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五 风动、幡动和心动 -- 任爱杰

共:💬42 🌺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五 风动、幡动和心动

    前四篇

    任爱杰:【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一 因果和六祖公案

    任爱杰: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二 六祖公案真相如何?

    任爱杰:【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三 佛本是道

    任爱杰:【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四 印第安人的因果

    差不多写在一年半之前。写第四篇的时候跑题了,现在继续谈辩证法。

    禅宗有个很有名的公案:

    话说惠能逃跑后(按:我不太信这个传说,分析详见前第一、二篇),混迹在猎人队中十五年。一日忽然觉得自己应当是弘扬佛法的,老是这样逃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于是就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解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经幡,两个和尚在争辩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车轱辘话说个没完。惠能在旁边听不下去了,于是上前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于是一众大惊,印宗将其延至上席。详细探讨,发现惠能水平极高。再问身世,这才发现其衣钵传人的身份,于是将其尊为上师。

    这段公案是否就是历史事实,我们也无从知晓。不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在文化快餐盛行的今天倒也是流传广泛。无数穿越小说的主角们为了装深沉,也经常把这句话拿出来忽悠大众,于是书中的众 MM 无不倾倒。

    问题是,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众人听了这话立刻就把惠能捧了起来?惠能当然不是穿越众的一员。僧人们的性取向当然也没有问题。为什么听了这话,立刻大惊呢?

    这里首先要看两位僧人在辩论什么?

    一般的翻译,往往把“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译为“当时有风吹动经幡,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两人争辩不停。”

    这样的翻译当然没错。但却没有体现出两人到底在作何辩论?风吹幡动符合一般人的常识,简化为风动也没啥不对。那么第二个和尚在说啥呢?有何可争得呢?

    风吹柔软的经幡当然能吹动。但如果经幡是铁做的呢?风还能吹动吗?还能随风飘扬吗?可见经幡能被吹动必须要有柔软这个特性。也就是说经幡本身的特点是决定因素,风不是决定因素。

    但是反过来想的话,如果风力不够大呢?呼一口气也是风。但这样的风最多能够吹落桌上的小纸片,要吹动一面大幡恐怕就不行了。所以风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吧?

    当然,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是否就更完美一点了呢?在一般人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而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其实已经不在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而是想要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了。

    问题是,佛教,尤其是禅宗,有个很玄的理论。禅宗赖以起家的《金刚经》里认为,通过表现来描述事物是不可能的。前面说过,《金刚经》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实质,表象和名称之间的关系。一件事物往往有各种表象和名称。但表象最多只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非事物的全部。而即使描述了事物的所有表象,也不一定能够描述事物的本质。一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可不一定就是佛祖;骑白马的可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鸟人。至于名称则更在表象之外。佛祖有各种称号(世尊,如来等等),但哪个也不是本质。换一个名称也是一样。或者说东西是一样的,叫法尽可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呢?《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又说即不能执著,也不能执著于“不执著”。这样,人才能不受表象的蒙蔽而认清大道。

    也就是说,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没有主见。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极其微妙,即使是高僧大德也难以做到。或者做到一时很容易,做到一辈子就难了。

    解决的方法也有,就是要求不要受到事物表象的诱惑。被表象诱惑,就容易陷入执著。在惠能看来,那两位僧人其实就是陷入了执著的迷障中。

    距离地球十万光年的恒星爆炸了,您觉得有点兴趣,但有必要执著于恒星爆炸的新闻吗?

    潮涨潮落,云卷云舒,您觉得有必要斤斤计较吗?

    然而关心则乱,有了名利关系则乱。苏大学士平时标榜“八风吹不动”,然而人家佛印在他的诗偈上题了“放屁”二字就立刻冲过江去责问。呵呵,如果真是“八风吹不动”,又怎能“一屁过江来”?

    名缰利索,迷人本性。那两位僧人之辩论“风动还是幡动”所为何来?无非名利而已。当然,这里的名未必就是世俗之名,这里的利也有可能是物理学的进一步提高。但在惠仁看来,这些都是皮相,都扰乱人的本心。所以惠能说“仁者心动”,也就是指出他们再辩下去就要离佛法大道越来越远而已。

    这里惠能说“心动”还是指两个僧人执著表象。但到了王阳明那里,却又把“心动”进一步发扬。《传习录》中说: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话其实直接承接发扬了惠能的“心动”。风动、幡动都是要靠感觉才能知道的。而如果对这个现象不感兴趣,那么这个现象对人来说又和不存在有何两样呢?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风动也好,幡动也好,如果你对此不感兴趣,风云变幻于你何有哉?而花开花落,你本无知。待见到了花开花落,这一部分的世界才对你展开。

    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感兴趣,进而感受。也就是说,你是否“心动”了?

    那么,你今天心动了吗?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 通宝推:肥狐,leqi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补充几个关于“心动”的例子

      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是心动更为本质。外界的一切变化,都要被人感知才会呈现并被思考:

      1.据说,西班牙人初次登上美洲时,当地土著部落热情的接待了他们。但是部落的酋长却有一事迷惑不解,天天跑到海边沉思。原来他一直觉得海边有某种东西,但他看不到。沉思多日后,终于“顿悟”了——原来海边停着来访者的大船,而他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大脑无法理解的事物,我们往往是无法感知的。一般的认识论观点是相反的,认为要先感知才能理解。我认为所谓的理解是:大脑内在印象和外在现象的统一。那么当客观事物完全超越了你的理解范围时,往往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

      2.心理学上有“似动现象”,以下是百度词条的解释: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距离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人们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韦特海默解释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似动主要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这些物理参数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科尔特定律来表示:

        ①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和空间距离成正比;

        ②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

        ③当强度不变时,时距与空间距离成正比。

        有人认为,对似动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刺激的时距,而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如a、b两个刺激,a呈现100毫秒或更长一些,那么在a、b之间根本没有时距时,也能知觉到最好的运动。

      似动现象说明了“心动”相对于外在运动的独立性,是电影能够实现的真正理论基础,所谓的视觉暂留是不全面的。

    • 家园 就是老子说的“名可名非常名”吧?

      【佛教,尤其是禅宗,有个很玄的理论。禅宗赖以起家的《金刚经》里认为,通过表现来描述事物是不可能的。前面说过,《金刚经》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实质,表象和名称之间的关系。一件事物往往有各种表象和名称。但表象最多只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非事物的全部。而即使描述了事物的所有表象,也不一定能够描述事物的本质。一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可不一定就是佛祖;骑白马的可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鸟人。至于名称则更在表象之外。佛祖有各种称号(世尊,如来等等),但哪个也不是本质。换一个名称也是一样。或者说东西是一样的,叫法尽可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呢?《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又说即不能执著,也不能执著于“不执著”。这样,人才能不受表象的蒙蔽而认清大道。】

      报告,我心动了 :))

      前一阵子跟人家议论道德经, 讲了阿原对“名”的理解,如下。

      名:界定概念,大概就是非得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吧。这里俺把“有名万物之母”的“名”,理解为感知/认知。因为前头半句说“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我想,说的是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心动)

      很久很久的后来,有德国人姓尼采的说过:因为我们发现世界上的树叶都不一样,于是有了“树叶”这个概念。可算作是对上面这句的解释了。

    • 家园 好文章,但似乎非此意

      名象辨证,当然是很好的哲学,但禅宗恐怕大大超过这个境界。

      禅师的真修行是在用心上下功夫,楼下九霄的说法,似乎相近。我的猜测,是六祖在把对“色蕴”的观察拿出来和人印证。一拿出来,识货的立见高明。

      • 家园 你这个理解靠谱。但是九霄的说法是错的。

        慧能达到的境界是主客体合一。

        因为在这里论禅的人基本都不是修行者,所以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猜测和曲解发生在慧能身上的事情。就像装满陈水的茶杯,怎么样都再接受不了真水。如果想让这些人知道真相,你要抛弃你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停止你的逻辑思维,虚下心来,由已经悟道的老师给你灌顶传授。素质好的当时可以证道,一般人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某人就属于这种人,灌顶三次,修了十年,才得证一点点真知。)

        那些听法的僧人与我们不同,他们有一定的修行基础,只是没有人给他们进一步指明窍门在那里,所以当慧能把真知拿出来和他们一印证,“识货”的一下就受到内在的震动,虽然当时不见得马上得证,但是比原来盲人摸象进步了一大步。所以说明师就像明灯,照亮你黑暗而矛盾的求真之路。

        我推荐看这个帖子: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351

        通宝推:煮酒正熟,
    • 家园 心动了,但是没有宝不能推,花
    • 家园 『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没有主见』

      这个总结甚好。

      • 家园 那几个不执着不是这么解的

        算是老任的引申。

        不执着,是因为执着了,就着相,相是色,不是空。

        • 家园 那就是说,也不必执着于“心动”

          它可以是心动,也可以是风动,也可以是幡动。是这样么?

          这样理解,我感觉比单纯的“心动”说还要开阔一些。

          我对主帖里两个和尚为什么要争论“风动”,“幡动”很感兴趣。也许是他们的日常训练,也许是偶有感悟,也许什么原因都没有。

          • 家园 对。慧能就是说风动,幡动都是因为心动了。而禅讲求

            脱离事物的表象,直接去感受(悟,顿悟)其本源。看到幡在动,这个是表象,风动是引起幡动的一个原因,幡能(被吹)动也是幡动的一个原因;至于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既是风动也是幡动(这个是表象),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观察的人的心执着于表象,随着表象(的不同)动了。

          • 家园 事情发生在讲经的时候

            讲得是涅磐经。涅磐经据称是释迦牟尼去世前最后一次讲经。他把他几十年传教的东西又梳理了一次。这个风动,幡动,我认为应该就是课堂讨论。也许在讨论因缘,因果这些东西。

            这里的心动,是慧能在表述一个佛教系统内的真理。谈不上执着。你考虑的,包括有人考虑的哲学意义,心理学意义,在佛教中只算是世俗谛。慧能说的是真谛。所以那些听经的僧人在听到慧能的话后,才会一众骇然。不是一个层次的啊。

          • 家园 也许两个和尚的争论就像我们现在在这里争论一样。

            一个问题是,心动好不好,应不应该?

            二个问题是纯净的心、躁动的心和不动的心是不是一回事?

    • 家园 任兄虽长篇论述,恐怕也没有触及实质

      慧能主要还是强调意识第一性,而把客观存在一棍子打死。

      这事就这么简单。

      • 家园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信乎?不信乎?

        什么叫客观,所谓的客观,也不过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在脑海里的投影

        其实,可以证明的就一句(在某种意义上):“我思故我在”,其他的事物有办法证明:是实有的还是幻想的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