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 我记忆中的88前后(一) -- 忘情

共:💬472 🌺68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宝,速来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金色阳光很有耐心,说的也有道理。

                            • 家园 现在的宝是紧俏货,你运气好啊。

                              我这两天也得了两宝,给我宝的同学也不通报一声,我都不知道怎么来的。

                        • 家园 抽的都是红塔山,上的都是大馆子

                          二十出头的小孩子,用一次冒险获得了政府的让步,自信心还不膨胀上天? 八方来钱支持,吃个小灶,抽个根红塔山你们还要说三道四。他们用脑袋冒险的时候有几个人会支持他们呢?还有更惊人的传言呢。其实这些都是小事情。重要的是他们的行动,而不时他们在行动中吃什么,怎么吃。他们就是象支援军战士一样吃雪加炒面也改变不了政府对他们行为的评定。

                      • 家园 如果发生在南昌,估计他们也是吃个炒河粉了事。

                        可那是发生在北京。

                        你的吃方便面和炒河粉,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也算是大吃大喝了。

                        在8平方差不多的时候,新民晚报上有个文章讲留美学生的,他们的早餐是牛奶、面包,尽管他们穷的很,但是美国的早餐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能说那些留学生奢侈的大吃大喝吗?

                        你可以用“在我眼里”加在“大吃大喝”前面,但你原文中没有,而是一种客观描述的语气。

                        90年代的时候,你们已经要交学费了,我不知道你每年要交多少,我记得89年那一届是第一批开始要交学费的,每年200元,如果200元给学生作零用,每个月有20元,那你的伙食可以改善不少。

                        我们那时候不用交学费,每个月的物价补贴是18元,每年还能省下大概100斤粮票,粮票可以换钱,88、89年的时候,1斤上海粮票可以换3毛左右吧(大约),85、86年的时候可以换多点,后来越来越不值钱,如果是全国粮票,那么价钱大概可以翻番。

                        我不富裕,算中等吧,我也不是天天那样吃,偶尔而已,写出来只是为了说明吃喝的费用标准,你也别跟我说你大学四年从没进过饭馆吃饭,你应该知道家常菜一顿饭钱大约是多少。

                        你们还知道吃夜宵,我们晚上通常不怎么吃东西,没有夜宵的概念,11点左右就熄灯睡觉了,偶尔晚上9、10点的时候去买个面包吃,或者去食堂买个包子吃,或者出校门,吃马路边上的柴爿馄饨,89年的时候大概是3毛一两吧,这样的所谓吃夜宵,平均下来,一周都难得有一次。

                        你说的那个方便面我们也吃,那个方便面在粮米店买,一块一块圆的,咖啡色,没有包装,是称的,按重量来计价,有包装的方便面在商店里买,黄色,无味,而那方便面是把味道做在面条里了,很香,我们都很喜欢吃,干吃为多,我现在想不起来那方便面叫什么名字了。

                        跑个题,我们同学中最富裕的一个,是个南昌人。

                        • 家园 您的逻辑可真雷人

                          我写的东西叫《我记忆中的88前后》,又不是写《金色阳光眼中的88前后》,难不成这个所谓的客观标准得依您的标准而标准?

                          客观描述?02年时我们客运公司节省开支,每顿上级领导的招待饭标准从两万减到了一万,办公室主任成天愁眉苦脸说这饭没法吃,太寒酸,拿不出手。这是客观事实吗?

                          事实上我们的学费每年100元,交了这钱生活更困难些了,您不能说如果不交的话你们也就能如何如何之类的。

                          您们一年能省出那么多粮票,看来肚里油水的确多,我们那时饭量极大,粮票很少有够用的时候。

                          之所以有人吃宵夜,那是因为课业重,晚上还上正课,还安排试验,晚饭那点东西一下子就消化光了。扛不住的就拿那种方便面饼当宵夜吃。

                          不好意思地告诉你,大学四年我仅有几次去路边摊吃炒粉,大部分还是同学请客。下饭馆?您别吓着我。我平生第一回下饭馆是在参加工作后的96年,用的是公款。

                          您的回复给我的印象就是“何不食肉糜”,什么天下闹饥荒,什么没饭吃,那绝对不是客观事实,看,我的餐桌上就有肉丸子,这就是客观事实。

                          • 家园 你这是什么逻辑?

                            我要你以我的眼光描述了吗?我只是质疑你的眼光不适用北京的情况,你说是在你的眼里如何如何,你记忆中的事情,难道就不能别人质疑吗?你以一种貌似客观的描述来歪曲事实,想夹带什么私货?

                            你现在的口气:

                            事实上我们的学费每年100元,交了这钱生活更困难些了,您不能说如果不交的话你们也就能如何如何之类的。

                            我不知道这100元对你是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90年上大学时每月国家给的伙食补贴只有9元,我每天三餐总计就花一块四,食堂里最贵的菜是大排,八毛一份,我每月也许能咬牙吃上一回。

                            但是我至少知道,每个月多10元,你每个月不用咬牙就能吃上12.5回大排。

                            粮票的问题,因为每年有3个月的假期是在家里吃的,粮票就省下来了,如果你在家里吃也没有油水,你家粮食也不够吃,那样的话,到90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都已经吹了10几年了,还把你们南昌那地方给遗漏了,没吹到,就太不象话了。

                            你说没进过饭馆那就没进过吧,你连校内的小餐厅都没进过,你吃不起,你很穷,都快闹饥荒,没饭吃了,好吧,我接受,但是你不必把我打成食肉糜者,别企图用这样的手段来占领道德制高点,那是徒劳的。

                            我大学的同班同学中,2个最穷的同学,一个是湖南的,一个是江西的,两人的老家离的很近,在两省交界处,他们每学期开学的时候,都只带几十块钱来,要用一个学期,而他们俩也都下过饭馆,因为我们聚餐的时候有时会叫上他们,他们不用出或者少出点,而那个最富的南昌人,基本上他出的最多。

                            而学校也有聚餐,最后还有一顿散伙宴,难道你们连散伙宴都没有?

                            我对你没有下过饭馆不能理解,显然跟食不食肉糜无关。而对你没有下过饭馆,除了你说的穷,别人还会不会有别的什么印象呢?

                            • 家园 又有一宝

                              总的来说,这里的出宝率不多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您眼中的就是客观事实

                              别人的就不是,就是夹带私货。按这逻辑完全也可以用在您身上,尤其当年您是参与者之一。

                              您在家里吃饭就不用粮票?粮票可是到了93年才彻底取消的。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全国各地照样有人讨饭,照样有人在赤贫线以下,国家公布的数字是三千万,太不象话了。

                              作为当年的当事人,您的反应我可以理解,但您再怎么样也是徒劳的,各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压死骆驼的稻草是一根一根加上去的。看看跟贴吧,大家是何观感,你再怎么着也是白费劲。还是省省吧。

                              您既然是从大学里出来的,那当然知道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这句话,这话指的什么,您应该很清楚吧。它说的就是从贫困地区来的学生一进城,面对花花世界就大变样,按当年一些老辈的讲法就是变修了。这些穷学生怕别人看不起,在吃穿用度方面反而比中等经济条件的学生出手阔,直接向富裕同学看齐。具体到你们上海,上海人挺势利眼的,出了上海市区,哪怕是别的城市来的也一律叫阿香。在这种环境下从贫困地区来的学生为了所谓的自尊,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的事太多了,不难理解。至于钱从哪来,有人死榨家里,有人去傍,有人千方百计开拓财源,不一而足。

                              很抱歉,当年我们还真没有散伙宴。大家一致要求将班费余额平均分了。我们毕业的时候已经开始双向选择了,但你要是出省那就得先交六千块出省费,你从哪里来不回哪里去,而是想留在其他城市的话,那就得根据这两地的贫富差距上交代培费,否则的话档案你拿不走,派遣证不给你开。

                              • 家园 大家一致要求将班费余额平均分了。

                                这句很有喜感……

                              • 家园 一年土二年洋这种倒是见过

                                当时感觉有点象包氏父子的现代版。

                                至于客观事实啊,每个人感受到的多少还是会有区别的吧。

                              • 家园 你眼中的客观事实跟实际情况符合吗?

                                你们没有散伙宴,你们学校太抠门了,我们的散伙宴是学校安排的,学校出钱,各个系轮流在校内餐厅吃,系里老师也来,有的老师四年之内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既然你从来没有下过馆子,那你有什么资格反对我说的“他们没有大吃大喝”呢?

                                你们很穷,穷的都要把南昌跟老少边穷地区放一个水平上说事了,穷的都每天只有一块四伙食费、夜宵只能吃方便面了,穷的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了,别以为穷的学生我们没见过,倒是要问问你,穷的学生你见过吗?穷的到秋天了还只有一件破军装、没有毛衣的学生你见过吗?你家里是困难,可比你穷的学生的贫困程度比你厉害多了,你们家好歹每月还有固定收入,那些山区来的学生,人家可是每个学期开学就带了几十块钱来,还要用一学期呢,还是在上海,我也没见他们自怨自艾,生怕别人看不起,他们跟我们相处挺坦然的。

                                粮票问题,我进中学以后,每个月有7斤的粮票由学校发,粮米证上的定量是28斤,这样每月的定量就是35斤,跟大人一样。我每个月发的7斤粮票从来不上交,都跟农民工换成零花钱了,这是我们同学当中的普遍情况,读大学以后,寒暑假在家里吃,家里也没有发生缺粮票的情况。寒暑假的粮票都是放假回来发的,对放假在家有什么意义?再说了,上海粮票能在外地用吗?

                                粮票是94年取消的,我记得我家里多余下来的粮票在93年突击换了一批塑料脸盆之类的东西,而那时候换已经晚了,粮票贬值的厉害,价值只有几年前的1/2---1/3,但是有的换总比作废强,那些塑料脸盆之类的东西至今还没用完,还在我家老房子里堆着。

                                你理解?你理解的了吗?你的文字通篇不过是某些文件的翻版,与其说是你眼中的88,还不如改名叫《我学习〈50天的回顾与反思〉的心得体会》来的更合适一点,你说的那些东西20年前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了,我们对其中的疑问有很多,你了解吗?你不了解,你理解的了吗?

                                这就开始拉人头虚张声势了?你多此一举了,你背后有只大老虎在保护你,我不能把你怎么样的。

                                如果你身后没有那只老虎的话,对你的批驳就不会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吃喝问题了,也不会仅仅只有我等几个人反驳你了。

                                如果你有理,还在乎人多人少吗?敢情回帖你是选择性的看的啊?反对你的声音你一概不看的?

                                我确实该省省,这次一不小心浪费了一下,我身后没有老虎撑腰,前面还有个老虎瞪着我,我敢不省吗?

                                我发过主贴谈这个话题吗?这还不够省?这次河里有号召别发贴谈这个话题,可你还是发了,最该省省的应该是你吧?

                                你对贫困学生和上海人的评价不客观,是“你眼里的”偏见,“我眼里的”不是这样的,我眼里的“你眼里的”偏见是极端情况,少之又少,用8平方时期流行的官方语言来说,是“极少数极少数”。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

                                你这句话我知道, 但是没往心里去,因为我在身边没见到“忘了爹和娘”这样的情况。我就奇了怪了,咋这样的丑陋面总让你碰到了呢?

                                我见到的贫困学生,没有“死榨家里”和“傍”人的,有开拓财源的,比如那个南昌人,我提到的另外2个贫困学生是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们确实是刚进学校时土,但第一个学期就开始“洋”了,因为秋天来临时没什么衣服,申请了特殊困难补助,买了御寒的衣被,买的衣服就是跟上海普通人穿的一样的那种夹克衫,买了件毛衣,买了个枕头还是海绵的,比别的同学用的都好,因为只有这样的选择,没别的选择了。

                                贫困学生有榨铁路的,就是逃票,开学以后听他们讲逃票经历也是一大乐事,有个湖北同学比较惊心动魄,被乘警抓住,下一个停靠站赶了下去,他从后面再溜上来,开车以后又被发现,就给铐在了餐车里,如是者三,才回到学校。

                                但是他们都没忘了爹和娘,10几年前就把父母接到城里住了。

                                这些穷学生怕别人看不起,在吃穿用度方面反而比中等经济条件的学生出手阔,直接向富裕同学看齐。具体到你们上海,上海人挺势利眼的,出了上海市区,哪怕是别的城市来的也一律叫阿香。在这种环境下从贫困地区来的学生为了所谓的自尊,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的事太多了,不难理解。

                                我们那时候比阔绰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补助是一大经济来源,补助是要评议的,如果你“阔”了,某个同学一举报,你立马就没了补助,或补助减额。装穷倒是有的,有个上海同学,家里住的是洋房,80年代的洋房,他爷爷留下来的,他为了申请5元钱/月的补助,挖空心思说自己已经过继给了伯母,而他伯母的收入跟他一平均正好可以申请到5元/月的补助,被老师识破,他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不装穷了,经常带些巧克力等零食来吃,结果屡屡被我们共享,于是他就跟我们一样“穷”了。

                                在80年代的大学男生寝室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均贫富、分浮财是主流风气,“小包”这样的情况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包”出现,以致最后出现了马家爵,那是符合你的描述的,但是80年代不是这样。

                                你所说的上海人形象是极少数极少数,不具代表性。

                                8平方期间,上海选出来的领头的,很多都是上海人,大多数班级选举产生的班长也都是上海人,如果上海人都象你所说的那样不堪,我们会选他们吗?

                                我们班的上海同学有优越感,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歧视外地人,跟我们玩的都挺好。上海同学的床位,一到周末往往成了外地同学老乡的住处。有一天晚上,我寝室一同学有两个中学同学从外地过来玩,要借住,两个上海同学二话不说把床位让了出来,自己回家住。至于“阿乡”,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乡下”更多的是个地理概念,而非歧视性的名词,因为上海毕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 家园 不知道在这里为什么送不了花

                                  看来是同龄人,不过呢,那些过往我说不了你这么好。

                                  我想找个“忘情”可能没有那么大年龄。看第一节,还拿自己中学的时候那些反叛情节当个宝,估计也就20多岁的样子。过了30岁,还这个样子,至少我是无法理解。

                                • 家园 关于上海人如何如何,大家自有公论

                                  关于这个话题,为了回避一些雷区,本人只能很小心地避开,因此根本无法尽兴写。

                                  当年我们的粮食定量就是28斤,通过户口本领,没出现象您那样多领7斤的事。现在我肯定吃不了那么多,但当年肚内无油,28斤并不怎么够。这是一个起码的常识问题吧?

                                  关于极少数极少数的问题,那是你自己认为,但你只能代表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大可以开投票贴试试。

                                  关于忘了爹和娘,您偷换了概念,10几年前就把父母接到城里和在校期间不体晾父母为攀比而榨家里完全不是一码事。

                                  关于学校里的林林总总,你大可以另开一贴,你说你没见到就意味着那些事不存在?好雷人哟。

                                  关于贫富,我客观地列出90年代我们那些人的伙食情况,只是告诉大家当年的情况,您认为您平时的生活水平高,那不叫大吃大喝那是您的事。我认为按当时的情况那叫大吃大喝那是我的事。88虽然敏感,但这个话题应该不至于,您可以另开一贴发动大家讨论一下

                                  关于您说的大老虎的问题,您好悲情呀。那当局还不至于伸手管到国外吧,请告诉我那批人出去后有新人加入吗?在海外华侨,华人里的观感如何?支持率有多高?为什么有不成器的东西又跑回国内了?怎么?国外也有大老虎?那些人的所做所为在那里摆着,这二十年来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实也摆在那里,没有大老虎也甭再想忽悠百姓了。省省吧

                                  • 家园 当年我们的粮食定量就是28斤,通过户口本领

                                    你的户口木有迁到学校里么? 不会你们学校克扣你门的口粮把? 每个大学生35斤大米是国家定的。好多女同学吃不掉就拿来匀给象忘情这样的吃不饱肚的男同学。那时的很多爱情是从给饭票开始。显然忘情木有得到多情赣女的饭票爱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