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淮阴侯列传》 -- 履虎尾

共:💬117 🌺84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飞鸟尽,良弓藏.

      以韩信的谋略置于一方为王,是任何一个雄主不得不有所忌讳的.如此看来,韩信的确不如张良.至少韩信不是个政治家.

      但这又何尝不是百姓之福.天下战乱,与百姓何干,跑题了.

      • 家园 对着哩。 没鸟了,拿者弓瞎晃什么?应该拿菜锅吗!

        不拿锅,也不能拿武器。 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对新秩序不满的人。

    • 家园 韩信的死只能怪他自己

      有野心而无雄心,有计谋而无谋略,这种人是无法对其指望太多的。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更要命的是韩信对人毫无诚信,临死之前都要出卖为其出谋划策的蒯通,天下人还有谁肯替他卖命,他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吧~!~

      • 家园 韩信横扫天下,笑傲古今,光芒不在项刘之下。如此才气,如此功业

        堪称人杰。

        他行事犹豫不决,说明心中还是顾全与刘邦的情分。要他学鹰犬在刘邦手下矫揉作态、摇尾乞怜,要求太过了。士可杀不可辱。

    • 家园 还是替韩信叫屈

      aok兄的回复已经写得够好的了,这一高度的文章我写不出来,则只能跟您小辩两句,说说刘邦对韩信的几该杀而未杀。

      第一杀:

      韩信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乃是一种政治投机,并不是一心追随汉王刘邦,建功立业。

      如果这也要批判的话,那张良又当如何?

      韩信等人犯了法,“坐法当斩”。

      这里没有说为什么坐法当斩,但是看夏侯婴可以马上住手,恐怕也不是什么大罪。历史上有些时期,普通人的人命是很不值钱的,所以此一斩可否先手下留情,认为是不那么该杀呢?

      第二杀:

      韩信逃走,好像是士兵思乡,跑的人不在少数,连萧何走了几天刘邦都认为是逃走,按照罚不责众的说法,似乎也不该杀。刘邦当时自己实力差,不能怪别人。朝鲜战争被俘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不是好战士了。

      第三杀:

      将军在外,本来就君命有所不受。兵者诡道也,有机可乘,当然是不放过机会了。齐国迟早是要攻打的,为了郦食其一个人的性命,而放弃行动,士兵的性命就不是命了?这不是拯救人质行动,所以是不是不能因此而觉得韩信该杀呢?

      第四杀:

      韩信乘人之危,挟功邀赏

      和第五杀:

      二人皆不听调遣

      当此之时,韩信的实力非同小可,那时中央政权的建立还不过经过秦两代而已,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想着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度,韩信不过是有条件明目张胆而已。要说为此杀之,有点勉强。

      要补充的是:杀韩信不是在该杀而不杀之时,反而是天下已定。这中间,要说立功,韩信的功劳极大,连跟免死金牌差不多的东西都拿到手了。但刘邦要建立的是刘家天下,所谓异姓不可封王,此时韩信出众的军事能力就成了杀身之祸。所谓不怕你想不想谋反,怕的是你有谋反的能力。韩信该死,不死不足以刘邦安心。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还是有相当清醒认识的。

      太史公和司马公说的是两个不同方面,我认为并不对立。

      • 家园 是啊,蒯彻还有前半句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

        越级插手,又没有通气,让人何所从?韩信继续执行命令也没有错。

    • 家园 写得好,还可以引申一下

      两位作者的时代背景不同和他们的文化信念不同,决定了相同的史实所作的不同的评价。

      太史公之时,中央集权虽以确立,但皇权还未膨胀到绝对独裁的地步,而实际上社会对于皇权所能达到的极限并未有一致的公认。韩对于刘,太史公在本质上是看作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即是平等,则韩之功实大于刘对其之恩,所以太史公为其不平。

      通鉴时代,不仅皇权以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而在文化上士一阶层也在着重将君权神圣化,绝对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竟对刘有所要挟,就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不论其功劳如何,刘杀他都有理。

      所以同样的史实而得出的不同评价,不仅在于个人的经历不同,更在于两人对皇权的认知也不同。经历过唐末的混乱后,帝国的出路似乎就在于君权的神圣化,使得君权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这在历史上似乎是帝国的一个能用模式。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显然的,尤其是对士一阶层来说,意味着其自身的独立性的彻底丧失。太史公实际上是以孔子为素王的。士将自身彻底的与皇权结合在一起,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与帝国共同灭亡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更欣赏太史公的作品,这里更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 家园 说得好

        是要从历史大背景考虑。

        不过刘韩两人,自身都有问题。

        韩信的上面很多人也都提到了,有人说杀了异姓诸王,天下就能稳定,却也未必。他们的叛乱,很大程度上刘邦逼出来的。

        刘邦之阴狠毒辣,冷酷无情,中国帝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樊哙都能因一句诬告就想要他命,这样的皇帝谁不怕?

        要是真的把异姓功臣都杀光,刘邦的天下恐怕就得跟朱某的一样,正统传承二世而止了。

      • 家园 说得好,司马光根本就是个保守派

        刘邦两夺韩信军,可以说明从头到尾就没信任过韩信,而韩信推荐张耳为赵王,也可见这种裂土分封当时是很平常的(张耳不可能是韩信一派的吧)。其实就算韩信没整出那一系列事情来,照样让刘邦坐立不安,谁让他那么有本事。杀韩信是为了统治的稳固,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司马光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他不能抨击汉祖,就在韩信身上找茬,说其死有余辜,杀得理所当然。

        柏杨更有意思,大骂司马光只知对积极进取者冷嘲热讽,让社会越来越缺乏正义感和道德勇气,在明哲保身的哲学引导下,养成一种神经质的恐惧。

      • 家园 跟我的第一感一样
      • 家园 评得太好了。

        韩信是在汉初,刘邦本是一介亭长,其权威尚不够深入人心,在韩信眼里的刘邦,大概就和彭总眼里的主席相去不远,并不觉的真的是那么神圣。到了汉末,诸葛孔明对汉室的远房分枝昭烈皇帝和后主,根本连讨封个什么“公”的想法都没有过。这时的皇权已经不可侵犯了,除非决心像曹操董卓那样。

        每当看到一份平实谦卑小心的奏章后面的“死罪死罪”时,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实际上韩信讨封齐王,还是把刘邦当作皇帝看的,尽管刘邦那个时候还是汉王,不然哪有王封王的道理?项羽也是自己给自己弄了个“霸王”才分封诸侯的。所以并不是分庭抗礼的意思。

      • 家园 aok兄的这篇评论也该加精。

        公允之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