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苦难是有表象与本质的

                上山下乡的艰苦来源于当时中国贫困的实际,而不是上山下乡本身。艰苦就像必须吃完的苦蛋糕(原谅我这样的比喻),没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帮着吃,农民就要吃的更多。俺的评价是:上山下乡是一个伟大事业,但是一个艰苦现实前不得已而为之的伟大事业,参与其中的人的贡献,即使仅仅是起到增加被剪刀差的基数、减少输血的作用,也是应该被记住和感谢的。

                父辈们对过去的经历有很多的怨言不提是很正常,但我知道他们总的看法。

                另外,您提到“持续地运用法律而不是靠运动”。运动,特别是像文革这样的激烈运动俺也不赞成,继续走钢丝和和谐或许才是好办法。但是,平心的说,您真的相信“持续地运用法律”的作用吗?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几个人懂得越来越技术化的法律条款和法律运作。增加像你我这样的知识分子腾挪的空间罢了。不是说你我有多不堪,而是人性如此。

                厚黑一点读解,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的打扮的更趋于其本质,有的打扮的更加华丽,有的打扮的趋于悲苦。问题是谁更趋近一点?呵呵,我知道,你我有不同的意见。求同存异吧。

                另外,是有很多干部很不堪,但是还是一个比例问题。俺见识的层面算比较多了,但基本上不堪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甚至还有披着狼皮的羊。

                其实,仔细反思一下,有个河友提的相当对,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倾向就是做正确的事、做好事,还要担心被人批判是"装x"。 在这种风气下,有点职位的,不捞点都不好意思,甚至必须吹牛。关系好点的女同事吹成是红颜,红颜吹成是小三,一个小三吹成是7-8个,7-8个吹成是百十个。

                这不是笑话,而是身边经常发生的。其实正气还是在的,只是不敢大声说,怕被笑话,呵呵。很有趣啊。

                最后,干部会说套话,说场面话,这个嘛真不是问题。在俺十多岁的天真年代,俺比较反感。现在不啦。 “会说套话,说场面话”那是岗位基本功!!!理由比较多,说一个主要的吧: 有时候套话并不是我们普通理解的套话,而是好的套话,它比较精确、全面、均衡的反映了政策取向。说大白话可以,但在不同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偏颇的理解。

                不多说了,俺是自费五毛党。TMD,也没人给俺发钱。要停止下河一段时间,借此别过前辈。祝顺利。

                关键词(Tags): #个人精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得相当好啊

                  必须赞一个。

                • 家园 夸一下!

                  能体会到这一层要有智慧的,能说出来有时是需要勇气的。

                  其实不仅是干部,职场里经常是这样的,说话需要politically correct。

                  最后,干部会说套话,说场面话,这个嘛真不是问题。在俺十多岁的天真年代,俺比较反感。现在不啦。 “会说套话,说场面话”那是岗位基本功!!!理由比较多,说一个主要的吧: 有时候套话并不是我们普通理解的套话,而是好的套话,它比较精确、全面、均衡的反映了政策取向。说大白话可以,但在不同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偏颇的理解。

      • 家园

        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理想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同意。可是现在有很多人在否定这个理想,认为它从根上就错了。

      • 家园 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 家园 有点不同意见。

        有人说知青下乡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这是太高看自己了。
        我认为“知青下乡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这肯定是过头话,但可以说知青下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观念。

          大部分地方知青来后一两年会计、小学老师都由知青干了。会计作用不大,小学老师作用很大。

          我所在的那个队,我们去的时候小学汉文老师是个初小毕业生,我们去的第二年他就“失业”了。就是旗(县)中学也是这样,我们队上一位高三学生,我们走后他以招饮事员的名义进了旗中学,后来当了教导处主任。顺便说一句,他的出身不好,老爹是地主成份。

          08年是我们下乡四十周年,有不少知青借此回去看看,最受欢迎的就是在那里当过老师的。我LD所在的队,后来出了三个国家一级演员,我们一起去的人中就有一位当年是他们的小学老师,在一起喝酒时每个人都说过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这类的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老哥你说的对,

          教书育人是一个很崇高的事业。医生救治人的身体,教师哺育人的心灵,我一直觉得这是两个最美好的职业。

          说到知青老师,那当然是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过在我插队的大队,加上临近的一个大队(在我走后合并成一个大队),四五十个知青里前后当过老师的也不过俩三个,百分十的比例都不到。

          也许福建的情况不一样,虽然穷,教育程度可不低,当地的回乡知青不少。

          不过农村的教育状况实在堪忧,这些年我都在支持几个致力于贫困地区教育的组织,希望能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吧。

          说真的,当年要让我去当老师的话,我还真不敢,凭咱们的高小水平,怕误人子弟呀。

          • 家园 当时当老师的比例当然很小,主要还是知青集中,人多。

            基层学校也少,而且头几年对知青的政策也不大对,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主。

              知青大批回城后,剩下的比例就高了。我们大队十二个知青,我走前的三年只有一位知青当了大队小学老师,还是因为她身体比较差,大队也只需要一位汉文教师。我们走后剩下的五个人中(当老师的也走了),有两位到旗中学当了老师,一位到其他公社中学当了老师,还有一位是在我们走以前就当了大队的专职(不参加劳动)赤脚医生。

              其他公社到最后剩下的几个人多数都当了大队或公社的干部,这些人多数在头几年并不显眼。按一位同学的说法:知青集中的地方就不容易出头,因为你显不出来。这位同学与我一起被招到铁路上当工人,他比较早地找机会调到另一个地方,很快就被提拔当科级干部。

              我们被招到铁路上当工人的知青也一样,刚去时大家都在工班劳动,到八0年前后多数调回南京后,剩下的也多数被提拔成干部。这也与八十年代开始注重知识有关,内地去的知青文化水平比当地人要高些。

        • 家园 可能教书倒真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最能做好的事

          影响下一代很重要。

          当然,考白卷还是不要吹嘘的好---河里不是很多说张铁生是英雄的吗?工人做工总出次品,农民撂荒地里不长苗的能不能算英雄?当考生,就说考生的事,不能牵七扯八的。

          呵呵,大哥莫怪,我也跑题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