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三段流水与光阴--回马前卒"致青春"的影评 -- 闻弦歌

共:💬23 🌺13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段流水与光阴--回马前卒"致青春"的影评 -- 有补充

    流水与光阴

    1. 罗大佑唱: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罗大佑打了肉毒杆菌,也拉过几次皮。

    2 杜牧吟了首诗:

    "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木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交付青楼佳人:"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3 孔子是个极乐观的人,也很客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如此而已。

    境界排序:罗大佑<杜牧<孔丘

    马前卒:盯着《阿甘正传》、想着《甜蜜蜜》,结果还是《还珠格格》

    这位马前卒比我强的地方:

    对九十年代经历的大学生活记忆复原得比我好; 对国内社会有实在的感悟。

    同我差不多的问题:

    纯粹理科生的惯性思维,文艺片本来从小说,剧本到电影发行是在中国只是文艺生的行当,看不清/不敢看清/装着看不清当下,自然拍出浓情重彩的滚滚红尘了。

    不如我的地方:

    我已经到了杜牧的境界望着孔老夫子而钦叹,他还在罗大佑那儿挂着。

    关键词(Tags): #光阴#青春#中国社会通宝推:回车,南宫长万,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推荐一部真实反映九十年代的系列剧 -- 补充帖

    《漫长的季节》,可先观看网友剪的片花 http://b23.tv/bPMFuDr

    导演辛爽,不是文科生,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

    • 家园 引些文摘做为我主题帖的阐述

      1.以下多段文字出自“讲述神话的年代,《阿甘正传》叙事结构分析及意识形态批评” ,作者未铭先生。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12210312/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在1969年发表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该文指出:

      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

      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

      通俗来说,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并且在我们难以察觉的地方不断的重复运作。

      意识形态不是撒谎行为,却借助大量的“真实表述”,达到了谎言效果。

      意识形态成功的提供一幅关于社会的想象性途径,让成功者和边缘化的人被依次安置。

      掌握意识形态批评的方法,就要学会在看见的东西背后寻找看不见的东西,在充满文字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

      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无论就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以至电影的基本装置而言,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电影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也再生产这种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任务,就是要破坏和反对电影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共谋”。

      同样,批评电影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就意味着否定影片所标榜的“真实性”。

      ...

      阿甘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相信上帝,珍视家庭的右派价值。

      而他的一生挚爱珍妮,追求自由,反上帝反战反社会,性解放,则是典型的左派。

      在影片中,右派的阿甘成为人生赢家,而左派珍妮被呈现为一个悲剧。

      最终,沉沦的珍妮在经历了叛逆后,最终在阿甘那里找到归宿,回到了亚巴拉马州。

      一个彻底反叛的左派最后选择了右派式的回归,极大的宣扬了右派精神(除了种族歧视)。

      ...

      阿甘的祖先Forrest(福瑞斯)将军,其实是典型的3k党,种族歧视者。

      一个种族歧视者的后代阿甘却和黑人布巴结为了生死之交。

      阿甘这个不太聪明的孩子,俨然一个温柔的调和者,悄然弥合着二战以来美国人内心的伤痛。

      阿拉巴马州塔斯卡骚乱,州长公然阻止黑人入学,阿甘却闯入历史帮黑人学生从地上捡起书本。

      越南战争,阿甘等人被表述为不攻击越南人反被游击队打垮的逃跑分子。

      阿甘越战归来刚被表彰成为越战英雄,转头就加入了反战游行。

      越南战争里,坚定的战争分子丹中尉,在阿甘的帮助下实现了自我和解。

      绝无信仰的丹中尉开始去听礼拜,最后结婚时竟然找了个亚裔(越南)媳妇。

      每个被历史伤痛笼罩的美国人在离开电影院后都感受到了由衷的欣慰和感动。

      但事实上,越战真的能和解吗?美国是无辜正义的吗?种族歧视不存在了吗?

      电影对历史站在美国白人右派价值观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粉饰。

      ...

      福柯有句名言: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显然,这并非50-80年代美国,而是九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保守主义思潮涌动的现实。

      “阿甘正传创造了一种普遍性的公共话语和公共记忆,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实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使观众重新肯定传统道德和社会主流,否定前卫新文化。这就回应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主体身份建构的‘召唤’,认同了阿甘式的主体身份构建。”——《好莱坞电影·历史记忆·历史重构——以〈阿甘正传〉为个案的考察〉》谢文玉教授

      ###

      2.下面多段文字出自《致青春》中的“情感结构”与时代问题”,作者王晓平,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453007.pdf 。

      一、“青春残酷物语”的空洞化

      自始自终,影片以一种“青春残酷物语”的方式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它的在放纵生理情感之后无可避免的失败和黯淡。

      ...

      如果我们认同今天流 行的说法,即自己以为爱上的其实是自 己的镜像,那么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两人确实趣味相投。他们都一贯地以自我为 中心,一贯将维护个人利益当作张扬个 性的必然。这在90年代后期以来,一 直被当作需要培养个性的必需,无须向 外人解释... ... 总而言之,男人们显现精神气质 上的早衰 ;而女人则将对爱情的向往彻 底泯灭,以“过日子”为人生真谛。借 此影片欲表达的“深意”呼之欲出。借 陈孝正之口,编导在影片的尾声明确地 提出主题 :“青春就是看着自己变成自 己所讨厌的人。”

      ...

      然而,现实固然残酷,空洞化的青 春之下,如此毁三观的“人生哲学”表 达,果其然否?其本真性与前因后果仍 须辨析。这种空洞并非真的空洞,在辩 证思维看来,恰是某种“时代真理内容” 的呈现。

      二、爱情作为时代症状 :自我 中心与自我弃绝

      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出路,想获得成 功,要么背弃爱情(陈孝正),要么“待 价而沽”(黎维娟),要么“改名换姓”(朱小北)。美女才有青春(阮莞),才能恋

      爱(郑微),乡下人没有恋爱的权力(黎 维娟),卖包子也要藏着掖着(朱小北), 强强联手仍是王道(许开阳和曾毓), 不过呢,赵薇说,这不是贫富的问题, 这只是青春残酷物语。

      借郑微之口,编剧想传达她的至理 名言“其实爱一个人,应该要像爱祖国、 山川、河流”。这种将人事当作自然加 以比喻初看上去不伦不类,但我们揣摩 其意,不过表达的是所谓必须“无条件 地爱”。而编剧也希望通过阮莞对其男 友永恒的爱与包容,力图证明只有这份“爱”才能令青春永垂不朽,但不论是 郑微,还是阮莞、黎维娟、张开,最终 都在一条物欲横流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 远。这种对于“爱”的非历史性(本质 上是非阶级性)理解由以上露出它的部 分真面目——而这种真面目显示它自身 其实正是出于一种阶级性的对于“爱” 的理解。如上所言,这些男女自以为 爱上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镜像,因此 他们表面上对他者的爱(无论是郑微只 考虑到自己感受的放纵自我,还是阮莞 所谓无条件的宽容)其实只是某个阶层 自我中心的表达。而且,通过陈孝正的 行为,这种自我中心进而被演绎、理解 为来自底层的人为了要出人头地而不得 不放弃道德(影片丝毫没有表现陈的心 机,从而显现他的选择是可理解的不得 不为)。然而,虽然现实中有这样的个 例,但不但郑微对于陈孝正的垂青表明 二人精神境界的亲缘关系,而且即使底 层出现种种状况,也是受这个社会氛围 影响所致。

      马克思主义曾有句名言,一个社会 的主导思想是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 想。那么,影片中的“自我中心意识” 来自何处?由于编导的社会无意识以及 刻意避免的从阶级分析角度加以理解, 我们除了将其理解为“市民阶层”一贯 的个人主义考虑外,似乎难以见到“统 治阶级”的影子。让我们先将这个问题 暂时搁在一旁,看到影片中与这种“不 计一切往上爬”的心态相伴随的,却是 一种自我弃绝的心态。不难看到 :

      赵薇把青春定义为“终将逝去的”,认为青春所有的美好,都抵抗不住现实 世界的摧残,这本身就是一种懦弱地、 对拜金主义、对唯物质论社会的低头, 而面对逝去的美好,赵薇并不是去表现 出青年人的挣扎(影片中只有少量呈现, 后文会表),而是传达一种逆来顺受的 态度,主动去迎合了这个世界,将逝去 的美好青春,定义为“用来怀念的”。

      在“个人主义”的放肆声张之下, 却同时是个人强烈的无力感。这表明影 片所表达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主体 本身却不是统治阶级。后者可以凭借其 权势在人生事业上发达顺利(如许开阳、 曾毓这样的官宦子弟),虽然未必在爱 情上如其所愿 ;但他们不择手段出人头 地的“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了这个社会 的中低阶层,如陈孝正不计一切地追求 名利。而自命清高的市民阶层在其幼年 期(大学时代)沉醉于情感泛滥的宣泄, 在走上社会的当下则感叹年少幼稚,“理 想主义”的虚妄,致力于“实用主义” 的信仰。这种弥漫的实用主义被视为经 历年少轻狂沧海桑田后得见人生的真 谛,一方面表明无权无势的市民阶层不 得不服膺(甚至由衷信奉)这个社会统 治阶级的主导观念,一方面表明当今社 会犬儒主义的盛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感谢介绍

      马督工水平真不是盖的。十年前就这么NB。

      • 家园 他只剥了洋葱的表层

        我觉得《致...青春》的马前卒评论就电影发生的社会背景展开了关于九十年代大学生活的一角记忆,对当时社会人文重描值得称道。然而此种对电影再现/重塑集体记忆的好坏臧否,对历史进程中展现的一群人命运的超现实虚构的价值评价,基本上属于流行文化传播分析。十年前我拿三段流水论来做境界上的比较,把它类同于罗大佑的流行歌曲只是在大众传媒表层,相信读者能明晰我的取向。

        你的回复赞许十年前就能有如此评论,牛B云云,我不认同。能不能对电影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情感问题再做深入思考?能不能对十年前的此电影创作意识乃至于中国经济私有化进程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的社会生态有唯物主义史观的分析?历史学者开始思考话语中的霸权与反抗;新一代的历史学家则更多地取法人类学家的方法与眼光 --他们尝试用显微镜认真地观察一滴水,并从中折射出海洋的全景以及其背后丰富广袤的生态。(引自“有时候历史无法改变的现实,电影可以 | 专访娜塔莉·戴维斯_人类_美国_记忆”,https://www.sohu.com/a/608737231_119350#google_vignett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见前补充 4918865
    • 家园 才看到

      中共以阶级论为出发点,对孔子的误读太多。

      孔子的境界与毛泽东比肩。

      • 家园 【整理】孔子的教育思想

        现在最多为人所知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有教无类 - 人本身是平等的,因此人人都可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通过这样来达到思想人格上的平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儒家提出的一种社会秩序而非等级制度。汉代之后的儒学早已不是孔子的儒学。

        因材施教 -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子路匆匆走来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冉有也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就奇了怪了,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不一样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19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开启了现代教育的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实验研究。

        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中的《学记》篇,原文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虽然烧了好菜,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虽然有精深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说,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质量不高。知学识不足,才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知教学质量不高,才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强调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一方面又有联系,就是这个意思吧!后多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值得东西方参照的有: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育(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意、技能三类。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愤”是将懂未懂时非常着急的状态,“启”即开导、引导,“悱”是想表达但表达不出来心里郁闷的状态,“发”即阐发、说明。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中国教学论中的“启发性原则”即渊源于此。在殷商时代,“儒”的原意是指,集祭司、术士、先知为一体的一种“精神导师”,殷商以后,“儒”的意义和地位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儒家的“儒”,指的是孔子的“君子儒”,它的意义应该是“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The Great Mentor称孔子为中国第一个教育家。

        点看全图

        关键词(Tags): #孔子#教育通宝推:桥上,燕人,
        • 家园 在我看来,孔子真不认为

          人本身是平等的,因此人人都可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那个社会,他也没有提出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颠覆性的主张。

          通宝推:闻弦歌,
          • 家园 从庄子的盗拓篇来看,当时也提不出这种口号。

            思想发展非常困难。

            盗拓的想法,在山东一直延续近代,还反复出现。

            强烈的反阶级压迫性和反社会性混合,正义性和破坏性掺杂。

            没有建设性。

            实事求是地说,以中国北方人的剽悍性,也只有列爷改造的组织暴力,本地化后,才能打破这个循环,并从思想上消灭盗拓。

            ------

            盗拓是个外号,类似于小温侯。他姓展,名“雄“(后世补的,真名不知)

            通宝推:闻弦歌,
          • 家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两层含义

            一,承认不平等。承认王侯将相与其他普通社会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即承认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行业、职位,对社会的重要性大小存在不同,同时将王侯将相规范为社会角色的一种,而非超越社会性的存在。

            二,承认平等。承认社会角色的不平等的同时,承认人本身的平等。人本身不是一种社会角色,而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人在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意义上是平等的。

            正是在这两个层次上的平等与不平等的基础上才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在讨论孔子或基督教神学的平等之前,需耍先厘清社会基本单元与社会角色这两个层次上的平等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以社会角色的不平等僭越社会基本单元的平等,或者以社会基本单元的平等抹除社会角色的不平等,都是不可取的。

            无论是中国的儒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基督教神学,其主要的社会作用都是确立社会基本单元的平等,以对抗或者说平衡社会角色的不平等。而儒道传统和基督教神学,还可以包括佛教,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就是二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生产力发展,社会组织形态发生极大改变,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角色全面替代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就必然发生社会角色不平等对社会基本单元平等的僭越,而且,这种僭越是由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理论创新背书支撑的。

            我们可以详细分析儒道传统与基督教神学发挥社会作用的不同理论方向与深度的不同,但在比较之前需耍将两者放置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也就是今日世界现代化工业化之平台。今日世界与二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一样,也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社会组织形态发生极大改变,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角色全面替代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角色”的时代。

            通宝推:onlookor,回车,闻弦歌,匿名:1
          • 家园 你的见解对头

            孔子见识怎可脱离他的社会阶段?明朝李贽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认为“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这种天下一家的意象岂不是东方人本主义平等观的最早诠释?依现代观念说孔子不认为人人平等,那同样也可以说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这发端于基督教自然神论平等论的狭隘虚设。

        • 家园 孔子的”教育家“头衔是最没有争议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