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打个比方说吧。

              一棵大树,本来可以做梁,做柱盖房子的,结果给当劈柴烧火了,当然不能说一点用处没有,可是这难道不是一个悲剧么?

              知青下乡,对当地有些贡献,但实在有限。真正改变农村面貌的其实是后来的改革,责任制。 没有这个,再多的青年下乡也没用。

              • 家园 要是客观条件只需要4根梁,其他的大树怎么办?

                全搭上去做梁?还是干等着?

    • 家园 可以说她的回忆代表了相当大的一群下乡知青。

        这实际上是个心态问题,在知青中越早下乡的越是象她这样。

        下乡生活中有许多苦难,但在我来说当时的欢乐多于苦难,现在的一些描写知青生活的书,多数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想真正了解知青的人,不要去看那些小说,请找知青的回忆录集看看。

      • 家园 家里几个长辈是一样的看法,

        虽然物质很贫乏,但是精神上跟现在不一样,为此还经常为我们小辈担忧。。。

      • 家园 父母就是知青

          我完全认同“现在的一些描写知青生活的书,多数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没有写出实际的苦难,实际比这还苦。

          知青回忆录?不需要,父母以及他的同辈人讲给我听的故事不少了,有些话甚至严重和TG唱反调。有邢燕子、侯隽,但不是每个人都是邢燕子、侯隽。

          知青群体中成为知青模范、知青干部的是少数人群,1973年6月内蒙古兵团统计,10万名知识青年中,有4459人入党,643人提干。比例分别为1/20和1/155。(何岚、史卫民:《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写真》法律出版社1994)

          当时的欢乐多于苦难,你认为让这些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人中断学习去农村种地是欢乐?那么你为什么要从河套返回南京呢?自找苦吃么?

          再问一句,您安排您的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去河套下乡么?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子女经历一下“欢乐多于苦难”的里程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请勿施于人!

          我父母那辈人有穷困潦倒的,也有家财万贯的,还有跑澳洲当寓公的,他们承认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但这财富的获得是由多少苦难堆出来的,举个例子,参加人身保险后,遇车祸住院能得到一笔财富,谁愿意遇车祸?

        通宝推:飞翔天空,煮酒正熟,acx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得宝

          当时的欢乐多于苦难,你认为让这些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人中断学习去农村种地是欢乐?那么你为什么要从河套返回南京呢?

          [QUOTE][/QUOTE]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你这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

            内蒙古兵团69年8月才成立,1973年6月的统计能说明什么?再说知青的出路不光是入党提干。

            你知道“承认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就足够了。

          • 家园 不要断章取义

            他们承认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但这财富的获得是由多少苦难堆出来的
            你为啥不引用完整?这个财富是被迫以他们的青春换来的!假如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肯定不会选择下乡这条路!

            给你自由选择的权利,你会选择下乡么?

            73年的数据包括了69年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说明更全面!

            知青的出路不光是入党提干,那还有什么?是不是逃回家当个黑户口?

            • 家园 看看这个:

              外链出处

              • 家园 老兄啊,我们这些人说起大话、场面话来

                比那些毛头小子厉害多了。

              • 家园 您能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么?

                1.给你自由选择的权利,你会选择下乡么?

                2.您为啥要离开那么这么有前途的地方回南京呢?

                增加一点东西:

                很多城市知识青年当时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二是极左思想的压力,当时约有15%的兵团战士属于“出身”不好的“可教育好子女”,有的父母是领导干部,所谓的问题还没有结论,有的还被关押、群专、有的挨整致死,有的还戴着各种帽子,使这些战士背着沉重的家庭思想包袱。当年兵团战士的年龄普遍较小,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就是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之下渡过了内蒙兵团的艰苦岁月。

                这就是“财富”的代价!!!!

                不知谁愿意主动用这种代价去换取“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

                • 家园 我是南京文革后第一批下乡中的一个。

                    是不是自愿就不用说了吧?

                    我说的是我们的下乡生活苦难中有欢乐,对我们说来欢乐多于苦难,你能从这里引伸出那里比大城市里还好?

                    绝大部分地方“属于“出身”不好的“可教育好子女”,”的要远远多于15%,就我们队来说这样的知青占了一大半。但这又能怎么样?在农村,对知青的出身远远没有在城市里看重。在我们插队的地方,知青的家庭出身只有公社掌握,大队以下根本不知道,当然我们知青自己互相之间也都很清楚,也没人拿出身说事。

                    你引用的这部分完全是南方报系的风格:

                  使这些战士背着沉重的家庭思想包袱。当年兵团战士的年龄普遍较小,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就是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之下渡过了内蒙兵团的艰苦岁月。
                  这些事情谁也不否认有,但在下乡知青中绝对是少数,象上面的“只有14岁”肯定不超过千分之一,拿少数的事例来代表主流?

                  • 家园 向老前辈致敬!并祝中秋节快乐!
                  • 家园 不要乱扣帽子

                    1.这部分引用还是您提供的材料中的,难道您是南方报系的?

                    2.您自愿不代表别人都自愿,还是那句话,不是人人都是邢燕子;

                    3.你也说了,这种欢乐是苦难中的欢乐,难道必须在苦难中享受欢乐?

                    4.您离开哪里是不是感觉脱离了苦难?难道您认为是苦难,别人就不能认为是苦难?

                    5.同学之间是不会拿出身说事,考学、招工、当兵,哪个不看出身?

                    • 家园 1,我给你看其中的主要部分,人当然会有各种观点。

                      我的同学中也有把下乡看的一片黑暗的,但这在知青中肯定不是主流。

                      2、我什么时候说过人人都自愿下乡的?

                      3、我也从来没说过必须下乡,别乱扣帽子。

                      4、我离开那里根本没有“感觉脱离了苦难”,只是在几种前途中选择了自认为更好的一种,我也从来没有说“别人就不能认为是苦难”,乱扣帽子的还是你。

                      5、我们被招工时就没有看出身,有父亲被镇压的一样走的比别人早。

                        你这猪八戒倒打一耙的本事倒挺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