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人民日报署名文章:请尊重我们的母语 -- 扔石头的

共:💬16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人民日报署名文章:请尊重我们的母语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请尊重我们的母语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0日 09:58)

      人民网消息:“APEC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STV的记者和一群MBA、MPA研究生朋友,讨

    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的张小姐本来想去.COM当CEO,但觉得IT业风险

    大,转而想去Nike公司。读MPA的李先生却认为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将大有改变。随后大家

    相约关掉BP机,也不上Internet的QQ和BBS聊天,而是去了KTV唱卡拉OK……”这是一位大

    学教授批评媒体中英文夹杂使用过多、过滥现象时引用的一篇报道。他批评的这种现象并

    不鲜见。一位专家从地摊上随机抽出一份报纸,发现其中一篇文章中类似用法多达30处;

    一些内销商品广告、商标、说明书英文标记的字体字号醒目程度大大超过中文标记;明明

    是草莓饮料,非得取个洋名“士多啤梨”(Stawberry),明明是薄脆饼干,偏要叫“克力

    架”(Cracker);正规书面语言中,大量使用和不规范使用字词的例子随处可见;不少进

    口产品,甚至是国产品竟然没有中文说明;电脑软件没有汉字版,中文网页中英文混杂;

    有的中小学校和学生中出现单纯注意外语学习,忽视中文基础的倾向;街头上“蒙妮娜”

    、“马可波罗”等类似外国名字的酒店餐馆随处可见,前几年有的饭店甚至用有殖民色彩

    的一类名字,如“福摩莎”。这些现象正引起人们对我们的母语使用的关注和忧虑。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历史

    演进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

    元素。从甲骨文、金文演进而来的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母语,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我们中

    华民族智慧不断凝聚、文明不断升华的过程。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格律讲究,词汇丰富,

    语感错落有致,语调起伏跌宕,或壮丽豪迈气势磅礴,或清丽婉约一咏三叹。真草隶篆行

    ,异彩纷呈。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也

    正因为如此,汉语言文字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的标志,其维系同根情感的使用是无可替代的。滥用外来语和

    不规范字母词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

    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在潜意识中损害人们的民族感情。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描述了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

    斯,强令当地学校只许教德语。那位法语老师“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

    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箴言至今如雷在耳。全世界有约6000

    种语言和方言,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母语的纯洁性。英、德、俄、法、意、

    加、澳等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

    地位。巴黎和柏林的街头就几乎没有英文标牌,德国的高速公路路标全部使用德文,日本

    的路标也看不见英文单词,俄罗斯总统普京甚至签署命令维护俄语的纯洁性。加拿大魁北

    克省作为北美唯一使用法语的地区,政府制订了极为严厉的法律和详细的政策保护法语的

    使用。

      维护语言文字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由于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少数

    国家的人民已不能自如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其母体文化正渐渐失去生存的根基,他国之痛

    如前车之鉴,当使我们警醒。不可否认,中国的改革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世界范围

    内的文化激荡正风起云涌,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必须在借鉴和交融中与时俱进。但是,我们

    不能邯郸学步,丢掉自我,必须树立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与国际接轨”并不是与“西

    文”接轨,更不能在“接轨”中偏离自己的轨道,尤其要警惕殖民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倾向

    ,抵御霸权和强势语言文字对中国语言文字主权的侵蚀。

      对待外来语和外来词汇,也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汉

    语言文字历史上借用过一些其他民族的语言,丰富和充实了汉语词汇。如“激光”、“坦

    克”、“干部”等外来语,加以汉化后效果不错;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简

    洁、明了、上口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

    ,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还有如“托福”等符合汉语文化色彩的音译词已被人

    们采纳。但是,兼收并蓄只能在继承上创新、在保持上吸收,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

      可喜的是,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用汉语发布新闻,这体现了对母语的尊重,也体现

    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单位,都应该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形成人人尊重本民族语

    言文字的氛围。我们的大众传媒、出版机构等文化单位更应该肩负起这一义不容辞的文化

    重任,做自觉维护母语尊严、保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对近

    百年来反殖民主义的战士,不愧对中华民族的祖先,不愧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刘汉俊)

    • 家园 前总书记是带头破坏汉语的人

      他可能是世界上有数几个用外国语言发表讲演的国家元首.这样的总书记,主席怎么可能领导大家爱护自己的母语呢?

    • 家园 中文中杂大量的英文, 根本原因在于

      很多新事物来源于西方, 技术的, 或者生活的

      原来和世界交流比较少的时候, 我们的中文里面还是比较重视翻译的, 也比较严格.

      刚到美国的时候, 和台湾, 新加坡的同学谈一些技术上的东西, 比如ATM, 他们就叫ATM, 我们翻译成异步传输模式, 他们是不知所云. 现在好, 我好些词也一样不知道中文怎么说.

      现在中国和西方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的新事物涌入中国人的世界和语言环境, 每一个词语都要翻译, 翻译又有一个如何标准化的问题, 所以很多的时候人们就直接用英文了. 这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恐怕不是一句尊重民族感情能解决的, 需要有一个办法才行.

      • 家园 还是要看说话对象的

        我和留学生聊天或许说几句英语,但是

        和国内的朋友从来不说英语单词的,尽可

        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成汉语。有句话

        各位可能不太爱听,英语单词乱蹦的基本

        是女留学生或者陪读,其中陪读出于

        一种自卑感喜欢都说几句英语表明自己

        不那么土,呵呵

        • 家园 国人的这点感情也是理解的

          所以当然有意克制一下也是必要的。

          不过有些写法实在是有些刻薄,完全没有对留学生或者整天在英文环境中工作的人的理解。

          当初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要说普通话,在学校的时候忘记的时候也会冒出家乡话来,回家以后和朋友,甚至父母说话也会冒出普通话来。

          但我上面写的其实不光是对留学生这个群体说话而言,而是中国该怎样翻译外来语的问题,象MBA、Internet, QQ, BBS, KTV, 卡拉OK这样的词汇,怎么好象比翻译成什么中文都要顺眼? 也许是习惯问题,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翻译,而面对如潮涌般的大量新事物和外来语,怎么找到一个合适的,大家都接受的,标准化的翻译是最重要的,。

      • 家园 这个确实是实情

        俺的建议,对这些如ATM之类的词语,根本不必翻译成中文,直接用英文即可。但对一些中文中早有很好对应词语的就大可不必中英混杂了。

    • 家园 法国人和中国人各走一极端

      法国人禁用EMAIL这个英文词,中国人恨不得都将草莓读成“士多啤梨”,也真有趣,还是没有自信使然吧。

      俺也不太习惯满口中英文杂用的国人(多有得罪某几位,先抱个歉),俺一向认为要不全是中文,要不全是英文,不要这样对不起中文也对不起英文嘛,两种语言都很美丽的。

      • 家园 同意。但是有时没办法

        跟这边朋友交流的时候,很多地名,不说英文也不行啊。

        还有一些词,不知道中文怎么说,比方carpool lane。

        当然,跟国内朋友说话就完全用不着了。

        我最讨厌的还不是中英文混说,而是在别人说完一句话的时候,来个“嗯哼”。还有,该“哎哟”的时候,非要说oops!毛病!

      • 家园 没办法,改也难了,周围的同胞都这么说话,我也就入乡随俗了

        我在这儿说coupon比说购物券更觉得顺口。

        语言对于我来说就是表达我想法和与别人交流的工具,中文还是英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别人明白。所以我不觉得中英文混杂有什么不妥,使用原则是哪种更容易与人交流!

      • 家园 有时中文里夹带外文是完全是无意识的。

        有一次给家里人打电话,大谈chinatown,搞得家里人一头雾水,就问我这个什么什么“趟”是什么东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