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也谈国家为什么不能让人民币升值 -- SkyWalkerJ

共:💬36 🌺2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谈国家为什么不能让人民币升值

    今天中午喝了点小酒,斗胆说些不和谐的话。大家看不入眼,就当是醉话好啦。

    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木有事实乱讲道理是不行的,所以这里首先摆事实,既然讲钱的事,就要把中国的钱弄清楚——这就是央行按月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按部门分类)

    一个企业有资产负债表,一个家庭也可以有账本,那么这张表是什么呢?它是全国所有金融机构的债权和债务。看下面的注1:

    本表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汽车金融公司。

    由于现代社会资金来往绝大多数要通过各类金融机构,所以这张表就可以看出,全国各类组织和个人,谁借别人的钱来用,谁把自己的钱借给别人。表的上面一栏“来源方项目”,说的就是谁把自己的钱借给(存入)了银行。下面一栏“运用方项目”说的是谁欠银行的钱(信贷)。这样我们看,截止到2009年底:

    居民户存款余额26.47万亿,贷款余额8.18万亿。城乡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净放债18.29万亿。好大一笔钱哦,不过除以14亿人民,平均每人1.3万,多乎哉不多也。

    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9.76万亿,贷款余额31.79万亿。各企业法人、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净欠债2.03万亿。但是这里要把一个部分单独拿出来说,就是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个东西是我国“官办经济”最典型的产物,名义上是企业(xx城投公司),实际上是承担公共开支项目的政府部门延伸,它们不用说当然是净负债,规模有多大呢?根据中金公司的报告(链接出处),到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含票据)约为7.2万亿元。那么减去这个部分,“其它”企事业单位应该是净放债约5.2万亿。当然还要考虑企业债券,是企业以发行债券而不是贷款方式欠的钱,这个规模也不大,1万亿出头的样子,把它去除也有4万亿以上。

    中央财政的债务是多少呢,到2009年末,国债余额大约是6万亿出一点头,还有一些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券,规模不大,就忽略了。这6万亿里面有企业、个人持有的,也有银行持有的。银行持有的部分,主要是归入下栏(运用方)的第二项“有价证券及投资”。而企业各个人持有的部分不在本表中体现,加上这部分,企业和个人的净放债更多。

    上头的几个数字加一加,我国居民和企业总共净放债超过22万亿。而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净欠债超过13万亿。注意这是很不精确的测算,很多“表外”项目是统计不到的。等等,差很多呢,还有哪项没算?那就要看下栏的第四项——外汇占款19.31万亿。我国的外汇储备全在这里了,还包括了各商业银行持有的外币头寸。所谓的国家外汇储备,就是央行发行人民币(对内债务)买入外汇(对外债权)。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说,什么是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确切地说是对美元升值。由于国际大宗商品(铜、铝、铁矿石、煤炭石油)都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你手里的一块钱能买下更多的商品。我国经济系统的结构一目了然,居民是人民币主要持有者,企业借债放债大致平衡略有盈余,而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持有天量外汇的央行是欠人民币债务的一方。国家如果让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以金银铜铁锡煤炭石油而不是纸票计算,居民手里节余的18万亿多元增值了,而财政欠13万亿多元的债也变得更多了。同样,假如人民币对美元从1:6.8升到1:5,央行的外储可还是2万亿美元,一美分也不会多出来,它还能cover这19.31万亿的外汇占款务吗?(当然后面这一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要央行信用不倒,大家不一起去拿人民币换外汇,也就无所谓账面损失和盈余了。)

    河里陈政委以前有篇著作《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的没钱》。所以国家怎么能让人民币大幅升值,让大家变得更有钱,让财政和国家的银行系统变得更没钱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敢苟同啊。“友来有趣”说的才对

      人民币不能迅速大幅升值的根本原因是出口产业和其中几千万的就业。跟外汇储备关系不大。

      这个才是真原因。

      人民币的印钞机在国家手里吧。政府不会怕人民币太值钱的,大不了多印点儿

    • 家园 人民币的印钞机在国家手里吧。

      人民币的印钞机在国家手里吧。政府不会怕人民币太值钱的,大不了多印点儿。政府每年的税收收入也是人民币,政府卖地收来的也是人民币。人民币不能迅速大幅升值的根本原因是出口产业和其中几千万的就业。跟外汇储备关系不大。

    • 家园 那么,如何解释周小川、易纲等人的分歧?

      周小川反对升值,而易纲主张升值?这跟他们的部门本位主义有关系吗?

    • 家园 对美元升值并不意味着实际购买力的升值

      对美元升值并不意味着实际购买力的升值,看过井大的货币之锚之后,我认为人民币早晚要和美元脱钩,美国负债决定美元长期贬值,因此人民币对美元长期升值趋势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河里大牛无数,能否深入比较一下日本和德国的货币政策,我觉得中国选择的道路应该是德国路线,先谢谢了!

    • 家园 好文,和michael pettis的分析一致

      好文,和michael pettis的分析一致

    • 家园 (续完)人民币升值真正的忧虑在哪里

      大话日本之后,回来谈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十个人有九个首先想到的是出口。事实上,从上面索罗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升值在降低出口制成品利润的同时,也会降低进口原材料的成本。对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对来料加工型出口,如果我们比较本币升值20%的情形和打贸易战征收20%的附加关税的情形,那当然是升值有利。引用温总理刚刚的答记者问:

      在这里我愿意给记者们介绍一个你们不甚熟悉的情况,那就是中国的贸易总量虽然很大,但50%是加工贸易,60%是外企或与外资合作企业的出口贸易。如果有的国家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也无异于打击了你们本国的企业。

      在我面前这张办公桌上,聚酯贴面和清漆里面有很多成分可能来自中东的石油,钢质桌腿是澳洲的铁矿石炼制而成。本币升值无疑会降低它的生产成本。

      人民币升值真正的忧虑,在于它可能会终结我们这些年创造繁荣的方式。

      运用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中,有两个显著的正反馈过程:

      其一是出口和强制结汇。出口产品换来美元,把美元卖给央行,换成人民币,这是我们这些年实现基础货币增发的主要途径。其有效性远大于央行向商业银行自顶向下地注入流动性。因为这些增发的货币,是直接流入货币乘数较高的活跃的生产部门。而向银行注资,他的信贷投向哪里还要商榷。去年一年我们看到,银行信贷主要去了产生货币乘数较小的“铁公基”项目,因此才会出现29%的M2增长只拉动6.8%的名义GDP增长。出口越多,货币越多,资本的累进创造更多的出口产能。此正反馈之一。

      其二是基建投资。地方政府搞“官办经济”。通过出售土地或用土地抵押获得信贷——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拉动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生产发展——同时使城市旧貌换新颜,生活更加便利——两者共同构成土地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动力——然后继续通过出售土地和抵押信贷获得更多的资金。

      我们这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引擎,大体如此。他们的效果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货币快速扩张,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方式。本文第一部分列出的国内负债结构,是其自然的结果。

      要让这两个引擎持续工作,有两个条件——前者依赖低估的汇率,否则无法持续创造出国际贸易盈余;后者依赖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一定水平的通货膨胀(或通胀预期)。

      而升值引起经常账户盈余的减少,并带来通缩压力,则有可能终结这两个正循环,甚至进入反向的负循环过程,这是政府不敢冒的风险。因此我们也就错过了在2006年左右,通过一次性大幅升值,而不是收紧银根,来遏制通货膨胀的最好时机。

      经过了08年的金融危机和09年的天魔大法之后,我们看到,即使不升值,这两个正循环也逐渐乏力。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发达工业国陷入普遍负增长,外需不足以及逐渐升温的贸易保护措施打击了出口增长势头,国内持续的货币扩张引起的成本上升逐渐抵消了国内的低成本优势,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明显下降(3月份可能出现逆差),这个原因是纯粹的供需问题,还是由于投机性资本借道流出,抑或有些河友猜测的修改数据以缓和国际压力,需要密切关注。而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则在2009年的投资拉动中获得了大发展,累积的风险已不容忽视,财政部专门发文整肃。

      错过了2006,我们就错过了软着陆的最好机会,余下的,只能是见招拆招,静待流动性拐点的到来和反向过程的开始。 (完)

      通宝推:Javacai,mopfish,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其实去年也还是有机会的,但是由奢入俭难

        古之人诚不余欺也

      • 家园 这个“其二”是漏洞最大的反馈模式,有很多地方政府

        想靠投资数百亿,建新城,招商引资,刺激经济发展。一个地区开始建新城之后,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互相攀比。

        地方政府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先借钱开发城市,然后吸引投资,从而使税收增长,再用税收还钱。由于大家都这样做,第二步就实现不了了,有限的投资并不会集中到一个城市,结果政府期望中的税收无法实现,借的钱也就无法偿还了。

        是不是建了巢就能引凤来?最终会不会烂尾了?可能没有人会真正算过这个帐。只有一样是实在的——各级官员都可以捞到一笔!

        去年在《飞扬》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充分理解了中国官员的现代“大跃进”心态。

        南石教授:贫困地区的新城建设

    • 家园 (续二)升值与正反馈

      从最本原的意义来讲,本币升值即本币购买力上升,当然是给国内各类商品包括资产带来价格下行的压力。即便我们把模型弄的稍微复杂些,像蒙代尔一样考虑到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那么本币升值将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降低贸易盈余,并使本国资产价格在全球比价体系中高估,促使资金外流,结论同样是带来资产价格下行的压力。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在广场协议后会搞出个本币越升值,资产泡泡越吹越大的神话呢?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如此解读这样的正反馈过程:

      传统上认为,外汇市场的运动趋向于货币供求的均衡点,过高的汇率将刺激进口抑制出口,最后汇价重新回到均衡水平...

      然而,1973年以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的历史经验驳斥了这一观点...坚挺的汇率抑制了通胀,工资保持稳定,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当出口商品中含有很大份额(加工过的)进口商品时,一个国家就能够几乎无限地保持竞争力,哪怕其货币持续稳定升值。德国70年代中期的经济表现就是如此...汇率升值的比例超过了逆差,持有德国马克变得有利可图。投机性资本的流入既是自我加强又是水到渠成的。

      索罗斯的这本书,和凯恩斯的通论类似,也是从对经典的“市场自发均衡”的供需理论提出质疑开始的。他研究了各类所谓的“反身性过程”,指出市场并非总是向均衡点收敛,而是由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的正反馈过程,大大超过均衡点之后发生反转,进入一个不断自我破坏的正反馈过程,直到大大低于均衡点,周而复始,即“永恒的波动”。

      日本在80年代后期发生的,正是这样的正反馈过程。起先由于产品竞争力领先经济向好吸引了外资流入,然后“广场协定”宣告升值进一步吸引(投机性)外资流入,经常账户也持续处于盈余(贸易顺差),使得国内流动性充沛。而日本央行出于对升值影响出口的担忧反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加流动性。在华尔街1987年股灾发生时大藏省用“几个电话”稳定住了市场,维持住已经高估的资产价格。全体国民陷入了“日本第一”的自信中,相信地价永远上涨,股市永远上涨。这样可怕的“一致预期”,导致了史无前例的资产泡沫。于是它“反身”之后破坏性的正反馈过程也是惊人的。到2004年低谷时,主要城市商业地产价格最多下跌87%,只剩下泡沫期的近一成。政府多年来竭尽全力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的结果是,如今日本公共负债已达到GDP的120%。

      通宝推:Javacai,
      • 家园 比较日德有其意义

        比较日德有其意义,但是还要考虑今天与当时世界格局的不同。日德在战后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的时代,而现在是世界所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加大的时代。前者是资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倾斜的过程同时在各个国家内部是资源平均化的过程,从币值上说,尽管也有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但是资源价格上涨相对发达国家的整体货币扩张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德国的货币升值可以从进口资源价格的相对下降中获得好处,因为事实上资源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却还是控制在发达国家的手中,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开发自己的资源。当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的时候,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将被打破,但是在还未打破之前货币的升值面临是将是仍然控制着世界资源的发达国家的提价。因此,索罗斯所谓“一个国家就能够几乎无限地保持竞争力”也是有边际条件的。德国当时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在资源层面上向世界扩张的时代,这源于殖民时代倒塌后的后殖民。日本与德国处于相同的环境,但是日本的不同在于他没有一个法国做搭档。所以日本的资本扩张是更受制于人的,无论是在资源还是在生产消费上。

        楼主的观点是中国目前已经大大超过均衡点面临反转了,不要重复日本的错误。所以应该货币升值但是要象德国一样。我赞成反转的判断,但是不赞成升值尤其是一次性的大幅升值,因为中国没有德国和日本那样的顺风车可搭。

      • 家园 correction. 日本央行出于对升值影响出口的担忧

        日本央行出于对升值影响出口的担忧反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two reasons: 1. slow economic growth after Plaza agreement. 2. Bush gov. argued that Japan failed to stimulate domestic consumption--and lowering interest rate is a good way to encourage consumer consumption.

      • 家园 反身性有多大的解释力度?

        索罗斯提出反身性理论,更多的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各方博弈中居于主导方带动下的趋势的持续性。也就是经济的惯性和惰性。而在经济运行中,这个主导力量是谁?

        如果我们把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称为日本的货币政策失误,无疑日本的货币政策是资产泡沫的主因,那么我们要问:日本为什么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摆在日本人面前的道路可以像德国,通过锁定通货膨胀承受一定经济增长减速为代价去稳定币值、以提升企业能力来迎接升值的挑战;也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日本为什么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日本政府对产业经济的介入,没有国家层面的讨论、商定以最终决定是不合逻辑的,那么背后一定有影响日本政府的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是什么呢?是日本的利益集团?

        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符合谁的利益?谁的利益最大化?

        答案昭然若揭。华尔街对于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运行关系的驾轻就熟,对于运行过程中的特点、利益了如指掌,面对日本经济崛起的威胁,把日本引向他们设想的路径,既剪了羊毛还消耗了日本的竞争力,而作为政策实行主体的日本政府自然承担了全部的责任。

        我以为反身性最大的缺陷在于过度将注意力关注于市场博弈的主体,市场主体的变动作用于市场,但是决定市场主体行动的是最大的庄稼--国家和政府。

        通宝推:初二,SkyWalkerJ,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