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炊具和饮食 -- 钟山

共:💬450 🌺13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只能说“有些动物油”不需要高温。

                    你不能拿部分代替全部。

                    要说高温,牛油、猪油提取时温度不比提植物油时加的温度低。

                    以上是说老办法,还有一种在工业上用的办法是淬取法,根本不需要加温。

                    所谓中国菜需要高温油炒,主要是因为以前用的素油是生的菜籽油,这生的菜籽油有一种成份在烹制前需要熬到冒青烟把它挥发掉,否则炒出的菜就有生油味。同时这个例子说明提取菜籽油时加的温度并不很高,否则炒菜前不需要这样干。

                    中国菜并不是会部要加到很高温度,同样外国菜也不都是低温,至少烤制的菜温度比中国炒菜还高。

                    别以为自己看了几本外国书就全懂了。

            • 家园 长知识

              以前对西餐知之甚少,总是喜欢站在中餐的角度看,现在有机会了,可以问问:

              “氧化后的油脂对身体危害很大”,什么样的危害?

              “植物油除了橄榄油可以冷榨之外,其他本来就是在高温工艺下榨出来的”,这高温一般有多少度?如果说冷榨,是不是常说的“浸出法”出油?不过,新闻上报“新工艺60度冷榨花生油”,不知道效果怎样。

              我在家自己炒菜时,一般油面有波动还没有油烟的时候就投菜了,在烹饪标准里算三四成热的油,不知道这样油大概有多少度。

              • 家园 冷轧?现在很多油脂是使用120号溶剂汽油带出来的

                包括炒货的花生,很多都是提脂的

              • 家园 氧化后的油脂含很多自由基

                加热氧化过程崩解了一些化学键,氧化后的油脂含很多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特性很活跃,会干扰细胞膜和血红细胞,造成DNA和RNA链的损坏,血管细胞和皮肤细胞突变。导致皮肤皱纹,肿瘤,血管硬化。

                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多不饱和脂肪, 这种脂肪不稳定,易于氧化。 常温下植物油比动物油腐坏的速度快,这个可以观察到。高温下植物油氧化变质的速度更快于动物油。这个就是国人最爱的植物油炒菜的习惯需要审视的原因。

                榨植物油的工业过程不光是高温和高压,还有添加化学物,无论如何包装,需要记住的是,植物油是工业产品。

                • 家园 自由基寿命能长到这个程度,可以得炸药奖了
                • 家园 医疗条件也是个原因

                  身体出现类似“皮肤皱纹,肿瘤,血管硬化”的现象也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美国的医疗条件更先进,相比下,国人健康条件如果不那么好,会给人错觉是饮食造成的。

                  讨论而已,不带情感因素。

                • 家园 中西方的饮食差距

                  造成DNA和RNA链的损坏,血管细胞和皮肤细胞突变。导致皮肤皱纹,肿瘤,血管硬化。

                  这个论点第一次听说,不过,皮肤皱纹,肿瘤,血管硬化这些现象,貌似在西方人里的比率比东方人高。何况,中国老人长寿的很多,百岁老人也不少,不都是吃传统中国菜的嘛。

                  植物油高温爆炒也许确实不好,不过西方食物里很多炸的、烧烤的和烘烤的,温度也不低呢。

                  说起体质,我有另一种看法,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粮食问题早就解决,而历史上弱小国家饱受战乱、饥荒,饿死的不计其数,能活下来的就不错了,何必直接和西方人比,将来生活条件改善,体质可以慢慢提高的。

                  看饮食习惯也可以发现,东方人饮食中素菜还是比荤菜多,而西方人的牛肉、奶酪要远多于沙拉。蛋白质的高比例对体质影响更大,不过对脑力占主要的现代人来说,是否健康就另一回事了。

                  • 家园 以下文字 翻译自 Sally Fallon 所著之

                    以下文字 翻译自 Sally Fallon 所著之《营养学传统》(Nourishing Traditions)

                    """""""""""""""""""""""""""""""""""""""""""

                    1920年以前冠心病在美国是罕见的。以至于当一个叫Paul Dudley White的年轻内科医师把德国的心电图描记器介绍给他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们时,他们忠告他集中精力于其他更赚钱的医学分支上。这种新设备能检测出动脉阻塞,从而加快冠心病的诊断。但是在那个年代动脉阻塞是罕见的医学现象,White 不得不去搜寻能够从新设备中获益的患者。在随后的四十年中,冠心病发病率突然上升,以至于在1950年代中期心脏病成为美国人的头号死因。今天,心脏病导致了40%的死亡。如果象“专家”所说的,心脏病是食用饱和脂肪导致的,那么美国人在此期间应该是增加了动物脂肪的摄入量。但事实恰恰相反。在1910年到1970年的六十年间,美国人饮食中的传统动物脂肪的比例从83% 降到了62%,黄油的消费从每人每年18磅骤降到4磅,胆固醇的摄入只增加了百分之一。而同期植物油(也包括人造黄油,起酥油)的摄入增加了四倍,糖和加工食品的消费增加了60%。

                    \\\\\\\\\\\\\\\\\\\\\\\\\\\\\\\\\\\\\\\\\\

                    现代的西方饮食,是同样被工业化和商业化所钳制的畸形物。有它自己的问题。这跟我们讨论中国式饮食的可改进之处可以互相映照。

                    • 家园 他这个结论漏掉很多因素。

                        只说其中重要的两个,一、美国人冠心病的发病年龄?20年之前之后的人均寿命变化?二、20年以前美国对冠心病的诊断水平,是不是每个死者都能明确、正确地诊断出死因?

                        据我所知,四十年代抗生素的发明和同时期医学的发展,使原来死亡率很高的病成了小毛病。在我看来,所有拿三四十年代以前和以后相比较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是不可靠的。

                        就象我见过一篇在某会议上发表的文章,拿广西(好象是)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某种病的报告数量相比,得出结论是七十年代比五十年代发病率大大上升,大部分人都可看出这个结论的毛病在哪里。

                        幸好他没拿49年以前的数据来比较。

                    • 家园 原来如此,花!你认为健康饮食应该什么样的?
        • 家园 生食蔬菜

          中国实际上也生吃蔬菜,比如东北就有一样很著名的蘸酱菜,就是把一堆生菜,像什么黄瓜,萝卜、苦菊,辣椒,生菜叶子,以及干对付什么的,洗洗就上桌,然后再来一盘大酱(闻者有一点臭味,但是吃起来很香)。还是有点像萨拉,只不过用的是大酱,而不是萨拉酱,同时是自己蘸,而不是拌好了上来。这个菜一般是夏天必点的一个菜,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饭店。

          • 家园 所谓“大丰收“是也
          • 家园 你说的对,任何规则都有例外。

            蘸酱菜我很熟悉,我父母最爱吃小葱蘸酱。黄豆发酵的大酱是不错的东西。

            不过总的来讲,国人对食物的加工程度,远较其他民族更深更狠。狠也就罢了,还颇引以为豪,把其他对食物加工下手比较轻柔的人们,都视作野蛮人。

        • 家园 你根本不知道中餐的精髓

          以川菜为例,川菜以口味重著称,但川菜有一些菜是完全不放任何佐料的:即使是炒菜的锅也要洗干净了再加白水煮,不放盐不放油,只能放白水和菜(也可能是肉:)。

          东南沿海地区的菜以口味淡著称,但大多数菜的甜味,中国其它地方的人都无法适应,太浓。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餐的哲学是非常深奥的。你以饭店里面标准化后的伪中餐为基础分析,其结论肯定与现实差距很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