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Taylor Branch:劈波蹈海——MLK三部曲之一 -- 万年看客
金并不知道联邦政府的密室内正在策划着种种陷害他的阴谋。就在华盛顿大游行开始之前,联邦调查局的情报主官就通知过胡佛,根据他的详细分析,美共对于华盛顿大游行的影响极小,甚至根本没有参与这场游行。提交这份报告的副局长威廉.苏利文(William Sullivan)大力夸赞这场纯粹由美国人自己发起的反抗游行,语气难免带着一丝扬扬得意。
这份报告触动了胡佛的逆鳞。胡佛不惜祭出自己的全副官威也要将这份报告批倒批臭。“这份备忘录让我印象鲜明地想起了当年卡斯特罗夺取古巴时我收到的报告,”他在苏利文报告上草草写道,“……至少我无法忽视这份备忘录都涉及了什么人:金,奥德尔,利维森,还有拉斯廷。”胡佛并不乐见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自由游行,不仅因为参加游行的种族在他看来一辈子都只能担当女仆、司机与罪犯后备军,还因为他极其厌恶代表这场游行的那名布道人。从实际层面来说,大游行迫使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体制问题。胡佛本人打死也不信成百上千的黑人与白人同情者可以在不受颠覆分子煽动的前提下聚集在首都,要求美国所有的政府机构,包括全白人的联邦调查局在内进行彻底改革;但是万一华盛顿大游行当真不是颠覆份子的手笔,那么颠覆份子眼下都躲到哪里去了呢?如果美共对于黑人活动的影响力当真可以忽略不计,那胡佛又有什么理由继续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来对抗内部颠覆威胁呢?如果用不着继续如此大费周章地对付颠覆分子,那么联邦调查局局长岂不是谁都能干了吗?胡佛曾经夸奖苏利文有资格接任局长,可是事到临头他立刻就把这番话抛到了脑后。
对苏利文而言,胡佛的言论意味着他下错了注,赌局失利的后果则是职场危机。整个联邦调查局从上至下的每一名职员早就习惯了局长想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局长想让他们怎么说他们就怎么说。而“疯子比利”苏利文的离经叛道言论只能证明他脑子有病。求生意识极其强烈的苏利文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大游行刚刚结束他就在另一份呈交给胡佛的报告当中写道:“局长是对的,我们完全错了。”诚然,就算保守派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价值观,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演讲者本人就一定爱国。“金昨天的演讲极具煽动性,他的地位高于所有其他黑人领袖……如果我们之前还没有重点关注他的话,从今往后则必须这么做。从共党、黑人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他是这个国家未来最为危险的黑人。”
尽管苏利文这么快就服软了,但胡佛依然不依不饶。苏利文提议调查局发动反情报程序来对付金,胡佛却假装没听懂:“你的工作思路怎么朝三暮四的?……你最近的备忘录还在贬低美共对于种族运动的影响力,现在怎么又想在这方面增加人手了?我并不想浪费时间金钱,除非你能下定决心。”这段阴阳怪气的批语显然是在命令苏利文下跪求饶,而苏利文也确实摆出了奴颜婢膝的姿态。杀一儆百的胡佛好好地整肃了一遍联邦调查局的情报部门。大游行结束刚刚两天,胡佛就命令联邦调查局纽约分部确认一下,能否安全地在斯坦利.利维森十几岁儿子的电话上也安装窃听器。一周之后,他又下令准备在纽约和亚特兰大的领导大会办公室以及金的私宅安装窃听器。正当华盛顿大游行将民权运动当做一项合情合理的正义事业展现在千百万美国人面前的时候——当然种族隔离主义者肯定会觉得这场运动践踏与伤害了自己的天赋权利与内心感受——胡佛却将这场运动定性成为了羽翼丰满的威胁国家安全事件。
司法部官员们察觉到联邦调查局又开始不怀好意地念叨金与美共之间的勾结了。从政治层面上来说,只要走漏一点风声,就可能促使怀有敌意的国会调查人员将金的名誉与民权法案一并打落尘埃,顺便将肯尼迪政府也拉下马。为了弥合联邦调查局与司法部之间可能被人利用的分歧,伯克.马歇尔写了一份司法部长如何提防奥德尔的总结记录。这篇文章的分寸很难把握。马歇尔必须让胡佛相信司法部部长很清楚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又不会泄露联邦调查局的任何秘密,而且就算清除威胁之后也不会停下来休息。他亲自把这篇文章的草稿交给了罗伯特.肯尼迪。罗伯特斟酌了整整一周——期间发生的伯明翰教堂爆炸惨案还暂时分散了他的精力——最后认定马歇尔应当以个人身份与胡佛讲和。于是马歇尔又把这份草稿交给了胡佛的助手,同时要求胡佛特别注意草稿的措辞。通过这番操作,马歇尔一方面保护了司法部长免于联邦调查局的直接抨击,同时又不动声色地请求胡佛照顾一下司法部针对奥德尔的手段。调查局的官员们抱怨马歇尔的总结并不完整,而且多少有些不够强硬,但是这两点都还不足以作为再启战端的根据。得到胡佛的首肯之后,他们狡猾地告知马歇尔“尽管可以按照草稿内容一字不改地将这份备忘录交出去。”
苏利文接受再教育的效果之一在于他手下的情报处对情报的认知越发具有选择性了。官员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胡佛的指示:只要奥德尔或者利维森又任何一点新动态,就要去罗伯特面前告状。一旦监视特工发现奥德尔走进领导大会纽约办公室,调查局就会立刻将这个发现递交给司法部,作为“金表里不一”以及奥德尔持续进行颠覆破坏的证据。但是调查局同样也发现了很多奥德尔与金之间产生嫌隙的证据,但却从未向司法部报告过。例如调查人员通过电话窃听获悉了领导大会工作人员的抱怨:受伤且遭到排斥的奥戴尔将领导大会“晾了起来”,他在离职的时候带走了全套邮政地址清单与文件,导致领导大会的直邮筹资活动完全陷入了停顿。
这些非同一般的部门间交流内容表明联邦调查局与司法部之间存在着私下摸索的怀疑气氛。身为热点话题的金自然最能彰显双方之间的互不信任与缺乏交流,但这两种情绪至少还在另外两条平行轨道上愈演愈烈。首先是有组织犯罪。那年秋天,一个剃着平头、名为乔.瓦拉齐(Joseph Valachi)的职业杀手集中体现了司法部与联邦调查局之间的分歧。出于某些个人原因,瓦拉齐愿意站出来揭露美国黑帮组织的内部运作机制。对于罗伯特来说,瓦拉齐针对各位黑帮军团长与参谋的爆料足以证明阿尔.卡朋的传奇不仅依然生机勃勃,而且还越发壮大,甚至适应了现代社会的新形势,演变成了一个力量强大根深蒂固的秘密犯罪集团。然而这样的爆料必然会威胁乃至否定胡佛局长将有组织犯罪视作“胡说八道”的公众立场。长期以来罗伯特一直在督促胡佛调整联邦调查局的优先工作事项,胡佛则一直在阳奉阴违。如果瓦拉齐公开描述了纽约五大犯罪家族的庞大运营规模,那么胡佛就再也没有借口拿着黑手党不当回事了。
由于之前刻意走漏的消息和事先安排好的国会要求,罗伯特.肯尼迪确保了瓦拉齐一定会公开发言。与此同时胡佛则在忙着掩饰自己的撤退。华盛顿大游行结束两天之后,他向全国执法机构发布了一份名为“联邦调查局公报”的文件,声称长期以来联邦调查局一直致力于“成功打入犯罪神灵的最私密圣堂”。罗伯特到处宣称瓦拉齐即将进行的公开声明将会导致美国司法的历史性跨越,胡佛则极力贬低瓦拉齐声明的信息含量,声称“早在1961年联邦调查局就已发现了大量相关信息,本次声明则是对于这些调查成果的旁证与补充”。接下来胡佛又更进一步写道,检举人的公开亮相“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接下来需要完成的繁重任务。”记者们抓住了“夸大”一词,认为这是胡佛在遮遮掩掩地指控罗伯特.肯尼迪给联邦调查局下绊子。罗伯特要求胡佛发布一份澄清声明,但胡佛表示拒绝,声称记者们过度解读了他的言论。
9月27日,荷枪实弹的美国法警们簇拥着乔.瓦拉齐来到了公众面前。这一天他首先在参议院委员会面前作证,然后又登上了一档全国直播的电视节目。他的爆料听上去简直像是连环漫画里的情节:恐怖的暴力犯罪,位高权重的黑帮大佬,海洛因生意的各种关节,还有黑手党正式成员的行为规范。(“我该如何向你解释呢,参议员?”)这些扣人心弦的内容将会为下一代演艺界人士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罗伯特在私下里表示,拉瓦齐的声明致使“联邦调查局改变了他们对于美国境内犯罪的整体概念”。《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瓦拉齐介绍的“黑帮暗语大全”。围绕拉瓦齐的高强度集中报道将所有当时其他新闻全都比了下去,就连肯尼迪总统的日程安排以及金在里士满领导大会年会闭幕式上痛心疾首的麦克.阿瑟演讲都没人关心了。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罗伯特.肯尼迪趁势号召全国针对“组织化罪犯建立的私人政府”全面开战。他在这份文告当中极力赞扬了国税局与麻醉药品管理局的工作业绩,同时对于联邦调查局却一笔带过。罗伯特对待胡佛的态度历来都是拉拢安抚,这次的暂时失态很可能源自自尊或者烦躁心理。司法部部长很快恢复了常态,重新拾起了奉承与鼓励的手段。
这一局罗伯特确实胜过了胡佛以及他所珍视的国安队伍,但他并不打算穷追猛打,因为他很清楚胡佛与联邦调查局在一场令人震惊的丑闻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场丑闻很有可能毁掉肯尼迪总统的职业生涯。调查局探员们早就知道总统的众多情人中有一位艾伦.罗梅奇(Ellen Rometsch),她在1955年逃离家乡东德,在1961年以西德大使馆士兵妻子的身份进入华盛顿。调查局自然认为罗梅奇很可能是东德间谍。即便如此,由于总统对于私生活的保密意识极强,这段暖昧关系本来很容易就会遭到掩埋,只不过罗梅奇摊上的事情实在捂不住:她与一位鲍比.贝克(Bobby Baker)扯上了关系。贝克是林登.约翰逊在参议院悉心培养的后辈之一,而罗梅奇则是与贝克有染的众多交际花与应召女郎之一。
多年以来贝克一直刻意维持着默默无闻的状态,不过他很快就会因为得罪了一位自动售货机承包商而名扬全国。这位承包商曾绎贿赂贝克,结果被摆了一道,于是愤然将他告上了法庭。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情节之后,贝克最终将会走进监狱,不过早在他受审期间人们就认定他是一名手眼通天的政治掮客,本案将会揭露出大量骇人听闻的权钱交易内幕。罗伯特.肯尼迪知道,继续追查贝克的底细必然会挖出艾伦.罗梅奇,然后沿着这条线就能将总统拖下水,于是在8月他将罗梅奇偷偷驱逐出了美国。但在整个9月律师与侦查员一直私下聚集在贝克周围,任何被罗梅奇留下身后的信息都极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约翰.肯尼迪早在四十年代就与背景类似的外国女性闹过一出情节相近的绯闻,只不过被胡佛压了下去。无论是上一次绯闻还是这一次绯闻都被胡佛记录在了骇人的黑档案里面,胡佛完全有权决定罗梅奇绯闻的最终走向。他可以让这件事像四十年代的英戈.阿瓦德事件那样归于沉寂,也可以效仿英国普罗富莫丑闻的先例来一番大肆炒作,而普罗富莫丑闻此时正在一步步走向自杀与政治耻辱的最终结局。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跨海登岸,梦想与梦魇8 1 万年看客 字4371 2018-06-08 19:02:07
🙂跨海登岸,梦想与梦魇7 2 万年看客 字6619 2018-06-08 18:59:53
🙂注73 1 万年看客 字430 2018-06-08 19:00:15
🙂跨海登岸,梦想与梦魇6
🙂跨海登岸,梦想与梦魇5 1 万年看客 字2417 2018-06-08 18:56:35
🙂注72 1 万年看客 字219 2018-06-08 18:57:01
🙂跨海登岸,梦想与梦魇4 1 万年看客 字12291 2018-06-08 18:51:18
🙂跨海登岸,梦想与梦魇3 1 万年看客 字6152 2018-06-08 18: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