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请刘备入蜀,除了有主观上的需要之外,刘璋应当也进行了客观上的可行性评估。毕竟并不是只有张松一派,黄权等人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应该说刘璋的安排还是中规中矩的:他根本没让刘备进成都城,而是出城三百六十里见了一面,就打发刘备去对抗张鲁的前线。这一方面杜绝了变生肘腋的可能,而一旦刘备反水,也要面对关山险阻(刘备入蜀降低了地理带来的进攻难度,但并没有降到零)。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宏观上的决策,几乎不可能是愚蠢的,尽管有些决策在缺乏细节的上帝视角看来似乎愚蠢。
事实上,刘璋对军事对抗刘备似乎还很有信心。刘备开始进攻后,刘璋的幕僚提出了一条坚壁清野之策:
按史书记载,这一策略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先主闻而恶之”,从而证明了其有效性,这似乎又证明了不采纳这一策略的刘璋的愚蠢。但是计策除了有效性,其实还有可行性问题,曹操曾计划迁移扬州前线居民,反而造成十余万户投奔东吴。以刘璋的统治基础和行政能力,不仅未必能执行这一策略,强制执行,恐怕还会造成内乱。
当然,这也不是说此计客观上绝不可行,刘备就此咨询了法正,法正的回答是“终不能用,无可忧也”,这显然建立在法正对刘璋其人的了解之上。应该说是刘璋权衡利弊之后,觉得直接军事对抗刘备仍有胜算,当然刘璋最后在军事上的失败证明了这是错误决策。但不能证明坚壁清野就是正确决策,不妨想一想,如果清野造成了动乱(这是有可能的,历史上有类似例子),导致一路关隘开城投降刘备,岂不是显得刘璋更为愚蠢?
一路批评了刘璋这么多缺点,现在要提出刘璋的一个优点,就是他很会说话。刘璋拒绝了这一策略,并且说:
乃至刘备兵临城下,刘璋决定开城投降,也发表了一通催人泪下的演讲:
效果看似不错,按史书记载,开城之前,“吏民咸欲死战”,开城之后,“群下莫不流涕”。但实际上,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又一处曲笔。
因为史书中还有如下记载:
既然有人想要翻城出降,语言逻辑上就已经否定了“咸”欲死战。并且蜀郡太守是成都城内刘璋之下第一显官,很难相信许靖是城内唯一一个想要投降的。
事实上也不是唯一,华阳国志还有如下记载:
这一记载描写了一个面貌完全不同的刘璋。郡督邮想要出降,他不仅立即诛杀,并且祸及妻孥。郡督邮虽非太守之比,但也有一定社会地位,众所周知刘备为县尉时就曾被督邮为难,再考虑到当时兵士的社会地位,其中的贬斥和威慑意味很明显。同时,“三军莫不哀叹”与“群下莫不流涕”显然也存在着极大矛盾。
陈寿渲染成都城坚决抗战的气氛,恐怕有为乡人讳饰的因素。而常璩虽也是蜀人,但作华阳国志时政治环境已然变化,时间也有迁移,恐怕更接近事实一些。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