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政治不正确的说一下另一个事实:遗传的作用

      智力水平可能并不是在城乡人口中平均分配的,事实上,经过新中国几十年的平等机会,尤其是改开以来农村进城人员的流动,真正出身农村的非常聪明的人的比例应该是降低了,那些真正聪明的本来出身农村的孩子,有很多机会进城:考大学(即使比例低,但是绝对数量绝对不少,我身边有很多纯粹农村考上大学的朋友),务工赚钱成功落户城市,务农赚钱让子女进城(参见各种养殖大户)。现在农村子弟的减少有可能是经过这样的筛选后,留下的人员从平均水平上来讲,已经不如已经走出去的人员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因素,但是不考虑这个因素,就太假正经了。

      • 家园 纳粹了,放大了这极微小的因素。

        说“不考虑这个因素,就太假正经了。”我看你是太装AC之间了。

      • 家园 不要这么说。

        我因为接触的大部分是农村学生,还算比较了解。其实很多孩子很聪明,但是坐不住,不能安心学习。比如我现在班的的班长,他是五年制学生,他的姐弟都在上高中,本人也聪明,组织能力什么都很强,但就是管不住自己,课程稍微难一点就不听了。时不时旷个课之类。

        还有个中专的学生,虽然学习文化课上并不出色,但操作动手能力很强。在上海实习期间,被培训的那个单位看上,其他人都分工作了,他就留在培训单位干了,好象想培养他当老师。

        还有学生很直接了,我就是想学技术,我就是喜欢干技术,有工程造价的学生,平时挺捣蛋的,但课余自己去学塔吊。

        另外还要考虑重男轻女的因素在里边。看这个联结链接出处

        现在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外面的诱惑太多了,城市里的家长,往往工作稳定,和孩子接触比较多,能及时的了解管教子女。而农村的家长,很多外出打工。他们当然也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有的时候鞭长莫及,见不到孩子。即使是农村,有稳定工作的家长,如果孩子上到高中、中专,往往都是住校,像我们学校五年制的学生,家长来一次坐公交车都要坐很久(有些地方的车班次少)。

        学生光靠老师管理是肯定不行的。一个家长管一个孩子,一个老师管一班孩子,老师有再大的精力,再强的责任心,也比不上家长。

        而且现在读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打工也一样是赚钱,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不再努力,而是很快放弃。

        脑子笨的当然也有,比如我有个学生用透镜成像公式求功率……

        • 家园 就是能这么说

          到你的阶段你也许看不出多少区别了.

          我妻子是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执教20多年,学生的智力素质可以说是不断下降,因为好的学生随着家长的境况不断改善,逐渐从农村学校向城市转移,而其他落后地区的孩子则向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转移,那么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资源、生源不可避免地大幅下滑。

          现在到农村去看看,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基本上智商和情商都很低。有点想法的基本都出去了。

          • 家园 哦,这个我的确没有考虑到。抱歉。

            我接触的已经是经过中考筛选的学生了。

    • 家园 花数据好文

      南周这篇文章里我觉得比较可取的是指出了自主招生政策的问题。现在这些名校的自主招生人数占全部招生人数的比例过大了,“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这种问题比高考题优越在哪里?公平在哪里?我觉得这比目前被滥用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更让人气愤。

      但也有好消息,前些天看新闻说教育部限制部属985高校招收所在地生源的比例,以推进高考地区公平,虽然有阻力,总也有些进展。

    • 家园 支持楼主!只说比例小了,可是如果基数字大了,就算是比例小

      支持楼主!只说比例小了,可是如果基数大了,就算是比例小了,绝对数字也是增加的。还有,现在清华也扩的比以前大多了,如果要比,应该是绝对按着老清华的院系比才公平。强烈要求南方系提供相应数字!

      还有,寒门子弟读书从来都是困难的,大概只有开国那一段好些。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不够是事实,可是更多的农家子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事实。我记得小时候,考大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儿,周围有考4年才上大学的,录取率低到让人发指。现在有些读了三本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可是如果在90年代,他们根本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什么算是改变命运?我个人觉得知识改变命运是对的。通过读书,有机会从农村到城镇生活,而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城镇享受到比自己更好的教育资源,有可能到省城去工作,那么自己的孙子就有机会留在北上广了。这不算是改变命运吗?就算是那个戴着LV在人民大会堂前搔首弄姿的某女,如果她爷爷不是烈士,她爹不是那啥,轮着她坐那个位置,买LV穿阿玛尼嘛。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任何时候,寒门子弟都比那些中产的孩子走的艰难些,可是如果回看三代,大多数现在的中产也曾是寒门。

      • 家园 过去家庭条件差的人家,孩子上大学也很难

        我伯父,1960年读到高二,因为家里面困难(我爷爷去世早,家里就靠我奶奶一个人撑着),死活不肯读了,他的成绩很好、连县一中的校长跑来做家访、动员他继续读,他也不肯。

        我父亲更惨,离小学毕业还差俩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得,书是没得读了,出去当民工吧——所以他的教育履历很特殊,1983年、以小学学历参加成人高考。

        我母亲的情况也类似,文化大革命爆发就辍学了,也是出去当了一段时间民工,后来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的读到初二,就彻底不读了,最后也是参加成人高考、完成了半拉子高等教育。(PS: 当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女工程师,可惜,这个愿望一辈子也没实现)

        相反,我后来接触到的那些50~60年代上大学的老教授、老先生们,没有任何人“出身寒门”。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女老师,北京地质学院、和影帝差不多是一届的,她的父亲是30年代留英的的博士……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1966年清华自控系毕业,她的祖父是晚清进士、外放过盐务道的实缺,辛亥革命前做到了一省学政的官职,父亲是20年代的老清华;当年她可是指着清华工物系考的,最后因为家庭成分太高、政审通不过给转到自控系了。

        • 家园 50~60年代特殊,因为那个时点你想上大学,先得上高中,

          而旧社会上高中对于一个寒门来说是非常难的。所以我说,开国之后,比起中国以往的朝代来说,要算好的了。

          我妈妈是60年上的大学,我外公算是有点钱。但是我妈妈说,如果不是解放,大约也不会让她一个女孩子读大学。我的姨妈们基本在解放前也就读了初中。我爸爸也是60年上的大学,我爷爷是贫民,我老爸说,如果没解放,他也就读个初中那就顶天了,也许小学毕业就得当学徒了。

          妈妈上大学的老师,几乎全部在文革时受冲击,解放前读大学的,有几个家里是农民啊。所以我个人认为,解放前与解放后,寒门上大学的比例是提高的。

          • 家园 比例有提高,但是依然占少数

            你举的例子,你母亲那一支,绝对不是“寒门”,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如此。你父亲那边,解放后经济条件好转、社会地位上升,也不符合“寒门子弟”的概念。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寒门子弟”这个相对的概念依然存在,那么他们上大学的困难就一定会比普通人群大,至于要挤入第一流的大学,就更只能是少数了。

            • 家园 同意,反正我爸妈读的也不是清华,北大。不算在比例中。

              我父亲那边因为是在城市里,所以不算寒门?我爷爷和外公都是41年过世的,所以他们二个上大学,是靠兄姐的支援,还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他们二个最常说的就是,如果不解放,他们不可能上大学。

              寒门上大学,真的很难。

              • 家园 随着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推广普及,寒门学子的受教育机会增加

                这是一个基本趋势,已经被中国过去60年的发展所证实。

                但是,“寒门”这个概念的存在,就说明,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客观上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他们在争取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中、会遭遇到更大的困难,尤其是挤入金字塔最顶端的机会、很小。这个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高考体制存在,就无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寒门学子”通过高考向上走的机会就丧失了,因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本身,无论是金字塔尖端、还是中间、还是底端,本身就给了他们更多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更不要说,这种改变,如果兢兢业业积累下来,在下一代投入竞争的时候,效果会更明显。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某一个家庭残缺、特别困难的学生,高考的时候肯定是考不上重点大学的、也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那么他只好上师范院校,毕业后成了一名最普通最平常的老师。但是,等到他的下一代参与社会竞争的时候,就有了基本的条件、如果自己努力、就可以去投入金字塔顶端的竞争——这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

                所以,南方系那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曲解、甚至是捏造数据,在无视“寒门学子”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偷换和转移概念,捏造和虚构了一个所谓的“教育不公平,阶层流动固化”的骗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