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包产到户,我的一个不成熟的理解是国家终于向农民有限让利。
兄台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这确实是国家向农民的让利,而且,我也不认为这是让利,而是当初国家实施大仁政,让农村担当新中国工业化发动机的阶段在逐步结束,中国的工业化开始反哺农业的开始,这个过程也不是开始于包产到户,而是国家三线建设基本结束,1970-1975年。
虽然官方只宣传包产到户,但实际上与包产到户同时实施的,还有秘而不宣的组合拳:
1,1979年开始,减少粮食统购数量,增加农民自主粮的留存,以某网友家乡安徽霍邱县为例,霍邱县1982年的粮食产量比1976年低3465万斤,但国家征购少了7884万斤,这样1982年农民手里的自主粮比1976年反而多了4419万斤。这是农民猛烈的幸福感来源之一。
2,1979年开始,减少粮食统购量的同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而且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包括大幅提高农村经济作物的收购价,以至于粮食价格出现倒挂,粮食收购价高于粮食销售价,这个差价当然就是靠财政补贴了,这是农民猛烈的幸福感来源之二。大量的财政补贴当然不能持续,这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猛烈的通货膨胀的直接驱动因素。
3,减少了农村粮食征购,农民吃饱了,但城市吃不饱了,于是大量进口粮食(主要是小麦),解决城市的粮食缺口。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占当时全国小麦年总产的接近20%,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所以,那个年代不仅大量进口小汽车,还大量进口粮食。
4,包产到户,解散集体经济,直接的后果,就是减少了集体提留,农民家庭直接所得更多了,而且再也不用农闲大搞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了,这是农民幸福感来源之三。什么,水利设施会荒废?没关系,报应不会来得那么快,前人留的红利足够丰厚。
上面这4点,官方宣传当然是都不会提的,总之一切功劳归于包产到户。
而且,评价包产到户这种根本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也不能只看短期、局部效应,而应看其长期、全局的影响,从长期看,包产到户并没有改变中国从1962年开始的粮食长期增长趋势,这个长期增长趋势在1998年被跌破。
另外,如果中国在六七十年代没有实施公社化,一直包产到户,那么中国的农业和工业会如何发展,有河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写一个穿越小说。
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接近当时全国小麦一年总产量,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你说的条件不足不知道怎么判断 审度 字90 2022-01-15 11:06:17
🙂有道理 qq97 字132 2022-01-15 07:17:04
🙂其实简单得很 2 月之回忆 字169 2022-01-14 21:55:11
🙂包产到户之组合拳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qq97 字0 2022-01-15 07:18:08
🙂写清楚一点容易歧义的地方 5 qq97 字407 2022-01-14 13:23:36
🙂再说一个小故事(II) 20 Swell 字1347 2021-12-14 13:51:03
🙂农村,勤劳的家庭还是支持包产到户的。 13 bearvalley 字1008 2021-12-13 2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