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 chuchong

共:💬134 🌺491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嗯。这个也是需要的

              这个需从国家层面或者医保层面去推动。

              但是话题说回来,自从人类基因测序以来,这一直是很多人希望的方向。但这里面还有多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不是专家,说不出来。我与一些业内从事这一行的人聊天,都表示,我们这辈有生之年,就不要指望了。

              除此外,还能如何预防?

              多年前的食盐加碘,也算是预防的一种,那是建立在流行病学研究及一些基础研究课题上的,现阶段我反而更看好这样的研究。

              • 家园 精准医疗的思路错了

                从基因层面精准医疗太过超前,基因和现状表达又不是一对一,20年内无解。

                生命是无价的,医疗资源永远是短缺的,不用技术手段大幅度改善疗效,任何其他IT技术都是改变抢资源的方法而已,零和游戏。

                我认为真正应该着力的是慢性病,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医院和药厂都不愿意向慢性病宣战。对高血压,糖尿病,气管炎和慢性乙肝这四大常见慢性病,采用精准的闭环跟踪,精确给药,从而达到大幅度缓解甚至痊愈的地步,真正能造福人类。

              • 家园 动态监测,及时提醒,理疗健身

                把大病解决在小病阶段,把小病解决在理疗阶段,把未病解决在体检阶段。

                去(医院或体检机构)检查应该是常态,而且是频态,也就是动态健康,通过大数据+网络,把用户的身体健康保持在一个动态范围内,达到少去医院就医(尤其是大医院)的目的。

                这只是个人一点想法,不是很成熟。

          • 家园 其实米过医疗资源远大于医生数量,一个

            医生手下,注册护士,普通护士,医师助理。基本上一个医生就是一个团队,俺们国家不能比啊。确实应该想更好的方法。

    • 家园 接上文

      说起医疗贿赂与回扣,从长远点说,可能就要提及当年的三大改革:房改,医改和教育改革。河里其实很多文字描述,我就不多说了。当年医改,还有个实际情况便是,药监局从卫生部(现在是卫计委)脱离出来,开始仿照美国FDA的模式,监管食品、药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作为医疗领域的上游产业监管部门,这一套规范基本是学习的美国模式(欧盟由于是一个相对松散的联盟形式,医药领域的监管反倒不如美中那么直接,一般是委托第三方公告机构来进行)。

      医疗领域的上游是医药产业,含药品与医疗器械,国内目前为药监局监管;医疗领域的核心是医疗服务,由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直接提供着为各级医生,国内目前为卫计委监管;下游便是患者及各种医保,涉及人保部。

      这里每一块单独拿出来,基本都是个大课题。先埋个坑,把重点先放在前两者的关系上—医药厂商与医院、医生的关系。

      医疗领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息巨大不对等上。患者到医院诊疗,用什么药品做什么治疗,由医生决定;但是付费是患者的。基本上,患者说不上什么话,大病小病皆如此。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小孩检测出来是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医生强烈推荐其在医院购买弱视治疗仪,每天在家进行治疗,每台大概4000元左右。为此朋友委托我咨询一些大医生的看法。我先是查了FDA的医疗器械数据库,发现国外根本没有这种医疗仪器设备,然后下载了美国眼科协会的弱视诊疗指南,跟他一起看,发现国外也没有推荐使用电子类的弱视诊疗方案。最后问到协和的一位主任医师,他跟我们描述说:首先这个东西国内临床10来年,未曾有不良事故报告(其实主要是他那里没有),然后这种治疗一定程度上是有科学依据的,虽然这种方式没有临床询证医学证据来证明自己有效,但是总归没有副作用吧,所以他也不说是建议我们买还是不买,大致就是如此。我后来给予的建议是:可能国外的父母不想强迫小孩看他不乐意看的东西吧,不过咱们中国人大多没这种忌讳,反正钱也不多,你就买来试试吧,权当安慰好了。描述这件事情,只是想说明:因为我们不是医生,哪怕我们获取再多的医疗信息,对医生的诊疗有质疑,那么,我们敢跟医生对着干么?

      医疗的专业性,使得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支配的地位。而医疗体质制度性的扭曲,造成了中国医疗环境的现状。

      中国医疗服务价格,在1999年国家层面上规定了一次,然后一直到至今,几乎没怎么变过。而这十五年来,中国社会巨大发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作为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及医生,又该如何自处,譬如说专家挂号费吧,现在很多三甲医院大医生的专家挂号费,也就10元/位,他一天能看多少患者,一月来自挂号问诊中的收入有多少呢。所以一开始,是医生开始收受红包,到后来,国家层面开始推行以药养医,然后发展到现在,红包这种隐蔽性差及危险性高的行为基本已经不存在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医药回扣,成为了医生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

      首先,医药回扣,在法律上是禁止的,属于贿赂。

      但是医生迫切需要:以单纯的工资收入,医生无法获得体面的生活质量。这是马斯洛需求的生理需求层面。医药厂商不能或要尽力避免直接贿赂,以规避法律风险。建立防火墙势在必行。于是,医药代理商应运而生。

      中国大大小小的医药代理商遍布全国,不过所谓大一点的经销商,能做到覆盖一个地级市的某一类药品或者器械的进院代理,已经算很大的了。大部分的进院代理商,往往只做一两家医院的一两个科室而已。为何他们都做不大?

      医生获得回扣,不能转账,不能存入银行卡。否则不明收入来源问题,如何说得清楚。所以最好是现金,放家里的保险柜。这种见不得光的交易,对于医生本人来说,是需要小心应付的,知悉的人越少越好。一个经销人员,如果跟医生不混熟一些,医生都懒得理你。一旦混熟了,开始直接进行这种回扣交易了,那么往往意味这,凡是这个医生可以经手的药品或器械,都会从你手上过,毕竟医生也不希望与多人保持这种关系。这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这种经销商都做不大:他们的核心资源是与医生的关系,一个经销人员,维持与医生的联系纽带,是要花时间精力的,而经销商对经销人员的控制是很有限的,经销人员随时可能跳槽单干。经销商往往是家族似的企业形式,以保持经销人员的稳定。

      医药厂商----经销商-----医生(医院),由此形成了稳固的利益链。当然除了以上描述的,还有很多其他相对正常的市场活动,如临床学术交流,产品培训,展会等,这些往往是厂商组织,经销商与医生参与。根据国内一家证劵公司的描述,美国医药厂商获取了75%的医药利润,流通领域获取25%左右,而中国的医药厂商获取25%左右的利润,流通领域获取75%的利润,原因即如此。见下图描述:

      点看全图

      其中,最后115%,加价15%是国家许可的。

      中美医药流通领域的对比图稍后补上。

      通宝推:关中农民,XemK,
      • 家园 医患关系,包不包括患者家属?

        医疗的专业性,使得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支配的地位。是的,自己的小命在医生手上捏着呢,患者当然是不敢丝毫忤逆。

        如果加上患者家属呢?

        患者家属会不会说:“你这二流医科大毕业的医生,你懂个屁,这是我从网上百度来的“最佳”治疗方案你给我按照这个来。”

        “患者本人签字同意的原治疗方案”

        “他病糊涂了”

        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听亲人的还是医生的?

        如果患者失去意识或者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法律和社会习俗觉得医生应该听谁的?

        被认为行为能力受限的患者的?

        被认为有利益关系的医生的?

        还是患者“最亲最亲的”亲属的?

      • 家园 这个以前我说过

        价格管制,租值耗散。

        个人感觉无解,悲观。。。。。

        • 家园 有解:)

          其实么,我写这个,是想引出我的一个试点尝试。

          现在医疗领域,给人的感觉是混沌无序的状态:大家都知道要改,也都想改,却难为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动任何一方面,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处处是阻力,难……

          但是依然是可以有方法的……

          • 家园 先说说我认为的难点,再听你的方法

            我的看法如下:

            医生的市价,被管制了,举个例,某位专家的门诊,有人愿意出两百块钱看一次,由于被管制的原因,专家只能收二十块钱,由于低于市价,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专家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种可能情况:

            1:专家的挂号,被炒黄牛,有人出四百块钱,插队。

            2:专家开不必要的药,吃回扣

            3:专家缩短门诊时间,本来30分钟看一次门诊的,缩短到3分钟。

            这三种情况,都出现了租值耗散的状况:

            第一种,本来市价是200,由于黄牛要承担风险,这风险值200块钱,这两百块,本来病人不必出的,现在要多给。

            第二种,也就是以药养医,本来病人不必购买没必要的药的,现在要买,钱浪费了,如果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就浪费更多了。

            第三种,本来病人可以享受30分钟的优质服务的,现在只能得到3分钟的劣质服务了。

            我完全不怀疑,有医德高尚,不计较收入,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务人员,但恐怕只是极少数,碰上了是运气。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消除租值耗散,唯有靠市场,例如,专家门诊可以拍卖,价高者得,又或者完全取消管制,由专家自己订,订高了,没人来看病,专家会饿死,订低了,病人如过江之鲫,专家累死,于是会出现一个合理的市价。

            但是,这么做,会出现穷人看不起病的情况,好医生提供的服务都被富人抢走了,这个又该如何解决呢?

            这个就是我说的难点了。

            我会特别留意你的方法是如何降低租值耗散的。

            • 家园 我不知道怎么描述

              我是觉得你这种分析好复杂。

              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给医生他想要的,但是使用新方法使得灰色的收入变得正常。这种新方法对于医生、患者及社会都会在可见的未来(在某些科室甚至可能是一两年内)产生巨大收益。

              怎么给,通过何种方式,如何使得全产业链受益,怎么受益,这才是重点。

              ----------

              预先说明一下,我其实主要是围绕某一个医疗学科来做的创业,这个模式,在该学科有着很大的可行性。但要想扩展到其他学科,可能会很难,但也未必不可实现。

              • 家园 我说的是价格管制的经济现象

                这方面的论文多了,比我描述的会复杂百倍。。。。

                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给医生他想要的,但是使用新方法使得灰色的收入变得正常。

                你说的这个,其实是要转折突破这个管制,一不小心,恐怕有违法之虞。。。

                话说回来,我认为医疗系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价格管制的,只是目前管得太狠,手法太差。。。。。

          • 家园 耐心恭听,诚心求教
      • 家园 社区快捷栏有一个上传空间

        把你的图片上传后,右键点击图片,复制网址,填在[IMGA][/IMGA]当中即可。

        我刚刚学会这个技巧,打了小平一枪,很好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