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共:💬480 🌺2201 🌵4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简单说

一、

1、不知道,只知道钱穆有类似的观点,但他只是说可以导出。

2、泰州后学

二、

1、没看到内容无法谈论。

2、先生盖曰「吾学以存天理而遏人欲」云尔,故又曰「良知即天理」。

关键在于天理为何。这里涉及到中国文本的一个特征,那就是一个字代指所有。之前提过,意义生成可以转换为一个序列,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这个字指代。比如道、理、事、物。都是理。比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都是性。所以有必要明确说的是什么。

一般谈论天理或者良知的时候,指的都是由开端(性善)而来的具体事实,也就是即是端(本原),也是生成的序列整体(发展与结果)。

三、

1、理学心学都是如此。

2、思孟学派、荀子、《乐记》。

3、不是,很显然这是先秦的命题。

问题在于,天理和良知都是先天固有的「存在」(潜能/可能性),而人欲是人的具体想法,两者并不是一个级别。一个是先验规定(先天形式),一个是心理活动(后天发展)。最终他们都要落到心上,所以可以说是同时存在。

如果以性讨论,那就是倾向于所谓先天,倾向于从先天到后天的无碍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后天。也许后天有先天基础,但「过分」的部分显然不是出自先天。乐记「物至而人化物也」说得很清楚了。

除了端的解释,这些都是常识,很难想象支持心学的人会不懂这些。

四、

这也是古今教派争论的关键,如果不明白端是价值和可能性,而不是具体事实或者说所谓实体,那么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的。

善是即是价值,也是由价值而来的事实,甚至也是事实可以发现/符合的价值。不能分开讨论。只是端的一面并非具体事实可以界定而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