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简单看法 -- 林风清逸

共:💬347 🌺2557 🌵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教育、医疗、住房不能算是 “新的需求” 吧

                  先说教育,确实各个家庭对教育的期望不同,一般来讲,穷人家希望孩子早点工作,宽裕的家庭就希望供个大学生,但是并不绝对。总的来说,这与 “消费需求” 关系不大,直到 21 世纪初,教育质量最好的,还是公立学校,还是看分数,不是什么花钱的地方。

                  医疗资源类似,大城市和小地方有区别,但是总的来说,医院并非砸钱的地方。医生拿死工资,也不会骗你上核磁共振之类。

                  住房,商品房普及,要从 20 世纪初开始,之前的主流还是国家分配。92 年南巡讲话之后,这些需求并没有马上起来,还要等好几年。所以我说 92 年之后,改善生活有点瓶颈,吃穿用都改善了,下一步如何改善? 好像也差不多了。然后各种色情服务就出现了,饱暖思淫欲。

                  总的来说,除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进步,我现在的日常生活,吃穿用度,跟 92 年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跃。这也许是人类社会的一道坎,基本生活都满足了,接下来如何? 西方社会是急速堕落,什么同性恋、大麻,都是这个阶段冒出来的。

                  • 家园 那就换个更准确的说法

                    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方面新的需求。

                    以前老百姓自然也是需要住房、医疗、教育的,但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需求质量和内容肯定不同了。

                    以住房为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以前只要遮风挡雨、保温保暖,每个人能放下张床就行了,厨房是公用的,厕所是室外公厕,客厅可有可无,一家人老少三代挤在一间屋子里的都有。2000年前后有部电视剧叫《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看看这个就可以知道那时是什么情况了。到了后来就不同了,大杂院、筒子楼、简易房越来越不受待见了,大家都想有套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有卫生间,上下水齐全的房子,而且最好是夫妻、孩子、老人各有各的卧室,这些都是新的需求。

                    至于你说现在的日常生活,吃穿用度,跟 92 年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跃。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住房、出行工具就不说了,就以最基本的吃为例:92年大城市应该有反季节蔬菜了,但普通人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天天吃;92年常见水果肯定有,但品种肯定没现在多,南方北方的、国内国外的、应季反季的,只要想吃就能买到;92年如果在家吃饭,吃的东西都得自己做,鸡鸭得现杀、饺子得现包,现在超市里各种半成品都有,用外卖还可以直接要成品。我觉得吃不饱到吃饱是个飞跃,吃的单调到丰富也应该是个飞跃。

                    通宝推:acxp,
                    • 家园 你用 “需求” 的时候,要小心

                      你讲了两点,住房和食品丰富。

                      到底哪些是 “本来的” 需求,哪些是外力刻意引导的,不切实际的,要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现在的广告,吹独栋别墅,传世豪宅,乃至北京的四合院都成了新宠,这些显然并非 “需求” 。需求不能无限扩大,至少跟全世界发达国家比,要相当,对吧。

                      92 年我在农村的老宅,你说的 “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夫妻、孩子、老人各有各的卧室”,都能做到,也通了电,但是上下水不齐全。上海的人家,水电煤没有问题,人均居住面积小,知青返城的后遗症还没解决。

                      但是发达国家也这样,当时的美国电视剧,住大房子的人家,那都是鸟不生蛋的郊区,放眼过去一片自然风光。如果是大城市呢? 香港的 “狗笼” 闻名遐迩。

                      现在确实比二十年前(快三十年了)强得多,但我认为不是质的区别,49 年之后三十年,才是质的区别。

                      吃的方面,我认为 “丰富” 已经解决了,92 年我在上海混过大概十个不同单位的食堂,都有十五个左右的菜。新开的街边小饭馆,菜单也有不少页,能做几十个菜。我认为这属于够丰富了。到了 95 年,内陆县城也有了这种小饭馆,也是几十个菜,可以了。

                      作为对比,这两年我访问了从德国、东欧到俄罗斯的好几个国家,吃的不如 92 年的中国。绝大部分接待单位,自家食堂能做 2 种菜色(一个通心粉,一个土豆泥,配鱼或者肉饼),就很好了。如果叫外卖,就是披萨饼。

                      我的观点:到了 92 年,或者 94 年,至少在中国的沿海城市上海,生活水平已经没有什么 “急需” 改善的地步了,内陆地区一般再过几年,也能追上来。邓说的 “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死路一条”,已经不适用了。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偏偏这个时候,朱来了个大刀阔斧,不惜拆国家的地基国企,为了什么? 我的看法是,之前的改革挥霍太多,后遗症太大,难以为继。如果是这样,就不能只讲邓的成绩,不讲代价,尤其对国家长期的伤害,他看中的朱,在政治上变本加厉地加深伤害,而不是减缓。邓也要负责任的。

                      • 家园 观点要建立在现实上

                        我的观点:到了 92 年,或者 94 年,至少在中国的沿海城市上海,生活水平已经没有什么 “急需” 改善的地步了,内陆地区一般再过几年,也能追上来。邓说的 “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死路一条”,已经不适用了。

                        给你列一个上海市区住房的数据:

                        1952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3.4平方米;1979年,4.3平方米;1992年。6.9平方米;2003年,13.8平方米;目前的权威数据没查到,综合各方面信息应该高于18平方米(2014年是17.8平方米)。[URL=链接]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htm?d1=2004tjnj/C0703.htm[/URL]

                        1992年,一个三口之家挤在21平方米的空间内(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你认为“生活水平已经没有什么 ‘急需’ 改善的地步了”。

                        现在确实比二十年前(快三十年了)强得多,但我认为不是质的区别,49 年之后三十年,才是质的区别。

                        18:6.9,相差2.6倍不是质的区别,4.3:3.2相差1.3倍才是质的区别。你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至于吃的方面,实在不愿跟你讨论了,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有数。

                        • 家园 你的数据,跟我的经验完全吻合

                          我在 1992 年,拜访过十个以上上海家庭,老实讲,三口之家 21 平米,并不局促。大概两居室(一大一小),门口有个走道,算是饭厅、客厅。

                          而且 21 平米,是平均数据,我看过多个三口之家十平米的,一居室,当然孩子小,日子还可以凑合过,厨卫在外面,属于半公用。这些人很多是知情返城,遗留问题。

                          我在西方上大学的时候,厨卫也是公用的。大学生的单人宿舍,也就是七八个平米的样子,我并没有不舒适的感觉。

                          人均七八个平米,正是跨过 “质” 的区别的分界线,之后你就算给我八百个平米的房子,增加一百倍,那也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吃的方面也一样,顿顿吃肉,每天 100 克左右,这就是分界线了,再多,生活水平提高也有限。

                          92 年的美国大城市,不讲农村,人均住房是怎么样的? 《侠胆雄狮》、《忍者神龟》这样的美国片,你看过没有? 我反正是不能想象下水道可以住人的。《蜘蛛人》里面那个彼得帕克,在纽约租房子住,也就是七八个平米,电影里面有。

                          • 家园 你把我弄得无语了

                            你要是就坚持认为一家三口挤在21平方米的空间里不局促,我也没什么话说了。毕竟“我认为”这个事儿,是谁也没办法反驳的。

                            不过,最后还得指出你一条自相矛盾之处,下面两句话都是你自己说的:

                            49 年之后三十年,才是质的区别。

                            人均七八个平米,正是跨过 “质” 的区别的分界线。

                            上海市区1952年人均居住面积3.4平方米。1979年4.3平方米。你说1979年到底跨没垮过“质”的分界线呢?

                            另外,别老提知青返城了,知青集中返城的79、80年,的确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较78年4.5下降到4.3和4.4了,但81年就恢复到4.5了。

            • 家园 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由后来人的作为来决定的。

              比如,对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邓小平干得如何,是有很大影响的。邓小平干得如何比邓小平本人如何评价毛泽东要重要得多。依次类推。

              有时候甚至离得相当远的人如何作为,都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地位。比如戈尔巴乔夫之于列宁。列宁难道真的像普京那样说的,犯了大错了吗?并不一定。戈尔巴乔夫如果没搞砸,列宁的历史地位就高得多。

        • 家园 从历史看

          任何一个正常领导人接受一个前任留下高积累低福利的国家都会发展不错,可是邓接受不到十年差点把国家玩脱了

          通宝推:surfxu,
        • 家园 此人死1996,不是2018,1996什么情况心里没数吗

          1996强国了?三大耻唾你的脸,对台湾关系法直接放你的血

        • 家园 不能这样说,毛、邓的贡献完全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是全盘再造了一个新中国,整个国家的精气神,国家的基因,都跟旧中国完全不同。从文明的尺度上讲,你可以说毛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但是目光收拢一点,只能说,毛是开天辟地的人物。那个让西方人恐惧到骨子里的 “红色中国”,跟旧中国是两码事。

          这种精神上的根基,和物质上的根基,不仅是工业体系,还有比西方更现代化的国家体系(党领导一切,管理到基层,民主集中制),才是中国的底气。有这个底气,才有今天的成功。否则的话,邓的手段使尽,也不可能在别的国家成功。

          而邓路线的 “邪气”,是显而易见,人尽皆知,我不需要重复了。值得注意的是,小布什(无论他是否 “深海”)的贡献是决定性的,至少是不能忽略的,90 年代末的局势是如此险恶,当时美帝的应对,如果高明一点,中国恐怕就要糟糕。

          再回过来说,中国哪怕糟糕,还有一个保底的办法,就是回到毛时代,重来那种路线,是否走得通,也许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美国人是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的。所以毛留下的财富,还有为邓的折腾,保驾护航的这一份。

          用通俗小说的比方,毛留下的是九阳神功的底子,哪怕不会武功的人,也是高手(觉远和尚),即便打不了人,光挨打,也让对方吐血。邓的招数,顶多就是乾坤大挪移,看起来很神奇? 第一,你没有九阳神功,你练不了,第二,你有可能走火入魔。

          通宝推:心的方向,高中三年,脚歪不怕鞋正,avalon,bluestarry,纳米小洞儿,
          • 家园 邓小平的“贡献”,河里有精辟比喻,甩手大掌柜

            邓小平的“贡献”,河里有精辟比喻,甩手大掌柜。

            邓小平理论根本就不像个正经理论,或者说是白痴都能整出几套这样的理论,猫摸石头,香港50年不变,马照跑,鸡照叫(召妓),谁不会啊,说白了就是段子。

            邓小平搞的甩手大掌柜,并不深奥,当然这并不代表邓小平没本事没手段,恰恰相反,需要更大的权威,邓小平下令甩手,全党必须甩手。

            至于说中国能发展到今天的成就,邓小平有多少功劳,也许邓小平的搞法是最差的结果,也许随便换个搞法都比现在好,可惜历史是单行线,都说邓改开是唯一的好,天晓得是不是唯一的坏,香港可以作个参考,50年不变,一手甩出个大粪坑,臭得没人愿意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