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说说美国的经济学学术界:一场圈里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 ccc

共:💬324 🌺1985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说美国的经济学学术界:一场圈里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首先坦白,作为去年夏天才下河的新人,外加上本人只是个美国大学的本科生而已,写这个确实是很不谦虚的样子。但是由于一直准备在北美念经济学博士,外加平时交往的都是一些经济学各著名高校的在读博士们,所以感悟还有有一些的,或许可以拿上来说说。有不对之处还是希望大家指正。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为那些也想进入美国经济学学术圈的学生们,一点帮助。

    1. 圈里人。

    这个圈子,若是找到了门路,进去非常容易。若是找不到门路,进去比登天还难。

    而路只有一条,就是作牛教授的徒弟。这句话是我的一个年轻经济学教授告诉我的,当时我说我对你的研究领域感兴趣,问他可不可以收我坐RA。然后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为了你的前途,不要做我的助理,找**,**或者**教授。只有他们才能给你推荐到好 的研究院去。”

    之后我就找了我们学校最牛的经济学教授,各种方式,巧得其青睐。终于算是一只脚踏进了这个圈子。

    比如我的一个学姐。曾经的北京市文科榜眼,北大国关GPA第一毕业。托福GRE分数都非常高,申请美国经济学博士没有一个offer,后来来了康奈尔大学学公共管理硕士,仅仅一年之后,便找到了一个经济系大牛教授一名,做了他的研究助理。现在来美国两年不到,已经有了paper发表。第一作者。接下来申请其他著名经济学博士不费吹灰之力。

    唯一matter的事情,就是你是不是我们圈里的人。若有圈里人引荐,我才能让你进来。若非如此,能力再强,我看不见。也正是这个原因,教授从不让我自己做研究,因为我做的任何或许能显示我水平的事儿,只要他看不见,圈里的人也不会看见。只有按他说的做,他承认了,圈里的人就都看见我了。

    而美国圈里承认的中国学术圈,基本上只有北大CCER,你看耶鲁要的经济学博士,基本上一律都是CCER出来的。我的社科院的学姐申请,纵有社科院牛教授推荐,本人水平也很高,也有发表。但最终结果依然很遗憾。

    港中文的狼咸平说话也是有分量的,他老人家曾经把一个那儿公认的笨蛋推荐去了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说到这儿,就是我思考了许久想明白得问题,对于我们经济学学术这个圈子里的人,最重要的是credibility.而这个词其实不是信誉的意思,而是名誉。名誉重于一切。为什么说名誉大于学术能力呢,因为本质是圈里人的游戏,你有没有能力,取决于你在圈内的认可度。名誉大,推荐信的作用就打。意味着你一封推荐信,对方一定会要你的学生。对方不敢不要,否则就是打了你的脸。

    比如说我老板曾经拿着一篇paper告诉我们,这个质量的paper,一看就是水平差的学生写的,发不出去,只好他导师挂个名,以导师的名誉发表。这种事情我可做不出来。

    但是我导师会做什么呢?他的想法,然后挂学生的名字发表。

    而这,才是大多数圈里人做的事情。比如上文提到的我的学姐,24岁,水平还远到不了知名杂志发表的程度。她发表的东西其实全是他导师的。

    2. 自娱自乐的游戏。

    我来美国学经济之前,抱着经济救国的理想,大概是师夷长技以治夷的目标路线。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进入这个圈子的过程,就是幻想破灭的过程。现在美国经济学的研究,早已脱离了实际。继续说我在康奈尔的学姐,她一直想做的是小额贷款,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但是她的老板就不让她做,因为这个领域发不了paper,让他转向农业保险。学术圈里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比智商重要,经验的作用,就在于了解哪个领域发的出paper,哪个领域发不了paper。

    Who cares?

    这是我和我的几个朋友做research之余经常的口头禅。来自我的一个同行导师的口头禅。只要公式推导足够花哨,只要能发表,其他的事情,who cares。比如说我一个做农业经济的同行朋友,跟我说其实她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她做的东西被视作“有用”。

    因为她做出来模型之后,深知如若用于中国实际,将会有多少漏洞可钻。而她做的东西,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已经是“接地气”到了极致。比如调查问卷完全是一个个去中国农户家问,然后自己翻译,录入数据,在数据源头上保证了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没有任何虚假成分,而我这个朋友本身的学术能力也足够强大,问题就在于:通过科学方法的提高,以解决最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这个假设就是不成立的。中国发展,农业问题,等种种问题,期待用经济学的发展来寻找解决途径,这个理想,就是个谎言。

    扯远一点,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能够成功?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成功的路可走。

    想起曾经跟一个学电子工程的博士聊天,问及最近在做什么,他说,打个比方吧,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假设人类得在月球上居住了,那么月球上能使用的微波炉,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然科学我不敢多说,但我看经济学现在的学科发展,早已不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了。只为自娱自乐,只是一场圈里人的游戏。你enjoy,你就继续,你厌烦了,自己走人,别人想进,还进不来呢。

    关键词(Tags): #经济学(吴钩霜雪明)#学术界#经济学#美国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四处乱晃,山海马甲,潮起潮落,沟长,辉汉如雨,万里风中虎,细雨梦回,唵啊吽,talanet,方恨少,大熊甲,本嘉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经济学本来就不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

      经济学跟商管之类的区别很大,比如你提到的想搞小额贷款的例子,那个是商业管理(也就是俗称的商人)范围,是经济的一部分但应该不能算到经济学里边。It's a business, not economices。经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国家政策诸如税率汇率利率对整体经济层面的影响,或者对某一行业整体行业的影响。

      商人对经济学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大势;而经济学者对商业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积累数据从而推导推断出更好的模型以增加效率。

      至于是不是圈里人,其实也很简单。首先要被接受的前提是希望入行的这个人不能太傻,如果连一个圈里的介绍人都不认可,其他人也不会浪费时间。好像一句台词讲的,一秒钟几十万上下,谁有闲功夫听外行胡扯。

      经济学是为了更好的制定政策,而不是赚钱。当然如果在制定好政策的前提下多赚钱,那就更牛了。

    • 家园 搞学术的哪个圈子不是自娱自乐的游戏?

      特别是基础学科。

    • 家园 “名誉”的游戏,利益的游戏
    • 家园 我觉得你是对经济学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它应该是解决现实

      问题的。

      虽然我们常常用经济学来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不见得经济学就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点绕,是吧。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经济学。

      有人认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如果是社会科学的,那么研究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也就是说以实用为主。但是也有人认为经济学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小圈子的东西,就是寻求“自洽”的理论,是以科学家的“爱好”和“好奇”推动的,而非以社会需求推动的。这一点上,经济学和理论物理学没有啥区别。在寻求“自洽”的过程中,经济学可能和现实应用没有啥关系,只是做一个旁观者,做一个数学游戏。这正好是你所观察到学术界的现象。

    • 家园 谢谢你的分享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经济学家都是大忽悠,所谓的经济模型用于实践大多不靠谱。

      消费两通宝推荐。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4。你,乐善:4;铢钱:-16。本帖花:4

    • 家园 忽然想起wxmang 总说的,“所有大神背后都有梯子,

      只要看到梯子,他们就不高大了,”

      当然,老爱之类的天才不在此例。

    • 家园 难怪金庸小说里的牛人都出自名门大派,江湖的规矩都都相似
    • 家园 [转发]好的学术是磨砺出来的

      作者:郭凯

      从今天起,开始了面见导师们的过程。未来一两个星期里,老板们将决定我能不能在今年上Job Market,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将要决定明年6月份的时候我可不可以博士毕业。当然,对于经济系而言,博士毕业的难度要低于上Job Market。如果你告诉老板们毕业后不准备在学术界混了,直接去华尔街挣钱,老板们对论文的标准会放得低一点,找华尔街的工作在经济系不算上Job Market。但是,如果你是准备上Job Market,这意味着你未来准备继续在学术界混,老板们对论文的把关就要严多了。

      今天第一个面见Robert Barro。进了办公室就发现气氛不对,我发现我发给他的初稿被一页一页的放在他的桌上,而不是订了起来。我进去之后。他说你等等,我还叫了Aleh Tsyvinski一起来,等会你就对着我们两个人讲一遍,这算是个没有准备的突击报告吧。

      等Tsyvinski进来之后,我猜测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所谓芝加哥式的学术报告。一般的形式大概是这样的

      Barro说:第5页,公式9,什么意思?

      我说:如此这般那般。

      Barro说:为什么不考虑X,Y,Z?

      我说:我说因为X不重要/Y有技术上困难做不出来/Z考虑了但是没有强调。

      一番讨论。

      Barro说:下一页,公式11,什么意思?

      我说:这个那个。

      Barro说:我不懂。

      我说:那个这个。

      Barro说:还是没懂。

      我说:就是这个那个那个这个。

      Barro说:好吧,放一放。表1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

      Tsyvinski在中间不停的插话,他一贯的风格是非常具有破坏性,所以他如果不说我做的东西是屎,我就当他在表扬我。估计哈佛做宏观的人,没有哪个人的东西不被他说成是屎的。

      整个这样的对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我一辈子没经历过这么崩溃的对话,就是两个人当着你面把你搭起来的东西全部拆开了,乱成一堆放在那里,就像那份没有订起来的论文一样,然后要求你立刻重新再搭一遍,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想法,每个细节都没法糊弄,并且这一切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我三点钟进去,四点半出来,整个人就跟瘫一样,疲劳的说不出话来。本来下午约了我另一篇论文的合作者讨论的,结果我实在没有力气只能几句话把人打发了。

      虽然我知道好的学术是磨砺出来的,但是这中间的过程实在是非常的煎熬。让我休息,休息一下。

      • 家园 郭凯是以前北大现在哈佛那个小子吧

        应该已经毕业了吧,我记得他是2003年去哈佛的,怎么还在论文答辩。

        这里就体现出美国博士学制和欧洲的不同了。

        欧洲的顶级大学是按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派(逍遥学派)的传统来带博士的:

        逍遥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又称亚里士多德学派。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吕克昂建立了一所学院,该处有一小树林和许多可供散步的林荫道,亚里士多德喜欢在这林荫道上和学生散步、讲课和讨论学问,所以被称为逍遥学派

        像这样的2,3个小时的对话和讨论在欧洲导师制中,一年级每半年一次,二年级三个月一次,三年级一个月一次,到了独立研究的阶段那么就是大家天天厮混在咖啡馆里见真章了。

        平时就是放羊逍遥,尤其是到了后期,根本就没考试这一说,谁考谁呀?谁能比我更屌?所以,欧洲经济学博士中的混子居多,你到欧洲大学的经济系去看,保证经济学博士中在酒吧咖啡馆海滩椰子树下泡妞把猛男装13的时候比读数学模型的时候多。可是一旦这些家伙们决定不混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就是出大师级的人物了。现在经济学界中最有创造力的DARON就是欧洲造的经济学家,思想真是天马行空。

        博士生和导师可以吵得天翻地覆,他们有得是不同观点,才不会听导师怎么说,课本怎么说,别人怎么说。我和一个导师刚才还在和一个博士生谈话,他就是不同意他导师的模型,最后我们只能说,不管你现在怎么想,先按我们说的做(JUST DO IT).

        他拍了拍屁股,鼻子哼哼着气呼呼地就走了,有前途啊。我是到了博三才发现和导师吵架是唯一取得他赏识的方法。

        在美国的学院制中,博士生是清教徒式的苦修,要上所有的课,还要应付极难的考试(就是总楼主所说的智力游戏),所以见导师比较少,和导师见面长谈的机会少。好多美国的博士,尤其是知名教授的博士,几年读完了能见导师十几次就不错了。所以,美国的经济学教育非常厉害,就像军团一样,一年年的新鲜面包出炉,用国内的话说就是“芝加哥可以批量生产经济学家”。这就是为何美国的经济学世界最强,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水准世界第一。

        但是,这也是美国经济学教育的问题,就是集体平均水平高,但是内部同质性太强,就成了集体偏见。如果老师错了,学生们就集体跟着错得一塌糊涂。

        就像这次金融危机中体现出来的宏观经济学的荒谬之处,你去看美国这些年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几乎都一样是这个德行。没有一个敢质疑这种观点的,所以一旦领头的羊方向有问题了,后面的小羊立刻乱了套。尤其是哈佛的中国博士,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也难怪,要你考那么多试,你也考成一摸一样的思想来了。哈佛这么多年出不了什么诺奖,这也是个原因。我以前看这个郭凯对MIT的达龙酸溜溜的,我就知道考试可以帮你记住知识,但是考试是考不出来什么思想的。

        各有所长吧,还得来日再战。

        朝圣山学社不见得就赢了,剑桥也不一定就输了。

        通宝推:redbud,中国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