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官方调查结论出来了 -- dudu8972

  • 共: 💬 46 🌺 199 🌵 9
  • : 💬 2
从医保局回复来学习下对质疑进行回复的写作技巧

事先声明只有从文章写作技巧上进行评论和学习,不涉及文章中提及的药品疗效问题,尊重并认可医保局的声明。

根据我学习到的如何从文书中扣字眼发现问题的技巧以及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关于宣发方面的经验,对该文章的写作技巧深感钦佩,几乎是一篇范文,特别指出其中的优点供大家学习。

首先该文章没有记者署名,特别人民日报这种官方大报,根据我当年在搞活动中和记者打交道的经验,大报的报道不署名,多数情况下该文章用的是主办方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官方通稿,也就是说内容是由受采访者提供的,包括问题,简单说就是自问自答。不过这属于多数情况下,不代表这篇文章也是。

关于问题的回答也很有水平,你说他回答了问题吗?不能说没回答但都留了后路。

例如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医保局的回复是调用了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简单说就是拿出一篇瑞金医院的论文表示仿制药和原研药一样好。

非常聪明的置换了概念,简单说就是是不是有效以“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为基准,这和现场大夫反应的“降压药血压不降”是同一种药吗?并没有确认。此外依据是论文,如果事后再查出问题,那是瑞金医院论文有问题,医保局是被蒙蔽了。

关于‘麻药不睡’的问题,回复也很有水平。首先表示接受调研的一家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但没有说出这家医院的名字,医院领导的职务和专业。事后如果有问题也无法追责,因为有可能是个不入流的小医院,医院领导是个行政人员,对实际情况并不清楚。

关于这个问题,答复中也给了数据,还是瑞金医院提供的,感觉很专业。

但这里面也安排了退路。注意下面这段话:

“麻醉诱导期(麻醉全过程的起始阶段),集采仿制药平均用量157mg,原研药平均用量146mg(集采药品和原研药品每支含量均为200mg)。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首先是承认仿制药用量是大于原研药的,“仿制麻药需要157mg,原研药需要146mg”,集采药平均要多用7.5%的量,另外平均数是最能误导人的一个数据,就像姚明身高2.26米,我身高1.65米,但平均值就是1.96米了。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只多用了7.5%的麻药,也许有的人不需要多推药,但有的人就是多推了15%也不见得能睡着。而且医疗或生产这块最怕的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哪怕你质量差点但有个稳定值也好安排。

此外文章最后也强调了未发现“麻药不睡”,强调的是只要打了肯定能睡,但没强调睡的质量,而当时医生反映的也是打了效果不好,不如原研药稳定,所谓“麻药不睡”只是记者报道时的比喻,现在成定义了。

至于泻药不泻的问题,答复也很有水平。

提到“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目前尚未使用”,就是说这个药还没用,所以不存在该药无效的问题。但回避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药没投入使用,那提到的问题是那种药?为什么会被质疑?只说某三甲医院一直用的两种泻药没变化,没听说过这句话。那使用效果呢?不在探讨范围内。

文章最后强调的是原研药不会被禁止使用。集采药品的协议采购量为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80%,医院实际采购量达到相应规模即为完成采购协议,协议之外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品牌,可以选择采购非中选原研药,这项政策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

简单说医院还是要优先开集采药,需要达到相应标准后才可以开非集采药。

这个解释首先是把矛盾转移给了医院,意思是医生可以开,他不开我们也管不了。其次是存在例外性,就给权力寻租开了口子。

而老百姓原本争取的是在医保范围内能开到原研药的需求被转移和淡化了。

最后注意下报道提到的接受调研的对象,全都是“有关专家”、“临床医生”、“医院领导”、“相关医护人员”、“外科主任”、“有人”等等,从头到尾没有列出一个人的名字。回应中也没有提及最初提出质疑的专家的回复或调查情况,只是单方面地自说自话。一群隐姓埋名的人诚意满满地告诉了我们事实真相。

最后祝我们的仿制药遥遥领先!相信我们的医保药品和政策肯定能让全国人民满意。

通宝推:HAL,达雅,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