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金克木:《天竺旧事》佛涅槃地的现代鸟巢禅师 -- 抱朴仙人

共:💬34 🌺8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五、沉默之塔(全文完)

“沉默之塔”,听说孟买郊外有—座,我久已想去。有一回确实去了,可是只在远处望了一望。据说那座建筑物就是著名的“沉默之塔”,拜火教徒的天葬场。

有一次,我差一点自己把自己送进“沉默之塔”。

那是鹿野苑早春的清晨。我照例出来走动,看看草间树下的四脚蛇和头戴一顶耸立羽冠的小鸟,去望望亭子里铁栏杆围绕着的断了的阿育王石柱,然后上那只剩下一层的倒塌的古 塔。从空洞的塔门进去,一级一级盘旋而上,到基层的顶,也就是二层的基,豁然开朗,上面什么也没有了,只四周有参差不齐的断墙颓壁。我便盘膝坐下,脱去上衣,闭上眼静坐,在初升的太阳光中曝晒一下,算是日光浴吧。

去了两三次,我在闭目打坐时忽然“心血来潮”,开眼一看,周围没有动静,向上一望,瞥见一只老鹰在盘旋,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不是老鹰,是秃鹫。它在我的顶上盘旋。它画出的圆的中心看来正是我。四下里别无大生物,它的目标不是我是谁?我在动物园见到过这个庞然大物。心里一惊,连忙站起来。那秃鹫又飞高了。我上下四周一望,静悄悄的一片。真是一座“沉默之塔”啊。我差不多是陈列在塔上献给秃鹫的死尸了。所幸我还不是拜火教徒,不求“天葬”。下塔回屋,再也不去作这种清晨日光浴了。

印度的野生野死的大动物不少,即使没有献祭的“沉默之塔”,秃鹫也不会缺少吃的。还有善于啃死肉骨头的“胡狼”,也许是豺吧?有天傍晚我就遇上一个。我稍稍离开了大路,一转身,见到一只似狗似狼的东西,没有狐狸的大尾巴,站在我的面前,双目炯炯对我望着。我大惊之下,知道不能慌张逃跑,那便会引它上前。我缓缓转身,仿佛要迎上前去,绕路抓它。它突然撒腿飞跑,一转眼不见了。我从此在黎明和黄昏时都再也不敢独自一人离开大路了。

至于路上一不留神,草间迅速蜿蜒出没一条花蛇或黑蛇,更是毫不稀奇的事。夜间自然不出门,不知道会在漆黑的天上地下出来什么东西。

但是大地并不沉默。夜间在入梦之前总可以听见鸟声、兽声、虫声猛然出现。有时一阵子此起彼伏,但也有时万籁无声,寂静得可怕。

“沉默之塔”是不能参观的。拜火教的庙宇也不能进去。我在庙门前走过,想象不出里面的祭火是怎样光明。

我也在犹太教的教堂大门前观望过,那也是不能进去的。

耆那教的庙可以进去。鹿野苑就有一所,长年关着门,没有人。有一回不知是逢了他们的什么节日,或是有朝圣的信徒来,门开了。有人告诉我,同我一起进去。里面除正中一座耆那的像外,殿壁上画的是一色的裸体的男像,个个一样。这是一代一代的圣人,成道后大家都一样了。耆那就是“大雄”,也是佛的称号。这两位圣人的时代相仿,生平类似,教义也相去不远,早先曾被西方人误认为一。这里的庙是“天衣派”的,但没有见到裸体的僧人。佛教经典上说的裸形外道未必是他们。在印度,一丝不挂的出家人不止一派。我在大城市的加尔各答的一处湿婆庙前就有幸见过一位。庙只是一间屋,在并不十分僻静的街口。我经过门前时,正好一位信徒站在门口。他额画符志,全身涂青灰,手执一柄三股叉,站在庙门前 纹丝不动,不折不扣一座雕像,俨然是大自在天湿婆下凡了。我觉得这和波罗奈城象征湿婆的那座石柱的形象各有千秋。一个森严,一个朴素,都有一种原始的魅力。可惜当我走过时,那位“涂灰外道”动了一下,好像要走开,却又并不是走,少了一份庄严。小街上行人不算很少,男男女女都有,却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注视他的。我赶忙头也不回走了过去。在鹿野苑也有一回,远远望见一个人影如飞而过,全身赤裸。有人告诉我来了个耆那教和尚,也有人说是女的,不过是个过路的疯子。在佛教圣地舍卫国遗址,曾有人告诉我,那里没有佛教徒,却还有耆那教徒,是“天衣派”。裸形和尚们住在一个山洞里。有一年天气很冷,有人以为他们会冻坏了,跑去一看,他们安然无恙。

在加尔各答有一所耆那教的庙,是可供旅游者参观的。这是“白衣派”的庙吧?我去过,参拜的人远不及参观的人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殿门前—对大镜子,长方形,正好相对,大小远近算得很准,两个镜子里互相映出对面镜子的影像,影像中又有影像,一个套一个,越过越小,终于最中间的再也分不清还有多少层了。这是形象化的哲学,无言的哲学,也是展示另一种“华严”(花饰)世界吧?

塔形建筑很多,作为礼拜对像的只有佛教的塔吧?缅甸仰光的大小金塔我都去瞻仰过,太辉煌耀眼了。鹿野苑的古塔只余一层,我登临过,它很像我小时候在家乡见到的那座古塔。据说那是报恩寺的,是唐朝或宋朝的,记不得了。我见到的还有三层,后来听说又倒坍了一次,只剩下一层了。两座古塔有些相像,都是妆饰全无,只余石头和泥土。不过印度的这座塔还有门有阶梯能进内上去,中国的那座塔四面的石头门关得严紧,不知是不是修建当初就不准备让人进去登塔,还是后来封闭的。佛塔本来是供礼拜的,不是供登临的。据说佛去世前告诉弟子,以后就拜这个,将手中杖在地上一立,于是石柱、石塔应运而生,再往后多少年才出现“象教”,有了佛像。

崇拜光明的拜火教徒在这世上不多了。印度的古波斯人后裔称为帕西人,信仰拜火教,所以印度还有“沉默之塔”。可惜我终于未能证实我所见的确实不错。不过秃鹫在空中盘旋,我见过不止一次,并不稀奇。

关键词(Tags): #金克木#天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