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金融定量分析的习题解答开源运动:序 -- 厚积薄发

共:💬266 🌺19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献给厚大一个好玩的

        汴京大学学生会资助的,据说快出来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2MDY4NzUy.html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262027/

      • 家园 善哉,上大学时被同济版的高数弄得信心全无,诚如兄台所言

        国内的数学教学偏重教技巧,至于为什么恐怕教的老师也不清楚。

        原来挺喜欢数学的,但被这种教法弄得对数学既无信心也无兴趣了。

        如今兴趣重燃,按兄台的介绍,空闲时再来学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充满了美的学问,真学进去了,乐趣无穷。

      • 家园 收藏起来
      • 家园 傅立叶开始推销积分和级数理论的时候

        是很不召数学家待见的。评价就是“瞎搞”,“没数学根据”。很久很久以后那个谁搞了一套啥新的积分理论,才从数学角度通过了。

        这个比较有名。根据这个,我猜傅立叶理论就是凑出来的,不过我没有去找他开始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凑的。

      • 家园 【讨论】花顶! 痛恨传统数学教育方式!

        从小到大觉得中国的数学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只是告诉你是什么,不教你为什么和有什么用,一个个定理如神仙一般从天降临,(大概和俺不是神仙的料子有关)

        有些东东俺是过了若干年后才恍然大悟的

        俺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

        初等数学里的 自然对数e,

        人人都知道2.71828,有多少人知道为啥是这个值,它的(物理)意义在哪里么?

        线性代数里讲的矩阵的特征值本质是什么?在其他学科有其对应的物理含义么,请举三个具体应用的例子

        俺觉得最理想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和数学史结合起来,先将问题提出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把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步步讲清楚, 最后能结合其他学科讲几个具体应用的例子。

        国内不是没有好书,张先生的数学分析新讲确实很好,龚升写的微积分五讲系列也非常好,但是总体来说比国外的教材差的不是一点:

        美国本科生的教材: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是经典中的经典,张的数学分析新讲很有可能是受其启发。

        线性代数: David Lay的线性代数及其应用,详细的讲解了每个公式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代数和几何意义,

        更难得的是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是举实用中的例子,包括经济学、计算机图形学、

        飞机设计、空间运动、动力系统等等。相比较之下,国内的线性代数教材像数学手册

        spivak 另有一本微积分也是非常的经典,而且有习题解答,国外有人评价此书应改名为“Introduction to the beauty of Real Analysis”个人认为应该是本科教学首选。

        • 家园 说几句不同意见。

          Rudin 的数学分析我读过,我个人认为不如张先生的书。张先生的教材更多的是受欧洲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的影响,包括法国的(例如古尔沙)、德国的(例如科朗)、俄国/苏联的(例如菲赫金戈尔茨)、英国的(例如 Watson & Whittaker)。归根溯源的话,甚至可以追溯到欧拉的《无穷小分析导引》。

          Rudin 的书很好,概念和证明都很清晰,书末的斯蒂尔吉斯积分也很出彩。但他的书的问题是“太干净”,这一点在他的《实分析与复分析》和《泛函分析》里都有体现。“只是告诉你是什么,不教你为什么和有什么用,一个个定理如神仙一般从天降临”,用来形容他的《实分析与复分析》反而有些合适。

          相比之下,周民强的《实变函数》虽然观点有些低,但恰好可以让学生通过干“脏活”,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一旦学生接触了测度论和泛函分析,把高观点融入“脏活”之后,可以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David Lay 的书我没有读过,有空了会翻翻的。线性代数至少有四种学习的角度,其中比较注重应用的有 Peter Lax 的《Linear Algebra》。这本书的习题解答我已经大致完成,等我把数值线性代数的一本习题解答准备妥当,会一并发出,题目参照孔乙己,就叫“线性代数的四种学法”。 不过和孔乙己不同,我会说明这四种学法的用处。

          你对国内数学教育的批评我基本同意,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数学教科书写成了烹饪书(cook book)。这一点在数学物理方法的教育中尤其明显。

          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写书人的功力不到家的缘故。自己没有从直观上吃透,没有把某一专题和其他科学的横向联系吃透,如何向学生“多快好省”地传授?而这又归根溯源到现代自然科学在我们中国扎根的时间很短,该形成的学术传统还没有形成的缘故。所以我对文革打断这个积累过程深以为憾。

          其实中国的教科书也不是都不好,外国的教科书也不是都好。关键是学术传统是否建立。例如测度论和现代半鞅理论,我以为严加安先生的中文教科书最好。我个人揣测,可能是因为严加安真正继承了法国概率学派、尤其是 Paul Andre Meyer 的学术精髓的原因。周末我会写一个关于随机微分方程的帖子,作更详细的介绍。

          另外王竹溪、郭敦仁的《特殊函数论》国外评价也很高,亚马逊有书评将之比作数学物理方法参考书的女王(国王是 Watson & Whittaker)。据说此书也是杨振宁的最爱。

          自然对数的物理意义应该是与放射性原子的衰变有关,因为指数分布是泊松过程跳跃间隔时间的概率分布,而泊松分布又来自于二项分布取极限。

          特征值的物理意义,我只确切知道一个小振动的固有频率,还有一个大概知道的就是特征值的变分刻画在量子力学里有用。其他就一无所知了,惭愧。

          我们今天的痛苦,有大半是前几代人的积累不够造成的。如果我们继续苟且,我们的后代依然会有我们今天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通宝推:崇山彩云,乾道学派,
        • 家园 这似乎是国内教育的通病与积弊
      • 家园 你应该也是一院出来的吧

        方企勤,沈燮昌,廖可人,李正元还在我的书架上,

        不知你是否已在金融行业,很多师兄师弟去了GS,LB,CS,中投中金等等。前几年华尔街是给了理工科PhD很多工作机会,不过金融危机以后,这个job market是不是会开始走下坡路?前两年形势据说很坏,不知现在怎么样。

        对于数学分析书,我的favorite是卓里奇的那一套,一方面有很多力学物理中的应用,一方面观点比较现代,比方说,把导数解释为线性变换,这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广到高维,乃至一般流形等等。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写的书眼界还是不够宽。当然,这一套书对非数学专业似乎不太合适。

        • 家园 卓里奇的书,我们试图用过,很难讲是否成功

          我上本科的时候老师就是《数学分析新讲》,卓里奇和一些材料混编着讲。如果讲到卓里奇的部分,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记笔记,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下课后背笔记。多年以后感觉,卓里奇的书,对于刚从中国高中上来的学生,跨度实在太大了,同班状元榜眼成群,学别的课程非常出彩,在这个时候表现倒是很一致。

          对于高年级学生重温数学体系倒是很好。

          • 家园 我也有同样担心。

            卓里奇的书对于数学上早熟的聪明人是合适的,但当时我们全年级一百五十多人,我觉得可以不太费力地就接收俄式体系教育的不会超过十个,我肯定是不在这十个人中的。

            我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看书评,读到大家对朗道九卷物理学讲义的评论,一般分为两派。一派赞不绝口,说这才是讲授物理学的王道,另一派则警告说不太适合初学者。甚至有在东欧受过物理教育的人说,“我就是从朗道九卷学会的物理学,但我更欣赏美国教材的讲法”。

            这实际涉及到对科学发展的唯物史观的问题。我觉得对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从难到易逐步提高认识才好。

            我承认我不是聪明人,我的学生也大都是普通人。能够在大一就理解欣赏卓里奇教材的人,应该是比较聪明的。所以我说acmuser“博学聪颖”。

            归根结底,我这个帖子是写给普通人的,所以还是《数学分析新讲》更切合中国目前数学教育水平的实际。

            大一学解析几何,上课老师一上来就试图用群变换的角度给出统一处理,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晕菜了--诚如君言,我们中学的教育不足以支撑这种跳跃,呵呵。

        • 家园 我不在投行,具体情况不清楚。

          不过据在高盛的朋友说,他们最近招了不少人。市场总体在回暖,但几年前那样火爆暴利的时代应该在几十年内不会再出现了。

          卓里奇那套书我以前没有读过,看了你的帖子后去当当看了一下,的确很好。其中B.H.阿诺德的评论就是我在上面的帖子里试图说的。我有古尔沙的三卷本分析教程,知道数学分析教育曾经是如何的精彩。

          总体说来,那一系列《俄罗斯数学教材选译》都非常的好,尤其适合有一定数学成熟度的人阅读学习。我本科教育的一大缺憾就是没有学好物理,这是和我们的本科数学物理教育分家密不可分的--兄台当知数学系曾经叫做数学力学系。

          看到那一系列俄罗斯教材,感觉自己确实落后了。时代在变,新陈代谢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不过考虑到中国数学教育水平的现状,那套俄国教材适合聪明的数学尖子学习,却未必适合普通理工科学生阅读。所以我们做做科普工作,还是有发挥余热的地方的。

          兄台看来是圈内人,并且博学聪颖,以后还请多多指教了。

          • 家园 数学物理教育应该是不分家的

            比方说我博士学校的本科生(理工),前两年就只有数学物理大类和化学生物大类两种。国内似乎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不知道这些年搞的理科班怎么样。

            其实我喜欢卓里奇的书,主要是因为个人兴趣喜欢物理,而且当年也不过是囫囵吞枣而已。古尔沙我不知道,英文怎么说?

            "博学聪颖"云云愧不敢当,而且我觉得做数学其实是笨一点好,

            圈内应该算是,指教不敢当,互相学习吧,当然现在是我在学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