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横跳没有出路 -- 给我打钱87405

共:💬162 🌺45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需进一步认识移动互联网下的陌生人社会

上文 谈到的三点,其实针对性是比较强的。而移动互联网下的陌生人社会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多花功夫去研究它。

还是要先谈一个问题,环境塑造人,人也塑造环境。

环境塑造人这个方面,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但还有一地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天才”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我个人的见解是,差不多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好比一个球,所获得的动能是一样大的,同样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接下来这个球就会向前滚。有的人在成长初期一路获得的都是助力,他的学习效率必然就会高到不思议的程度,因为相当于走的是“直线”。而另一些人遇到的了阻力,自然学习效率就会非常低,低到你会认为他特别不思进取。

关键在哪?是助力还是阻力,对吗?不对,这是一种误解。关键在于有没有首先学会【一切皆可用】。谁,最早学会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谁的效率就高。

所以为什么整个人类都重视挫折教育呢?因为许多人不知道首先要学会【一切皆可用】。

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激情澎湃,也不会无缘无故的自暴自弃。我今天在电梯里见到一女子,拿出手机清除后台程序,她是一个一个的清除的,我开始还以为是因为她有所保留,有所删除,最后我惊讶的发现,她把所有的后台程序,一个接一个的给清除了。

大家注意了,我看到的这个事实,对我而言,就是助力。这提醒我,要注意效率。效率过低,我必然事倍功半,我总是事倍功半,我自然无法感到愉快……

同时,还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不明白效率的重要性,他们似乎无动于衷,跟他们打交道时,千万不可以“信任”他们,必须要给出质量要求(包括完成时间),否则十有八九给你干糊了。

第三,还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异常轻视甚至无视“小事”,“一个接一个的清除花得了多少时间?”他们就是这么看问题的,自然不存在纠正的可能。所以,他们最终会患上重病的,积重难返。

所以我接受的全是“有用”信息,不论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好理解了?我相当于一台双功蒸汽机,效率double。

这就是我为什么 喜欢 《庄子》的原因。庄子告诉我,一切皆可用,就看你会不会。

当然,庄子的原话并非如此,庄子在讲,有用无用这是由人的意识来决定的,人觉得无用,就无用,人觉得有用,便有用。庄子对我而言,就是瓦特。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当然,就个人成长而言,光是有主观意识还不够,自然是要需要外部机会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某个人正欲闯红灯,结果正好前面有人也在闯红灯,然后出事了,对后面这个人来说,来得太及时。又说张三本遇到了难题,苦苦思索却不知道答案在哪,李四正好过来,说了一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话,恰好就是张三需要的。

一件两件倒也罢了,不断的出现这种外部的“神助攻”,这人就会形成使命感,会认为自己是带了任务来到这个世界的,尽管不知道具体任务是什么。有这样经历的人,他一定超级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我的任务没有完成我是不会死的”。

像不像电影剧本?对。这一点,很难解释。所以大学者们最终还是信上帝的。楚成王为什么没有杀掉重耳?子玉就不相信上帝,最终子玉自取其辱,楚国也输掉了重要一战。

之所以说难以解释,就是因为我们实在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庄子的书,读过的人并不少,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众人皆知,瓦特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什么到我的脑子里就变成了“双功”?我怎么来解释它呢?我解释不了。

我们就只知道,毛泽东 的学习效率高到吓人,到了这 样的程度,他就是王。我们根本就无法解释,他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生,在那个时代成长,他为什么带着那样的任务来到人世。

环境塑造人,很不简单。

再举两个比较大的例子,来看“双功”、“单功”。

一则是张集馨在他的书中提到,川渝后来之所以不安定,原因就在于纤夫们总是逆游上行,他们把船拖到重庆之后,所得报酬极为有限,如果空手回家(路途消耗巨大),相当于白干,于是干脆留在当地。这些就是流民。时间一长,自然聚啸山林,为害一方。这就是典型的“单功”。如果清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主动给这些纤夫安排新的任务,让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兜个大圈子回到老家,事情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另一则是毛泽东的战略大转移。在一些人看来,红军当初是被国民党追得到处跑,哪个地方也不能站稳扎住根。然而在我看来,事实恰好相反,这完全在毛泽东的“规划”当中。比如我们去调阅井冈山相关资料,不难发现,毛泽东一直在准备“逃跑”,他压根就没有打算在井冈山长驻,他是计划着“到处点火”,所以他才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不过毛泽东实在是“鬼点子”多,这些话他并没有说得那么透,表现出来是无可奈何,总是被围剿,迫于无奈才这里打一枪那里打一枪。最后红军来到陕北,表面上看是蒋介石鞭长莫及,实际上“全国山河一片红”,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已然“赤化”。这个大战略,黄巢就用过,但为什么太平天国没能学了去?袁世凯没能学了去?孙中山也没能学了去?独有毛泽东学了去?

毛泽东和黄巢的战略大转移,其本质就是“双功”,这边做减法那边就正好做加法,绝没有浪费,绝不会空走一趟。相比而言,其它的农民起义,效率就太低。

所以为什么 说,初期成长,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双功”呢?

成年之后,大家到社会中,所见所遇区别不大,但掌握了“双功”要领的人,就跟没有掌握 的人,区别大了去。

正因为如此,好恶感是“双功”的死敌。异常强调好和恶,就不可能掌握 “双功”。

我们不妨再回放一下毛泽东的“双功”。毛泽东本就想好,初期的战略乃是“四处放火”,同时,他也明白其它人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有没有去做教育说服工作呢?他并没有这么去做,或者他只做了一点必要的铺垫,打了一点必要的预防针,他主要是“坐在那等着挨打”。国民党大军一来,他就很容易说服其它人,且由于他早就想好了怎么跑,往哪跑,他前期早就安排人“潜伏”了过去,自然总是顺利跑掉。这就是“打太极”,借力打力。太厉害。

毛泽东把这个“双功”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怎么可能担心革命失败呢?反过来,有的人总是做无用功,比如他可能花很大力气,反复去说服其它人,这个地方是不能长久下去的,一定是收效甚微的,挫折感一定是强烈的,他怎么可能还有自信呢?他自己就被自己打垮了。

并且我们还要注意,毛泽东的厉害在于,他能充分认识到,在不合适的时候劝说其它人,会引发内部恶斗,必然就有人同意他的看法,也有人不同意他的看法,长久下去,尽管一个组织里的人,也会互相看不顺眼。尽管其实当年党内就是这么个情况,但至少毛泽东本人没有去助长这种内部分裂,他更多的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打太极”,借力打力。

所以说,懂“双功”的人,不怕别人来打,越是有人来打,自己内部越是团结,内部越是团结,战斗力就越是强,对于未来就越是乐观。一个组织是如此,一个个人也是如此。

比如说,一个个人,他心里有些想法,不老实的想法,他会怎么样呢?有的人就会强行的去忍,好比不断的说服自己。结果 好 不好呢?结果 非常糟糕。

那么懂双功的人会怎么做呢?他会去主动“挨打”,主动去做事,一做事就相当于“国民党大军来了”,自动就说服了自己,这样那样是不对滴,对自己是有危害滴。

是不是差别太大?天上,地下。

这里小结一下:

毛泽东 的大战略是“四处点火”。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呢?显然大家没有放过火。只有到处放火,火才能烧得旺,别说一个是蒋介石,来十个照样给烧个精光。故此,“农村包围城市”并不是毛泽东 的战略,而是“四处点火”战略思想下的主要手段,换言之,哪里容易四处点火,就去哪里点。

可是,如何实现呢?要知道多数人都是“占山为王”的想法,说服教育得了这些人吗?不是不愿意,而是时间来不及,精力有限。所以呢?所以毛泽东会跟其它 人单 独谈话,某某跟他的思想比较接近,他就安排这些某某去做前期工作,他自己不搞教育工作,坐在那“等着挨打”。国民党一打两打三打,结果 就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国民党越是围剿,共产党越是团结。好比国民党主动成为一把铁锤,把共产党内部的杂质去除,将共产党锻造成了一把好刀。

这不是天才两个字可以形容的,这是鬼斧神工啊。

通宝推:猪啊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