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今天特别的高兴,在孩子快十岁时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6 🌺969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生苦短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一辈这样教我,我这样教小朋友。

        • 家园 我女儿并不想当人上人啊,她的胃口更大

          我平日跟她交流得多的是关于“舍得”。她总的来说,是比较豁达的。但这个事,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对她来说,是很难的。想想我自己,一度消沉了五年之久。

      • 家园 你让你女儿这个年纪就直面惨淡生活

        又让她坦然接受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花一般的年纪还是有些爱恨情仇的好

        • 家园 堂吉诃德

          可能许多人对堂吉诃德的评价经历了多次反复。

          对于堂吉诃德,有说他可爱的,有说他可叹的,最为关键的是,这场 争论永远不会终结,甚至 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在跟自己争论。

          客观理性的说,个体的成长 充满了偶然性,只能抱着可遇不可求的想法向前进。但是任何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世界,不论它是否完备。超越自我,从头到尾都只能说是一句口号。即便作者塞万提斯自己,也恐怕 搞不清最后是自己背叛了自己,还是拯救了自己。

          我个人来看,塞万提斯这部作品是伟大的,这位作者可能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创造了一部永动机。于是,生命之花绽放,以永垂不朽的方式流传至今。

          说起堂吉诃德,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译本。

          比较出名的两个译本,一个是早年的杨绛,另一个是晚一点的董燕生。杨绛的文学造诣较高,而董燕生却是西班牙语教授。

          读者的反响也很不相同。喜欢杨绛的会说,杨的译本行云流水,意译简洁明了,喜欢董译本的却认为他的翻译才是原汁原味,避简就繁,就是为了将赛万提斯刻意编排的词句完整的重现。

          我一度认为,杨绛有些自以为是,替读者做主了,不过也有可能和时代有关,毕竟那个时代的人不像今天这样,有闲情去咬文嚼字。

          作为一个落后国家,中国长期从西方引入大量作品,这是个事实,但翻译却是很头痛的问题。

          比如说,董燕生的翻译,用中式语言去表述西班牙的乡村俚语,中国的读者读起来,既感到亲切(容易产生代入感),又觉得不伦不类(一名西班牙骑士在中国的农村驰骋是什么样一种画面呢?)。

          我想,尽管批评杨绛的人说杨绛翻的是英译本,已经转了一道手,但我想,杨翻译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取什么,舍什么,很难说谁对谁错,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不仅是文学作品,其它领域也有类似 的情况,比如数学中的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两个词,就时常被我拿来当笑柄谈论。

          那么当初选择这两个词的译者是不是就没有考虑到我说的这些问题呢?我认为,他们是考虑过的。只不过,他们的选择我不认可而已。

          依我所设想,可能最好的翻译是遵从原著的精神和风格,用本土语言进行再创作,比如人名、地名统统换掉……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道理很简单,同样一本书,一万个人读,有一万种读后感,如何才能做到遵从呢?

          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要将全世界的语言全学个遍吗?

          所以我到后来,是这么来看待这件事的。语言的形式,当你没有掌握这门语言时,你是无法欣赏的。拿不起的东西,就要学会放下。

          故而我之后又转变了态度,反而认同杨绛的做法,也不再认为她是替读者做主了。

          附带说一句:我认为之所以翻译成有理数和无理数,大概是把这个“理”字当作规则,十进位制的规则来讲,所谓有理数,就是用十进位制规则可以表述的数,而无理 数就是用十进位制规则难以表述的数。至于我的看法是不是跟当年的译者如出一辙,我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来解释,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同与异。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一会一变的。拿得起放得下,你就会觉得好玩,拿不起放不下,你就会感到无比痛苦。

          好比我对堂吉诃德译本的看法,就经历了多次反复,每次我都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事后来看,那是不能称之为定论的。人,始终活在不那么确定当中。

          有时候,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和女儿说起来,有时候觉得人生就像躲猫猫。当你蒙上眼时,你不知道小伙伴会藏在哪,可是你并非 是完全不知道,因为你们规定了,不许跑出这个院子。这之后,你找到了,或者没找到,你都会觉得趣味无穷。

          通宝推:三笑,
        • 家园 这就是爱恨情仇啊
    • 家园 何为独立性?

      我们时常说,人需要有独立性。可是,什么叫独立性呢?我以为,独立就是要自己来做决策。决策的是什么呢?粗到什么地步,细到什么水平。

      我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张曼玉在拍电影《英雄》时,向导演张艺谋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每次张艺谋都很耐心的听,听的时候每次都是面露微笑,但一次都没有采纳。张曼玉在拍完《英雄》后说,再也不会跟张艺谋合作了。

      这就是张曼玉只能当演员,而张艺谋可以当导演的原因。

      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在他所研究的领域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但是专业人士 的毛病是,他不会站在全局来考虑问题。

      对于一个掌控全局的管理者而言,他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只能根据当前的条件选择粗到什么程度,细到什么地步。

      但专家们往往很希望管理者采纳他们的意见,一旦没有被采纳,就会很生气。

      比如,教育教学研究者,往往会向一线老师提出许多建议。这些建议有没有道理呢?有。但是,是不是一定要采纳呢?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如果一线老师把这些专家的建议都采纳了,他就是长出三头六臂,也恐怕完成不了,最后还会把自己累死。

      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当一名企业管理者,不可能都去当国家元首,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管理者。管谁呢?管自己。

      所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再根据 自己的情况选择采纳或者不采纳,这才是独立性的表现。

      我再举一个小例子。

      我女儿新近看完一篇文章,叫《郭子仪单骑退回纥》,她的任务是读完之后划分结构。

      她划的是:

      1.回纥、吐蕃兵临长安城;

      2.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3.吐蕃见势撤兵。

      我说,“你这个划得不对”,“为什么?因为在这篇文章当中,你的这个2,其实是整体,所以,需要将它再细分。要把它的结构划出来才成功。但如果换一篇文章,可能它就是一个部分,一句话概括就可以了。何时粗,何处细,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度】。僵化的全粗,或者全细,这就是一种不会变的表现。过粗,收益太低;过细,投入太高,都是无法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个【度】只能自己来把握。”

      我们当父母的,当老师的,既要学会用这个办法去管孩子,管学生,更要教会孩子、学生用这个办法来管自己。

      好比我女儿总结,我给她划了一道红线,这根红线是绝不可以触碰的。红线之上的,有些事,讨价还价的余地大,有些事,余地小,不一定,也定不了,得看具体情况。上次我可能会同意,下次我可能会部分反对。

      有位老师诉苦,说他班里30名学生,只有7个在学习。我说,“你可以划一道红线:不可以在课堂上捣乱。”一部分学生,不捣乱,就可以了;一部分学生,不反感这门课,就满足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有热情,就相当不错了。

      所以我时常说,对于普通班的老师而言,第一件事并不是要去督促这些孩子学习,而是要跟这些孩子搞好关系,拉近距离,让他们接受自己。就算他们学不到知识 ,有时候愿意听一两句开导的话,不也挺好吗?

      通宝推:三笑,
      • 家园 耳朵和扇子

        1.

        We're here today, not just to talk about the future of this company. We're here to talk about this destiny.We're here to talk about the end of the world.

        We stand on the brink of Armageddon. Diseases for which we have no cure.Fundamentalist stage who called for our destruction. Nuclear powers over which we have no control.And even if we navigate these dangerous waters, we face other even more inevitable threats.Global warming will melt the polarized caps within 80 years, flooding 90 percent of all habitable areas on earth.Unchecked population growth will overtake food production in less than 50 years leading to famine and war.This is not conjecture, this is fact. One way or another, our world is coming to an end.

        Now the question is...will we end with it?

        I propose that we end the world but on our terms.An orchestrated apocalypse.One that will cleanse the earth of its population but leave its infrastructure and resources intact.It's been done once before with great success.

        我们今天坐在一起,讨论的不只是公司的前景,还有人类的宿命,世界的终结。

        我们站在末日的边缘,经历着无法治愈的疾病。原教主义自求毁灭,对于核武器我们又束手无策。即便我们度过这一切难关,还是会有其他不可避免的威胁。全球变暖将在80年内融化两极的冰盖,淹没地球上百分之90可居住的区域。要不了50年 食物产量就会无法供养疯狂增长的人口,饥荒和战争无可避免。这不是猜想,而是事实。殊途同归,我们的世界终将毁灭。

        问题是,我们会随之灭绝吗?我建议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亲手毁灭这个世界。一场精心策划的世界末日,清除地球上的人口,但完整保留其基础设施和能源。这一想法已经成功实施过。

        这是电影《生化危机:终章》中的一段台词。艾萨克斯博士在说这番话时,语重心长。并且,他最终采取了行动——释放T病毒。

        2.

        西方人的末日情结,由来已久。这大概跟西方人的地缘政治有关,我是指,欧洲文明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全世界向西方文明学习。因为欧美引领了全球性分工的大潮流,主导了近现代科学一次又一次革命,这些都是事实。

        说起来,学得最多的,当数钻研精神。

        然而钻研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搞不好就会一叶障目。直到约五十年前,一部分西方科学家才开始意识到,“我们把世界搞坏了。”

        所谓“我们把世界搞坏了”,就是指不论哪个领域的专家,都可以拿出相当多的证据,证明世界明天就会崩溃——这对于媒体人而言,是再好不过的题材了。

        3.

        如果没有历史,我们人类单凭今天的科技发展水平,很难判断出人类社会的大致走向。

        这就好比,有时候,我们站在很远的地方看山村,会觉得那里诗意盎然,这因为站得太远,看不到牛粪;又有时候,我们超近距离的去端详一位美女明星的面孔,就会发现这张脸上布满了弹坑,叫人无法直视。

        事实上,前面的话说得并不对,这跟科技发展水平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我们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恰到好处的焦距,不是太远,就是太近。而在西方文明主导 的这最近500年当中,我们总体上是离得太近的。

        4.

        或许是因为今天的人太有钻研精神 了,所以一些人做了父母之后,也会这么去钻研孩子(的成长),这其中当然是有我的。

        为什么最近几年,开始流行要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呢?这一出发点,我自以为是理解的。因为一些有钻研精神的父母,拿着高倍放大镜去观察孩子,看到的是一处处令人心碎的“丑陋的人性”。为了安慰自己,为了让自己还能坚持下去,表扬和鼓励就成了必需品。这些表扬不是给孩子的,而是给父母自己的安慰剂。

        然而,皇帝的新装这故事妇孺皆知。如同末日电影的片尾那样——人类总是很神奇的得到了救赎——编剧不相信,观众不相信。

        千万别误会,我并不是来炮轰钻研精神的,我只是想说一句话:当你准备去画大象的耳朵时,一定要记得,这是大象的耳朵,而不是一把扇子。

        5.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力荐:要读历史,要读脑科学。

        读历史,可以了解全人类的发展走向;

        读脑科学,可以了解人脑内部的认知、情感模块是如何形成的。

        从整体和个体两个方向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在精神层面处于不败之地。

        否则,甭管一个人能做多少事,赚多少钱,却始终无法破除崩溃论,无法走出“丑陋的人性”的认知怪圈,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一天是可以安心睡觉的。

    • 家园 什么样的教育思路才是合适的呢?

      以下是我的个人思考,仅供参考。

      时常听人说,我学的知识是死的,这是指不会用。我个人所见,并非是知识是死的,而是是一个死结构,或者无结构。

      反过来说,一件西服,不管它是皱巴巴的,还是笔挺的,为什么都能辨识出来?当然,在一些极端场景 中,辨认不出来那是一件西服。

      知识之所以无法形成结构,大概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某知识当中那个充当关节的元素,没有搞清楚,所以无法和其它知识发生联系,失去了联系的知识,当然谈不上结构。

      第二种,自己没有主动意识去组织知识,这就好比没有组织的起义军,一打就散。

      或者说,是松散的组织,并不牢固。这种牢固是怎么来的呢?是反复锤炼出来的。

      虽然这些事能说得清楚,但做起来我觉得挺难的。

      因为接下来的问题是会不会变。

      光有结构还不行,还得是个可变的结构。所谓可变的结构,在我来看,就是会根据实际情况,强调某种分类方式——分类方式的不同,使我们将同一事物做不同的解构。所谓解构,就是“我”来组织成结构,根据“我”的需要。

      比如,我们从社会层面 来看,共党曾经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如今却不是这样了。为什么?没有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变。

      反过来讲,毛泽东就会变。最开始他是化整为零,到处都有,你按下西边的瓢,我东边的瓢又浮起来了。所以国军最头痛的事就是,共军主力在哪。

      到了后期,毛泽东又变招了。他这次是合零为整,要跟国军打大仗,主力VS主力,打一个,吃掉一个。

      实际上,毛泽东一向都是独行的,我的意思是说,不论是前期,还是中后期,他总是少数派,没几个人支持认同他的思路。

      又比如,我要理解,直和曲的关系,从直到曲,我可以远看,站得越远,就越是能“看”成曲。

      从曲到直,我要近看,看得越近,就越能“看”成直。

      到底是近还是远,那就要看我们的需要了。

      如果我要测量一根线的长度,我是近看还是远看好呢?如果近看,一根10cm的线,能看出多长呢?可能是无穷大(视观测能力而定)。

      我们把这个线里包含的曲直关系,迁移到国境线上去,就发现,国境线从某个角度看,是无法确认的。我们只能在地图上画出国境线,而无法在实际中确认精确的国境线。事实上,国境线确实就是看着地图,大家伙一碰头,给确定下来的。这里面是有后遗症的,这个我就不展开了。

      所以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要做到能变,并非易事。

      如此来看,老师(父母)看起来很容易当,其实是不容易的。

      我认为,老师(父母)的作用还是以引导为主。并不在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乎在是否把这些知识当成工具,引导学生建立【会变】的思维,掌握一部分【能变】的方法。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学生将来有什么需求,老师并不知道。

      就像我刚刚说的,我到底是离远了看好,还是站近了看好呢?这是根据 需求来决定 的,也根据 当时的条件来决定 的。它不是死的。

      学生长大成人之后,有的人觉得老师教的有用,有的人却觉得老师教的无用,这是因为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同。

      除非我们有办法,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知道他到底是瓜还是豆,从而确认了瓜的成长 路线和豆的生长周期,瓜按瓜的方式来教,豆按豆的需求来传。我不知道未来行不行,反正 现在不行。

      也就是说,我们要教的东西(就基础教育而言),只能是共性的东西,而不是个性的东西。个性的东西,教“对”或者教“错”,它是随机的。说它随机,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节奏不同。

      比如,杜甫比李白晚生十年,同样都是专攻文学,前者饿死了,后者虽然没有实现政治抱负,但还算逍遥。那么,李白的老师和父母,杜甫的老师和父母,李白自己,杜甫自己,他们有能力知道这差十年,就差得这么远吗?

      在同一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正面的例子,李泌。唐玄宗躲到四川之后,唐肃宗即位。唐肃宗当太子时,就跟李泌很要好,当了皇帝之后,把之前受杨国忠排挤的李泌请出山,辅佐国政。

      李泌这个人,就有变的智慧。平掉安史之乱后,李泌坚持回家,铁了心要让唐肃宗放他一马。这是因为时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唐肃宗爱猜忌人的坏毛病,在和平时期就会无限放大,这个时候再呆在皇帝身边,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时局发生变化,以前的达就变成了穷。穷了,就只能退隐了。

      说回现实。

      我认为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分而不合。也就是说,学科制之下,每位老师都将学生撕裂了,而不是每一门学科的老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达到一个共同点。这本身,就是无结构的表现,是盲人撕象。这也就是为什么请一堆老师,反而不如请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老师教得好的原因。

      当然,时代是向前进,而不是向后退。我的意思是说,基于目前的现状,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整合,这个整合,不是一句简单的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我认为,我们不妨去观察树木的结构:根,多;干,只有一个;枝,多。这也就是说,学个十门八门,没有问题。但要突出一门,其它是辅助性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突出的一门,足够了。

      这干长出来,就是一通。

      一通之后再长枝条,这就是百通。

      当然,我们人的成长要比树有更大的可变性。前一个阶段的主干,不一定是下一个阶段的主干。所谓螺旋式上升,就是指在一棵树上再长一棵树。

      所以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其实不妨有些倾斜。优生有优生的教法,普通学生有普通学生的要求。这个孩子喜欢数学,那我就辅佐他,让数学长成主干。那个孩子偏爱文学,那我就引导他,让语文也长成主干。老师非要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到统一的水平,这是老师跟老师自己过不去啊。

      最后我想说的是,老师们不妨“自贬身份”,把自己身上的重任卸掉一部分,因为不论怎么说,学习进步是个人的事,皇帝不急,太监再急也是白搭。所以,对于任何一名老师,哪怕在课堂里,只有一句话,只有一名学生终身受益,我认为,这个老师就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终身受益”这四个字,这就说明抓 住 了共性,效率自然高。甚至 可以退一步,哪怕只有一句话,开启了一扇门,引导学生走进了一个新世界,这学生哪怕只是站在门口往里看了一眼,这也是成功的。

      我们得承认,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我当老师,我就立一个志愿:我的一句话,能让两名学生终身受益。为什么这么立呢?只让一名学生受益,是保本。让两名学生受益,就赚了。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我的那个“死对头”

      我的育人宗旨是,培养一名有缺陷的人,但不培养一名有人格缺陷的人。

      七情六欲,都得有,喜怒哀乐,不可缺。

      我个人的体会是,要做到这一点,特别难。

      如果大环境是比较宽容的,那么父母不用花太大力气,孩子就能成一名人格健全,但是很有多缺陷的人。

      但如果大环境不是这样的,就很难了。我说个小例子。

      昨天孩子跟我中午是在外面吃的,吃的是快餐。我吃完了,觉得有点撑,又想抽根烟,就先出去了。等我回去时,孩子正好吃完,然后我们俩一块离开。她在路上跟我讲刚刚发生的事。

      先是一名女人,让我女儿离开那张桌子,理由是他们有两个人,我女儿是小孩子,所以得让给他们。

      我女儿就没搭理她。后来这女人的丈夫过来,威胁我女儿,说如果不让座就要揍她。我女儿说:“这男人跟个圆球似的,他想来拽我,结果让我一个擒拿把他胳膊拧过来了。”

      后来餐厅服务 员出面干涉,这两人才罢休。我女儿愤怒的不是这个,而是周围所有的人都在指责她:“你这个小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

      我的意思是说,大环境就是这样粗糙,蛮横。

      所以做父母,要营造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小环境,很困难。这就好比一名演员要分饰三十名角色,每个角色都不一样,然后形成一种平衡,这难度太高了。

      考虑到大环境,和自身的能力,我采取的策略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对着干”。

      有次我女儿当着我的面骂她老师:“妈了个逼”。我就没吱声。孩子骂完,又自觉羞愧,我一看,就更不用多说了,再说就是多余。

      昨天那事我想想挺后怕的。

      如果我女儿当时在餐厅里告诉 我这一切,我会不会跟那一对夫妻大打出手呢?说不好。

      我认为我女儿考虑到了这一点。

      因为她亲眼见过,我为了她的事跟别人打架。

      这就是难点。

      所以说,有时候道理很容易讲,做到很难。

      那次我是跟一名警察打起来了。

      后来来了一群警察,我就认怂了。

      电光火石之间,我突然意识到,袭警这个罪名我背不起。

      这种类似 的事,我干过很多次。

      比如我大学的时候跟毕业 导师干起来了,差点把实验室给掀了。

      我的同学都是说我准是吃多了猪油。我后来一想,也是,头天吃了不少丸子。所以改天我又去给导师赔罪,但只说我过分的地方,导师不对的地方我一个字都没提。

      读高三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干起来了。班主任威胁要让我退学,我反过来威胁班主任,“我要是没学上,你就甭想在这学校里有一天安稳日子。”最后还是我去赔罪。

      我经历过非常多这样的事。

      我的班主任、导师、老板、媳妇……我所有的顶头上司,我全干过,最后全是认怂的。好吧,炒股也是这样,最后还是割肉出局。

      在这方面,我是一个经验极丰富的人。

      我到今天,也没有学乖。

      我的哲学就是,我可以被你打败,但是你得为此付出代价。谁也甭想毫不费力的把我打倒。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女儿迅速学会了。

      真是有什么爹,就有什么儿。

      我自觉,我是个健全 的人。

      但是大伙可能不大能体会到,我女儿对我“下手”时,我的感受。

      一方面,我想反击,另一方面,我又赞赏。

      这真是个又可恨又可爱又可敬的对手啊。

      通宝推:刹那芳华,明心灵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