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史有感(托孤) -- texasredneck

共:💬21 🌺262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史有感(托孤)

    读史有感(托孤)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英雄豪杰,各有所长,也有其短,虽然曹操要强大得多,有两边作战的本钱,但最终也奈何不得刘孙,基本上算是平手。接下来就进入了必然的程序:比儿子。

    这无疑曹操占了大优势,但刘备之后有诸葛亮,孙权年纪最轻,活得又长,算下来差不多,所以还是一个平手。

    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血统论没有任何根据。刘备,孙权的儿子完全不像老子,优点都不见了不说,连缺点都不像。人们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哪里用得着五世,第二代就完完了,这可是二比一。

    有人说,刘禅并不是那么傻,知道说“此间乐,不思蜀也”来保全性命。刘备是什么人,曹操认为他是唯一能跟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孙权把妹妹嫁给了他。不错,刘备也曾装疯卖傻,但那是胸怀大志的韬光养晦,而刘禅却是败光了家产靠装疯卖傻来苟活,可能是不傻,但却是垃圾。

    邓艾居然能空降入蜀,在完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迫使刘禅投降,要是刘备,诸葛亮还活着,没有人敢这样想,可见蜀国已烂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说,碰到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一世英雄又能如何。

    想到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心中肯定是无限凄凉。帝王之子与常人不一样,一般人不行只是要受穷受苦,而帝王的后代则要丢掉江山和性命。明代亡国的崇祯皇帝在杀女儿时所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绝非虚言。

    历史却开了一个玩笑,以完全没有料到的结果比出了胜负。

    曹操的孙子魏明帝只活了35岁,临死前把司马懿叫到身边,说: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然后让8岁的养子,也是下一个魏帝曹芳抱住司马懿的脖子,自己则泪下。

    这不由让我们想到不久前另一个更有名的托孤: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这两者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是三国鼎立,外敌窥视,不过刘备的处境要更严峻,儿子也不是太小,而是不中。

    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却是: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注意这里两个皇帝说的都是“君”,到了后来的所谓“大清帝国”,臣子都不过是奴才。

    易中天认为这里的“君可自取”,是指诸葛亮可以立另外的儿子,但好像根据不足。因为前面还有一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联系到刘备说的另一些话,这里恐怕说的就是: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但他的说法不无道理, 刘备那不就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国家黎民为更重,那时的人没有这种境界。

    的确是有点奇怪。

    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刘备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只有乱猜。有可能是,诸葛亮自取,会对他的儿子要更好一些;更大的可能是,也是很多人的看法,这是下了一个套把诸葛亮套住,反正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要是有异心谁也没办法,不如干脆挑明,来打动诸葛亮,好让他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魏明帝说的是:你和曹爽要好好侍奉我选的皇帝,我知道你能。这是正常的话,表明对司马懿的完全信任。

    刘备要是用了心思,意思就是:我知道人人都想做皇帝,我管不了生后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吧,只希望你能念一念我们的交情。

    有人说刘备这是没有办法,只能如此,我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一点都不知道中国历史。怎么会没有办法?办法多着了,可以对诸葛亮分权,可以叫人拿着“密诏”监视,或则干脆要诸葛亮下课甚至除掉。

    那不是蜀国就危险了,这就对了,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每逢船要沉了的时候,船上肯定是犹斗正酣,外敌的屠刀已经落下,不却挡一下,还要剑刺自己人,临死非要拉一个垫背,最后大家一起完蛋,人性的卑劣在这时候表露无遗。

    绝没有例外,因为要是大家一起努力的话,船就不会沉了。读中国历史感到异常沉重,往往就在这些地方。

    我的看法是一半对一半,总之是伟大。刘备肯定不是一个天真的人,应该是心思深沉,他该经历过多少勾心斗角,你诈尔虞,才打下一片天下,到死的时候,仍然相信人能是好的,自己应该朝着好的方向努力,不要弄得君臣相残,大家都不落好。

    其实魏明帝的安排看起来是有道理的,曹爽姓曹,算是血亲,说算是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曹操的养子,又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司马懿是三朝老臣,曹家一手提拔的最能干的臣下。两者相互帮衬,何愁天下不定。

    但他误算了,忘记了人性的贪婪和猜疑。不是人人都能有刘备的眼光和豁达的。

    人们都笑武大郎开店,其实这是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乱世中尤为如此。只有大英雄才能叫小英雄折服,为自所用,不然就可能有大麻烦。司马懿就是一个好例子。

    司马懿历经四朝,最开始是曹操提拔的年轻干部,前面他老老实实干活,的确是国之栋梁。话说回来,他也不敢有什么异心,前三个是极厉害的主,都能要他的性命。如果魏明帝晚死个十年,他在历史上就会完全不同,很可能跟羊祜一样,是一代名臣。

    当皇帝年幼,曹爽当了老板,情况就大变,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笨蛋,最后不拼死一搏,还指望司马懿能让他回家养老,到那时连自己的对手是何许人也还搞不清楚,不能叫死得冤枉。

    司马懿不得不奋起反击。一是他的才干,威望对曹爽构成了威胁,曹爽不可能用他,他也不愿意为曹爽所用,能干人不能在笨蛋手下干活,那都不愉快。这样他的身家性命就危险了。二是他知道曹爽是个笨蛋,自己能赢。

    这是过去帝王时代的一个死结。皇位多半是继承的,能否能干聪明得靠撞大运。没有素质的皇帝就头大了,给推上了险境。不用能干人吗,国家治理不好,也打不过敌人,有亡国的可能。用能干人吗,自己的江山同样可能不保,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

    当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今天这个理论一样管用。你手下不能有太能干的人,比你能干一点,也许你能用自己独有的资源控制住局面,太能干,你的位置就不保。

    所以说,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武大郎就不应去开店,老老实实跟别人打工。这样自己也能活得轻松一些,对大家都好。但实际上武大郎总是不懂得掂掂自己的斤两,悲剧就是这样来的。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相互猜疑史,特别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看看那些君臣之间的血腥就一清二楚。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说刘备那样的话,这个故事到今天仍然为人所传颂,不是没有道理,刘备的确有过人之处,不管他真心意思是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我现在根本不相信那些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比刘秀,刘备这些帝王要强什么,看看他们如何对待跟随自己多年的功臣就知一二。

    虽然我们不知道刘备的真实想法,但我们知道结果,刘备做对了。人还是可以是重感情,一诺千斤的,至少历史上是这样。

    也许中国人就是在退化,因为刘备,诸葛亮这样的故事再也看不到了,看到的总是猜疑和自相残杀。

    不过今天大多数人仍然喜爱刘备,那就只说明政治和政治家现在太肮脏了。

    通宝推:迷途笨狼,pxpxpx,
    • 家园 不喜欢夹带私货

      把错误都推到一个人身上

      似乎其他人就各个都是圣人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不外乎是换一帮人做天下

      本朝算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把民国的一些好东西继承下来

      LZ这么刻薄很过分

      某些无产阶级革命家能喊出让一部人先富起来

      中国人民还真是有牺牲精神

      政治无非就是分蛋糕的游戏

      刘备愿意分一块大的给诸葛

      诸葛也谨守君臣本分

      算的上是封建社会的楷模了

      仅此而已

    • 家园 扯淡扯成这样也是一绝

      还以为这位红脖老兄上次给批得不好意思再扯了,这次还是这么一本正经、煞有其事、不亦乐乎地继续扯淡历史,唯一有点积极意义的就是引出caoban的驳斥了。

    • 家园 你的论点和论证至少错了51%,甚或100%。

      刘备如果有任何过人之处,那全在于他幸运遇到的是诸葛亮,不可复制的人物。诸葛亮的忠诚显得刘似乎有过人之处,其实也仅仅是似乎。

      不错,是有人重感情的,有一诺千金的人,我也赞赏一诺千金的人。但这完全得不出楼主隐含的论点,只要你重感情,你所托之人就会重感情——你爱一个人,那个人就一定会爱你?重感情的你也许会得到他的一诺,但并非所有一诺都有千金跟着。甚至完全可能,那一诺只是为了欺骗你;信誓旦旦的一诺和一诺千金的一诺,外观上没有区别。你将诸葛氏后来的忠诚视为刘备重情感的逻辑结果和回报,完全是你不顾逻辑的结果,是你分析盲点的回报。

      刘备的托孤方式,以及诸葛亮的行为,表明的更可能是,第一,刘备并不真重感情;第二,刘备或是对阿斗的能力缺乏正确判断,或是正是因为有正确的判断但基于私心因此想用虚假的感情来套牢诸葛亮;第三,诸葛亮忠于自己的政治选择,可能却未必与刘备托孤有因果关系。

      请看我的分析。刘备对诸葛氏说:如果阿斗还行,你就辅佐阿斗,阿斗若不行,你可取而代之。但如果刘备真的不知道阿斗的能力,那他就不能算明君,就不配曹操的夸赞,也不值得你赞美。而如果刘知道阿斗的能力,却还对诸葛氏说此话,我只能说,刘备并非以恢复汉室为重,而是以维系他家庭的地位为重;但这也不算大错,问题在于他此刻还耍权谋,用假话来控制和笼络诸葛亮,只想让诸葛亮为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了解并可托付的所有人选中,刘备知道,只有诸葛亮既最有政治能力、也最有道德能力辅佐阿斗;且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会取阿斗而代之,因为诸葛亮要的是功和名的统一,如果取而代之,即使统一天下,他的名也完蛋了。因此,取而代之这种话没必要说的。刘备说了,看似出于厚道,其实出于黑厚。因此,我认为,如果刘备的才华上有何过人之处,那就是黑厚过人。这就是为什么鲁迅说刘备虚伪的理由。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一直流传的歇后语是,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的论证完全不成立的另一点是,诸葛亮忠诚是因为刘备的托孤。如果一个人仅因为有人相托,就对此人忠诚,固然还是令人尊敬,但这不会是令中国普通百姓尊敬的智慧和忠诚;而更可能是愚蠢或愚忠。我都能看穿,我不相信诸葛亮没看穿刘备。但诸葛亮看穿了这一点未必就要改变自己对于这个事业的忠贞。一个人可以看穿,人永远不可能平等,但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追求人人平等;一个人看穿了爱情不过是荷尔蒙作怪,却还是一次次为爱情驱动。这不是愚蠢,而是有些东西看穿了,你也不必改变,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行为——注意我说的是有些。诸葛亮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天下的责任感,并且这个责任附着于他选择的蜀汉,有没有刘备的托孤,他都会坚持这个选择。诸葛亮真正得到中国民众充满悲剧性的敬重和赞赏的是,除了他的智慧,就是他对于这个事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种实践与托孤关系不大,除非是你认为,若不是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就不会这么忠诚,就会投靠曹操或孙权——这可能吗?诸葛亮忠于的是他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这是他的事业,你硬要说这是托孤的产物,有点牵强。你见过几个普通人说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或七擒孟获是因为刘备的托孤?诸葛亮不过是尽自己的可能治理好蜀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已。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仍然全力为之的英雄,一个孔子式的英雄。这个英雄形象完全可以独立于刘备的托孤,最多也只是间接相关。没有刘备托孤,诸葛亮仍可以独立地令人赞叹和敬仰,托孤最多只是略微强化了诸葛亮的悲剧。试想,如果阿斗不只是无能,而是位暴君,人们会因刘备托孤而赞美诸葛亮的忠诚吗?你的分析完全停留在所谓君臣知遇之恩,百姓、国家似乎都不重要。这不过是小说的产物。

      此后,人们再没看到类似的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了,但这丝毫不意味中国人此后的道德退化了。其实在刘、诸葛之前,我们也没看到这样的故事,你能据此说,从之前没有到有,这个历史表明中国人的道德曾经有过进化?一个看似有根有据的断言会引出这种荒唐的结论——说话之前一定在脑子里过一遍。

      诸如此类托孤的皇帝在历史上其实也不能算少,当然你可以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说刘备那样的话”,那我也许会说是因为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面对诸葛亮这样的贤臣还能黑厚到刘备这种程度。就托孤而言,刘备常有,诸葛亮却不常有。我说的这个不常有,还不仅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而且还必须包括诸葛亮的从一开始就几乎注定的失败;说实话,也许还要加上,这个阿斗也不常有。这类故事的动人演出需要所有这些要素,改改张艺谋的话,那就是“一个也不能少”。

      在抽象的意义上,多尔衮、鳌拜等人,诸葛亮之前的霍光,还有你提到的司马懿,在一定维度上也可以算是接受托孤的诸葛亮式的人物。但如果受托的这个王朝或政权没有垮掉,或仅仅因为所托之孤最后不是阿斗而是成了比方说康熙,这就没法悲剧了,就可能成了正剧,甚或喜剧。你真的认为,如果这些托孤的皇帝只要像刘备那么真诚或黑厚地说一句,如果我儿子不行,你就接位吧,中国历史上就会有一大堆诸葛亮?你把政治和政治美德都看得也太简单了吧!难道自诸葛亮之后,那些托孤的皇帝真的不知道或舍不得对顾命大臣说这么人畜无害的一句笼络人心的话?你也太小看这些皇帝了吧!

      我并不否认政治中有个人道德问题。我想说的只是,令人感叹的刘备托孤和诸葛亮的忠诚主要都不是政治道德问题。设想,不管阿斗聪明还愚蠢,如果诸葛亮最后成功灭了曹操和孙权,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另一个强大的汉帝国。中国还会有今天我们心中的诸葛亮吗?还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吗?还有“诸葛大名垂宇宙”的赞美吗?即使有,也会是另一种大名垂宇宙。诸葛亮就是另一个姜子牙或张良了,而姜子牙、张良居然都不像诸葛亮那么得到普通中国人的敬爱和赞美。

      还有,今天大多数人仍然喜爱刘备?我不知道你从何处得到这个概括的?在我看来,最多是不讨厌刘备而已。前面提到的民间歇后语就足以表明民间并不真的喜爱刘备。再到成都看看武侯祠——刘备在那里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这在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算是独此一份——这也真是刘备的过人之处。你还可以看看那里的历代政治家和文人的题词。我觉得刘备的脸,被打的是啪啪的。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我真不知道今天还能有几个普通民众会记得刘备。当然也许在你心里,刘备一直是比诸葛亮都更可爱,更可敬重;完全可以,我不会要求你改过来;只是你别因为自己心里如此,就把“人同此心”用错了地方。

      如果上面的分析还有点道理,那么,你的所谓分析要么是一番缺乏事实根据的个人道德感慨。要么就是,而我觉得更可能是,想借此来无缘无故地,而且也毫无内在关联地,攻击tg,表现你自己的深刻,表现自己有联想现实或穿越历史的能力?但我看到的只是缺乏逻辑,缺乏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把握。

      我不知你为什么要顺带或夹带着攻击tg一下,有必要吗?有关系吗?tg什么时候需要托孤了?就算虚拟一个托孤的问题,你觉得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是信守托孤的遗训更好呢(比方说坚持“两个凡是”),还是为了后辈政治家认定的(尽管你我完全可以争议这是否“认定错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首先不承诺然后也不信守“两个凡是”,更好一些?这里有个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的区分,绝不能混淆和等同。

      至于说到tg对所谓开国功臣的一些做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没法说谁绝对对;但用刘备诸葛亮做比较则一定不合适,根本是不着边际。第一这不是君臣知遇之恩的问题。毛不是皇帝,也没有“孤”需要托,最多是有事业相托,但这也是tg们的共同事业,并非毛个人的。第二,高岗、彭、刘、林等也很难说是诸葛亮,甚至邓、华也不是。

      还有几点背景差别很重要。刘备托孤是在白帝城,那是刘备征讨吴国被陆逊火烧联营800里之后:有哪位在打天下之际,或是自己打了大败仗了首先把自己的功臣解决了,这时有真正意义上的功臣吗?难道刘备的grand grand and grand 老爸刘邦会在同项羽争天下落荒而逃之时会先把韩信、英布、彭越等干掉?那刘备为什么不先在长坂坡解决了赵云?千万不要因为刘备称帝了,好像也定都成都了,你就真以为他是皇帝了,他不过就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自称汉室宗亲而已,而且刚刚打了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所有的功臣问题从来都在建国之后,在和平时期。

      你说的tg的功臣问题也是在建国之后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当时,tg面对的一个大家都明白却又没法明说的问题就是交接班问题。还不像台湾,蒋是交给自己的儿子。tg的接班人就是要出自这些战友和“功臣”,考虑到接班人必须年轻这一点,还一定得来自资历相对浅一些的年轻功臣,不会是朱德,董必武, 而且也不大可能甚至不应是比毛仅仅稍微年轻一点的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这些人,而应当也必须是更年轻的、资历还稍欠火候的邓、林、高岗、陈云、彭真等,甚至更年轻的。这自然会引发内部竞争的问题。由于tg这些人并不来自同一个山头,不像刘备的关张赵马黄同属一个山头,tg的这些人大都是各有山头,各有赫赫战功,各有铁杆和队伍,麻烦更大了。大家都服毛,相互之间却很难说谁真的服谁;下面还有人不服。因此,tg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皇帝如何对待功臣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新的现代政治问题,是一个民主政治的问题,而当时却还没法直接套用民主政治来解决,也没有任何可供当时tg直接参考的历史和国外经验。但为了现代中国政治的建立和稳定,tg又必须从农民革命(注意这个农民)转向现代国家政治的建立,这是tg不得不经历、毛不得不回答的一个有关亿万中国普通民众和中国政治社会未来的重大政治问题。注意在台湾,老蒋是通过先交给小蒋慢慢完成的,因此小蒋无需处理功臣,最多只需要处理重臣——如王升将军——的问题,老蒋其实是回避了毛遇到的问题。

      你以及读了些许古书其实也许仅仅是三国演义的人当然可以用中国传统的君臣之道来想象和分析,其实更多是类比,现代中国的这类政治问题。但我觉得这最多也就是在脑子中打打电子游戏。用政治肮脏这类词来讨论这类问题说好听点是奢侈,说不好听点,那纯粹就是基于缺乏历史感的胡扯。

      通宝推:肖羽,一日千里,陈王奋起,长少年,子承父业汪文轼,李寒秋,牛栏山二锅头,发了胖的罗密欧,bayerno,
      • 家园 其实很明显的一点是

        诸葛亮篡位不如做个鞠躬尽瘁的好丞相,自身及子孙徒弟都是蜀国当然的统治者

        因为蜀国压根没有逐鹿中原的实力,被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一生穷兵黩武,不过是在赌,成了则顺利的取代刘禅,败了也是可以名垂青史,百代帝师的。

        话说形势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诸葛要篡位谁也阻止不了,司马或曹爽有机会篡位的话,也没谁就有办法挡着

        就像红朝,太祖难道看不到后来么,死时不也紧握两广总督的手么,换来李妃和郡王不死,子女孙辈皆得平安

      • 家园 搞笑的是

        攻击老一辈革命家用的主流说法常常是形容生活、行事作风“封建家长”、甚至“封建帝王”啦,还有什么儿子入朝怎样怎样传位动机啦,结果这位红脖老兄反其道而行之,硬是论证封建帝王搞世袭搞得怎样有声有色、英明伟大、感人肺腑,以此耻笑无产阶级革命家猥琐卑劣,差点大声质问:你怎么不学刘备传位于子?

        判词是:反共反得很偏门,一点都不主流。

    • 家园 领导对手下首要要求是忠诚,才能其次

      你手下不能有太能干的人,比你能干一点,也许你能用自己独有的资源控制住局面,太能干,你的位置就不保。

      这句话是想当然,这个世界,忠诚是最无价的,其他都是有价的,包括才能。而没有一群忠诚的下属,领导就是光杆司令,啥事也干不了,也会被“有能力”的手下取代。而如果有一群忠诚的下属,那么“有能力”的人就会归附(这里的“有能力”不是真的有能力,而是“自认为”很有能力,或许是真的有能力,或者是装X而已,但至少是目前阶段没有在现实里表现出来的人),但“有能力”者多半不忠,因此才能发挥严重受到限制,不是领导要限制他,而是他的不忠限制了对其的授权。

      所以,说“手下不能有太能干的人”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领导本身团队实力太弱,二是所谓“有才能”的人自恃。现实中和文艺作品中,更多的是所谓“有才能”的人自恃。

    • 家园 魏明帝的人事安排本来也没有大问题

      就是到最后那么差的局面,其实曹爽和曹家主力集团也还是必胜的。曹叡的问题是实在是没有料到曹爽有那么笨。。。魏国中期奢靡浮华,曹叡本人首当其冲。曹爽和他的幕僚夸夸其谈起来,颇有声势。曹叡不识人,怨不了别人。话又说回来,就是不识人,成事不足也就罢了,一般也不见得摊上这么笨一个人。曹家运气也算不太好。

    • 家园 这样横向比较挺有意思。

      但是这个有意思,只是对老百姓来说的。

      政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

      我来打个比方:

      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不知道要去那里,危机四伏,大家时刻有葬身鱼腹的忧虑。这时候就要有一个船长带着大家度过难关。

      上一任船长,努力做了很多事情,有对的,也有做错的。下一任船长该是谁呢?

      船长的儿子,大副,被提名的下一任船长?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水手?

      当这船在风平浪静中安全行驶的时侯,谁当船长好像,不是特别关键的事情。而这船在风雨中漂摇,船上人们心思自然多种多样,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小命被不负责任的下一个船长白白断送去。

      话说回来,是不是人人都喜欢刘备?这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看过“长板坡”,曹操手下乌压压将一片,虽然水平次了去,而这厢就一个赵云单枪匹马。悲情之后,我已然知道,刘备输了。那些乌压压的将用自己的生命投了曹操的票,以可知,他们的喜欢和不喜欢。

      一个结论就是:写文章的人,对刘备有同情。可拓展为文人偏好刘备,大众只是跟着喉舌的风向标,同好而已。

      其中三味,值得推敲。

    • 家园 夹带得厉害啊

      不过话说回来,我现在根本不相信那些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比刘秀,刘备这些帝王要强什么,看看他们如何对待跟随自己多年的功臣就知一二。

    • 家园 哪里的政治和政治家干净?

      这个世界上有过干净的

      政治和政治家吗?

      所谓的托孤,也不过是个故事,

      跟刘备干净不干净有什么关联呢?

    • 家园 大多数无产阶级功臣活得都很好,至少比你我都好太多

      至于那些叫嚷受了很多迫害的右派,那就要算算帐了,他们到底对这个国家有多大贡献可以在解放后仍然高高在上?

      再说就算建国后政治无比正确,是不是就没有功臣犯错,甚至犯罪了?错的都是领袖?那是不是功臣完美论在做怪?

      能从刘备和诸葛亮两人的关系中看出情谊,那也能从主席和总理之间看出情谊,有何不同?

    • 家园 刘备的话要放在蜀国的基本国策中看,也可以得出

      诸葛亮自立为帝的说法。毕竟他们是一起干革命这么长的同志,刘备知道诸葛亮的为人,蜀国最终的目标并不是当蜀国,要知道他们的正式国号是‘汉’而不是‘蜀’。

      光复汉室是蜀国的最高政治目标,天下人皆知,所以如果诸葛亮可以光复汉室,那自然是要让位于刘姓天下的,而刘姓天下中,献帝之后才是正统皇室,而不是刘备的儿子,所以在这个政治目标之下,蜀国是诸候国的身份。

      诸葛亮顶多也就是做为一个异姓诸候王而存在,刘备的心思应该在此,如果诸葛亮不能光复汉室,也就无所谓称帝了。而以诸葛亮能光复汉室的功绩,封个异姓王是完全有资格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