔”之“滥”。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云:“是时昭公失国,取阚以自封,疑阚为鲁邑,非邾邑也。”桓十一年《经》“公会宋公于阚”,昭二十五年《传》“叔孙昭子如阚”,疑即此“阚”,在今南旺湖中。#阚,鲁之群公墓地名。以其为公墓所在,故曰阚公氏。或以阚字断句,误。),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3,北纬35.6(蚩尤冢)。

“燕”(杨注:燕有二,一为北燕,《史记》有《燕召世家》者是也。此为南燕,孔《疏》云:“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儵。)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南燕国国都故址,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约四十五里,俗呼为城上。#此燕不知是南燕否。若是,则南燕尚存。然自桓十三年以后,南燕已不见于《经》;自庄十九、二十年后,亦不见于《传》,恐此是北燕也。),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37,北纬35.25(南燕,延津县-司寨乡-大城村南古胙城)。

“穀丘”——“谷丘”——“句渎之丘”(杨注:穀(谷)丘,宋邑,据《方舆纪要》,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四十里。一说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三十里,但其地近曹国,恐非。#句音钩,句渎之丘即穀(谷)(gǔ)丘。急读之为穀,缓读之为句渎。#句渎之丘又见于二十一年、二十八年、桓十二年、哀六年《传》,当在齐境。参高士奇《地名考略》三。),推测位置为:东经115.77,北纬34.27(虞城县-谷熟镇南)。

“龟”(杨注:龟,宋地。疑在今河南省-睢县境内。),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2,北纬34.5(睢县东北)。

“武父”(杨注:武父,郑地,在今山东省-东明县西南。传世器有武父矛,铭云“武父敢”。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十谓武父即此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6,北纬35.03(据《春秋左传注》初版附《郑宋卫》地图)。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虚”(杨注:“虚”,《公羊》作“郯”,宋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3,北纬34.15(延津县东)。

下面是桓平宋郑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桓十四年经》: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p 0138)(02140001))(023)

《桓十三年传》:

郑人来请脩好。((p 0138)(02130401))(023)

《桓十四年传》: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p 0139)(02140101))(023)

《桓十四年经》: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p 0139)(02140003))(023)

《桓十四年传》:

夏,郑-子人来寻盟,且脩曹之会。((p 0140)(02140201))(023)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桓公的十三年(公元前六九九年,周桓王二十一年,郑厉公二年),郑人(郑伯,郑厉公)来了我们这里,要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

再下一年,我们桓公的十四年(公元前六九八年,周桓王二十二年,曹庄公四年,郑厉公三年,宋庄公十二年,齐僖公三十三年,蔡桓侯十七年,卫惠公一年,陈庄公二年),春天,我们主上(鲁桓公)就又和郑人(郑厉公)在“曹”那里见面。曹人为我们提供了补给,这是规矩。

这年夏天,郑国的大夫“子人”(郑伯的亲弟弟“语”)来我们这里重申上次的盟约,并巩固“曹”之会上的友好关系。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十有四年春正月”曰:

冬至在去年十二月初八己巳,此年仍建丑。

杨伯峻先生注“公会郑伯于曹”曰:

以《传》“曹人致饩”推之,曹或亦参加此会。

杨伯峻先生注“郑人来请脩好”曰:

此语当与《传》文“十四年春会于曹”相联,为后人割裂置于此。

杨伯峻先生注“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曰:

此文本与上年《传》“郑人来请修好”联为一贯,故“会于曹”承上省略相会者。饩见六年《传》“齐人馈之饩”《注》。哀公十二年《传》述子服景伯之言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此会曹既为地主,亦于会毕致饩,故《传》曰“礼也”。

杨伯峻先生注“夏五”曰:

“五”下当有阙文。

杨伯峻先生注“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曰:

“语”,《谷梁传》作“禦”,语、禦同音相假。语,庄公之子,厉公之弟,

杨伯峻先生注“夏,郑-子人来寻盟,且脩曹之会”曰:

子人是郑伯弟语之字,故其后人以字为氏。僖公七年《传》有子人氏,二十八年《传》有子人九。寻盟,重温十二年武父之盟。

“曹”(杨注:曹,国名,姬姓,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故城当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七里。说见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二十四。鲁哀公八年,为宋所灭。《史记》有《曹世家》。曹本地名或国名,卜辞已见。如《殷虚书契?前编》二、五“在[(東東)/口],贞”,《后编》上十五“猷伐[東東],其????[栽-木]”。[(東東)/口]、[東東]皆曹字,《说文》作“[(東東)/日]”。但不知其地是否在陶丘。#曹都今山东省-定陶县,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六十余里。#杜《注》:“陶叔,司徒。”陶叔疑即曹叔振铎。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曹伯-夷薨”下云:“叔之封近定陶,故《左传》又谓之陶叔”,此说是也。(亦犹战国时魏之称梁,韩之称郑。)#杜《注》:“以伯爵居甸服。”然桓二年《传》言“晋,甸侯也”,此又以晋、曹相比,而谓曹在甸服,似两“甸”字义有不同。晋甸侯之甸已详桓二年《传?注》。《周礼?大行人》:“邦畿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以地望言之,曹在今山东-定陶县,距周初王畿较远,与《大行人》甸服合。),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53,北纬35.11(今城西北四里,汉城)。

《桓十四年经》: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p 0139)(02140006))(023)

《桓十五年经》: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p 0141)(02150003))(023)

一些补充:

齐侯-禄父就是齐僖公,冬十有二月丁巳杨先生注为二日,夏四月己巳杨先生注为十五日。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桓十四年经》: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p 0139)(02140007))(023)

《桓十四年传》:

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p 0140)(02140401))(023)

我的粗译:

这年冬天,宋人指挥各家诸侯的部队进攻郑国,以报复上次“宋”之战。他们火烧渠门,攻入郑国城内,打到主要道路的汇聚点“大逵”。随后,扫荡郑国东郊,拿下郑国靠近宋国的城邑牛首。还拆了郑国大宫的椽子回去用作宋国-卢门的椽子。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曰:

《经》书“以”者仅三次,此及僖公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及定公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公羊?作“卫人、蔡人”,卫人在蔡人之上,赵坦《异文笺》以为《公羊》乃传写之譌。

杨伯峻先生注“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曰:

宋之战在十二年。

杨伯峻先生注“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曰:

大宫即太宫,郑国祖庙。椽音传递之传,今谓之椽子,木条用以支撑房顶而托灰与瓦者。总名为榱,其圆者名椽,方者名桷。章炳麟《左传读》谓椽假为传,即《尔雅?释宫》“植谓之传”之传,《墨子?非儒篇》云“争门關抉植”,植即此。盖古人于闭门之后,中植一木,加锁其上者。其说亦可通。

“卫”——“殷虚”——“朝歌”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9,北纬35.61(淇县-摘星台周围,闵二年——前660,狄入卫)。

“牛首”(杨注:牛首,郑郊。今河南省废陈留县治(今陈留镇)西南十一里牛首乡有牛首城,亦即在今通许县稍东北。#牛首,郑地,在今河南-通许县稍北,余详桓十四年《传?注》。),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45,北纬34.57(通许-陈留之间)。

“卢门”(杨注:卢门,据《吕氏春秋?行论篇》述楚庄王之围宋,“乃为却四十里,而舍于卢门之阖”云云,则宋实有卢门,乃宋郊之城门。昭二十年《传》云“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亦即此卢门。#杜《注》:“卢门,宋东门。北首,死象。在门外,失国也。”马宗琏《补注》云:“郦元曰,宋南门曰卢门(《水经?睢水注》),此注卢门为东门,非是。”杜《注》应同于昭二十一年《传?注》,作“卢门,宋东城南门。”),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6,北纬34.35(宋东城南门)。

下图来自曲英杰先生大作《史记都城考》的附图(曲英杰《史记都城考》 商务印书馆 2007年 (p 349)《三八 周代郑国及韩国都郑城》),根据曲先生书中的观点,加上我的臆测,我加画了可能的道路及一些地点的可能位置:紫色为城垣,黄色为道路,从皇门直通师之梁门的较粗的黄线是逵路,四个灰黄色的方块最上面的方块是逵市(大逵),北西门是渠门,东门外是东郊,战国时又加筑城墙围了起来,此时也已经很热闹了,有《诗》为证:“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4)《郑风?出其东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庄二年经》:

乙酉,宋公-冯卒。((p 0159)(03020005))(023)

《庄三年经》:

夏四月,葬宋庄公。((p 0160)(03030002))(023)

一些补充:

伐郑”七年后,公元前六九二年(鲁庄公二年,周庄王元年,宋庄公十八年,郑子仪二年,郑厉公八年),冬十有二月乙酉那天(杨注:乙酉,四日。),宋公-冯即宋庄公就去世了,并于下年入葬。

————————————————————

鲁桓公不自量力,妄图调解大国宋国与郑国,但终未成功,两家还是打了起来,鲁国也加入进去动了手。

通宝推:lill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