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改革”与“开放”的断想 -- 老老狐狸

共:💬263 🌺3333 🌵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断想之进出口、黄金外汇、石油

      1950-1984 中国进出口

      点看全图

      1952-1983 中国黄金及外汇储备

      点看全图

      1972-1993 中国原油生产及石油进出口

      点看全图

      国际油价

      点看全图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断想之取消布票

      虽说布票取消较粮票早将近十年,但穿衣问题给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带来的窘境甚至超过吃饭。原因很简单,当年中国纺织工业的原料主要是天然纤维,而在天然纤维中又主要是棉花。由于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粮棉争地,棉花产量上不去。1952年全国棉花产量130.4万吨(2608万担),1958年冲高到196.9万吨后回落,1965年突破200万吨,然后长期徘徊。1971年棉花产量才210.5万吨,扣除农民自己用的棉花、军用和城市居民用的絮棉,能够用于纺织的只有155万吨。

      当时,在工业化国家,化学纤维占纺织用原料的比重已达到40%甚至更大。在中国,这个比重只有5.5%。要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需要跳出农业向石化工业找出路。

      1971年夏,毛泽东到南方视察。在长沙的时候,毛泽东给身边的工作人员放假,让他们到处走走,买点东西,搞些调查。有一位工作人员回来后很高兴,毛泽东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队,终于买到一条“的确良”裤子。毛泽东对此很是感慨。

      “九一三事件”以后,主席同总理谈起这件事,问:为什么不能多生产一点?还说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总理说:我们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生产。毛主席又问:能不能买?周总理说:当然可以。事后周总理找李先念、余秋里,要他们研究办这件事情。

      据陈锦华回忆,他曾从李先念、余秋里处听过此事。虽然没有看到这件事的原始文字记录,但是从1972年1月陈锦华他们所起草的《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这件事告》中可以得到一点印证。这个报告算了一笔账:中国进口4套化纤生产设备以后,“的确良”的产量总数将达到19亿市尺,城乡人民对“的确良”的需要,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供应。《报告》通篇都是讲大道理、算大账,没有讲具体的问题,惟独对“的确良”讲了具体数字。可见这说法应该是事出有因,报告中特地讲了“的确良”就是一个回应。

      就在此前后,国内石油生产取得重大突破。1959年,中国石油产量只有373万吨,无法自给。1965年,由于大庆等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成功,中国石油产量达到1131万吨,完全实现了自给。到1972年,中国的石油工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油产量达到4567万吨,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开始出口,这使中国发展石油化工有了可能。

      1971年下半年,轻工业部部长钱之光提出,可以利用中国自己的油气资源,建设几个化纤基地,相当于100万吨(2000万担)棉花。

      1972年1月初,国家计委的顾秀莲告诉陈锦华,中央已经决定引进化纤和化肥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要陈准备起草报告。得到消息,钱之光当即召集曹鲁、焦善民、李正光、王瑞庭等一起研究,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应当尽快把这件事情办起来。

      报告起草以前,李先念和华国锋专门组织了讨论,陈锦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按照报告提出的计划,拟从法国、日本进口4套大化纤装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尺(耐用方面比棉织品高几倍)。其中,“的确良”将达到19亿市尺。

      1月22日,报告由国务院业务组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3位署名上报。2月5日,周总理很快作了批示:拟同意,即呈主席等批示。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很快圈阅。两天后,即2月7日,李先念就把报告退余秋里、钱之光、白相国(外贸部部长)办。

      报告批复后,项目正式组织实施。经过半年多的谈判、选择厂址等准备工作,顺利解决了4套化纤设备和几套化肥设备、部件问题,迈出了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第一步。1978年5月,第一套大化纤装置在上海石化投产;1981年9月,最后一套大化纤装置在辽宁石化投产。

      点看全图

      随着四套大化纤相继投产,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实行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1983年1月以后,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度下调化纤织品的价格,调价后,棉布、棉织品销售锐减,化纤畅销。

      1983年9月26日,北京日报印发《还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吗?》内参。这是记者在采访了城乡纺织品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消费者,取得大量一手材料之后,明确的四个事实。

      一是棉布滞销。市纺织品公司业务科的同志介绍,纺织品调价后,本市纺织品销售发生很大变化,棉布、棉织品销售锐减,滞销严重,商品积压。百货大楼纺织品部过去两天卖棉布四百五十米,现在卖两天也不超过六十米,还有不少是机关单位买的。布制服装销售也连续两年下降超过30%。据中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棉布销售情况与北京市差不多。

      二是化纤畅销。瑞蚨祥绸布店当年上半年销售的“的确良”同比增长26.65%。在北京郊区,大兴县大辛庄乡供销社百货商店当年前七月的化纤销量同比猛增了七倍,化纤服装销量也增加了2.1倍。乡社员姜佐信风趣地说:“化纤禁蹬又禁踹、禁铺又禁盖,手里有钱谁不想买?”

      三是布票用途日趋缩小。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实行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当下只有部分纯棉布及部分棉服装收布票了。城市居民用在穿上的布票,每人每年只有二尺左右。

      四是布票家家有余。市纺织品公司业务科同志做的调查显示,全市1982年布票回笼数是历年布票回笼数最少的一年。

      内参作者最后借用纺织工业部计划司综合处经济师席与峻的说法表达了自己的结论:“现在纺织品已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低水平消费,我们现在已有能力、有原料,棉纺织品又没有什么短线产品,布票可以取消了。”

      1983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一版报道《商业部通告从今年12月1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更好地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商业部通告称,从1983年12月1日起,对市场销售的棉布和絮棉临时免收布票和絮棉票,1984年不发布票和絮棉票,通行了30年的布票就此废止。

      点看全图

      取消布票这一行动,被中央列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之一。这篇内参在1988年于历史博物馆展出,成为教育、服务人民的重要教材。(据《北京日报》)

      关键词(Tags): #穿衣#布票#四三通宝推:天涯无,南寒,霍去病,陈王奋起,潜望镜,回旋镖,桥上,东海后学,猪啊猪,年青是福,kmy1810,挑刀代,阿笨,李根,大势至,故乡在喀什,西门飘飘,来路,mezhan,脊梁硬,审度,何求,敬畏生命,独立寒秋HK,天堂,acton,diorited,
      • 家园 好厉害的回马枪,可比白居易之《轻肥》

        白居易的《轻肥》是有名的回马枪,全诗极写豪华宴饮,达官贵人的铺张奢华,山珍海味,龙肝凤髓,最后笔锋一转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一声锣鼓,余音不绝。

        本文极写纺织工业不易,引进化纤,筚路蓝缕,十年艰辛,终于投产,民众生活大大改善。

        最后一句 “取消布票这一行动,被中央列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之一”,贪天之功,无耻之态,跃然纸上。

        通宝推:来路,李根,
      • 家园 国家对于解决穿衣问题的努力要更早

        国家对于发展化纤工业,解决人民的穿衣的问题的努力早在WG之前就开始了。那一批也是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应该就是楼下北纬兄所说的英国引进项目,在北方只有北京、辽宁、山西、甘肃几个点,都是大型化纤厂。

        我父母都是学化纤的中专生,我父亲是65年毕业的,分在山西的化纤厂,但是进了兵工车间造了十几年的56式班用轻机枪;我母亲是66年毕业的,分在甘肃厂,在控制室看仪表。

        据我母亲描述,设备都是从西方进口的,非常先进,工厂里有不少上海来的大学生。我父亲说工厂非常大,一个人可以从生(有医院)到死(有墓地)都在厂里解决。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要大力加强农业和轻工业,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

          1957年5月,英国宣布放宽对华贸易限制,随后参加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大部分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1958年9月,美国宣布在战略物资的国际货单方面再做放宽。

          1960年代初,中法关系改善。后来毛泽东接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使两国间在商业上、文化上互相往来,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

          61年开始大量进口粮食,同西方贸易接触增多不少。西方国家有大量商品和资本急需出口,中国工业化需要成套技术设备,双方互补性很强。这些就给中国引进西方国家成套技术设备提供了一定条件。

          中央专门成立了“成套设备进口五人小组”,由方毅(外办兼计委,组长)、李强(外贸部)、张有萱(科委)、叶林(经委)、柴树藩(计委,副组长)组成。小组的任务是在从西方国家进口成套设备的谈判和进口过程中,就各部门提出为外贸部和其他部门所不能解决的有关政策和工作问题提出意见,向总理和外贸三人小组作报告,并处理总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1962年6月,国务院财贸办、国家计委和化工部提出购买生产维尼龙和合成氨先进成套设备,是六十年代初的这次引进的开篇。日本生产维尼龙装置(日产30吨、50吨的各一套)两套需用汇6400万美元。毛泽东、周恩来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随后在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先后与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达13127万美元:

          (1)日本供应的五项:年产11000吨第一套维尼龙成套设备,年产18000吨第二套维尼龙成套设备,每小时产乙炔1100立方米的干式乙炔设备,气动与电动量仪工厂成套设备;

          (2)荷兰供应的年产16万吨的尿素工厂;

          (3)英国供应的三项:年产10万吨合成氨厂,年产5000吨的聚丙烯成套设备,年产28000吨的高压聚乙烯成套设备;

          (4)法国供应的二项:年产7500吨的丁醇、辛醇成套设备,磁带地震仪勘探设备;

          (5)意大利供应的三项:年产5万吨的合成氨厂(转口阿尔巴尼亚),年产5万吨合成氨所需的重油气化装置,年处理10万吨原料油的铂重整联合装置;

          (6)联邦德国供应的年产36000吨乙烯、22000吨丙烯石油裂解及烃烯分离装置设备。

          除了成套设备,1963年11月,国家计委、科委联合向中央提出从西方国家进口一批精密仪器仪表:在1964~1967年内从西方国家进口仪器仪表共需外汇10795万美元。其中1963年订购的6000多台仪器仪表,包括无线电测量仪2100台、射线仪器250台、光学仪器1000台、机械量仪300多台、热工仪器450多台、电工仪器仪表约350台、分析仪器350多台、气象仪器40台、计时仪器110多台、材料试验机250多台、实验室设备1100多台、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36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开始洽谈和进口。

          1963年9月,国家科委提出了冶金、机械、电子工业设备和引进新技术的66个项目,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向国外派出考察组进行考察和相机询价,此后周总理又陆续批准了7个项目。

          1964年,中央各部门先后提出170多个进口设备的项目,500多个购买技术资料的项目,国家计委结合工业、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委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研究,于9月份对个别项目作了调整,最后提出:成套设备项目63项,单项设备项目50项和购买技术资料项目70项,共183项,作为1964~1965年向国外询价和相机签订合同的项目,这些项目共需外汇3.3亿美元。

          这批项目涉及领域除了石油化工以外,扩大到轻工业、重工业、交通、农业各个行业,重点则逐渐转到冶金、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工业等基础工业方面新技术的进口。进口的国家,除了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之外,增加了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十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批项目主要包括:在冶金工业方面,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型炼钢电炉、特殊钢厂的关键设备、冷轧带钢、冷轧矽钢片、合金钢挤压机、大口径钢管扩管机、硅的冶炼及提纯、稀有金属的冶炼及加工、法国的电解铝、瑞典的铁矿开采和铜矿开采等先进的设备工艺,金额约1.1亿美元。在机械、仪器仪表工业方面,进口生产仪器仪表材料和元件、液压机械、精密测试仪器、精密轴承、重型汽车、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燃气轮发电机、真空设备、大型空气分离机等的设备和工艺,金额5100多万美元。在电子工业方面,进口制造硅、锗半导体器件,以及为制造远程雷达、导弹、飞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控制设备所需的各种新型电子器材和元件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石油工业方面,进口新型深井钻机、新型测井仪和地震仪,一种新型炼油方法(如氢异构裂解),制造一些新型油品的添加剂、溶剂、催化剂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化学、轻工、纺织和非金属材料工业方面,进口生产尿素、高能燃料、化学纤维浆粕等的设备和工艺,以及一些轻工、纺织工业的样机和小型样板厂,金额约6000万美元。在国防工业方面,引进直升飞机金属机翼的设备和制造技术、制造导弹精密部件的防尘厂房、装甲车辆发动机的制造设备和工艺,以及胶质炸药原料的喷射法硝化甘油设备。

          从1963年6月,利用延期付款的方式,中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9个国家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共84项。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

          通宝推:ING,桥上,
      • 家园 一些傻缺,动不动就拿票证说事,说前三十年不好。就没搞明白

        建国前到没有票证,穷人能买到啥,有钱人哪是啥也好买的。正是有了票证,穷人才也能买得到了,于是有钱人就不哪么好买了。因为物资匮乏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一天能解决得了的。说票证不好,要么就是自己代入富人模式,要么就是脑残,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票证有缺点,但是在一定历史阶段是保证公平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宝推:老老狐狸,kekepei,纹石,kmy1810,明心灵竹,阴霾信仰,高中三年,
      • 家园 改开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引进消化技术

        改开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引进消化技术。次之才是资本和市场。这其中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链条。你所说的穿衣问题解决本质就算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

        对此在我的文章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263701中有论述。

        我认为这个时间点,特别是中兴芯片事件后,改开之路必须进行转向了。理解改开的本质,进而探索新路是必须的。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中国之路,平凡的片段,壮丽的史诗

        热烈支持楼主梳理新中国经济史。

    • 家园 俺觉得更早

      最初是困难年代向国外买粮食,这个过程中发现美国的小弟们对中国的禁运并不积极,美国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开始试着买设备,最早的是60年进口25台法国阿尔斯通电力机车,这个车已经卖给过苏联,自然也可以卖给中国。然后是61年向英国购买6架子爵号客机,当时英国航空工业很困难,英国力争之下美国批准了。到了63-64年胆子大了,干脆来个15个成套化工项目引进,包括著名的北京维尼纶厂,这15个项目涉及日荷英法德意。铁路在65年再次进口4台德国亨舍尔公司内燃机车,是当时最先进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亨舍尔这车造出来后德国铁路已经实现电气化,卖不出去,不过亨舍尔公司当时已经被美国摩根财团控制,但美国却对这个交易一路绿灯。

      后来这个趋势被文革打断了。。。

      通宝推:jboyin,故乡在喀什,mezhan,老老狐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